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21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时代的塑胶跑道

迟子建

哈尔滨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在后辈的写作者眼里,它可以是一只血脚印,也可以是一颗露珠。

我十七岁前的行迹,在连绵的大兴安岭山脉。山脉像长长的线,日月之光是闪亮的针,把我结结实实缝在它的怀抱中。初春的风认识我,夏日的溪流认得我,秋天时的薄冰认得我,冬天生产队的牛马认得我,我是大自然围场里的一个小小生物。

我对哈尔滨最早的认知,是从父亲的回忆中来的。父亲童年不幸,我奶奶去世早,爷爷便把父亲从帽儿山,送到哈尔滨的四弟家,而他四弟是在兆麟公园看门的,多子多女,生活拮据。父亲读中学时寄宿,他常在酒醉时讲他去食堂买饭,不止一次遭遇因没有续上伙食费而被停伙的情景。贫穷和饥饿的滋味,被父亲过早地尝到了。父亲功课不错,小提琴拉得也好,但家里没钱供他继续求学,中学毕业后,他没跟任何人商量,独自报名来参加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父亲这一去,直到1986年因病辞世,近三十年没回过哈尔滨。而他留给我的哈尔滨故事,多半浸透着眼泪。

1990年,我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调转到哈尔滨工作。每次去兆麟公园,我都会忧伤满怀,想着这曾是父亲留下足迹的地方啊。初来哈尔滨,我的写作与这座城市少有关联,虽是它的居民,但更像个过客。直到上世纪末我打造《伪满洲国》,哈尔滨作为历史主场景,我无法回避,所以开始读城史,在作品中尝试建构它。但它始终没有以强悍的主体风貌在我作品中独立呈现过。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哈尔滨生活日久,了解愈深,很想对它进行一次酣畅淋漓的文学表达。2019年,我开始了《烟火漫卷》的写作。

写完第二章,我随作协代表团访欧,虽然旅途中没有续写,但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一路跟着我漂洋过海,始终在脑海沉浮升腾。

首站去的是曾到访过的挪威的卑尔根,令我吃惊的是,这座城市少有变化,几乎每个标志性建筑物,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而在中国,如果你相隔近二十年再去一座城市,熟悉感会荡然无存,这既说明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也说明我们缺乏城市灵魂。而有老灵魂的城市,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是有情的,在遗留的建筑上,能看到它固守传统,又不甘于落伍的痕迹。

到了塞尔维亚,我仿佛相遇了《烟火漫卷》中那些伤痛的人——伤痛又何时分过语言和肤色呢!几位前

南老作家,令我肃然起敬,他们朴素得像农夫,脸上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哀伤。他们对文学的虔敬,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使得他们说出的每句话,都带着可贵的文学温度。他们脑海中抹不去对战争废墟的记忆,而我们也抹不掉对这片土地一堆废墟的记忆。尽管穿城而过的多瑙河在雾雨中,不言不语地向前,但伤痛的记忆依然回流,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归国后,我一边写长篇,一边忙公务。因为筹建黑龙江文学馆,馆陈内容由我牵头负责,所以几乎每周都要主持一次会议,半年时间,召开了近二十场会,展陈大纲数易其稿。但无论多累,回到家里,我不忘垦殖这块长篇园地,它带给我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

长篇写到三分之二处,我遭遇一个网上恶帖的攻击,选择报案后,虽然心情受到影响,但并未因此停笔。文学确实是晦暗时刻的闪电,有一股穿透阴霾的力量。

2019年岁末,长篇初稿终于完成。写完最后一行字,我穿上羽绒服,去了小说中写到的群力外滩公园,我沿着狸红的塑胶跑道,朝阳明滩大桥方向走去。这条公益跑道,全长近四公里,铺设完工后两三年,多处破损,前年不得不铲掉重铺。为了防止人们踏入未干透的跑道,施工方将跑道拦起来。可是六月的一个傍晚,我去散步时,在塑胶跑道发现一只死去的燕子。燕子的嗅觉难道与人类不一样,把刺鼻的气味当成了芳香剂?它落入塑胶泥潭,翅膀摊开,还是飞翔的姿态,好像要在大地给自己做个美丽标本。我们在保护人不踏入跑道时,没有想到保护大自然中与我们同生共息的生灵,这一直是人类的悲哀。如今的塑胶跑道早已修复,它以全新的面貌,更韧性的肌理,承载着人们的脚步。

