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6期 总第37卷 中国调味品 CHINA CoNDIMENT 专论综述 寻求制曲酿造术的真谛 赵德安 摘要:阐明把握事物矛盾的总体是制曲酿造术形成的基础,创造适宜茵群生长代谢平衡的酿造环境,是 生产优质酿造食品的途径。 关键词:制曲;酿造;环境;平衡;自然法则 中图分类号:TS26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Oo0—9973(2012)O6一oO14一O3 分析,我国先民重综合。在饮食文化方面,我国先民重 视食物中诸多元素的平衡与调和,以达到整体风味的 最佳效应。《吕氏春秋》有:“甜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 “曲”是人工培养的微生物群落,用于以谷物为原 料酿造食品。我国人工培养微生物酿造酒、醋、豉、酱、 酱油、腐乳等的历史十分悠久。比德国可赫发明固体 培养微生物早3000多年。开创了人类利用微生物酿 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簿”的记载。《尚书・说命》: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世以“和羹”比喻辅佐帝王 治理国家的宰相。唐・张悦《恩制赐食》诗:“位窃和羹 重,恩叨醉酒深。”可见先民对食物调和的重视。至今 我国的酿造调味食品和一般调味料,都比西方各国丰 富。 造食品的历史,为饮食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 由于时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制曲酿造术长期 停滞在感性认识和生产实践阶段,本质鲜为人知,直到 2O世纪初,微生物纯粹培养发酵技术传人我国后,制 曲酿造业仍保留着作坊生产手工操作的落后生产方 式。人们用纯种发酵的观点评价它,颇有微词如:“利 现在人们知道酒是含醇饮料,但是在自然科学不 发达的上古时代,西方人想分析酒的各个属性、部分、 方面不能实现。一直保留着原始的以麦芽酿酒的方 法。直到1892年法国卡尔迈特从我国酒药中分离出 用自然野生微生物天然发酵,是看天吃饭。,,[1]“传统酱 油质量好,是前人无意识地利用多种微生物的混合培 养液。”[2 因而热衷于引进新技术,疏于对传统工艺的 研究发掘。有的研究也是浅尝辄止,看到现象而没有 触及本质。只知道我国人工培养微生物酿造食品,比 西方早3000多年,却没有找出是什么原因。 糖化力强的霉菌用于生产酒精,才突破了欧洲几千年 来用麦芽作糖化剂的局面,开始人工培养微生物酿造 食品。 1 制曲酿造术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的世界观 我国先民重视综合,认识到酒的矛盾主体是饮料, 需要不断提高其享受性。因而在生产实践中追求产品 风味的改善。终于在商代发明了人工培养天然生态微 生物群落的制曲酿酒术,《尚书・说命》:“若作酒醴,尔 和思维方式的支配和影响。我国人工培养微生物酿造 食品比西方早3000多年,绝对不是前人无意的巧合。 惟曲蘖。”这是曲蘖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商代甲骨文中 有大量关于酒和醪醴的记载。在河南郑州曾发掘出商 代酿酒工坊遗址。可见从商代开始,我国酿酒已从农 业分化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明・宋应星《天工开 物》:“古代用曲造酒、用蘖造醴、后世厌醴味簿、逐渐失 人类最早的谷物酿造食品是酒。我国先民和古西方人 用发芽的谷物酿酒,同出于新石器时代,那时酿酒方法 相同,酒质相似。后来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和 饮食文化有别,我国的酿酒方法有了质的变化。