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如何促进高校“双困生”走出就业困境

来源:好走旅游网
塾宣 No.3 TI^匿E EDUCAT10N Marela 浅析如何促进高校“双困生"走出就业困境 章陶 摘要:高校“双困生”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比起一般的大学生来说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因此“双困生”的就业 问题也就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双困生”面临的就业困境进行了简单介绍,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几点促进“双困生” 走出就业困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双困生”就业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15 1前言 随着我国近几年的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双 困生”就业困境也越来越明显。“双困生”就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在 识的学习,却很少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没有足够的实 践机会,因为许多原因也很少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其语言表达、 动手实践、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素质都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而现在 许多单位除了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外,更关注毕业生的自身综合 能力,甚至是毕业生的谈吐气质都是用人单位所看中的,在这些 方面“双困生”都有着很明显的劣势。 2.3家庭条件影响 “双困生”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得不放弃 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的高校毕业生。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 扩招范围也逐渐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上升趋势明显,导致高校 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双困生”的就业问题尤其突出。“双困生” 经济能力较低,没有人脉关系,也没有可依靠的背景,求职压力明 显大于普通学生,就职心理也更加迫切。相关统计显示,我国高 校贫困生人数约为400万人,占高校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特 困生占10%左右,可见,“双困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普遍,已成为 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虽然国家已经针对 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但由于高校扩招 影响,毕业生就业问题仍有待解决。如何采取对应措施,缓解高 校“双困生”的就业问题,确保高校的稳定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 育水平,帮助毕业生就业,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紧要任务。现如今, 虽然高校和社会已经开始关注“双困生”的就业问题,但具体实施 措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各部门共同配合,真正促进高校 “双困生”走出就业困境。 考研、考证等许多培训机会,在求职硬件上就有可能落后于别 人。在求职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资金的地方如自我形象包装、 食宿费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没有充足经济条件的“双困生” 的求职 。另外,“双困生”进入高校学习,大多承载着整个家庭 的厚望并承担着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重担。所以,他们在就业选 择时很容易就业期望过高,大多倾向于大城市大公司或是国家机 关等工作岗位,不愿选择基层工作或比较小的企业,但是这种就 业观念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其就业选择范围,很容易与适合自己的 工作失之交臂。 3高校“双困生”走出就业困难对策 3.1找出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经分析发现,导致我国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较 多,就业环境影响、主观因素、社会发展更新等原因均是导致高校 “双困生”就业难度增加的重要因素。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双 困生”个人能力不突出,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或“双困生” 对就业要求过高,在求职中不肯降低要求,则会导致就业签约率 低下、就业困难的局面。想要解决高校“双困生”的就业难题,不 仅要改变“双困生”的就业态度,更要努力为“双困生”创造一个良 好的就业环境。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加大毕业生就业扶持力 度,完善就业相关政策,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学校方面,应联合 企业开展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动员学生家长参 与学生的就业,提高社会关注度,共同帮助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 难题,尤其是“双困生”的就业难题,以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 业困境。 3.2建立健全就业体制 促进高校“双困生”走出就业困境,首先需要政府给予充分重 视,健全相应就业政策和机制,为“双困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环 境。对于现存的不公平就业环境应进行规范,保证就业市场的公 2高校“双困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双困生”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社 会关系欠缺,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个人素质发展得不到提 高,求职竞争力较低,弱势地位明显,就业难现象在“双困生”中更 加普遍。根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双困生”对就业信 息掌握不全,就业观念有所偏差,签约成功率较低。部分“双困 生”的专业与就业岗位偏差较大,我国高校“双困生”的就业现状 并不乐观。 2.1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 形势也更加严峻。再加上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许多企事 业都精简机构,减员增效,这些情况都大大降低了单位对高校毕 业生的需求。另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开始进入城市,对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具有一定的威胁。除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外, 不健全的就业制度也对“双困生”的就业增加了困难。现如今的 就业机制还没有达到完全平等,社会网络资本占据着越来越重要 的位置n 。“双困生”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关系匮乏,只能依靠 自身能力就业,所以在当前就业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常常处于 被动的状态。 2.2自身素质欠缺 “双困生”比起普通的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多方面素质都处于 正性。对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方面,需要政府进行适当参与, 规范其招聘流程,减少人为控制因素。在就业政策上,应当加大 对“双困生”的扶持,提供合适的优惠政策。对于没有及时就业的 “双困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保证其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投入,向 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助,也可对“双困生”的 比较落后的状态。因为“双困生”大多数来自于教育资源匮乏、教 育水平偏低的地区,从人学开始在英语、计算机等方面就落后于 其他同学。进入高校学习后,许多“双困生”又只专注于对专业知 一求职能力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增强其求职能力和综合素质。政府 。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高校“双困生”就业问题探析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UYO8)r# ̄1 8— 堕 ! No.3 TIME EDUCATION 还应当采取减免税等方式鼓励企业接受一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 生明白大城市大企业并不一定的最好的出路,在平凡的地方平凡 生,为“双困生”的就业起到保障作用。