我在哈尔滨生活了三十年,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学书写,我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参与者。任何一块地理概念的区域,都是所有文学写作者的共同资源。作家不能像某些低等动物那样,以野蛮的撒尿方式圈占领地。无论是黑龙江还是哈尔滨,它的文学与它的经济一样,是所有乐于来此书写和开拓的人们的共同财富。

在埋藏着父辈眼泪的城市,我发现的是一颗露珠。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有较复杂的人生经历,极度贫穷和饥饿的生活使得他给“我”讲的人生故事常常带有伤感的意味。 B. 标题中的“塑胶跑道”在文中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包含文明的进步发展,另一方面暗示着对自然生灵的扼杀。

C. 作者反对“文学圈地”的观念,她认为文学资源应是属于文学开拓者们的共享财富,与经济资源有相似性。 D. 在埋藏眼泪的地方,作者最终发现的是露珠,说明血脚印留下的阴霾已全被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驱散。

2. 六段、七段写作者访欧的经历,在文中有何作用?

3. 作者对哈尔滨的认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在哲学中,除了价值观念,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面对怎样去解释、认识等问题。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部分在整体里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到各部分。这就像太极图一样,图中有阴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

在古人心目中,不论事物、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中的很多道理既可用在修身上,也可用到治国上。“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这句话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团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

贺麟说:“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不仅古代中国文化如此,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不可能分得那么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通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中”即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比如,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

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近一百年来,我们都在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而现在情况有逆转的倾向,自然科学开始引进人文方法来开展研究,也关心整体关联、动态平衡,并注重个体差异。

中国文化主张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来状态,才是最合理的,这就是自然合理。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万事万物的本然状态。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其指导思想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看到水总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让水能够顺畅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位是波动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坝栏,而是把竹篓子装上石头,放在水里,随着水波流动,它也会起伏。顺其自然的思想,适用于一切方面,既适用于个人、社会,也适用于整个大自然。不顺其自然,个人、社会、大自然都会得病。同时,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断调整,我们要顺应它本身的发展趋势,帮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平街。

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惟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对待万物,那当然就“不齐”了。“齐”与“不齐”,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惟齐非齐”背后蕴涵着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先秦儒家讲“惟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自然合理就是要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尊重事物的个性。自然合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个性化,这跟现代科学的普遍适用于万物的标准化不一样,它注重的不是一般性,而是主张要符合事物的特殊性,不是用一个统一的、量化的标准去规定,而是针对事物的特点灵活、多角度地处理问题。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合理,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但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离开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比如说,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客观世界是很复杂的,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要达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对符合事物的特性。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也发现越符合事物的本然个性,就越合理。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底蕴》北京日报2020-10-12)

4.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论述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强调彼此的不离、彼此的互有、彼此的转变。

B.事物、现象再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如孔子讲“士志于道”,老子讲“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

C.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

D.现实中的人和人是“不齐”的。荀子的“惟齐非齐”观点谈的是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其背后蕴涵着传统哲学自然合理的思维方式。

5.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首段总述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最核心的是思维方式问题。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B.第二三四段论述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关联特点。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

用部分来说明整体。

C.第五六段论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态平衡特点。“中”即适度。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的。

D.最后四个自然段论述是中国文化的自然合理性。自然合理就是中国的科学思想,它强调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来个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西方近代的思维方式把普适性放在第一位。事实上科学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适用,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就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形。

B.“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也不可能分得特别细。

C.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于身体阴阳的失衡,也就是偏离了中道。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而有些外感无法避免。

D.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精神与先秦儒家“惟齐非齐\"一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起源于中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传向域外其他国家。汉字的传播分三种情况:一是汉字记录的汉语文献跨文化流传,或者在跨文化环境中用汉字生成汉语文献;二是借用汉字记录别的语种,从而形成准汉字外语文献;三是受汉字影响而新创本民族文字,从而形成类汉字外语文献。从汉语汉字,到外语准汉字,再到外语类汉字,也可以看作汉字传播的三个阶段。

