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
B.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过程中,用四倍体西瓜做母本,用二倍体西瓜做父本得到的种子的胚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C.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因为该过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
2.细胞衰老和干细胞耗竭是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转录激活因子YAP是发育和细胞命运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定向分化技术来产生YAP特异性缺失的人胚胎干细胞,YAP缺失的干细胞会表现出严重的加速衰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推测YAP在维持人体干细胞年轻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B.转录激活因子YAP的合成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 C.YAP缺失的干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
D.CRISPR/Cas9基因编辑过程中,基因中的高能磷酸键会断裂 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原理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丙酮酸可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B.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时,应先通气后密闭 C.粮食入库前晒干可降低细胞中有机物的消耗 D.剧烈运动时,人体释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线粒体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自然选择学说相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以种群为单位、以可遗传变异为基础 C.新物种的形成一般离不开变异、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生物变异和进化的不定向性,导致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
5.据最新报道,国内某女大学生感染了“网红细菌”—MRSA,该细菌对26种抗生素都毫无反应。关于MRSA叙述正
确的是( )
A.网红细菌与动物细胞相比本质区别是细菌有细胞壁 B.网红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网红细菌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细菌的抗药性变异 D.可根据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 6.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图1、2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Ⅱ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D.图3曲线的k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7.下列关于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B.促甲状腺激素可运送到下丘脑和甲状腺 C.生长激素能减少糖元生成、促进脂肪分解 D.生长激素能刺激细胞增大不能刺激细胞增殖
8.(10分)科研人员调查了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首次测得的种群数量为N0,第t年测得的种群数量为Nt,如图表示Nt/N0的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3即为k/2 B.图中a值大于1
C.图中N1/N0代表种群增长速率
D.图中第6年,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二、非选择题
9.(10分)研究小组在透明的密闭温室里,进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发育的研究,实验测得温室中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种子萌发时往往需要加水浸泡,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种子萌发时,种子堆中的温度会_____________(填“不变”或“升高”或“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水稻种子长出幼叶的时间_____________(填“早于”或“等于”或“晚于”)第10天,原因是_____________。种子萌发17天以后,温室内氧气浓度增加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
10.(14分)为研究低氧胁迫对青瓜品种根系细胞呼吸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A、B两个青瓜品种进行实验研究。图示结果为一周后测得的根系中乙醇的含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中信息可推出,正常通气情况下,青瓜品种A、B的根系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来自于________(填细
胞结构的名称)。
(2)实验结果表明,青瓜品种________对氧气浓度的变化较为敏感,直接原因是该品种根系细胞中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含量较高,根本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 (3)根系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中,青瓜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会下降,根系可能变黑、腐烂,原因分别是________、11.(14分)某研究小组利用“滤膜法”对受污染的河流水体进行了大肠杆菌活菌数目的测定。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向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后,装人图甲所示的试管中,再将污水样滴加进去振荡摇匀,一段时间后,若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情况为_________,,说明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产生了CO2。若要用重铬酸钾检测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了酒精,具体做法是_________。
(2)利用图乙所示的“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时,应先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灭菌后待培养基冷却至_________℃左右时,在_________附近倒平板。
(3)图乙中滤膜的孔径应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肠杆菌。若将滤膜转移到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统计_________色的菌落数目,就可估算出单位体积样品中大肠杆菌的数目,但这样得到的统计值往往要比实际值低,原因是_________。 12.请阅读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
研究发现,一种生长在盐湖里的嗜盐细菌(异养需氧型)在低氧和日光下生长时,其细胞膜可产生明显的紫色斑块(紫膜)。紫膜中仅含一种蛋白质,其结构与人眼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相似,因而被命名为细菌视紫红质。
每一分子细菌视紫红质含有一分子视黄醛.由它吸收光子并引起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循环。在吸收光子引起光化学反应循环的同时,能产生跨紫膜的质子泵作用,即当光照射时,视黄醛放出H+到细胞膜外,失去H+的视黄醛又从细胞质内获得H+,在光照下又被排出。这样反复进行,形成膜内外H+梯度,当膜外的H+通过膜中的H+-ATP酶返回时,合成ATP,为嗜盐细菌的生命活动供能。
(1)绿色植物和蓝藻都靠_______________捕获光能,而嗜盐细菌则依赖于______________分子捕获光能。 (2)该嗜盐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可通过_____________过程合成ATP,为其生命活动供能。
