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省郴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与运用(共7小题,28分)
1. 下列画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贮蓄(zhù) 黄晕( yùn) 阻遏( è ) 绯红 (fēi) B.迸溅(bèng) 殷红( yīn) 恣睢(zì) 蓬蒿(hāo) C.潺潺(chán) 吞噬( shì) 阔绰( chuò) 苋菜( xiàn) D.镂空(lòu ) 胚胎( pēi ) 黝黑( yǒu ) 譬喻( pì) 【答案】 B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项,“殷红”的“殷”正确读音为“yān”。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诀别 感概 嶙峋 锋芒毕露 B.琐屑 妖娆 取缔 语无轮次 C.亵渎 商酌 藉贯 重峦叠嶂 D.推崇 禁锢 恻隐 唯唯连声
【答案】 D
【考点】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感概”的正确书写为“感慨”。
B项,“语无轮次”的正确书写为“语无伦次”。 C项,“藉贯”的正确书写为“籍贯”。 故选D。
3. 下列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端午节包粽子、插艾叶、赛龙舟等传统习俗,已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B.在第五届国际矿博会上,当看到世界最大碧玺“长征火箭”时,我的脚步戛然而止。
C.5月22曰,恐怖分子在英国曼彻斯特实施了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造成22死59伤。 D.张大爷是个棋迷,连走路、吃饭、睡觉都在琢磨棋谱,真是乐此不疲。 【答案】 B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使用正确。
试卷第1页,总15页
B项,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被打断而突然终止。望文生义。
C项,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使用正确。
D项,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使用正确。 故选B。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南塔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答案】 A
【考点】 病句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C项,用词不当,“反映”改为“反响”; D项,减少不能用倍数,可以用分数。 故选A。 5.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而使“痛苦指数”下降,“幸福指数”上升
②这种条理性和有序性正是内心满足感的主要来源 ③守时让一切都变得有条理起来,使生活有序起来 ④而守时可以减缓甚至消除因时间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⑤现代人普遍患有“时间焦虑症”
A.②③⑤④① B.③②⑤④① C.③②①⑤④ D.③⑤②④① 【答案】 B
【考点】 句子排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通读语段,③开启了话题,可作为第一句,可排除A项;②句中“这种”“条理”“有序”与③句衔接紧密,可排除D项;⑤④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意,通过“而”字可确定其顺序;最后判断①句的位置,“从而”一词体现了与上句的紧密关系,根据段意,前面讲述的应是守时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正确排序为:③②⑤④①。 故选B。 6.
综合性学习。
试卷第2页,总15页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礼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
(1)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版块名称。 ① ② ③
(2)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讲座。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 (久违、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 ② (莅临、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一定认真 ③ (阅读、拜读)!”
(3)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①礼貌用语大串联 ②礼节规矩我传承 ③礼仪知识我知晓 (2)①久仰 ②莅临 ③拜读
(3)①我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
②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考点】 见解阐述 活动规划 词义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题要注意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内容要丰富,版块名称、格式力求一致。首先审清题意,要出的是“黑板报”,有范围的限制;主题是“礼仪”,限制了选材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设计合适的版权块。如:礼仪规矩传承;礼仪知识积累;礼仪知识运用等。
(2)①“久违”指好久不见,是久别重逢的用语;“久仰”指早已仰慕,是与人初次见面时说的客套话。根据语境,应选“久仰”。
②“莅临”指光临、来临,多用于下级对上级光临的一种褒义词;“光临”的敬重程度不够。
根据语境,应选“莅临”。
③“阅读”指一般性读;“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 根据此处语境,应选“拜读”。
(3)这是一道开放题,赞成与否定皆可,关键在于陈述的理由要充分。如果赞成,可从热情待客的角度来谈;如果不赞成,可从来客的喜好以及卫生的角度谈。
试卷第3页,总15页
7. 名篇名句默写。
(1)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3)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4)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词人写愁,形象而新颖。李清照在《武陵春》中赋予愁重量的两句词是:“ , 。”
(6)假如外国朋友迈克乘坐“一带一路”专列来到郴州,你有幸作为学生代表致欢迎辞,于是你用“ , ”两句开头。(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回答) 【答案】