以东亚和东南亚而言,通常认为汉字在两汉之际已经传入朝鲜,长期作为朝鲜官方规范文字,公元4世纪前后朝鲜人民创造出“乡札”“吏读”“口诀文字”三种书写形式,主要以汉字转写来记录朝鲜语,到公元15世纪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出自己的字母文字“谚文”。1784年在日本九州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又曾出土新莽时期的货币,说明两汉时期汉字也已传入日本。日本奈良时代的《万叶集》完全用汉字记录,还有日本借用汉字时的“音读”和“训读”,利用汉字形体创造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体现了汉字传播的渊源。在越南的历史上,越语和汉语长期并行,而汉字是唯一的官方文字,越南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直至11世纪,越南人才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并利用汉字的形体元素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

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如白族的白文、纳西族的东巴文、党项族的西夏文、契丹族的契丹文、壮族的壮文、侗族的

侗文、水族的水书等,其文字形体和造字用字方法都或多或少受到汉字影响。如记录壮语的古方块壮字就是唐宋时期壮族人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

可以说,汉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东亚东南亚汉字文化圈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同珍视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各国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加强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汉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并充满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汉字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开启现代文化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正如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所言“汉字数千年来持续发展并沿用至今,成为世界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使用历史、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蕴含着一系列理论课题和巨大的理论价值。”汉字及其蕴含和附带的各种文化元素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发,魅力无限!

(摘编自李运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域外国家。 B. 由直接使用汉字到受汉字影响新创本民族文字,其他文化受汉字的影响也在变化。 C. 汉字汉代时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1世纪才传入越南,说明汉字并非同时传入域外。 D. 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汉字的影响,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汉字在朝鲜、日本和越南传播的例子,阐述了汉字在域外传播的状况。 B. 文章从域外和境内两方面具体阐述了汉字的传播状况,有理有据,层次清晰。 C. 文章以宋代两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 D. 文章既有对汉字传播及其影响的阐述,又有对它在新时代依然魅力无限的论证。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字或多或少受到汉字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与我国的关联。 B. 汉字在历史上曾作为越南唯一的官方文字,其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可见汉字对越南的影响之深。

C. 国人之所以充满文化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 D. 中国汉字的魅力,可以从它的结构特征、文化内涵、使用历史以及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来认识和研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⑴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①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榖②、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⑴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墮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注)①萧:萧县。②榖:榖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B.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C.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旧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D. 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渭河流域一带,这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在秦汉时“关”专指函谷关。 B. “致命“指传达言辞、使命。文中“使人致命怀王”的意思是派人去怀王那里传达项王的有关指示。 C. “家室”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收家室而西”的意思是收拾家中的金银财宝等向西逃跑。 D.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项羽手段残忍。为夺天下,他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 B. 项羽怀有私心。他为实现称王的目的,攻下咸阳后,就派人向怀王禀报战况,封诸将为侯王,封沛公为汉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

C. 项羽善于用兵。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王的军队打得四处逃散,杀死汉兵十多万人,把汉军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

D. 项羽做事迟疑。在睢水之战中,项羽的军队把汉军层层包围,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致使汉王借飓风从西北吹来之际得以逃脱。

13.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2)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14. 当手下劝说项羽不成,而发牢骚“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时,项羽怎么做的,说明了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槛①谴心(其二)

杜 甫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睛。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注】①槛:(jiàn),栏杆。

15.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题目中的“水槛”,指水亭之槛,凭槛眺望,可舒畅身心。由题目可见这是一首即最抒怀之作。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B.首联描绘蜀地夜间多雨的天气,淅淅沥沥地下了一整夜的雨,等第二天出门以后,靠在水边的栏杆上远望,看到天色已经放晴。

C.“叶润林塘密”,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幽和静谧;“衣干枕席清”,显示出夜雨的绵长细密,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富足。

D.本诗在结构上,起承转合,脉络清晰;二三两联对仗工整;颔联的“润”和“密”,“干”和“清”炼字精到,可见功力。

16.本诗尾联与杜甫《登高》尾联在抒情方式和感情基调上有何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不愿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志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秋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琵琶曲由婉转流利到滞涩艰难的变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某淘宝店家发错了客户订购的货物,下面是一封致歉函,其中有五处不恰当的表述,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尊敬的顾客:

