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起搏器发出一定能量的脉冲电流,通过电极导线传到心肌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缓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一)作用原理
1.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人工心脏起搏器发出一定形式的微弱脉冲电流,通过导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而使之兴奋,并沿心肌向四肌传导,使心房心室兴奋和收缩。
2.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通过超速抑制的原理。
(二)适应症
1.严重心脏传导阻滞。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反复发作的颈动脉窦性昏厥和心室停顿。
4.外科手术前的“保护性”应用。
5.介人性心脏病诊治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三)起搏器种类
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电极及其导线和电源三部分组成。其种类分为:
1.单腔起搏器(心房起搏、心室起搏)
(1)固定频率起搏器。
(2)按需型起搏器。
2.双腔起搏器
(1)心房同步型起搏器(P波触发心室起搏器)。
(2)双腔按需起搏器(R波抑制型房室顺序起搏器)。
(3)全自动型起搏器。
(四)起搏方式
有临时起搏和永久起搏两种。
(五)护理
1.术前准备及配合
(1)向病人解释。
(2)常规备皮。
(3)手术前6小时禁食、禁水。
(4)按医嘱注射镇静剂。
(5)开放静脉通道。
(6)备齐抢救药物及仪器设备。
2.术后护理
其种类分为:
(1)持续24小时心电监护:重点观察心率、心律,有无不起搏、不感知等现象。
(2)平卧24小时,禁止术侧卧位,术侧上肢制动72小时。
(3)活动:术后第四天开始协助并鼓励病人做术侧肩部活动,防止肩关节僵硬。
(4)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六)健康教育
1.妥善保存起搏器植入卡。
2.教病人学会自我监测。
(1)数脉搏。
(2)起搏器故障的识别:脉率明显变化、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复发,要及时来院就诊。
(3)电池耗尽的表现:脉率比预定频率降低10%,应及时更换电池。
3.定期回院复查最初半年为每月随访一次→3—6个月随访一次嘲)电池耗尽前每周随访一次。
4.术侧上肢避免过度用力或牵拉,避免影响起搏器的功能或电极脱落。
5.避免强电、磁场,电复律,透热疗法,大剂量放射线,微波炉,雷达,医用的理疗设备等。
6.乘坐飞机对起搏系统无大影响,需随身带有植入卡,以便通过乘机前的安检。
7.病人死后,火葬前应取出起搏器。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起搏器发出一定能量的脉冲电流,通过电极导线传到心肌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可用于治疗缓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1.起搏器种类
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电极及其导线和电源三部分组成。其种类分为:
1.1单腔起搏器(心房起搏、心室起搏)
(1)固定频率起搏器。
(2)按需型起搏器。
2.1双腔起搏器
(1)心房同步型起搏器(P波触发心室起搏器)。
(2)双腔按需起搏器(R波抑制型房室顺序起搏器)。
(3)全自动型起搏器。
2.术后护理
2.1 术后心电监测 给予持续心电、血压监护,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尤其要注意观察心率和起搏器是否一致,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同时注意询问病人有无不舒适主诉,注意并发症的观察以便尽早发现并处理。
2.2 防止电极移位:术后嘱患者减少术侧上身活动,卧床休息3 d,嘱患者平卧、低半卧位或稍左侧卧位,禁止术侧肢体过度外展和上举。指导患者避免剧烈咳漱,不要突然起床、用力等。72 h后可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指导患者适当进行上肢及肩关节的前后活动,尽早恢复正常肢体功能。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做重复、剧烈的甩手动作及肩部负重。
2.3 皮肤护理:沙袋压迫切口4~6 h,术后7 d内每天及时更换切口敷料,观察皮肤色泽及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出血或积血,结合体温、血常规判断有无感染。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 d。
2.4 观察并发症:观察有无腹壁肌肉抽动、心脏穿孔等表现,有无伤口渗血、红肿,监测体温、脉搏、心率及心电图,以尽早发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及有无导管电极移位或起搏器感知障碍。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5 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进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B、C,低脂肪食物,充分保证术后营养,防止便秘。有不习惯在床上排便而便秘者,可服缓泻剂。
3 .出院指导:①告知患者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妥善保管起搏器卡(注明起搏器类型、品牌、有关参数、安置日期等),外出时随身携带相关医疗资料及患者个人情况的卡片,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②起搏器的必要防护, 对于置入起搏器囊袋的地方,应避免撞击和摩擦。③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出现脉搏明显过快、过慢(低于起搏心率5次/min以上)或有头晕、乏力、晕厥等不适时及时就医。④适当锻炼:术后3个月内避免术侧上肢剧烈活动(如打网球、举重等)和搬动重物,以防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⑤避开强磁场和高电压,如核磁、激光、理疗、电灼设备,变电站等,但家庭生活用电(如电话、电视、吸尘器等电器时只要避免潮湿,操作正常)一般不影响起搏器工作。在家电的使用中,距离>0.5 m最为安全。嘱患者一旦接触某种环境或电器后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应立即离开现场或不再使用该种电器。⑥生活规律,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⑦应食用营养丰富的水果、蔬菜,大便干燥时应用开塞露润滑,避免排便时屏气。⑧定期随访,测试起搏器的功能,出院1个月后到门诊复诊,以后每2~3个月随访1次,1年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在电池耗尽之前电池耗尽前每周随访一次并及时更换起搏器。⑨患者死后火化前应取出起搏器。⑩需按医嘱定时按量服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