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 元 导 语

数学·三年级下册

本单元有4个例题,例1主要研究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例2是研究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例3、例4都是在研究一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整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 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对于小数的认识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 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利用以前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迁移到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并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丰富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新知,以元、角、分等常用的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对于小数的加、减法算法探究,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答案,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算理,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 学 设 计

第七单元

第1课时 认 识 小 数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91~92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并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教学一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米为单位时小数的实际含义。 2. 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能识别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3.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解决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读、写方法的教学方法: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感受小数,通过多层次的练习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来掌握小数的意义。

承前启后链 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如:读作七分之72学习:认识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如:30.8读作延学: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如:在里填上二,十分之三写作。 3( ),二点三五写作( )。 “>”“<”或“=”。0.6元 0.5米 1.2元 0.7米 10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导入法:播放课件,课件内容为:出示超市中一些物品的价格

(都是小数)。师:这些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哪些不同?课件播放暂停,由问题导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

数学·三年级下册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在熟知的情景中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激趣导入法: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请大家

猜一猜。学生猜猜老师的身高,教师板书身高163厘米、1米63厘米。现在如果老师要用米作单位的话,应该用哪个数字来表示?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吗?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测量中,总会遇到像这样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情况,下面老师请两个同学上来,用米尺来测量我们教室中的这张讲台桌的高度和这张讲台桌桌面的长度。

【品析: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讲台桌的高度和讲台桌的长度,当让学生用米作单位说出讲台桌的高度时,学生心里产生了矛盾,因为测量讲台桌的高时多出的部分不够1米,讲台桌的长也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其他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生通过测量亲身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1页主题图片,探究小数的读法。

师: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课前也收集了一些与小数有关的材料。图上这些数都是小数,仔细看它是怎么组成的?你会读出这些数吗?

生1:这些数中都有一个点。

生2:点的左边是一部分,点的右边是另一部分。

师:是的,小数分三部分组成,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称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称为小数部分。

师:你会读出这些数吗?边读边想这些数的读法与整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生1:零点八五。 生2:二点六零。 生3:三点四五千克 生4:三十六点六。 生5:一点二米,一点五米。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如何读这些数的?它与整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第七单元 小组合作交流,集体汇报。

生1:先读整数部分,然后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生2: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是几,直接读出来就可以了。

小结:像3.45、0.85、2.60、36.6、1.2、1.5这些数都是小数。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小数,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品析:本环节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根据以往的有关数的认知,会读出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组成。让学生品味出“数学源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2页例1,探究小数的意义。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现在请大家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生1:1米3分米。 生2:1米32厘米。 ……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用米和分米或者是米和厘米作单位的,如果我们只想让自己的身高用米作单位,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生1:3分米和32厘米如何用米来表示呢?

【品析:联系生活,由学生的身高问题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过渡自然,很好地衔接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中。】

◎教学零点几米。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数一数把这条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了几段? 生:10段。

师:其中的一段是多少? 生:1分米。

师:1分米用分数如何表示? 生:10米。

1

1

师:1分米除了可以表示成10米,还可以把它写成0.1米,这个小数点右边的1表示1分米。0.1米就是10米也就是1分米。

1

数学·三年级下册

师:这样的3段有多长?用小数怎样表示呢? 生:这样的3段是3分米,用小数表示为0.3米。 师:0.7米用分数可以怎样表示呢?0.9米呢?

师:看来十分之几米都不够1米,都可以写成零点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就表示1分米,零点几米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师:那么刚才这位同学的身高是1米3分米,超过1米了,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呢?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再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生:1米3分米是1米和3分米两部分组成的,3分米写成0.3米,1米是整米数,在小数点左边写1来表示,合起来就是1.3米。

【品析: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新知的教学开始,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一位小数和十分之几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引领学生明确小数的意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在读小数时,小数末尾的0读不读?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根据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是几就要一个一个地读出来。如:3.20读作:三点二零。所以小数末尾的0读出来。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实际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回顾、反思、巩固,会正确的读出小数,真正实现了学有所得。】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小数,也经常用到小数,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读小数和写小数,明确了小数表示的意义,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些知识吗?