您好,首先在此向您表达发自内心的由衷歉意。因为我们的疏忽,客服发错了货物,给您带来了麻烦,请多多笑纳。由此产生的运费,将由我们全部负责,同时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我们将惠赠您一份小小的礼物,请您收下就行!欢迎您再次帮助本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请阅读这则新闻,补写出下面两副对联的下联。要求补写后的完整对联能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五一劳动节,故宫博物院与中国驻韩国首尔旅游办事处日前通过官网向韩国民众隆重推出“云·游中国”紫禁城探春图片展活动,本次图片展精选了60幅图片,多角度呈现故宫的春日之美和文化内涵,引起韩国民众的普遍关注。一张张精美图片带领网民“云”上游中国,让观众聆听紫禁城春花和朱墙黄瓦的对话,让观众体会故宫春日的美好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温度。 ①紫禁城展美照现故宫佳景;___________________。 ②喜庆六百华诞,紫禁城网上展图片;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往中,人们往往因某方面的相互吸引而走得比较近,同时疏远、排斥与自己存在较大差异的人。 面对这样的交往,有人觉得趋同会给和带来快乐、和谐;也有人觉得这意味着多样性的缺乏,还可能会影响到认知。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及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已全被……驱散”表述绝对,该选项对“露珠”含义的理解不准确。结合文章第八段“我不忘垦殖这块长篇园地,它带给我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分析,“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缓解的是忙碌中的疲累,而不是说“阴霾已全被创作的愉悦和心灵的安宁驱散”。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语段作用的能力。

结合“写完第二章,我随作协代表团访欧,虽然旅途中没有续写,但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一路跟着我漂洋过海,始终在脑海沉浮升腾”“归国后,我一边写长篇,一边忙公务……召开了近二十场会,展陈大纲数易其稿”等分析,六段、七段写作者访欧,因外出访问而暂停创作的真实记录,增强内容纪实性。

结合“2019年,我开始了《烟火漫卷》的写作”“我仿佛相遇了《烟火漫卷》中那些伤痛的人——伤痛又何时分过语言和肤色呢”“他们脑海中抹不去对战争废墟的记忆,而我们也抹不掉对这片土地一堆废墟的记忆”“伤痛的记忆依然回流,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等分析,六段、七段写作者访欧的经历,照应前文。 结合“在中国,如果你相隔近二十年再去一座城市,熟悉感会荡然无存,这既说明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也说明我们缺乏城市灵魂。而有老灵魂的城市,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是有情的”“他们对文学的虔敬,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使得他们说出的每句话,都带着可贵的文学温度。他们脑海中抹不去对战争废墟的记忆,而我们也抹不掉对这片土地一堆废墟的记忆”等分析,分别写了“城市灵魂”“文学温度”等内容,引发读者思考。 【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我对哈尔滨最早的认知,是从父亲的回忆中来的”“而他留给我的哈尔滨故事,多半浸透着眼泪”等分析,通过父亲的关于童年、亲人、个人经历的回忆,带我初步接触、了解哈尔滨。

结合“1990年,我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调转到哈尔滨工作”“初来哈尔滨,我的写作与这座城市少有关联,虽是它的居民,但更像个过客”等分析,作者调转工作后成为哈尔滨居民,但感觉自己与这座城少有关联,“人”与“城”的精神关联甚少。

结合“直到上世纪末我打造《伪满洲国》,哈尔滨作为历史主场景,我无法回避,所以开始读城史,在作品中尝试建构它。但它始终没有以强悍的主体风貌在我作品中独立呈现过”“2019年,我开始了《烟火漫卷》的写作”“我在哈尔滨生活了三十年,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学书写,我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参与者。任何一块地理概念的区域,都是所有文学写作者的共同资源”“它的文学与它的经济一样,是所有乐于来此书写和开拓的人们的共同财富”等分析,在史料挖掘与文学书写中,不断了解这座城,加深了对这座城历史、文化内蕴的理