(1)海日生残夜 (2)铜雀春深锁二乔 (3)明月来相照 (4)不畏浮云遮望眼
(5)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残”字的书写。 (2)注意“雀”字的书写。 (3)注意“照”字的书写。 (4)注意“畏”字的书写。
(5)注意“舴”“艋”二字的书写。 (6)注意“亦”字的书写。
二、阅读欣赏(共6小题,5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见了座儿,他还想拉,以为跑起来也许倒能有点风。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的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他已经不知喝了几气凉水,可是又跑到茶馆去。两壶热茶喝下去,他心里安静了些。茶由口进去,汗马上从身上出来,好像身上已是空膛的,不会再藏储一点水分。他不敢再动了。
试卷第4页,总15页
(1)该选段出自老舍的小说《 》,“他”指的是 。
(2)请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原著补写两个与“他”相关的请节。(要求各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
(1)骆驼祥子,祥子
(2)选段内容:祥子在烈日下拉车。
补充情节:①祥子在暴雨下拉车;②祥子的车被大兵抢走;③祥子的车钱被孙侦探敲诈走;④祥子卖车安葬虎妞。 【考点】 《骆驼祥子》 作家作品 情节内容 名著人物形象 课内名著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本语段出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从语段中“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对祥子辛苦拉车的描写。文中的“他”指的就是祥子。
(2)通读全段,即可概括出语段内容,主要描写的是祥子在烈日下拉车。与祥子相关的情节,比较有名的有:祥子在暴雨下拉车;祥子的车被大兵抢走;祥子的车钱被孙侦探敲诈走;祥子卖车安葬虎妞等,按要求写出两个即可。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是 ,“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的意思是 。
(2)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白居易(乐天),振作
(2)写作手法:用典。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考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炼字
赏析表达技巧
试卷第5页,总15页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写作背景,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今日听君歌一曲”中的“君”指的就是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长”是“振作”的意思。
(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秘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表达了对故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百年。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怅惘。这两个典故都暗示了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他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画线的字。
①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 ②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6页,总15页
⑨
⑩
⑤
⑥
⑦
⑧
①
②
③
④
③河中漱广 __________________ ④窥深悸魄 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答案】
(1)①逆流而上,②消失,③指水流冲刷,④看,望 (2)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②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乙文:“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4)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特点。 【考点】
文言文语言特色 三峡(郦道元) 文言文比较阅读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 文言翻译 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句意: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溯:逆流而上。 ②句意:悲凉婉转的声音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③句意:河中水流湍急。漱:指水流冲刷。
④句意: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窥:看,望。 (2)①虽:即使。奔:指飞奔的马。不以疾:没有这么快。 ②交:交汇。素气:白色的水汽。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准确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各选择其中一句,然后分析其作用即可。
甲文: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②“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4)解答此题,关键在准确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水的语句,然后再分析相同和不同之处。甲文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体现了水的急和大,“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体现了水的清澈;乙文中“其中水流交冲”“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体现了水的急和大的特点。
试卷第7页,总15页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谁偷了我们的wifi信号 陈博翰
①在这个信息时代,网速太差或者突然断网,无疑让人很沮丧。更令人气恼的是,wifi不好这种事,还每天都在发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网速呢?