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西方人重 传,则蘖法亦亡。”商周时代,蘖未亡,醴尚存。在文献 收稿日期:2012—02—10 —14一 2012年第6期 CHINA CoNDIMENT 中国调味品 专论综述 总第37卷 中都是“酒醴”、“曲蘖”并用,如《礼记》:“乃命大酋,秫 稻必齐,曲蘖必时。”《苟子》:“飨简玄尊而用酒醴。”有 人据此认为:“曲蘖在上古时是一种发芽及发霉谷物的 混合物。在二汉时曲和蘖才完全不同了。,,[ 事实是在周代已经有了多种的曲,酿造出多种不 同的酒。《左传》申叔展问:“有麦曲乎?”曲字前面加了 相关,环境决定生物群落。制曲酿造是创造适宜的养 分、水分、温度,通气性等制曲酿造环境,使自然存在的 各种微生物竞争生存,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 然法则。控制不同的制曲酿造环境,就能促进不同的 菌群生长繁殖、制成各种不同风格的产品。虽然古代 的先民不知道微生物这个词,但是从微生物群落呈现 麦字,说明当时已有不同的酒曲,麦曲只是其中之一。 《礼记・月令》:“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据《辞海》记 载:“在周时代,已利用黄曲霉培制黄曲。”《礼记・月 令》:“孟冬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礼记・坊记》“醍 酒在堂。”说明当时已能酿出多种不同的酒。 《淮南子》:“清醯之美,始于耒耜”说明酿酒始于六 七千年前农业出现后。到了商代已经有约3000年的 酿酒经验,此时的曲蘖岂能还是发芽及发霉谷物的混 合物?上古之时,谷物收获不及时淋了雨,或因贮不当 受了潮,吸水多的谷物发了芽,吸水少的谷物发了霉, 经过自然发酵成为美酒。由此人类学会了用谷物酿 酒,后来自然发芽及发霉的谷物不能满足酿酒日益增 长的需要,开始人工培养。谷物发芽和发霉的需水量 大不相同,前者为41 ~48 ,后者为23 ~25%。 在人工培养供水量相同的情况下,供水量多的发了芽, 供水量少的发了霉,泾渭分明,再已不是二者的混合物 了,哪能等到二汉时才完全不同了。 扬曲弃蘖是我国酿造技术的一大飞跃。开创了人 工培养微生物酿造食品的历史,使参与发酵的微生物、 酶类由少到多,代谢产物由简单到丰富,产品品质由淡 簿到醇厚,并为后来醋、鼓、酱、酱油、腐乳等的发明创 造了条件。隋唐时,制曲酿造术先后传人日本、朝鲜、 尼泊尔、越南、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和 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以制曲术为基础,改善产品品质 为目的的多菌种常温混合发酵工艺路线 。日本微生 物学家坂口谨一郎认为,中国的制曲术可与四大发明 媲美。 2 制曲酿造符合自然法则 生产黄酒、白酒、醋、豉、酱、酱油、腐乳,都有一个 培养微生物的过程,叫做制曲或培菌。有人说利用自 然野生微生物是看天吃饭。这“天”就是自然法则。在 自然界中,生物群落不是孤立的存在,总是和环境密切 的“黄衣”、“五色衣”的观察,区分和控制菌群的生长繁 殖。如《齐民要求》中的制黄蒸、黄衣、豉曲、酱曲,都是 用颗粒状的原料制成散曲,通透性强,制曲温度控制在 “温如人腋下暖,”正是米曲霉的生长适温,所以成曲是 以好气性的米曲霉为主,及有相似生长条件的其它霉 菌、酵母、细菌等共栖的群落。米曲霉蛋白质分解力 强,能使蛋白质分解为肽、氨基酸,应用于米酒、食醋、 豆酱、酱油生产,能增强产品的风味。 制笨曲是用小麦炒黄、粗碎后制成块状曲。透气 性较黄衣差,成曲断面为五色衣。既有黄绿色的米曲 霉,白色的根霉,灰色的毛霉,黑色的黑曲霉,还有红色 的脉孢菌和红曲霉。菌类多、代谢生产物丰富,酿成的 产品风味好。但因炒黄的小麦糊化不及蒸熟的,对菌 类生长不利。加以曲块麦粒较粗不易保持水分,影响 菌类的增殖和产酶,发酵力弱。《齐民要术》称:“此曲 一斗杀米七斗。”制神曲是用蒸、炒、生的小麦各等份, 磨细后制成块曲。透气性较笨曲差,适宜兼性厌氧的 根霉,及有相似生长条件的菌类生长。