学生交流后作答,师提出课下思考问题:1.2和2.1相比较,哪个数大一些呢?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七单元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时,应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将知识消化吸收。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认 识 小 数

像3.45、0.85、2.60、36.6、1.2、1.5这样的数叫作小数。

整数部分➝3 . 45➝小数部分

↑ 小数点 3.45读作:三点四五

第2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93页例2及第93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通过比较四名男生跳高成绩的活动,教学一位小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 能够仿照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比较小数的大小。 2. 能够结合实际,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

3.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多样性,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比较一位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数学·三年级下册

1.本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

2.本课时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结合小组讨论,体验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培养自己探究规律的能力。

承前启后链 复习:小数的认识和读写法。 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如:3.2 3.19 延学:简单的小数加法、减法。

如:1米5分米写成小数是1.5米。 如:1.5+2.3=3.8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课件内容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

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激烈地角逐,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呐喊助威。比赛结束,成绩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1.2

小强

小林

成绩/米 0.9

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景,结合运动会的比赛,引起对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求知欲,可加深学生对小数大小的比较的理解。】

游戏体验法: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 □□□□□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如果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为什么?

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

□□.□□ □□.□□□

1.15 0.88

课件播放暂停,出示问题: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由问题导入本课课题,

第七单元

【品析: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体会复习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进而初步体会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3页例2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 师:出示主题图片,请同学们说一下各自的跳高成绩。

姓名

小明

小刚 1.2

小强 1.1

小林 0.9

成绩/米 0.8

生1:小明0.8米。 生2:小刚1.2米。 生3:小强1.1米。 生4:小林0.9米。

师:那么这四位同学谁的跳高成绩最好呢? 生1:小刚。 生2:小强。 ◎共同讨论、比较。

师: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小组讨论、交流。

生1:小刚第一。因为1.2 米是1 米2 分米,1.1 米是1 米1 分米。所以1.2 米比1.1米高。

生2:在尺子上面1.2 米是120 厘米,1.1米是110 厘米,因为120 厘米比110厘米长,所以1.2 米比1.1 米大。

师:这两个小组的同学是先比较的1.2米和1.1米,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位同学的跳高成绩都超过了1米。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不采用上面两个小组的方法,能不能给他们排名呢?先想一想,我们在以前比较整数的时候怎样比较的?

生1:我们可以从这个数的最左边开始比较。

生2:我们可以先从小数点左边的数来比较,例如1.1,小数点左边是1,而

数学·三年级下册

0.9小数点左边是0。师:真聪明,如果小数点左边的数一样大怎么办呢?

生3:我们接着看小数点右边的数,如0.9和0.8,0.9小数点右边的数是9,0.8小数点右边的数是8,9>8,因此0.9>0.8。

师:原来比较小数大小也可以用以前我们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先从小数点左边开始一位一位地来比较。

【品析:本环节首先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带着讨论去发现问题,其次让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起到了作用。】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质疑:如果小数的位数比较多又该如何比较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后面依次类推,直到比较出大小。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实际是对比较一位小数大小方法的一个补充,也为四年级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性质和多位小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后面依次类推。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以米作单位的小数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教授用米作单位表示几分米的小数时,教师设计与其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解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本节课没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的

第七单元

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没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练习,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0.8米 1.2米 1.1米 0.9米8分米 1米2分米 1米1分米 9分米

1米2分米>1米1分米>9分米>8分米

8分米 12分米 11分米 9分米

12分米>11分米>9分米>8分米 1.2米>1.1米>0.9米>0.8米

第3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96页例3,及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内容简析

例3 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注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够准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并能列竖式计算。 3.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师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与引导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本课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经历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及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承前启后链 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 如:3.2 3.19 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如:计算2.3+5.6= 7.9-3.3= 延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应用。 如:一桶纯净水连桶共重5.5千克,喝掉一半后连桶重3千克,桶重多少千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课件内容为:小明去文具店买学习用品。

出示学习用品的价格图片。课件播放暂停,出示: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问题导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熟悉环境、熟知情景,让学生分析信息,提出问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问题导入法:红红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今天她的笔用完了,打算去

文具店买一支笔和一瓶墨水,来到文具店一看,笔1.2元一支,墨水1.4元一瓶。那么她需要花多少钱才能买一支笔和一瓶墨水呢?

【品析:问题辅助教育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生活,并自然而然地引出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故事导入法:小动物们的体检开始了,小动物们排队去测身高,

小狗高0.4米,长颈鹿高2.3米,大象高4.2米……长颈鹿比小狗高多少?小

第七单元

狗比大象矮多少米呢?同学们,你们能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吗?

【品析: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物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展开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6页例题3中的主题图片,探究小数加法。 师:通过你看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一本练习本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 生2:一个书包和一个卷笔刀一共多少钱? ……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的问题,要求一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生:用加法计算。

师:0.8和0.6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好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加法。 师: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列式? 生:0.8+0.6=

师:同怎样计算呢?把你的解答方法写在练习本上。 集体交流。

生1:0.8元表示8角,0.6元表示6角,8角+6角=14角,14角表示1元4角,用元作单位,用小数表示是1.4元,也就是0.8+0.6=1.4(元)。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用竖式计算。

师:能不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用竖式计算的?