②在许多盛大节日里,人们总爱在屋子里装饰上彩灯,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比如,圣诞节时,人们会在圣诞树上悬挂一串串小彩灯。而在中国新年到来的时候,许多人也习惯在家里布置上五颜六色的小灯。这个时候,家中wifi第一大盗就出现了,它们就是彩灯。英国宽带服务提供商Talk Talk公司研究发现,彩灯会影响网速,而且这一影响还高达25%。据估计,大约有600万英国人被家里缓慢的网速折磨地痛苦不堪,而电子设备的干扰,特别是来自节庆时彩灯的影响就是罪魁祸首。
③我们知道,任何用电的东西都会产生一个电磁场——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电子颗粒云。如果磁场足够大,就会干扰wifi网络中用到的无线电波。所以,电线或者电灯都会干扰wifi。这其中,彩灯的影响更大。因为彩灯有很多的电线和电管,这些漂亮的小彩灯们,被人们装饰在门廊上,圣诞树上,它们的电线就在房间里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磁场,而且不像其他的电子设备,由于人们一开彩灯就会开一整晚,这时,这个磁场对网络的影响会更持久。
④不仅是灯光,厨房里的家电也会扰乱我们的网速。wifi发出的电磁波遇到金属材料后,一部分会被反射回去,所以,在金属后面的设备会接收到很弱的信号,如果你将wifi设备放置在金属材质覆盖的环境中,wifi信号甚至会被屏蔽。所以,我们家中的冰箱、烤炉、洗衣机等障碍物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在厨房里,最大的干扰还是来自于微波炉传出的无线电波。这是因为,无线网络是一个高频的无线电信号,使用的是2.4GHz附近的频段,而微波炉的工作频率也包含2.4GHz这个频段,微波炉加热就靠水分子吸收这个波段的能量共振。这也就意味着,当你用微波炉时,你的网络可能会被微波炉吸走去帮助你加热饭菜。不仅仅是微波炉,那些无线遥控玩具、高保真扬声器、婴儿监视器,也通常和wifi用相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它们同样会对信号造成干扰。 ⑤除了微波炉,在吸收无线电波方面,水也十分擅长。2.4G频段的无线电波是最容易被水吸收的。有经验的人在布设wifi网络的时候,碰到一些大的水管都要绕开。所以,把你的鱼缸放在wifi旁一定是很糟糕的想法。不仅仅是水会阻拦wifi信号,任何的液体,包括我们的体液都会干扰到信号。如果你站得太靠近路由器,也会影响大伙的网速哟。
⑥如果你的家又旧又大,承重墙又很厚,你就会发现wifi根本就进不了任何房间。这是因为无线信号的频率很高,当它们穿过砖、石灰墙、大理石或者金属时,信号会受到极大的衰减,这样网速自然会受到影响。
⑦而且,在不同材质造的房子里,wifi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中国,许多房子都是框架结构。墙体沉降后会跟梁柱之间有裂缝,这样,在承重梁、柱跟后期砖砌起的墙体之间,会钉上铁丝网,然再抹水泥砂浆,这样就不会有裂缝了。同时,钢筋混凝的土墙面,拆开模板后表面太光滑,挂不住水泥砂浆,粘上铁丝网后再抹水泥砂浆,也能起到牢固、不开裂的作用。但就是这样的铁丝网,也在无形中阻挡了无线信号的传播。在一些现代家庭的房子里,许多人用很薄的石膏板做墙面,这时,网络信号就会比较好。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1)第②段画线句“家中wifi第一大盗就出现了,它们就是彩灯”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
试卷第8页,总15页
(2)第④段画线句中的画线词“可能”能否删除,为什么? 你的网络可能会被微波炉吸走去帮助你加热饭菜。
(3)隔壁黄阿姨家正在装修房子,为了确保wifi信号良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给她提三点建议。 【答案】
(1)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彩灯对wifi信号影响之大
(2)不能。“可能”一词在文中表明微波炉也许会吸收网络信号,但不确定,删除之后就变成了一定,与事实真相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①少装彩灯;
②wifi设备不要安装在家电旁边;
③wifi设备应尽量避开水管、鱼缸等带水容器。 【考点】
说明文中段落的作用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说明文) 理解说明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 说明文语言
说明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说明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画线句将“彩灯”比作“大盗”,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彩灯对网速的影响很大。
(2)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态度,不能删去。其次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以及删去后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句子中的“可能”一词,表示推测,意思是说网络信号有可能会被微波炉吸去,但也有可能没有被吸去。如果删去,就变成了一定被微波炉吸去,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3)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文中提出的影响网速的几大问题,提出对策即可。 如家里少装彩灯;wifi设备不要安装在家电旁边;wifi设备应尽量远离电线、电灯;wifi设备不要装在金属材料旁边;wifi设备应尽量远离扬声器;wifi设备应尽量避开水管、鱼缸等带水容器;建议用很薄的石膏做内墙面等。选择其中三点作答即可。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匠心之道“守破离” 刘根生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