曲块麦粒细透 气性差,水分蒸发慢,利于菌类的增殖与产酶,发酵力 较笨曲强。《齐民要术》:“其用神曲者,一升当笨曲四 升,杀多故也。”有人说:“神曲和笨曲都是曲块小大不 同的小麦曲。”显然失之片面。 公元5世纪前,《齐民要求》记载有12种制曲法, 其中大都是熟料曲。成书于1117年的《北山酒经》记 载有13种曲,有11种是全生料曲,并用老曲末涂抹在 新曲外面接种。现在一些糖化力强的根霉,都是从我 国酒药中分离得到的。这种简便有效的育种方法,一 直用于红曲,小曲(酒药)生产。是红曲霉、根霉、毛霉、 酵母等菌种的资源宝库。生料制曲带人原料上沾附的 天然菌群,和原料本身具有的酶,还可诱导分解生淀粉 力的菌类生长。和熟料曲比较,省工节能、发酵力强, 产品风味好。 小曲是用生米粉加水制成透气性较差,体积小的 一】5一 2012年第6期 总第37卷 中国调味品 CHINA C0NDIMENT 专论综述 曲块。好气性的和不能分解生淀粉的菌类不易生长。 兼性厌氧并具有分解生淀粉力的根霉能迅速繁殖。根 霉产酸力强,能抑制杂菌生长,促进酵母繁殖,所以成 低,能抑制生酸菌类的生长,保持发酵基质呈中性或微 酸性,能充分发挥淀粉酶、中性蛋白酶和谷氨酰胺酶的 作用,原料物得以充分水解。水解生成的糖、氨基酸对 曲是以根霉、酵母互生为主的群落。根霉糖化力强、出 酒率高,能在兼性厌氧的醅中边生长、边水解、边发酵。 故小曲用曲量小,仅为0.3 ~0.4 ,发酵周期短。 但小曲中的菌类和酶不如大曲丰富,代谢生成物较少、 基质pH值起缓冲作用。人夏,气温上升,适宜在中性 环境中生长的乳酸菌迅速繁殖代谢产酸,当基质pH 值下降到5以下时,乳酸菌生长受到抑制,适宜于鲁氏 酵母生长代谢。不会因乳酸菌过量繁殖,产酸过多而 产品风味不及大曲酒。 大曲是以小麦为主要原料、体积较大的曲。在制 曲过程中,菌群生长代谢产生的吸收热和分解热使曲 温上升。曲中的菌群区化,由常温类群向嗜热类群转 化。一般制曲温度在45 ̄55℃的为低温曲,制曲温度 在55 ̄60℃的为中温曲,制曲温度在60 ̄65℃的为 高温曲。制曲温度低,曲中常温菌群广泛,各种酶促反 应都能进行,成曲的糖化力、发酵力、酯化力较高,用曲 量较少,成品风味酯香浓郁。制曲温度高,成曲糖化 力、发酵力弱,用曲量大。但嗜热芽孢杆菌产生的蛋白 酶、淀粉酶能在较高的温度下,使蛋白质的热分解和淀 粉裂解。加速各种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进行,产品 酱香突出。所以低温曲适用于黄酒、食醋和清香型白 酒生产。中温曲适用于浓香型白酒,高温曲适用于酱 香型白酒。 大曲不仅有酿造黄酒、白酒、食醋需要的糖化力、 发酵力、还有形成产品特色的风味成分及其前体物质。 它对产品风味形成的贡献,绝对不是纯种曲、酶制剂、 酿造发酵剂所能取代的。 传统酿造食品都以产品风味优良见长。发酵在常 温、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各种菌类易于进入发酵基质 中,适者生存。它们在发酵过程中,拮抗、互生,盛衰交 替,形成菌群的生长代谢平衡。发酵终了生成物丰富 而又平衡,故能构成产品风味的最佳效应。如酿造白 酒;发酵在具有较大固态界面的密封醅中进行,溶存有 较多的氧气,入窖后,好气性和兼性厌氧的菌群大量繁 殖代谢。到后期氧气不足,好气性菌群停止生长。兼 性厌氧发酵仍在进行,嫌气性菌群生长代谢,形成菌群 的盛衰交替和生态平衡和代谢产物平衡,故能酿成风 味独特的优质白酒。 又如酿造酱油,顺应自然气温变化的规律,发酵按 照“春曲、夏酱、秋油”的时序进行。开始发酵的温度 一】6一 造成产品总酸偏高。随着发酵继续进行,基质中含糖 量减少含氮量增高,鲁氏酵母停止生长。菌体自溶物 促进能在高氮低糖环境中生长代谢的球拟酵母繁殖。 此时基质中含糖量已低,球拟酵母不会过量繁殖。不 会因生成过量的乙酸、烷基苯酚等气味活性强的物质, 使产品香气恶化。人秋天气渐凉,发酵进入后熟阶段。 主要是酶的残余活性继续与原料物质作用,和非酶化 学反应进行。促进代谢产物和迈拉德反应生成物间平 衡与调和,达到产品风味的最佳效应。