1 工程概况1.1 工程范围及设计内容
本次胜利北路施工范围南起现状固三路,桩号0+020,北至桩号0+680,全长620m。施工内容为原胜利北路道路工程改造。 1.2 道路现状及利用情况:
现状:胜利北路,固三路向北至桩号0+300段12m宽机动车道已建成,为砼路面;
0+300至0+680段机动车道,按图纸要求30cm厚石灰土施工完毕,水稳及混凝土路面尚未施工。 全段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均未建设; 全段雨水管道已建成。 利用情况:
根据业主要求,原设计砼面层改为沥青混凝土面层,因此,对已施工完的工程做如下处理:雨水管道均保留利用,仅对检查井进行升高;固二路至0+300段现状12m宽砼机动车道保留,在上面罩沥青面层;0+300至0+680段已建基层保留利用,在其上修筑基层找平整及沥青面层;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均按为新建,该端面不做施工。 2 施工依据及施工规范:
固镇县胜利北路改造工程招标文件及答疑、胜利北路(固三路至固四路)道路工程施工图及地方相关文件。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 30-2004);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道路改造工程施工方法
一、机动车道原混凝土路面加沥青罩层(0+020至0+300) 该水泥砼路面为2008年建成通车,路面状况良好,未发现断板、裂缝等不良病害,因此,对原混凝土路面处理至针对接缝进行。施工工序如下:
1.1 接缝及检查井处理
伸缩缝处理是路面处理施工中的重要内容。首先采用割缝机对缝隙进行割缝清理,主要是将缝中的杂物彻底清除,并将缝内灰尘吹净。 对于伸缩缝清缝时要保证一定的锯深,即清出的缝要有足够的深度,一般最少也要8~10厘米,对于胀缝及纵缝,切缝深度应控制在8~9厘米,以清缝时不损伤受力钢筋为宜。
割缝后要及时打扫附近卫生并尽快进行吹缝,以免杂物再次进入缝隙并保持清洁,用灌缝机向清理后的缝中灌注聚氨酯。
灌缝指向清出的伸缩缝中灌注聚氨酯,由专用的灌缝机来完成。灌缝前要调整好灌缝机,使之流出的聚氨酯细腻、均匀。灌缝有专门的操作人员来完成。灌缝时速度要慢,保证缝中的聚氨酯均匀密实,使之
慢慢静化 凝固。.
处理接缝的同时,因路面抬高造成需要对原路面上的检查井进行起垫并加固。起垫加固的方法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法。首先将原混凝土路面检查井盖四周30~40厘米的区域人工破除30厘米深左右,清除渣土,按设计部门提供的加固方案及图纸支好模板、放入钢筋笼,按设计高度点好井盖座,并向四周拉长线使之能与周围搞成顺接一致,随后向井盖四周浇注标号不低于原路面的水泥混凝土,按规范振捣、养护等,保证稳固质量。检查井周边混凝土拆除重建,井圈混凝土保护层为2cm,φ采用HPB235级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检查井井盖为重型700铸铁井盖,井盖座的质量符合GJ/T3002-93的标准要求,玻纤格栅采用双向φ性格栅,纵横向拉伸屈服力≥50KN/m。 1.2 铺防水卷材
接缝经过清缝、灌缝处理后,开始用高压水枪清理现状砼面的杂物、浮尘等,然后保持路面自然凉干。
在接缝处铺防水卷材,防水卷材与缝长相同,宽1m。铺设时的具体标准参照下表。 防水卷材物力性能表
序项目 标准规定 号31 1300 ≥ 可溶物含g/cm量2 30 ≥Mpa
压力 不溶水性30
≥min 保持时间3
,涂盖层应无滑动2h℃受热08 耐热度. 4
拉力N/50mm 纵向、横向 ≥400
5 断裂延伸率% 纵向、横向 ≥20
6 柔度 -20℃,φ20mm,3s,弯180度无裂纹 7
卷材和卷材 4.0或粘合面外断裂 剪切性能N/mm 卷材和铝材 4.0或粘合面外断裂 8 剥落性能 N/mm
1.5或粘合面外断裂1.3 铺筑应力吸收层
接缝处理完毕后,浇热沥青(黏层油),然后铺应力吸收层。应力吸收层沥青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具有良好的高低温和等性能。 应力吸收层沥青指标
90~110 )(0.1mm,5S),最小值100g针入度(25℃60c℃,最小值延度5cm/mi305cm/mi测力延度比℃65(℃,最小软化点Tr&实密度1
448离析,最大值,3.5Pa.s
,最大值粘度Brookfiel13℃1.0质量损失,最大值60℃针入度比2,最小值80
℃,最小值弹性恢复2%若0~3mm石料含尘量偏大(0.075mm通过率大于16%),无满足级配通过率0.075mm要求,拌和站首先使用拌和
机进行设备除尘,设备除尘后 小于10%。
配料级配应符合下表要求: 筛孔尺寸通过质量 百分85 100 35 70 55 9.5 4.75 2.36 (mm) 80~ 60~ 100 1.18 0.6 0.3 0.15 0.075 15~ 25~ 40~ 6~14 8~20 率( %) 该混合料设计用旋转压实仪压实50次方法,测定其体积性能,从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1.4 沥青面层铺筑
