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理精品教案】七年级第二章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

【地理精品教案】七年级第二章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

来源:好走旅游网
粤教版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三节 等高线与地形图

标题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及地表形态,内容比较抽象。若能将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事物、实际操作。教材设计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活动,把抽象变形象,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等高线与地形图 课时 2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在图上判断海拔和相对高度。 2、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判读及应用。 3、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中的五种基本形态的特点。 4、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点。 5、 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1、 在绘图过程中,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学习地形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 培养积极向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教学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教材的教学过程,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并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绘制等高线,了解等高线的基本原理。 通过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教学环境 2、准备绘制等高线所需材料 六、教学过程 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新课导入 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等高线与地形图”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1

粤教版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结合图3.9自学P.35文字,理解以下几个概念:①绝对高度;②相对七年级地理教案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自学 高;③等高线 (课件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1、什么是海拔?并指认甲、乙两点的海拔高度。 2、强调海拔的参照物是海平面。 3、什么是相对高度?并指认甲、乙两点的相对高度。 4、(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及其海拔示意图)登山者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一般先到大本营适应环境,休整准备。大本营海拔高度是6600米,珠峰海拔8844,问它们间的相对高度为多少?(口算:2244米)这就是登山者要攀登的高度。 5、你认为是什么一直吸引着人们勇攀珠峰?(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吃苦精神,实现人类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愿望等)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联系生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诱发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4、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二、海拔和相对高度 11、甲地的海拔是( ) A.1 000 米 B.2 000 米 C.3 000 米 D.4 000 米 目标检测 1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1 000 米 B.2 000 米 1、什么是等高线? 2、展示山体模型,理解:等高线是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三 、等高线 3、(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关系、辅助线的使用规则、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绘制 等高线 1、用模型和实体等形象直观教具,表达难以理解的概念。 2、动手练习,调动学生参与性 。 四、估算某个点的高程 在等高线的地形图上,估算两点的高程 。 培养目测和估算的能力 课件展示五种基本形态的地形及等高线 a)山顶:等高线值从中心向四周减小。 五、山地的五种基本形态 b)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 c)两侧是高山的中间洼地或低地。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 d)向驼峰的中间低地,马鞍状。 e)陡崖:非常陡峻的地形,等高线在此处重叠。 等高线地形图之歌: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陡坡缓,缓坡六、总结知识 疏,两山之间是鞍部;下弯脊,上弯谷,悬崖就在相交处。 培养观察能力 用图片展示山体的不同部位 2

粤教版 第3章 陆地与海洋 七年级地理教案

(1)、甲山在乙山的 方向;(2)、此图的等高距为 米; (3)、此图比例尺用文字式表示是 (4)、甲乙图上距离是2cm,则甲乙的实际距离是 米。 目标检测 (5)、C处的地形是( ),E处的地形是( )。 a山顶 b 陡崖 c山谷 d山脊 e鞍部 (6)、甲山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 A、260米 B、350米 C、430米 D、570米 阅读课本P38页材料和图片,并完成活动。 七、分层设色地形图 七、板书设计 等高线与地形图 海拔 相对高度 地形图 等高线 等深线 九、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反应地势高低起伏 了解分层设色地形图各种颜色表示的地形; 知道五种基本地形。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