[5] 常温发酵各种酶促反应都能进行,水解生成物立 即发酵转化,不会因中间生存物浓度过大,产生负反馈 作用或达到化学平衡,生化反应顺利进行,最终生成物 浓度较大,故能浓醪发酵或固态发酵。与西方水解与 发酵分阶段控温进行的工艺比较,能简化工艺和设备, 省工节能。西方酿酒为避免糖浓度过高影响酒精发 酵,啤酒醪中麦芽比水为1:4.3,威士忌醪中麦芽比 水为1:5,我国黄酒醪中米比水为1:2。如此浓醪发 酵为世界之冠,醪中酒精含量高达2O 。美国罗伯特 K・G坦普尔誉为:“第一流的工艺,最终达到无法再 前进的顶峰。” 我国的名优特酿造食品大都是固态发酵。固态醅 气、液、固三相并存,具有菌类生长易、产酶多、酶活力 高,代谢产丰富,发酵过程粗放,不需要严格的无菌条 件,发酵设备简单,基质水分含量低,发酵容器小,投资 少,能耗低、三废少等液态发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 渐成为近代发酵工业首先的形式。有人不明此理,妄 自菲薄说:“纵观世界各国所产蒸馏酒,无一不是采用 液态发酵法,坚守固态法者惟我国独此一家,,[引。认为 技术总是外国的好。 3 小结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我国先(下转第44页) 2012年第6期 总第37卷 中国调味品 CHINA C0NDIMENT 试验研究 由图6可知,在活化用葡萄糖溶液浓度水平为0,即 活化增殖最佳条件为活化用葡萄糖溶液浓度1.83 、 培养温度36.51℃、培养基起始pH值6.89时。 乳酸菌在食品中的添加应用有多种型态,主要包括 未经包埋处理和经包埋处理两类。未经包埋处理的乳酸 活化用葡萄糖溶液浓度为2%时,培养温度和培养基起始 pH值的交互影响效应。活化用葡萄糖溶液浓度为2 时,培养温度和培养基起始pH值对乳酸菌制剂活化增殖 情况的交互效应显著。由图中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乳 酸菌菌液OD值增大,且在37℃左右达到最大值,说明此 时乳酸菌制剂活化增殖情况最好;另一方面,pH值对乳 酸菌制剂活化增殖情况的影响在图中表现为较陡,随着 菌,其缺点是不耐酸、不耐久存[7],经包埋处理的乳酸菌不 仅克服了这些缺点还增加乳酸菌的应用领域,具有抗逆 性强、耐胃酸、耐胆酸盐、存活率高、使用方便等特点 ]。 因此,研究乳酸菌制剂的活化增殖条件、扩大乳酸菌制剂 起始pH值的升高,乳酸菌菌液OD值也呈先增大后减小 的趋势,说明培养基起始pH值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乳酸 菌制剂的活化增殖。 2.2.3验证试验 应用领域,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仲翔,董英.泡菜工业化生产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 2004(4):33.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优化乳酸菌制剂活化增殖最佳 条件为活化用葡萄糖溶液浓度1.83 、培养温度 [2]张刚.乳酸细菌——基础、技术和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7. [3]栾金水.乳酸菌的研究应用进展口].江苏调味副食品,2004 (1):8-10. 36.5℃、培养基起始pH值6.89。为验证模型预测的 准确性,进行4次平行试验得到的乳酸菌菌液OD值 分别为:1.306,1.303,1.297,1.301,平均OD值为 1.30175,其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1.52 ,偏差不大, 因此基于响应曲面法所得的优化工艺参数准确可靠, 得到的乳酸菌制剂活化增殖条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4]Ray B,Daeschel M.Food bi0perservatives of microbiologi— cal origin[J].CRC Press,Ine,Boca Raton,Fla,1992. [5]Stiles K A,Sheldon B W,Klapes N A,et a1.Nisin treat— ment for inactivation of salmonella species and other gram— negative bacteria.Appl{-J].Environ.Microbiol,1991(57): 3613—3615.