(3)资料中描述的H+由膜外进入细胞内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相比,嗜盐细菌不能进行________________等反应。
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B 【解析】
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那么如果此物种是二倍体,当用秋水仙素加倍后,生成的植株是纯合子。但如果此物种是四倍体、六倍体、八倍体等偶数倍多倍体时,如某四倍体马铃薯植株基因型为AAaa时,Aa、aa三种类型,AAaa、则形成的单倍体植株的基因型为AA、当用秋水仙素使其加倍后,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三种,其中AAaa不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 【详解】
A、秋水仙素的作用结果是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是杂合子,加倍后还是杂合子,A错误; B、四倍体植株减数产生的配子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二倍体植物减数产生的配子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受精卵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称为三倍体,B正确;
C、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两种群个体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与后代是指形成的生殖隔离,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D错误。 故选B。
考点:生物的变异和进化 2、D 【解析】
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精准改变目标DNA序列的技术,其原理是使基因发生定向突变。转录激活因子YAP是发育和细胞命运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YAP缺失的干细胞会表现出严重的加速衰老。 【详解】
A、根据“YAP缺失的干细胞会表现出严重的加速衰老”,可推测YAP在维持人体干细胞年轻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A正确;
B、转录激活因子YAP是一种蛋白质,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正确;
C、 “YAP缺失的干细胞会表现出严重的加速衰老”,而细胞衰老过程中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所以YAP缺失的干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C正确;
D、CRISPR/Cas9基因编辑过程中,基因中的磷酸二酯键会断裂,D错误。
故选D。 3、B 【解析】
细胞呼吸就是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方式。 【详解】
A、丙酮酸可在线粒体内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A正确;
B、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微生物,发酵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容器应密闭,B错误; C、粮食入库前要晒干,主要目的是降低细胞中有机物损耗,C正确;
D、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因此剧烈运动时,人体释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来自线粒体,D正确。 故选B。 4、D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在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基础上形成的,但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能够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A正确;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进化的基础,B正确;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C正确;
D、变异为进化提供基础,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性的,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D 【解析】
“网红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无染色体,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中。“网红细菌”的耐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详解】
A、“网红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动物细胞属于真核生物,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错误; B、“网红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染色体,遗传物质主要在拟核中,B错误;
C、“网红细菌”原本就具有抗药性变异,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而不是造成细菌抗药性变异,C错误; D、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可根据细胞膜的通透性判断细菌的存活情况,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设置新情境“网红细菌”,考查原核生物、生物进化等有关内容。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异同。易错点是C选项,注意细菌原本就具有抗药性变异,抗生素只是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即自然选择的结果。 6、B 【解析】
1、J型曲线: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A、图1、2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1中的曲线Ⅱ为“S”型曲线,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最快,达到K时增长最慢,符合曲线II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正确; B、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
C、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而酿酒时,要使酒精大量积累则种群数量应较长时间保持K值,C正确;
D、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K点种群密度最大,达到最大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B。 7、B 【解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详解】
A、激素只起调节代谢的作用,不能起催化作用,A错误;
B、激素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故促甲状腺激素可运送到下丘脑和甲状腺(但只对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
B正确;
C、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减少糖的利用,增加糖元生成,促进脂肪分解,C错误; D、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增大与数目增多,促进生物的生长,D错误。 故选B。 【点睛】
人体激素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且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8、D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Nt/N0值的内涵,即:Nt/N0=1时,该种群的数量不变,Nt/N0>1时,该种群的数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分析曲线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的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详解】