生2: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点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

师: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呢?

生3:我想小数点对齐,跟整数加法中的相同数位对齐是一个道理吧。

数学·三年级下册

师:是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师: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交流汇报。

生4:相同数位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生5:小数点对齐,从最右边算起,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从最右边算起,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和的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品析:本环节学生学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比较知道,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

齐,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探究小数减法。

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减法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其中一个,如: 一个卷笔刀比一支铅笔贵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列算式? 生:0.8-0.6=

师:如何计算呢?先自己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 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生1:0.8元表示8角,0.6元表示6角,8角-6角=2角,2角用元作单位是0.2元。所以0.8-0.6=0.2(元)。

生2:用竖式计算。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和小数加法一样,从最右边算起,小数点也要对齐。

师:是的。一支带橡皮的铅笔比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你能用竖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

师:计算退位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小数点对齐,按照整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差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第七单元

【品析: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主动迁移过去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尝试运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让学生理解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3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质疑来加深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质疑:计算小数加法时可以从最左边算起吗?

小数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相同数位要对齐,都要从右边算起,特别是在计算进位加法时,满十还要向前一位进一。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实际是对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区别的一个总结,在对比中强化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算理的理解、应用。】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师生共同总结,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①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②从最低位开始计算;③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④得数中的小数点要和加数或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课时主要是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知识迁移训练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学得比较开心。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有的学生在列竖式时,数位还对不齐,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1)

数学·三年级下册

例3:(1)0.8+0.6=1.4(元) 0.8-0.6=0.2(元) (2)1.2-0.6=0.6(元)

总结: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按照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计算。

第4课时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97页例4,及第97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4 延续了例3的情境,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买东西时钱数是否够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2.根据实际问题,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尝试多种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师通过演示法、课堂讨论法,指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2.本课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及讨论,体验小数加、减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承前启后链 复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如: 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如:爸爸从家到单位要走2.4千米,他走了0.5千米后发现有一份文件忘了拿,于是又回家取文件,这样他比平时上班要多走多少千米? 延学: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如:刘勇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法算式时,将减数5.4错看成了4.5,算出的结果为7.6,正确的结果是几?

第七单元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课件内容为:小丽带10元钱去文具商

店买东西,她皱眉思考,分别提出问题:买一个铅笔盒、一本练习本和一支铅笔,带的钱够吗?由问题导入本课课题,鼓励学生由此展开讨论。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的融入情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游戏体验法:上课了,老师出示一些小数加减法的口算习题,请

学生老师,看看哪些同学口算得又对又快。

游戏停止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呢?

【品析:通过这个口算练习的游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数学从生活中来”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97页例4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 师:仔细观察主题图片,你知道哪些信息? 生1:小丽有10元钱。

生2:她想买一个铅笔盒、一本笔记本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她带的钱够吗?

师:你想怎么计算呢?先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算法。 全班交流。

生1:我们组是先求出买这三种文具一共要花多少钱,6.8+2.5=9.1(元),9.1+0.6=9.7(元),9.7元<10元,因此她带的钱够。

2: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

6.8=3.2(元),2.5+0.6=3.1(元),3.2元>3.1元,因此她带的钱够。

生3: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用剩余的钱再去买一本笔记本后,还剩下3.2-2.5=0.7(元),0.7元>0.6元,因此她带的钱够。

数学·三年级下册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来解答,都可以说明,小丽带的钱是够的。

【品析:让学生先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思考的思路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不同。】

◎如果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带的钱还够吗? 师:你想怎么计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比一比哪个组的算法最多。

学生解答,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生4:先求出买这三种文具一共要花多少钱,6.8+2.5=9.1(元), 9.1+1.2=10.3(元),10元<10.3元,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生5: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再算一本练习本和一支带橡皮的铅笔一共多少钱,2.5+1.2=3.7(元),3.2元<3.7元,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生6:先算出买完文具盒后,还剩下多少钱,10-6.8=3.2(元),用剩余的钱再去买一本笔记本后,还剩下3.2-2.5=0.7(元),0.7元<1.2元,因此她带的钱不够。

师:同学们的方法比较多,也都很好。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互相检验对错。

【品析:本环节注意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注重解答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实际问题的强化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熟悉程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必须经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讲解去获取,这部分的教学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4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质疑:如果用小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连加、连减或者加、减混合运算时该如何计算呢?

