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议论文

议论文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08年秋季九年级语文议论文专题训练题

【一】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4.文章最后说:“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你能在科学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找出一个例子吗?说说看。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和美洲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思路。

2.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3.根据第③自然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1)文中“发现者”、“创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2)文中画线的词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一文。

不久前,中国和美国爆出了关于各自国民素质的新闻。

我们的新闻是:根据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为51.7%。然而,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 而美国的新闻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41个国家的调查,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在各国平均线下。其实,这在几年前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实际上,美国八年级学生的表现和以前相比,这次还有所提高。但这个消息还是很有爆炸性。主要报纸连篇累牍地讨论,仿佛全国陷入危机。„„

看来,人家对这个坏消息本能的反应是:没有数学,国民丧失了精确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的混合。

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就很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中国人是否阅读,将从某种层面上说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选自2005.1.28.《中国红十字报》有删改)

5、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

”。花边新闻: (2)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白领: (3)国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

,企业就失去了动力。异想天开: 6、开头引用了中美两国有关国民素质的新闻在文中所起何种作用? 7、作者认为阅读的特点可概括为哪两种? 8、第9段“这.对能保持自己的工作就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9、联系全文,作者认为读书率下降将会导致什么危机?请作概括说明(要求在20字以内) 10、全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请用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

11、你认为提高读书率的有效途径有哪些?请列举出你认为可行的两条措施来。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滴水见精神”,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人民群众评价为官者的品行,常常就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来判断的。郑培民同志就是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人。他在最后的工作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赶往医院,途中,他虽已无力地倒在秘书的肩膀上,嘴里却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注重小节到了如此地步,有人觉得未免过于苛刻,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领导干部应当着眼于大事,而不应拘泥于如此小节。其实不然,。

②古语云:“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几处渗漏,可使巨轮倾覆;一处管涌,能让长堤崩溃。同理,小节不检会摧毁人思想上的防洪堤,使人前途断送甚至跌入罪恶的深渊。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清朝巨贪和珅,其贪婪成性仅仅是从几根上等楠木开始的。原山东泰安胡建学的堕落,最初就是从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开始,直至发展到见利就上、有利必争,将手中的权力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工具,中饱私囊,成了人民痛恨的大贪官。

③“小节”能坏干部,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维护自身形象,但在小节上,漫不经心,疏于防范:有的警惕性不高,认为吃请一顿饭、喝一瓶酒、拿一条烟是区区小事,无伤大雅;有的心存侥幸,认为只要不犯大错误、不搞大,出点小问题,组织会宽容、原谅;还有的心理不平衡,认为别人恣意能“逍遥自在”,自己捞点小惠小利,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诸如此类,其结果常常是小节不保,导致大节丧失,最终为人民所唾弃,悔之晚矣!

④俗话说:“笼中的鸟儿就是因为几粒小米而失去了整个天空。”作为人民公仆,不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更要在日常小事和细节问题上坚守住心灵的“防护堤”,安于清贫,耐得清苦,时刻严于律己,防微杜渐,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做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唯如此,才能真正“不愧党、不愧民、不愧己”!

12.简要回答“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中“试金石”的意思。(2分)

13.给文章第①段末尾补上一句总结性的话。(不超过20字)(2分)

14.行文中有两种观点:“注重小节”与“行大事不拘小节”你认为哪一种正确?请你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的看法。(4分)

15、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中写郑培民十分注意小节与有些人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形成正反对比论证,显得是非分明,说理有力。

B.第②段运用古今两个典型事例,从反面鲜明有力地论证了“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

苔”所产生的危害。

C.第③段作者从“警惕性不高”、“心存侥幸”、“心理不平衡”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节不保的原因,加强了论证的针对性。

D.第④段“笼中的鸟儿就是因为几粒小米而失去了整个天空”一句中,“几粒小米”喻指小节,“整个天空”喻指大节。

【四】、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题目。(13分)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谈天。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风趣幽默,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看成是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的。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成功的人。

于是他就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教授大为惊喜,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胆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后来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而流传开来。这本书鼓励了许多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咸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我没有读过这本曾在韩国引起轰动的书,但凭我的人生经历,我已经感知到了它要说的一些道理: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自己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和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16.选用文中的词句给本文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这位韩国学生研究韩国成功人士心态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举重若轻”中“重”是指_________________,“轻”是________________。 19.“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是说成功需要一请举出两个表现同一内容的成语或格言俗语。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目。