A、k/2为ab/2,但不一定就是N3的值,A错误; B、a时Nt=N0,所以图中a表示的值为1,B错误; C、图中(N1-N0)/单位时间代表种群增长速率,C错误;
D、1-6年Nt/N0>1,种群的数量增加,在第6年后Nt/N0的比值不变,此时该种群的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9、增加种子的含水量,促进种子的新陈代谢(或细胞呼吸) 升高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早于 第10天温室内氧气浓度最低,此点水稻幼苗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二氧化碳浓度 【解析】
据图分析:水稻种子萌发时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子叶形成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图中第10天温室内氧气浓度最低,此点水稻幼苗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随着萌发天数的增加,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氧气含量上升。在第17天左右温室内的光合速率又等于呼吸速率,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
(1)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时需要浸种的目的是增加种子的含水量,促进种子的新陈代谢(或细胞呼吸)。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增强,种子通过呼吸作用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其中一部分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导致种子堆的温度升高。
(2)据图分析,前10天种子呼吸作用占优势,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第10天时氧气浓度最小,说明在第
10天时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度相等,所以水稻种子长出幼叶的时间早于第10天。第10天~17天之间幼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大于幼苗(和其它微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所以氧气浓度增加。在第17天左右温室内的光合速率又等于呼吸速率,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点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掌握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及相关曲线图,能紧扣题干中关键词“密闭”等关键信息答题。
10、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A 品种A根系细胞中与无氧呼吸有关的基因表达水平较高 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影响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的过程 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 【解析】
由图可知,低氧胁迫条件下,青瓜品种A乙醇增加量大于青瓜品种B。 【详解】
B仍然有酒精产生,(1)由图可知,正常通气下,青瓜品种A、说明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来自于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2)由图可知,青瓜品种A对氧气浓度的变化较为敏感,直接原因是该品种根系细胞中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含量较高,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可以根据氧气的浓度做出对应的调整,根本原因是品种A根系细胞中与无氧呼吸有关的基因表达水平较高。
(3)根系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中,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影响主动运输吸收无机盐的过程,使得青瓜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会下降。同时,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根系可能变黑、腐烂。 【点睛】
答题关键在于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等相关知识。
11、由蓝变绿再变黄 取2mL培养液的滤液注入干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 0.5mL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摇匀后规察溶液顔色的变化 高压蒸汽灭菌 50 酒精灯火焰 小于 黑 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只能观察到一个菌落 【解析】
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酒精可以使得重铬酸钾溶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伊红为酸性染料,美蓝为碱性染料,大肠杆菌在含有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深紫色(黑色),并有金属光泽,伊红-美蓝是专一鉴别大肠杆菌的指示剂;常用的纯化微生物时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
(1)微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微生物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以用重铬酸钾进行检测,即取2mL培养液的滤液注入干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 0.5mL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摇匀后规察溶液顔色的变化。
(2)微生物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倒平板。 (3)分析图解可知,实验将待测水样进行过滤,得到的滤膜进行微生物培养,因此水中的大肠杆菌应留在滤膜上,即图乙中滤膜的孔径应小于大肠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可以鉴定出菌落为黑色的具有金属光泽的大肠杆菌菌落,因此该小组通过统计黑色菌落的数目,计算出单位体积样品中大肠杆菌数目。由于培养基中两个或多个大肠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只能观察到一个菌落,因此理论上他们的统计值比实际值偏低。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二氧化碳、酒精以及大肠杆菌鉴定的原理,能够分析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会导致结果偏小的原因。
12、叶绿素 细菌视紫红质 有氧呼吸 协助扩散 顺浓度梯度运输、转运蛋白(H-ATP酶)协助 水的光解、生成 NADPH、暗反应 【解析】
绿色植物和蓝藻都因为含有叶绿素和相关的酶从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该题属于信息题,从题干中获取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是本题的解题重点。题中描述这种嗜盐细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推测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从而获得生命活动必要的ATP,同时也可以通过H+的跨膜运输来获得ATP。 【详解】
(1)绿色植物和蓝藻两者都含有的色素是叶绿素,因此两者都靠叶绿素吸收传递转化光能;而嗜盐细菌由题意可知则依赖于细菌视紫红质分子捕获光能;
(2)嗜盐细菌是异养需氧型,所以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合成ATP;
(3)由题意可知,细胞内外H+外高内低,当膜外的H+通过膜中的H+-ATP酶返回时,合成ATP,为嗜盐细菌的生命活动供能,由于是顺浓度梯度,同时需要H+-ATP酶的协助,所以是通过协助扩散;
(4)通过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相比,嗜盐细菌只是通过H+的顺浓度梯度和逆浓度梯度的运输中合成ATP,不能进行水的光解、生成NADPH、暗反应等反应。 【点睛】
本题的难点是通过题干中的信息判定H+的跨膜运输方式,需要在题干中分析吸收了光子的视黄醛将H+排到细胞膜外,造成了膜内外的浓度差,使得膜外H+多,因此H+进入细胞属于顺浓度梯度。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