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会计准则看我国的会计改革
我国以往的会计准则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而新会计准则无论是在内容架构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体现了“国际趋同”;当然,仍有一定中国特色。我国在以往的会计准则制定中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考虑不足,而新会计准则从各个方面较好地体现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导向;当然,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进一步推动会计的国际趋同和更加重视会计政策的经济影响,还将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
标签: 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中国特色 宏观调控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新的会计审计体系,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一方面,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将在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进一步缩小会计收益企业自我调整的空间;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本身也体现了我国会计改革的两大方向和内容:一是会计的“国际趋同”;二是更加充分、及时地体现国家宏观调控的意图和方向。
一、新会计准则体现了“国际趋同”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的企业逐步面临相同或相似的经济环境。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自然就走向了国际化,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会计准则全球趋同是指受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各国国内会计准则在不断的国际比较和协调中,在国际强势集团的推动下,向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目标发展这样一种动态过程。新会计准则在制定之初,就将其制定目标定位于“国际趋同”,这是我国新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因此,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会计的“国际趋同”。
1.内容架构上的体现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包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理事会通过的准则与解释公告,和其前身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通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准则解释委员会解释公告。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基本准则就是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用指南类似于与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并发布的应用指南和实施指南以及相关的解释公告。可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架构上已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2.具体内容的体现
在具体准则方面,我国准则的38个具体准则当中,除了对原有的16个准则进行修订之外,其余22个准则均为此次新增。新准则除了包括一般业务准则之外,还包括了涵盖金融业、农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多个特殊行业的准则,可
以说是覆盖面广、内容完整。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无论是从具体准则的项目上,还是从单个准则的具体规定上,我国准则都与之基本相同。
新会计准则主要有八大变革:(1)对公允价值的重视;(2)存货管理方法的变革;(3)无形资产确认方式的变革;(4)所得税处理的根本性变革;(5)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变革;6)债务重组方法的变革;(7)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革;(8)金融工具准则的变革。这些新的变革,正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产物。
3.对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变革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在实现国际趋同的变革中,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对于完全相同的业务,要以国际会计准则执行;二是对于形式上一致、实质上不一致的业务,要争取与国际协调;三是对于原来没有出现、现在出现的问题,要做到与国际一致;四是特殊问题要特殊解决。
新会计准则在实现国际趋同的变革中,也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情况,体现了我国会计的特色。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企业合并中的同一控制、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关联方关系的确认、政府补助等几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实质上的差异,保留了中国特色。这是充分考虑我国的法律和经济环境,符合客观规律的做法。在所得税会计,存货发出方法两方面,实现了与国际趋同,基本符合我国经济环境的要求。而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的计量、债务重组收益的确认两方面虽实现了与国际趋同,却忽视了我国经济环境的现状却忽视了我国经济环境的现状,其国际趋同的举动有些过于急迫。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漫长而动态的过程。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并不代表趋同的完成。目前在还应该进一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统一认识,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2)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3)推进会计法制建设,完善会计监管;(4)加强理论研究与国际沟通;(5)集中智慧,及早出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6)优化准则制定模式;(7)推进准则建设,完善准则体系;(8)推进会计教育的国际接轨;(9)努力提升会计实务水平。
二、新会计准则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导向
经济是国家的命脉,政府通过经济的载体“会计”掌握经济,通过会计准则体现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新会计准则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导向,比如:《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能够推动资产重估,控制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可能隐藏利润的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减值准备》准则可以防止利润调节;以《套期保值》确认浮动盈亏;通过《非货币性交易》激活我国经济;会计准则的修改本身不能完全消除企业的盈余管理,可能采用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从新会计准则中我们不难看出,相对于旧准则、实务或规定,它有着非常大的变化。随着新准则的实施,政府的国家的治理动向日趋明确。首先,国家最近大力提倡全民建设节约性社会,除了电视广播的大力宣传,通过税收杠杆来推动资源的节约工作,是政府推动节能工作的有效手段。其次,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
的重要决策,政府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国家的决心,作为一个国家命脉的经济,国家的政策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比如:新的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不能再对土地计提折旧了,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所有土地的管理市场化,这就使我国的政策法规越来越规范,使各级人民更明确的了解了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意向,而且明确指出要缓慢东部的发展速度,将国家的发展力度重点放在西部,也增强了西部人民的发展信心。最后,通过准则的改革宏观调控国家经济,激活我国经济,规范我国的经济市场,是我国的经济市场更加法律化,是在政府永恒的目标。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全国上下各个部门体现,政府通过经济掌控全国各个部门,无疑是条捷径,以会计准则为工具,体现了国家建设节约性社会,西部大开发以及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的决心。
新会计准则对于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向的、还有负向的、甚至还有不确定影响方向的。但归根结底,这次会计准则改革是积极的,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最新提出的节约性社会和西部大开发方针,并且进一步的规范了我国的经济市场,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空间将大大缩小,过去充斥在一些上市公司的大量水分将被挤干,这就正面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总之,从理论角度看,这次改革无疑非常成功,但是具体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汪祥耀: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 [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3]郑庆华 赵 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张春华: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与我国会计改革的最新趋势[J].审计与理财,2006(11):45~47
[5]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3):3~6
[6]朱国泓 孙 铮:会计国际化的策略选择:会计信息质量视角[J].会计研究,2004,(3):16~21
[7]王 军 戴维·泰迪: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联合声明[J].中国农业会计,2005(12):卷首语
[8]张丽丽 崔团结: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与准则制定的比较[J].财务与会计,2006(1):23~25
[9]陈 宏 戴红红: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之我见[J].审计与理财,2006(12):53~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