谈“忍”

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 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 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

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 导“忍”。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 以求志、苟且以偷生。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相反, 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因 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由此看来, 。难怪有位名人说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选丈有改动)

20、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答: 21、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3分)

答: 22、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④段中加线句子的含义。(3分)

答: 23、文章第④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2分)

答:

24、根据你对文章第②段中“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记住回家的路

①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阑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②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③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 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④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时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描,找到录适合自己的领域,并把事情做得尽善尽关。于是你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选自《 记住回家的路》 百花文艺出版社 周国平/文 有删改) 25.读完全文,你认为题目中“家”的含义是什么?( 2 分)

答: 26.研读① ② 两节,归纳作者所持的观点。(2 分)

答: 27.第⑧ 节画线句中的“禀斌”和”习惯”分别指什么?( 3 分)

答:

28.周国平的文章淡泊中蕴含着积极,平实中闪烁智慧,给人启迪。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 节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并举出一例作为事实论据。(3 分)

答:

29.请你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并联系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论。(3 分)

(1)春节联欢晚会上,陈红演唱的《 常回家看看》 ,一夜之间就传播了大江南北;听肴优美的萨克斯乐曲《 回家》 ,总会让天涯游子油然而生思乡之情。

(2)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摘自“2007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学森的颁奖词) 答:

③ 合群是一种快乐。无论自己以为多么喜欢孤独的人,当与许多人携手并肩,用同一

【七】阅读议论文《辩证看压力》 辩证看压力 邵景均 ①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②从历史上看,生存压力带给人类发展进步。在恶劣环境下,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病痛之下,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在饥饿之下,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

外在压力迫使人类学会了盖房子、煮食物、种粮食。人类社会能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科学技术、生产

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过程相关。

③对于做学问来说,压力之下能产生出重大成就。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载:“文

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压力下产生的。曹植富于才学,受其父曹操赏识,然而却遭

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称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内成一诗,否则处死。曹植于悲愤之下,

写成了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面对生死而

成就的诗,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为中国文坛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讳言,如果没有外界的种种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而

不是改变现状、推陈出新。铁人王进喜当年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了压

力,就有了、创造、发明与发愤的动力,就有了创作和改变的愿望与毅力。压力能够使人明确

前进的方向。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压力能够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被动和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使人更能坚强不屈,表现出坚

韧的美德。因此,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

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

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

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

(《人民日报》2008年4月8日第7版)

30.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1.细读第④段,请找出本段的分论点。

32.文章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起什么作用?

33.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好

处?

34.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八】阅读《快乐》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 世上没有比快乐更可贵、更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了。我们的问题是,常常不知道如何认识..及把握..快乐,又有时不知道如何从不快乐之中发现..和提取..

快乐。 ② 人们常说,童年最快乐。通常我们只想到,那是由于童年无忧无虑。事实上,童年的快乐更来自于对环境的由衷的欣赏和对人间的信心。

节奏奔赴同一目标时,也会觉得心情振奋。 ④ 做事避免徘徊瞻顾,犹豫不决,有信心与决心勇往直前,不但成功的可能性大为增

加,心情也会觉得振奋,生活自然就充满了希望与快乐。 ⑤ 能克服困难,超越痛苦,由困难中取得经脸,由痛苦中了解人生,这都是生活上的

成功。 ⑥ 荣誉..的得来,一定是由于所做的事公正无私,对众人有好处。否则即使成功..,也不光荣。不光荣,就不会享受到成功的真正快乐。

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堂堂正正,受人尊重。堂堂正正就是守礼..、守法、不自私,心地光明,行为正直。

⑧ 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

暖和轻快。

⑨ 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中是没有一点痛苦而只有欢乐的。但是有人能始终对人生

有着乐现和赞美的心情,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不但人间万事都有苦和乐的两面,而且由苦中

提炼出来的欢乐才更是胜利的凯歌。

⑩ 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罗兰/文 有删改)

35.选择一个方面说说第① 段中加点词语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36.第② 段中“对时环境由衷的欣赏”是指 ;“对人间的信心”是指