试卷第9页,总15页
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草婴和贺友直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善于“守破离”,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③守,A 。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④破,B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⑤离,C 。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人民日报》)
(1)请把下列三句话分别放入文中A、B、C处。(填序号) ①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②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③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2)本文论证思路清晰,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 → ② → ③ → ④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3)阅读③~⑤段,想一想下面这个论据放入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
昔孔夫子领七十二弟子周游列国十余年,不舍不弃,不离不散。风霜雨雪没有停止他前进的步伐,电掣雷鸣没有摧毁他坚定的信念,饥饿贫寒没有熄灭他胸中的炽热,国君冷眼没有磨灭他克己复礼的意志。 【答案】
(1)③,①,②
(2)②总说何谓“守破离”,③分别论证‘守”“破”“离”
(3)放入第③段。孔子这个论据证明了第③段的观点:守,意味着长久的等待和超常吃苦。 【考点】
议论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补充论据(或选择合适论据) 论证思路 【解析】
试卷第10页,总15页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从三个句子的位置来看,它们应为文章的三个论点,是所在段落的中心句,那么每段中所举的事例都应是证明这句话的,我们就可以根据事例来判断句子的具体位置。 第③段所举的法拉第的事例,主要突出他长久的坚守与艰苦的工作,换来了成功,是第③个句子的论据,故A处选③。
第④段引用齐白石先生的话,意在突出“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是第①个句子的论据,故B处选①。
第⑤段举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的事例,表现颠覆性创新的重要性,是第②个句子的论据,故C处选②。
(2)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弄清楚层次结构,进而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提示概括层次内容。本文论证思路清晰,文章第①段用草婴和贺友直的事例引出论述的话题;然后第②段总说何谓“守破离”;接着③~⑤段,分别论证“守”“破”“离”;最后第⑥段,总结全文,强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3)议论文中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论据的位置确定,要根据论据内容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题目中给出的孔子的事例,主要表现他历尽了艰辛,并经过“十余年”时间,终于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第③段的论点“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相符合,故应放在第③段中。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试卷第11页,总15页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请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3)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4)一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
(1)①吃月饼;②偷月饼;③思念月饼。
(2)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躺”“望”写出了“我”看见月饼还在的欣喜之情和“我”极想偷吃月饼的心理。