解。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事物、现象再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错误,由原文“在古人心目中,不论事物、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可知,缺少限定语“在古人心目中”导致范围扩大。且“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是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里的意思,不是老子的话。 C项,“作者认为,……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错误,由原文“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西方哲学关注的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相对来讲是静止的,因此可以对它进行细致的、精确的、静态的分析;中国哲学关注人,人世间的事情是变动不居、瞬息万变的,不可能用静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动态的方法来整体把握”可知,属于张冠李戴,选项中观点是近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宗师章太炎讲过的,不是作者的。

D项,“荀子的‘惟齐非齐’观点谈的是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错误,由原文“现实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别的。荀子曾引用《尚书》中的‘惟齐非齐’来谈他对平等观念的理解”可知,“惟齐非齐”是荀子引用《尚书》中的观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最后四个自然段论述的是中国文化的自然合理性”错误,文章最后一段应该是总括,与前面的内容不是并列关系。所以D表述不准确。 故选D。 【6x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D项,“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精神与先秦儒家‘惟齐非齐’一致”错误,由原文“先秦儒家讲‘惟齐非齐’;宋明理学家讲‘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对‘理一分殊’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达”可知,缺少“根本精神”,概念范围扩大。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项,“汉字从诞生之日起……”错误。由原文“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

传向域外其他国家”可知,汉字是在发展中传播的,不是从诞生之日起传播的。A错误。 B项,正确。

C项,“11世纪才传入越南”错误。由原文“直至11世纪,越南人才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并利用汉字的形体元素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可知,“11世纪”是越南人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的时间,不是汉字传入越南的时间。C错误。

D项,“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错误。由原文“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可知,选项中“都是”的说法绝对。D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以宋代两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错误。由原文“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可知,文章是以宋代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土俗字就是古壮字,并不是用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的。C错误。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项,“国人之所以充满文化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错误。由原文“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跨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并充满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汉字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开启现代文化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可知,国人“充满文化自信”并不只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C错误。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⑴特别提醒:

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整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彭城”为地名,“汉皆已入彭城”中,“彭城”作“入”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D;“至彭城”中,“彭城”作“至”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C。

句子翻译为:四月,汉军已全部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人,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引兵西行奔向萧县,从早晨开始,一边攻打汉军,一边向东推进,打到彭城,已是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指家中的金银财宝等贵重物品”错。“家室”指家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项羽做事迟疑”“但没有抓住有利战机进兵”无中生有。原文只说“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窃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并没有说“没有抓住有利战机”,也没有表明“项羽做事迟疑”。 故选D。 【13x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关键点:

(1)“说”,劝说;“阻”,意动用法,以……为险阻;“都”,名词用作动词,建都; (2)“却”,退却;“为楚所挤”,被动句,“为……所”被动句标志;“多杀”,被动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当手下劝说项羽不成,而发牢骚“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时,项羽的做法,以及这样做说明了什么。由原文“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可知,项羽看到秦朝宫殿都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打算向东而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

说楚人好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油锅里烹炸而死。由此可见项羽的暴躁残忍。 参考译文:

项羽率兵向西进军屠掠咸阳城,杀死了秦国的降王子婴,焚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取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而去。有人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羽看到秦朝宫殿都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打算向东而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说楚人好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油锅里烹炸而死。

项王派人向怀王禀报破关入秦的情况。怀王说:“就按以前约定的那样办。”于是项羽尊称怀王为义帝。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文武大臣为王,并对他们说:“天下发动起义之初,暂时封立诸侯,为的是讨伐秦朝。然而身披坚硬的铠甲,手持锐利的兵器,带头起事,多年暴露在山野,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籍的力量。义帝虽说没有什么战功,按理也应当分给他土地让他做王。”诸将都说:“好。”于是分封天下,立诸将做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的土地,在南郑建都。项王立自己为西楚霸王,统辖九个郡,在彭城建都。