应力吸收层铺设后,在喷洒一遍热沥青(黏层油),后铺筑沥青面层,其中7cm厚底层沥青同时起着找平层的作用。 二、原路面基层利用段(0+300——0+680)
该段路面基层已按原设计(30cm厚石灰土)完成,在此基层上新筑水稳层兼找平层作用。施工工序如下:清理原路面基层→铺筑基层→
透层油→沥青面层。
先清理基层表面泥土及松散层,按设计高程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厚44cm-48cm)。然后按规范进行面层施工。 三、非机动车道、人行道(0+020——0+680) 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按新建路面进行施工。 四、道路基层、底基层
基层和底基层施工必须严格按基层施工技术规范进行,道路原材料必须符合规定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4.1
水稳基层必须保湿养生,一般养生期应大于7天,基层未铺封层,严谨一切机动车通行(施工车辆除外)。 水泥用425普通硅酸盐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水泥稳定碎石采用厂拌法集中拌合,机械摊铺并采用12T以上压路机碾压,严禁用薄层贴补法找平。
水泥稳定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颗粒组成在下表级配范围内: 筛孔尺寸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 (m m) 通过质量 百分率( 碎石集料的压碎值<30%。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度标准:98%。
4.2 石灰土底基层:严格按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进行质量控制,压实度标准:80%。 五、沥青路面施工
沥青采用道路石油沥青A级70号,面层AC-13C,AC-16C采用SBSI-D改性沥青(成品),改性剂含量4%。 道路石油沥青A级70号技术要求 针入度( 100 ≥cm PI 针入度指数 -1.5~+1.0 100g℃,25 ,5S),最小60~80 )0.1mm 值( )% 100 89 22 19 67 35 72~ 100 90~ 0~7 8~ 17~ 20~ 17~ ℃,15延度.
软化点, Tr&b (℃) 闪点(℃)溶解度( ≤±0.8 质量变化(%)
D指标SBSI—30-60℃1005针入2不小针入度指PI0 不小20cm延℃5cm/min 不小于60Tr&b 软化点,℃ 不大于运动粘度,135℃ 3Pas 不小于230℃ 闪点 不小于 溶解度99% 不小于 弹性恢复25℃75%
六、材料要求6.1 车行道上面层:AC-13℃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矿料级配表如下: 31.5
) % ≥≥99.5 260 ≥ 46 26.5 19.0 16.0 13.2 9.5 4.75
mm筛孔尺寸()90~100 100 68~85 38~68 (%)通过百分率0.15 0.3 0.075 1.18 0.6 2.36
)mm筛孔尺寸(7~20 10~28 5~15 4~8
15~38 24~40 )%(通过百分率.
6.1.1 具体应进行马歇尔实验,以确定沥青用量及矿料级配。 6.1.2 表面层混合料按马歇尔实验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其设计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要求,试验稳定应相应提高10~20度。同时进行轮辙试验,以动稳定度检验混合料的热稳定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要求: AC-13C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马歇尔实验尺寸( 击实次数(次) mm) φ101.6两面各 ×63.5 75次 稳定KNm) >8 1.5~4 度(流m) 值( 4~6 )空隙率(% >设计空隙率3% 13 >14 设计空隙率4% (VMA%)矿料间歇率 15 5% >设计空隙率16 设计空隙率6% >65~75 沥青饱和度(%)2800 >)(次动稳定度60度,0.7Mpa/mm 85 ))残留稳定度(48% >浸水马歇尔实验( 6.2 非机动车行道下面层:施工顺序:素土压实93%→20cm厚12%石灰土→20cm厚水泥稳定碎石→0.8cm厚乳化沥青(PC-1)封层→4.5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黏层→3.5cm厚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黏层。
改性沥青混凝土级配表AC-16C.