37.第⑥ 段中加点的“荣誉”和“成功”是一回事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38.第⑦ 段中的“守礼”具体指什么?请你把作者要说的意思写出来。

答:

39.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你的理解,给“快乐”下个结论。

答:

一、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章首先引用一句格言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道理和事实,论证文章论点;最后作结,激励读者。2.(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3)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3.(1)不能互换。因为“发现者”只能与“定理、定律”搭配,“创立者”只能与“学说”搭配。(2)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4.略。

二、5、(1)不太引人注目的消息;(2)企业的高层管理者;(3)创造力、创造天赋。6、(1)引出论题或作为全文的引子;7、接受信息;个人性;8、接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阅读活动。答“阅读活动”也可;9、民族文化将丧失创造性、批判性。10、摆事实(或举例论证)讲道理;或正反对比。例略 11、如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层面;文化教育部门广泛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国家设置专项奖学金;加强对国民读书教育的宣传力度等。 三、12、评判品德修养的标准。

13、符合议论文“解决问题”部分的要求。

14、两种观点任选一种作答,也可以同时谈两种观点。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语言通顺的全分;否则酌情得分。

15、B

四、16.请就本文中你最喜欢或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谈谈感想。(4分)

17.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 18.举例论证 听成功人士谈天 19.取得成功 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

20.勤奋 (1)水滴石穿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1.答案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22、从社会现象引出论题。

23、“忍”:不仅是一种智略,更是一种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24、读到好文章并不一定要了解作者,也没有必要特意拜访作者。

25、“忍”总与寂寞相伴,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26、示例一: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是为了等待时机,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示例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

27.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

六、28.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29.“禀赋”指的是:过内心生活的禀赋“习惯”指的是:关注心灵,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进而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的习惯, (或答成“习惯”指的是关注心灵,寻求心灵的宁静,。 30( 1 )一个人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并为此不断努力,追求尽善尽美,就能坚守自我的精神家园,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2)开放题,事例合理能够证明观点即可,:

(1)“镭的母亲”居里夫人,毕生从事科学研究,两度获得诺贝尔奖,她淡然面对荣誉,把奖章作为女儿的玩具。她抵御物质诱惑,坚守心灵家园,致力于科学探索。

(2)1936 年,华罗庚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放弃攻读博士学位,专心研究“完整三角合计”问题。1938 年,亨有盛誉的他毅然告别剑桥回到了祖国。(3)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女儿巴鲁玛· 毕加索,拒绝用父亲的遗产和声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十八岁时就将姓名中“毕加索”的字样抹去,

选择服装、珠宝设计行业,并为之不懈努力。

31、( 3 分)人们应该关注生活家园,也应该更多地关注精神家园,只有找到精神家园,才能活得充实,才能像钱学森那样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抵挡得住名利诱惑,公而无私,投身于祖国的事业,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 抓住三个方面表述合理即可

七、32.(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3分)

33.压力能够激发出人们平常难以显现的智慧和创造力。(2分) 34.引出(中心)论点。或:强调外在压力的客观存在。(2分)

35.对比论证(1分)。运用对比论证,褒贬鲜明,使作者观点“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一目了然,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2分)。或:对比论证(1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了“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的论点(2分)。(3分)

36.只有在顺境中看到隐患(1分),在逆境中看到希望(1分),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1分)。或:真正的强者善于在顺境中自我加压,发现隐患(1分),在压力之下寻找脱困的出路(1分),把握前进的方向(1分)(共3分。意近即可)

八、37、 总领全文:① 总述作者的见解并提出问题。② 体现全文的行文思路。③ 主要围绕“认识和把握”“发现和提炼”两方面展开论述。④ “认识和把握”主要针对“快乐的”方面去选材;“发现和提炼”主要针对“不快乐的”方面去选材。(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38、① 对周围环境的好奇 ② 对人生的向往。

39 、不是一回事。这里的“成功”特指不择手段以及徒有形式的风光与获得;“荣誉”则指问心无愧、有益于他人的真正的成功。

4 、① 有教养 ② 尊重(理解、不冒犯)他人 ③ 不失格

5 、要求:① 顾及全文,不以偏概全。② 理解正确,与作者观点不悖。(答案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