这年春天,汉王部署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命令诸将攻打齐国,他自己又率领三万精兵向南从鲁县穿过胡陵。四月,汉军已经进入彭城,掳掠那里的财宝、美女,每天摆酒席大会宾客。项王于是引兵向西从萧县进军,早晨向东攻打汉军,推进到彭城,中午时分,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跑,前后相随掉进穀水、泗水,楚军杀了汉兵十多万人。汉兵都向南逃跑到山里,楚军又追赶到灵壁东面的睢水边上。汉军退却,被楚军逼挤,被杀的人很多,汉军十多万士兵都掉进睢水,睢水因被汉兵堵塞而不向前流动了。楚军把汉王包围了三层。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含,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天变成了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非常混乱,队阵崩溃,四处逃散,这时,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打算到沛县,接取家眷向西逃跑;项王也派人追赶他到沛县,擒取汉王的家眷;汉王的家眷都已逃散,没有跟汉王见面。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逃跑。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 【15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诗歌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项,“‘衣干枕席清’……也显示出诗人住所的富足”,理解错误。“衣干枕席清”,淋湿的衣服已经干了,枕席也变得干净。联系首句“蜀天常夜雨”可知,衣服枕席湿,是因为屋子漏雨,所以“衣干枕席清”显示诗人住所的简陋。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抒情方式和感情基调的鉴赏能力。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典抒情。本诗尾联写他慢慢倒酒而饮,借此来消遣余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无奈之情,抒情含蓄,借事抒情。《登高》尾联,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是直抒胸臆。

感情基调:本诗尾联写诗人慢慢倒酒而饮,借此来消遣余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无奈之情;《登高》尾联写作者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内心愁绪无以排解。《登高》除了感慨自身遭遇还有对国家的担忧,所以比本诗更为沉郁。

【17题详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使我不得开心颜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不尽长江滚滚来 (5).间关莺语花底滑 (6).幽咽泉流冰下难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摧”“事”“萧”“莺”“滑”“幽咽”。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本题中,“发自内心的”与“由衷”语义重复,可以去掉“发自内心的”; “笑纳”是希望别人接受,意思不合语境。可以改为“担待、包涵或海涵”; “惠赠”是敬辞,用于感谢或指称对方的赠予。可以改为“赠送或敬赠”; “就行”过于口语,且多余,应删掉; “帮助”恳求意味过浓,可以改为“光临”。 【点睛】所谓“得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对象,正确运用谦辞和敬辞。谦辞是用在自己身上的,表示谦恭的态度。敬辞是用在对方身上的,

表示尊重等情感。

2、根据语言的感情色彩,选用恰当的褒义词和贬义词。褒义词是对对方赞美、歌颂类的词语。贬义词是对对方贬低,表达厌恶情感的语句。因此不要在在赞美歌颂的对象身上用贬义词,也不要在批判贬低的对象身上用褒义词。但是要特别注意的事,在特定语境中褒贬色彩可以互换。如在“反语”中,就可以褒词贬用。 3、要注意语体。语体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口语用在口头表达中,用在平时,如生活场合,娱乐场合等。书面语一般要用在正式场合中,用在特殊场所,如会议场合,工作场合等。口语要求通俗易懂,不用生僻的词句。书面语要符合文体特征。用词要求准确、严谨、严肃、庄重。 【19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①内容上结合“引起韩国民众的普遍关注”“一张张精美图片带领网民‘云’上游中国,让观众聆听紫禁城春花和朱墙黄瓦的对话,让观众体会故宫春日的美好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温度”,形式上结合“紫禁城展美照现故宫佳景”,“紫禁城”,对应“韩民众”;“展美照”对应“访春天”;“现故宫佳景”对应“品中国文明”,词性相对,内容相合。②内容上结合“引起韩国民众的普遍关注”“一张张精美图片带领网民‘云’上游中国,让观众聆听紫禁城春花和朱墙黄瓦的对话,让观众体会故宫春日的美好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温度”,形式上结合“喜庆六百华诞,紫禁城网上展图片”,“喜庆”对应“欢度”;“六百华诞”对应“五一佳节”;“紫禁城”对应“韩民众”;“网上展图片”对应“‘云’中游故宫”,词性相对,内容相合。

【点睛】对我国传统文化——对联的相关知识的把握,对联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四要素所规定的内容统称为对联格律,有时也称对联规则。其中,“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基本要素,“词性相当”是语法要素,“平仄相谐”是声律要素。根据这些基本要求进行拟写即可。 【20题详解】【例文】 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交友的原则往往会趋同,在我看来,求同不错,但更应该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一味的趋同,会使个体双方失去独立的个性。