讨论后得出:小数的混合运算与整数的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相同。 【品析:本环节通过整数混合运算与小数混合运算的对比,可以帮助学

第七单元

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产生联系,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也能解决类似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的简单问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师生共同总结,利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依据实际问题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本节课教师能够先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试着去分析问题,再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由于情境中给出的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问题也就较多,学生只有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列式解答,因此教师尤其要关注理解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10-6.8=3.2(元) 6.8+2.5+0.6=9.9(元) 3.2-2.5=0.7(元) 9.9﹤10

10-6.8=3.2(元) 1.2﹥0.7 6.8+2.5+1.2=10,3(元) 2.5+0.6=3.1(元) 钱不够 10.3﹥10 3.1﹤3.2 钱不够 2.5+1.2=3.7(元) 3.7﹥3.2 钱不够

用10元买1个文具盒、1本笔记本和1支0.6元的铅笔钱够了。

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第91~100页。

知识梳理

内容

认识 小数

小数的加、减法

重点知识

小数的组成:由整数部分、小

小数的组成和数点、小数部分组成的数是小数。

意义

小数的意义: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小数的读法:先读小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再读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位

小数的读法和上的数字。

写法

小数的写法:先写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点”字左边部分是零的,直接写0;再写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最后写“点”字右边的部分,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

小数的大小 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点右比较

边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第二位上的数……

小数加、减法 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的计算

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

第七单元

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小数加、减法 的应用

在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基础上,思考的角度不同,解题策略也不同,解答的过程也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的。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小朋友们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小数加、减法计算。

复习重难点

回顾落实有关小数的含义,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及加、减法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方法

1.通过回顾与整理,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知识结构,进一步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在梳理和交流中,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2.本课时的学习注意是通过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回忆整理,练习交流,总结反思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谈话导入法:同学们,今天我们有幸和专家一起学习,你们高不

高兴?——谢谢大家!同学们的心情用孔子说的一句话很贴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他老人家还有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是“温故而知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生答)——对,经常复习已学过的旧知识,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新知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单元的内容。 【品析:这种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整理知识做好铺垫】 情景导入法:

数学·三年级下册

师:王阿姨家5月份的水费是12.8元,6月份是15.6元,7月份是20.3元。 5月份的水费比6月份的水费少多少元? 师:谁愿意帮这个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15.6-12.8=2.8(元)

答:5月份的水费比6月份的水费少2.8元。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生:关于小数减法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关于小数的知识。

【品析:通过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入,将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激活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一)复习读、写小数。

读出下面的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1)0.3读作: (2)0.05读作: (3)1.46读作: (4)67.2读作: 师:读写小数,应注意什么?

生1:读小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读出。 生2:写小数时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二)复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1.比较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1) 0.09(4) 0.45

0.12 (2) 3.20.66

1.03 (3) 0.8

0.6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第七单元

生1:从左边第一位数开始比较,第一位数大的数就大,如果第一位数相同则比较第二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生2: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教师小结:比较小数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三)复习小数加减法及应用。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1) 6.4+3.8= (2) 2.9+1.5= (3) 8.2-4.6= (4) 0.58 + 0.4= (5) 8.3 -0.5= 学生做题,指名板演。

生1: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来补充?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列竖式计算,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

2.亮亮有50元,买了一个卷笔刀用了18.60元,还剩多少元? 50-18.60= (竖式计算)

3.丽丽买了一个布娃娃用了9.90元,又买了一个笔记本用了2.50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9.90+2.50= (竖式计算) 师: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

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或哪一位上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当作十再减,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品析:通过复习和整理,让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分类复习,适时进行巩固,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深刻。】

三、探索实践,强化提高

1.完成教材98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1)完成。

(2)交流:你是如何计算的?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1)完成。

(2)同桌说一说解题思路,再集体交流。

【品析:让学生完成,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参】

3.6.9 9 2.4 6.4 1.5 20.3 14.6 35.6

数学·三年级下册

8.(1)2.8+1.5=4.3(吨) 4.3>4 不能

(2)2.8+0.8=3.6(吨) 3.6<4 能。 3.6+0.3=3.9(吨) 3.9<4 可以。

(3)略

四、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1.回顾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和收获,你对自己满意吗? 2.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向大家介绍?

【品析:学生通过互相交流经验,使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也得到了提升和巩固。】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小数的加、减法是本课复习的重点,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掌握算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不足:学生说的太少,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很及时。 我的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