(3)文中通过母亲分月饼给孩子,不责怪“我”偷吃月饼,捡月饼屑子,说自己不爱吃沙甜月饼等情节,刻画了一位关爱孩子、有教育智慧、无私、宽容的母亲。 (4)相同点:两文作者都抒发了对父母的思念、牵挂和感激之情。 不同点:《背影》一文中作者还抒发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考点】 鉴赏文学形象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梳理故事情节 赏析文章语言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表现手法及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文章以“月饼”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④),写我独爱李白的望月诗,我离家在外总是思念亲人,思念儿时的我在中秋节吃月饼的情景;第二部分(⑤~⑥),具体回忆三十五年前我偷吃月饼的事;第三部分(⑦~⑧),写我从月饼中品出了母爱,每到中秋我就会想起家乡的月饼,想起母亲。可概括为吃月饼,偷
试卷第12页,总15页
月饼,思念月饼三件事。
(2)解答此题,找准赏析的角度是关键。从表达技巧来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饼拟人化,表现出我的欣喜之情,以及月饼对我的吸引力之大,从而有了我偷吃月饼的情节。
(3)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文中的母亲给我们兄弟俩分月饼,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爱孩子并很公正的母亲;从母亲发现我偷吃了月饼,但没有责怪我的事,表现了她的宽容;再从母亲说自己不爱吃月饼,却用手去捡月饼屑子,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无私的母亲,将最好的东西都给予孩子。
(4)解答此题,要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从内容上看,二者有相同之处,都表现孩子对父母的深情。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本文着力表现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但《背影》在思念父亲的同时,还表达出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三、作文(共2小题,50分)
小作文
学校准备派李阳同学参加2017年6月21日一22日在市青少年宫桊行的“阳光 少年快乐成长”演讲比赛。请你以李阳同学的名义向他的班主任刘老师石一张请假 条,写请假条的时间为2017年6月18日。 要求:内容清楚,格式正确。 【答案】 请假条 刘老师:
我因患急性肠炎,已在医院就诊,需住院一周,因此不能参加6月21日一22日在市青少年宫桊行的“阳光少年快乐成长”演讲比赛,请准假7天。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李阳 2017年6月18日 【考点】 微写作 【解析】
这是一道小作文。应该按照请假条的体例和要求来写。写作主要内容是写一则请假条。内容包括标题、称谓、请假原因、请假起止时间、祝颂语、请假人签名、请假时间。 【解答】 请假条 刘老师:
我因患急性肠炎,已在医院就诊,需住院一周,因此不能参加6月21日一22日在市青少年宫桊行的“阳光少年快乐成长”演讲比赛,请准假7天。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李阳 2017年6月18日
大作文
遇见,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语。古往今来,无数次遇见,带来无限美好的故事。宗因为遇见盛开的紫藤萝花,于是重新唤起对生活的信心;海伦•凯勒因为遇见安妮•莎莉文老师,她的生命才创造了奇迹;牛顿因为遇见人生第一本书,他的没有幽默的童年
试卷第13页,总15页
才感应到了生命的快乐和梦幻。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③不得抄袭。 【答案】 【范文】 遇见
又是一季丰收,不禁想起一年前,那个高高瘦瘦的身影。
初见他时,厚重的眼镜下下藏着一双犀利的眼睛,上身是一件普通的无领衬衫,扎进裤子里再用裤腰带捆得紧紧的,更显得他身体纤长干瘦,竟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感觉。但头上那一卷向上梳着的头发,却为他添上了几分喜感,整个人看上去像个加长加大版的悠嘻猴。可我从他那锁着的眉头,得出一个初步印象:这个老师不好惹。
“上课”是短促而苍老的声音,“同学们好!”这时,出乎意料的,老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很标准的九十度,背即使是弯着,也是笔直的,像一块弯曲的钢板。他的手紧贴着身体两侧,头上已有几根白发,让这个鞠躬显得很沉重。他直起身子时深深地喘了一口气,理理衣服上的褶子。“老师好!”我们以鞠躬回礼,并非形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时,我感受到有史以来最深刻的老师与学生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
这样一个看起来严肃、敬业甚至有些古板的人,在地理课上,表现得不是经纬交错的一板一眼,他会用平白易懂,有时略带玩笑的话语将我认为生涩难懂的地理知识传授给我们。每次上地理课,总会让我联想到古时候,杨柳树下定会露出一角窗,树下私塾里书声琅琅,必有夫子如他,执卷浅笑立于群生之间,轻言细语,微微颔首„„ 正想着,一团阴影走到我面前,我抬头,原来老师已经到桌前。我涨红了脸,他反光的眼镜掩匿住他眼里的厉光,让人捉摸不透,我更是僵直了身子,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空气仿佛凝固一般,他的注视让我抬不起头。良久,他执卷端向下移,向下移,我缩了缩脖子,准备接受那预想中的一棒。谁知那书却迟迟未落下,只是触到了我的头发,我抬头,他的镜片上精光一闪,映出了他那双有些无奈又有着严厉的眼睛,“上课可不能走神啊。”那书终是未拍下。此时一丝夕阳照进来,映亮了他的眉眼,镜片下盛着沧桑的双眼映射出满满的温暖,他在我眼中渐渐变得越加高大起来。 老师,我真想让这场美好的相遇就此延续下去。