这一点与服装设计相似。每当某一款服装在市场上取得了突破性销量之后,便会产生数以万计的“趋同”商品,反过来进一步导致大众审美的趋同,一件牛仔开衫可以从女孩身上普及到妇女甚至老人身上。这种“烂大街”的穿衣现象,往往会导致个体特征消失,同理,在人与人交往中一味趋同,会使个体个性受抑。

在我看来,趋同并非是一味追求共同点,在人与人之间划出圈子,形成帮派。求异也不是一味追求个体鲜明个性。《论语》中所谓“和而不同”,即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在保持个体特征的前提下,寻找一

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妥善处理多方关系,以求和谐相处。这正如烹调,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才是佳肴;又似音乐,宫、商、角、徵、羽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才是妙音。

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一致,而是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和谐。

交往本身是一件奇妙的事,它使每个独立的个体有机会融入到一个大集体中,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则会更容易融入其中。但此时的融入却不够完美,因为缺少了一种使其完美的“药剂”,那就是个体差异,保留个体间的差异会推动这个集体更进一步。正如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潮相融合,才能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寻找一纸救国良方。

尊重差异不仅仅是人与人交往的原则,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原则。

千百年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各民族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文明,如何看待不同文明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日新又新的重要问题。谈如何看待世界文明时说,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

还是用费孝通先生的话来做总结吧: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思辨性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先给出了一个社会现象,趋同让人们相互吸引、接近,同时疏远、排斥和自己差异较大的人。就这一现象,材料给出了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趋同让人与人关系亲近,给人带来快乐、和谐;一种认为趋同会导致多样性的缺失,影响人们的认知。考生要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题目中的两个观点都有道理,考生可以见仁见智,自圆其说即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许趋同能给人带来更多快乐、和谐;或许“不同”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也正因“不同”,整个社会才更加丰富多彩。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个体间的差异和趋同实则可以做到和谐统一,并不矛盾,考生也可以辩证分析交往过程中的差异问题,尊重差异,和而不同,理性交友。

考生可以从材料出发,展开联想和思考,围绕高中生关切的交友话题谈自身的体验和思考;也可以理性思考,将两个观点进行比较权衡;还可以将问题引向深处,思考当今世界各文明之间如何实现和谐相处,如何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单边问题和多边问题,在逻辑思辨中体现自己的胸襟和韬。

引导语提示考生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对两种观点做出选择,进行评价。题目要求考生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文体限定为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立意:

(1)和而不同,尊重差异。

(2)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3)不同,让交往的世界更多彩。 (4)敞开心扉,接纳不同。 (5)在求同存异中开出友谊之花。 素材:

上世纪20年代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是以“和而不同”治校的大师,他对各种学术流派兼收并蓄,各扬所长,形成北大“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在我国革命历史上,刘伯承、邓小平两人之间的合作,充分验证了“君子和而不同”的从政道德。刘、邓二人都是四川人,但刘伯承生于1892年,邓小平生于1904年,年龄相差不小。在革命工作中,按照分工,刘伯承主管军事工作,邓小平主管政治工作。但是分工不分家,始终在工作互相支持。刘伯承工作态度是“举轻若重”,无论大事小事,事事必亲躬;而邓小平则是“举重若轻”,每遇大事,都以轻松态度对待。但两人从不固执己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地去做。刘邓团结协作,默契配合,使刘邓大军数十年如一日地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都能百战百胜。

1955年4月在印度举行的万隆会议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不能达成一致,会议进行困难。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保留各自意见问,缓解了国家间的矛盾,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很多合作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混战的时期。这个时代可谓与“平安无事”无缘。但这个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为这是一个在思想领域“和而不同”的时代。儒、法、道、墨、名、农、阴阳、纵横、兵、小说十大学派和数不胜数的小学派彼此争鸣,他们都竭尽全力试图驳倒对方,但又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辩论中,与对手共同进步,正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和谐,中国古典文化才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达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峰,而那些各家的大师们,也因此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峰,受到后人们的景仰。 结构层次:

开篇立论明确,直奔主题。论证部分先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一味趋同”会带来不和谐的结果,所以“趋同”应该是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彼此间的“共同点”,列举《论语》、烹饪、音乐等例子进行说明,随后从“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一致,而是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和谐”和“尊重差异不仅仅是人与人交往的原则,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原则”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尊重差异,寻求和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