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研究了发酵泡菜用乳酸菌制剂活化增殖情 况,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乳酸菌制剂活化增殖条 件。实验结果表明:活化用葡萄糖溶液浓度2 、培养 温度35℃、培养基起始pH值7.0为乳酸菌制剂活化 增殖的最佳条件;采用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利 用Design-Expert7.0分析模型数据,优化乳酸菌制剂 [6]Muralidhar R V,chirmamila R R,Merchant R.Response surface approach for the comparison of lipase production by Candida using two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J].Biochemistry Engineering Journal,2001(9):17—23. [7]陈健凯,翁文.双层包埋剂包埋乳酸菌[J].漳州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5,7(3):5-8. [8]李华,骆艳娥,刘延林.真空冷冻干燥微生物的进展[J].微 生物通报,2002(3):78—81. (上接第16页)民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到酒的矛 盾总体是饮料,因而在生产实践中向着改善产品风味 制曲酿造术符合自然和思维的客观规律,产品风 味优良。是先民的智慧结晶民族的宝贵遗产,应当深 发展。创造了人工培养微生物的制曲酿造技术,开创 了人工培养微生物的历史,为食醋、豉、酱、酱油、腐乳 等酿造食品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入研究发掘,努力传承发展,不可因其生产方式落后而 视为糟粕盲目引进新工艺。 参考文献: 制曲酿造是创造适宜的制曲酿造环境,促进天然 生态微生物竞争生存,并在酿造过程拮抗、互生形成菌 群的生长代谢平衡,故能酿造出风味独特的优质产品。 制曲酿造术的核心是多菌种常温混合发酵。它符 合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复杂酶促反应,都是 常温混合进行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永恒的合理性。 实践证明,纯种曲、酶制剂、高温速酿等,凡是不具有多 [1]黄志惠.酿造发酵剂——纯种发酵的有效途径[J].中国酿 造,2011(5):156. [2]李幼筠.创新为低盐固态酱油发酵酱油工艺拓展了广阔的 生存空间[J].中国酿造,2002(增):1. [3]傅金泉.中国酒曲的起源与发展史探讨[J].中国酿造,2010 (6):180. [4]赵德安.混合发酵与纯种发酵[J].中国调味品,2005(3):1. [5]赵德安.酱油风味研究的探讨口].中国调味品,2011(9):1. [6]刘兴照.探讨影响新工艺白酒质量的主要原因[J].中国酿 造,1998(1):5. 菌、常温,混合发酵元素的新工艺,用于生产传统酿造 食品,风味总是要差些。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