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誉问题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誉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以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首要因素是信誉度不高。因此,要解决我国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提高中小企业的信誉度。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信誉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89-02

在经济全球化作用下,大企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中小企业在创造价值与提供就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信誉正处在一个发展阶段,有一部分企业对信誉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当信誉与眼前的利益矛盾冲突时,他们往往会牺牲企业的信誉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由此出现信誉危机从而导致融资困难。

一、信誉在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信誉作为一个重要标志,是每一个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具备的素质;企业信誉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条件的一张王牌;企业信誉这一种精神可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管理价值得到有效的提升。

我国的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生于市场、长于市场。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受到国

家计划、定价限制等其他形式的较少干预,但是也不享受信贷或原材料方面的优先权,不能从中央政府取得投资或由政府担保购买其产品。所以中小企业时时刻刻离不开资金的周转与运作。这种资金的筹集存在于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那么他们之间必然要建立起信誉机制。“信义导利”,“信义生利”仍然是企业,公司之间遵循的原则。企业以及一切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来往,主要依靠的是“诚信”这两个字,只有“诚”才能有“信”,也只有“诚信”,才能获得信誉。“信誉”是诚信的表现,信誉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一个获得社会广泛信誉的企业,一个获得消费者满意的企业是不可战胜的企业。只有这样的一个企业,在筹集资金时才能如鱼得水。 二、中小企业发展的特征

中小企业缺乏充足的资金,这是众所周知的。一方面是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为主,国家把大把的资金投入到国有经济的发展当中。现行的融资体制大多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而中小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这种融资体制也决定广大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

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经营活动范围不大,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大,经营风险高,没有稳固的经营模式,使外界不易了解其经营活动,从而使很多企业错过投资机会。企业向债权人借款,到期还本付息,这使中小企业的资金变得更紧张,而且因为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偿债能力弱,所以有些债权人顾虑到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故不愿借出资金。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经营管理不规范,企业诚信度缺乏。在贷款尚未发放之前。总是千方百计地劝说银行尽快放贷,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银行保证按期还贷。但是在银行贷款到期时总找出各种理由来拖欠贷款。有些企业甚至崇尚的是一次性贷款。所以,宁愿偿还逾期高额的利息也不愿偿还本金,更有部分企业采取弄虚作假手段骗取银行贷款。这种情况也使得中小企业为自身将来融资断绝了后路。由此可见中小企业中存在的信誉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誉差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的产权不明晰,不稳定

我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平台,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吸纳就业人员、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企业发展又一大制约因素就是环境体制的因素,突出表现的是企业产权不明晰,企业管理者难以始终掌控企业,这就导致了企业制度的不稳定,难以制定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这不仅表现在国企,制度上的缺陷同样影响到了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产权不明的,有些从表面看产权是明晰的。即使在那些看来产权明晰的企业里,由于政策的不断变化,家族内部产权的纠纷,这些企业也不得不对自身的发展方向经常性地做出调整。

(二)中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不完善,专业人才的缺乏

一般的中小企业虽然都有自己内部的一套完整制度,但是制度的制定多取决于管理者的喜好,从这一点看,中小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造成了中小民营企业内部管理基础的薄弱,与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比起来,其内部的财务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主要的问题有:财务管理人才的缺乏,管理力量薄弱,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差,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严格的程序工作,使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进程。

中小企业也缺乏专业的会计人才,很多的企业还是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层面上,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增加了银行对企业真实财务、真实数据掌握的难度,银行经营的风险较大,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

(三)经营环境容易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逐步迈入重要发展阶段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有资金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短期因素,也有税收制度、市场准入等体制结构性问题。

促进中小企业快速稳定发展,不仅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来解决当前短期的问题,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使得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下降,出台一些法律法规,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

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信誉差的措施 (一)明确中小企业产权归属

近年来由知识产权最新调研显示,各种产权纠纷呈上升趋势。然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产权是信誉的基础,因此中小企业追求长期的利益的积极性在于产权问题。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与其重复博弈的规则,产权没有得到可靠地保障就会影响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由于一时形态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缺乏安全感,没有稳定的预期自然只能追求短平快,无法投资建立起完善、健全的信誉制度。所谓无恒产者无恒,无恒心者无信用。所以明确产权归属是重塑中小企业信誉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推进中小企业的集群策略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资金供给总量不足、融资成本过高以及贷款期限偏短等问题突出,而利用金融资源,汇聚政府、银行、社会资金、中介机构等集体合力,把分散的中小企业集合起来抱团融资,不仅可以打通进入直接、间接融资市场的通道,拓展融资空间,还有利于企业规范管理,促使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可谓一举多得。 2013年3月1日据银行人士介绍,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指由2个以上、10个以下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统一产品设计、统一券种冠名、统一信用增进、统一发行注册方式共同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早在2009年11月9日,中国银行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银行间债券

市场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业务指引》,正式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这一金融工具。在资金面紧张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不仅多了一个融资渠道,而且提高自身的信用级别。 (三)完善政府机构的监管制度

加快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信用法律法规环境的建立,能够有利于政府和信用管理机构征信数据的收集,做到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获取。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定下基本的制度框架,以促进信用行业健康起步。强化对信用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我国信用行业发展时间短,在加快立法的同时,必须强化对行业的监管。

(四)加强中小企业自身的信誉观念

市场最终依靠的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品牌是由信誉凝聚而成的,一个企业一旦失去了信誉,也就失去了客户,从而失去了所有未来发展的可能,因此“信誉是企业的生命”。中小企业要注重自身的信用培养。企业信用意识的培养包括企业诚信意识、履约意识等方面,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遵循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原则,依法开展经营活动,自觉加强信用建设。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在各类经营融资活动中切实加强履约的自觉性,牢固树立“信用第一”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3.

[2]吕博,刘社芳.中小企业信誉危机与会计监管[j].财经问题研究,2003,(3).

[3]陈晓红,论中小企业融资与管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邓红征,周长信.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模糊综合评价[j].企业经济,2003,(2).

[5]欧江波,欧群芳.美国对小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及其启示[j].企业经济,2003,(1).

[6]邓向荣,于中鹏.民营企业股权优化与稳定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3,(3).

[7]王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企业经济,2003,(2). [8]曾爱青,刘智勇.多方努力共同营造中小民企融资多赢格局[j].企业经济,2003,(1).

[9]肖侠.求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整合创新[j].企业经济,200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