筛孔尺寸(mm) 31.5 26.5 19.0 16.0 13.2 9.5 4.75 95~100 70~92 56~76 100 30~50 通过百分率(%)筛孔尺寸(mm) 2.36 0.6 0.3 0.15 1.18 0.075 20~36 16~28 10~20 )通过百分率(% 4~8 8~16 6~13 6.2.1 具体应进行马歇尔实验,以确定沥青用量及矿料级配。 下面层混合料按马歇尔实验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其设计指标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要求,同时进行轮辙试验,以动稳定度检验混合料的热稳定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要求:
AC-16C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马歇尔实验尺寸(mm) 击实次数(次) )KN 稳定度( 流值(mm) 空隙率(%) 设计空隙率 设计空隙率 φ101.6×63.5 两面各75次 >8 1.5~4 4~6 >13 3% 14 4% > 矿料间歇率VMA%()15 设计空隙率5% > 设计空隙率 沥青饱和度(.
动稳定度60度,0.7Mpa(次/mm) 48)残留稳定度(%)浸水马歇尔实验( >2800 >85 )% 65~75 6% 16 > 6.3 机动车道下面层:施工顺序:1、新建:素土→30cm厚12%石灰土→水泥稳定碎石→0.8cm厚乳化沥青(PC-1)封层→7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黏层→4cm厚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黏层。 2、老路加铺沥青:新建:素土→原基层30cm厚12%石灰土→原基层15厚水泥稳定碎石→原水泥砼路面厚22cm→铺设防水卷材(接缝处)→2.5cm应力吸收层→沥青砼调平层→7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黏层→4cm厚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黏层。 AC-25C矿料级配表 31.5 26.5 19.0 16.0 mm)筛孔尺寸( 90~100 74~92 100 %)通过百分率( 13.2 9.5 4.75 62~82 50~72 26~45 2.36 )筛孔尺寸(mm16~44 )%通过百分率( 0.6 0.3 1.18 0.15 0.075 12~33 8~24 5~17 3~7 4~13 AC-25C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 马歇尔实验尺寸( 击实次数(次) 稳定度(KN ) )mm流值(.
3~6 )空隙率(%>12 设计空隙率3% >13 设计空隙率4% )VMA(%矿料间歇率>14 设计空隙率5% >15 设计空隙率6% 65~75 %)沥青饱和度( mm) φ101.6×63.5 两面各75次 >8 1.5~4 /mm) 度,动稳定度600.7Mpa(次 )残留稳定度(浸水马歇尔实验(48%)
>1000 >80 沥青混合料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各种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目标配合比应用实际使用的材料进行试验,矿料级配范围不应随意变更。
沥青混合料的沥青用量和矿料级配由马歇尔实验确定,详细要求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D50-2006)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F40-2004)规定及材料厂家提供的技术指标和参数。沥青混合料路面的压实度以马歇尔实验密度为标准密度,压实度不小于95%。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站拌和。
铺筑沥青混凝土前,检查确认基层的质量。当基层质量部符合要求,或未按规定洒布透层时,不得铺筑沥青面层。 道路施工注意事项:
1、注意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2、路基填土必须分层压实,为保证路基边坡的压实度,一般路段路基 的碾压宽度。50cm两侧应各加.
3、道路基层及面层施工前应对路基作全面检查,其压实度、平整度、弯沉值等指标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如达不到设计规定值,应查出其范围后作进一步处理。
4、铺筑沥青面层前,应检查确认基层的质量。当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未按规定洒布透层时,不得铺筑沥青面层。
5、沥青面层施工应注意气温条件,当气温低于10℃,雨天、路面潮湿情况下必须停止施工。
6、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出场稳定、初碾温度及终碾温度应严格
按现行规范要求进行。
7、沥青混合料必须采用机械摊铺,相邻两幅的摊铺应有5~10cm左右宽度的摊铺重叠。
8、沥青面层层间必须均匀喷洒粘层油。路侧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筑物与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必须均匀喷洒粘层油,用乳化沥青(PC-3),2。0.3~0.6L/M 用量9、路槽的施工应与地下管线的施工密切配合,管线施工应按由深至浅的顺序施工,以避免管线敷设时的二次开挖。
10、关于排水等构筑物施工,不详之处参见原设计图纸相关内容,及 时同监理、业主、设计等部门沟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