政府还需要重视对毕业生 的岗位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要使毕业生充分认识到工作 的就业成本进行有效降低,搭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平台,使 的选择应当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点,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那些看起 双困毕业生能够直接就业。 来风光的工作,这样才能够扩大就业范围。还可以邀请一些从基 3_3提高综合就业素质 层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校友来做报告,通过校友的亲身经历端正毕 除了政府完善相应政策来促进“双困生”走出就业困境,学校 业生的就业观念。辅导员也应当注意每个班级的“双困生”,并结 也应当发挥其应有作用,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进行专业 合其实际情况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制定合适自己的就业规 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学校应当 划。 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和教学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4结语 和教学形式,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给学生 高校“双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促进高校“双困 更多的实践机会,特别注意把培训实践的机会优先给“双困生”, 生”走出就业困境也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政府和 使其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理锯得更加透彻,及时发 学校共同努力,对“双困生”群体充分重视,将教育、管理和引导方 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中更具有竞争 式相互配合,才能有效解决高校“双困生”就业难题。 力。此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双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 能力等综合素质,尽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多 参考文献: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f1】杨君.“双困”毕业生就业中的弱势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U]_湖 3.4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3):44—46.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 [2]黄晓宁,郑艳.高校“双困”毕业生就业难点及就业对策探析【『】. 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但是仍有许多家长对高校毕业生给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1,22(3):70-72. 予了太高的期望。特别是“双困生”家庭的家长,因为受教育水平 『31张毅,闾振华,张伟.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和对 低,大多把改善家庭条件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双困毕业生本 策探讨[I1.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4):52-53. 身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对自己的工作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一 心想要去大城市大单位或国家机关工作。学校应当充分认识到 作者简介:章陶(1978一),男,江西南昌人,研究生,江西理工大 这一点,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教育。通过学校的宣传使毕业 学,江西南昌330013 (上接第6页) 而中部地区政府更能发挥其功效;政府体育文化投入水平和农村 文化的发展还有利于改善农民的人际关系,使邻里街坊更加和 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睦,凝聚力也更高。传统的体育项目,像龙舟、秧歌、篮球赛事不 关系。 仅能够增强他们的体质还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也给他们搭 5新农村建设对体育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建了交流感情、传播先进知识文化的平台。各级政府部门应考虑 5.1推动体育物质文化的发展 农民的身心感受,致力于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加强对广大农民体 各级政府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农村体 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 育文化投入,积极推动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建立“村村都有体育 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 场”工程,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创造基本条件。 体育观。 5.2促进广大农民参与体育 6结论 随着国家和政府支持、引导,现在新农村体育建设更贴近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长期系统工程, 民生活和便于农民参加运动锻炼、更利于开展各项体育赛事、活 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建设。农村体育 动。新农村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促进了广大农民参与体育运 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对整个新农村体育的 动的积极性,促使广大农民养成了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也使得 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也关系着整个新农村建设的 很多民俗体育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依据 可持续发展。希望新农村体育文化在各级部门的积极指导下,在 当前农村人口现实,比如老龄化和未成年化严重,积极开发农村 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之下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体育项目,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使农村老幼病残等相对闲暇人群 首先投身于健身运动之中,从而营造广大农民参与的体育气氛, 参考文献: 为全民健身及农村体育的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1]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Ⅱ].山东 5.3改变群众体育意识和价值观 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17. 以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与外部的联系较少,经济发展相对比较 [2]黄永飞.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体育文化发展ⅡJ.农业考古,2007, 落后,自然,农民对体育的认识也相对落后。他们长期从事农业 (6). 劳动,也无暇进行体育锻炼,在意识上他们也轻视体育活动,他们 [3]李士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Ⅱ】_山西师大体 认为农业劳动就是一种体育锻炼,闲暇的体育锻炼是没有必要 育学院学报,2007,(1). 的。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已经推广实 [4]王海宏.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Ⅱ】_武汉体 施全民健身活动近二十年,全民体育健身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 育学院学报,2008,(3). 步。现在很多农民已经改变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对体育锻炼的 [5]孟凡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豫东农村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D]| 意识也有了较深的认识。广大农民对体育锻炼概念、身体锻炼的 河南大学,2011. 内容及全民健身的意义和健身健康的涵义的认识水平有明显提 高。农村体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农民的体质和身心健康, 作者简介:王凤仙(1968-),女,河南新乡人,本科,副教授,主要 同时也是通过体育活动这种形式,来展示我国现代农民积极的生 从事体育教育研究,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 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同时也培养农民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人格 周艳杰,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 魅力,塑造了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和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体育 —1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