可是,随着初二会考的结束,我们的师生缘就此结束。虽然还是会在校园里与您偶遇,但我却只能笑着打个简单的招呼,在心中向您鞠躬,以目光远送秋日夕阳里最美的背影。
相遇的美丽,永铭我心。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审题立意】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遇见”这个动词,可以理解为偶然的一次相遇,也可以理解为经常相逢、在一起。写作本次作文,应该先确定好自己遇见的对象,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人,甚至是历史人物、名著人物、影视剧中的人物,等等。文体应以记叙文或记叙散文为主。从立意上看,本次作文可围绕“爱”或“成长”这两大主题来构思,并将这两个方向具体化。主要通过描述当我遇见写作对象时发生了哪些事,这些事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给“我”带来了什么收获来写即可。
【构思选材】本次写作应以写记叙文为主。为此可以这样构思:如果写我遇见“你”这个内容时,我们可以集中一两件事写“你”以及“你们”之间的故事,通过人物刻画和细节描写来突出中心思想。比如,写我和陌生人相遇的事情。“我”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叔叔。当汽车在半路抛锚时,“你”出现了,帮“我”和妈妈换好轮胎,并对旅行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是陌生人的爱。行文时,可采用对比手法,前面的几个路人都冷
试卷第14页,总15页
漠对之,唯有这位叔叔主动上前帮忙,而且十分热心,让“我”感到了温暖。比如,写我和历史人物相遇。“我”在阅读中遇到了自己崇拜的人物,像李白、杜甫、岳飞、诸葛亮、文天祥等,这些人物的身上都闪现着夺目的光芒。行文时,可集中写一个历史人物,也可以点带面,通过几个人物来反映一个主题,像爱国、忠诚等。比如,写“我”在电视荧屏上遇到了触动心扉的“你”,使精神受到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你”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却在“挑战吉尼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你”是一个普通的职员,却通过努力成了“草根明星”;还可以写我和动物的相遇。设想“你”是一种珍贵的动物,却遭到了人类的迫害….总之,这里的“你”是一种泛指,同学们可结合自身经历加以确定,选好切入点,写出“我遇见了你”后非同一般的感受。
【写作手法】根据题干的要求,应该写成记叙文。写记叙文,在写法上,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写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叙述事件的典型性、曲折性,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解答】 【范文】 遇见
又是一季丰收,不禁想起一年前,那个高高瘦瘦的身影。
初见他时,厚重的眼镜下下藏着一双犀利的眼睛,上身是一件普通的无领衬衫,扎进裤子里再用裤腰带捆得紧紧的,更显得他身体纤长干瘦,竟有几分仙风道骨的感觉。但头上那一卷向上梳着的头发,却为他添上了几分喜感,整个人看上去像个加长加大版的悠嘻猴。可我从他那锁着的眉头,得出一个初步印象:这个老师不好惹。
“上课”是短促而苍老的声音,“同学们好!”这时,出乎意料的,老师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很标准的九十度,背即使是弯着,也是笔直的,像一块弯曲的钢板。他的手紧贴着身体两侧,头上已有几根白发,让这个鞠躬显得很沉重。他直起身子时深深地喘了一口气,理理衣服上的褶子。“老师好!”我们以鞠躬回礼,并非形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时,我感受到有史以来最深刻的老师与学生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
这样一个看起来严肃、敬业甚至有些古板的人,在地理课上,表现得不是经纬交错的一板一眼,他会用平白易懂,有时略带玩笑的话语将我认为生涩难懂的地理知识传授给我们。每次上地理课,总会让我联想到古时候,杨柳树下定会露出一角窗,树下私塾里书声琅琅,必有夫子如他,执卷浅笑立于群生之间,轻言细语,微微颔首„„ 正想着,一团阴影走到我面前,我抬头,原来老师已经到桌前。我涨红了脸,他反光的眼镜掩匿住他眼里的厉光,让人捉摸不透,我更是僵直了身子,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空气仿佛凝固一般,他的注视让我抬不起头。良久,他执卷端向下移,向下移,我缩了缩脖子,准备接受那预想中的一棒。谁知那书却迟迟未落下,只是触到了我的头发,我抬头,他的镜片上精光一闪,映出了他那双有些无奈又有着严厉的眼睛,“上课可不能走神啊。”那书终是未拍下。此时一丝夕阳照进来,映亮了他的眉眼,镜片下盛着沧桑的双眼映射出满满的温暖,他在我眼中渐渐变得越加高大起来。 老师,我真想让这场美好的相遇就此延续下去。
可是,随着初二会考的结束,我们的师生缘就此结束。虽然还是会在校园里与您偶遇,但我却只能笑着打个简单的招呼,在心中向您鞠躬,以目光远送秋日夕阳里最美的背影。
相遇的美丽,永铭我心。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