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安全管理
【摘要】分析安全管理在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术后转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8.8-2019.8期间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病例单双号将其分为研究A组(术后转运常规管理)与研究B组(术后转运安全管理),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转运的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B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研究A组(P<0.05)。结论安全管理在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术后转运患者中可大幅度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脏介入;术后转运;安全管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且此疾病属于一种可导致患者心脏功能受损而危及其生命安全的急性病症。目前,临床常采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AMI,此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但由于手术上下台节奏相对较快,临床必须高度重视术后转运交接过程中患者的安全管理。因此,本文就此分析安全管理在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术后转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病例单双号将其分为研究A组(术后转运常规管理)与研究B组(术后转运安全管理),每组各48例。研究A组:男女比例为27:21,年龄50-78岁,平均年龄(57.26±3.25)岁。研究B组:男女比例为28:20,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57.13±3.34)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基本一致(P>0.05)。
[2]
[1]
1.2 方法
研究A组在术后转运中采取常规管理,由护理人员、巡回护士及患者家属共同利用平推车进行转运,常规应用静脉留置针给予输液,若有必要可给予患者氧气枕急性供养,送至科室后和责任护士完成口头交接。
研究B组术后转运中采取安全管理,具体包括:(1)完善转运前准备:①在转运前需仔细检查患者的管道是否通畅,并检查是否妥善固定,由熟悉患者术中情况的巡回护士进行运转。②需备好急救箱,其中包含输液注射用物、口咽通道及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③需备好吸氧装置(便携式),以确保患者在转运途中的供氧。③需备好输液泵与转运监护仪,并需确保电量充足。④在患者病情不稳定或病情较为危重时,需备好相关抢救用物,如:除颤仪、简易呼吸囊及气管插管用物等。⑤需和电梯班与相关科室做好沟通,告知其准备接收患者,尽量缩短转运时间。(2)加强转运过程中的监护:①在转运过程中,巡回护士的站位应在患者穿刺侧,以严密观察其创面是否存在渗血情况、神志、面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等。②输液速度需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严格控制,尤其是血管活性要,以确保用药安全。③在转运过程中,平推车的速度不应过快,在上下坡时患者头部需处于高位,转弯时注意避免擦伤。④不可在患者头部正上方悬挂输液袋,以避免颠簸脱落伤到患者头部。(3)完善转运交接:由于口头交接极易出现信息传递遗漏与错误等情况,故在交接时需通脱病历与腕带进行逐项交接,在双方确认过后签字完成交接。
1.3 观察项目
比较所有研究对象在转运过程中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包括动脉压迫器移位或松懈、管道滑脱、突发恶性心脏事件及出现生命体征突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在研究A组的48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动脉压迫器移位或松懈情况,有2例出现管道滑脱情况,有1例出现突发恶性心脏事件,有2例出现生命体征突变情况,其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4.58%,而在研究B组的48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管道滑脱情况,有1例出现生命体征突变情况,未出现动脉压迫器移位或松懈情况与突发恶性心脏事件,其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17%,研究B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研究A组(X=6.378,P=0.012)。
3 讨论
心脏介入手术属于临床新型技术之一,其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与诊断,在治疗AMI方面疗效确切,此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治疗时间段及疗效佳等特点,但在术后的转运过程中还常出现各类不良事件,从而不利于患者快速康复,甚至可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影响医患关系。因此,在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安全管理是在心脏介入患者术后的转运过程中实施一系列的安全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转运安全,其是在转运各个环节通过有效的管理,制定出合理的转运措施,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转运风险。本文研究发现:研究B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研究A组(P<0.05),与杨昊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安全管理具有明显降低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的作用。这是由于安全管理是通过逐一梳理转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风险,从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并重点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人员物品准备缺陷、沟通缺陷、应急处理缺陷及交接缺陷进行安全防控管理,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隐患管理意识与安全管理意识,进而大幅度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最终实现安全转运的目的。
综上所述,安全管理在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术后转运患者中可大幅度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娟,黄妙冰,卢黛娜.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9):44-46.
[5]
[4]
[3]
2[2]刘素梅,史婷婷,郁锋玲.不同心脏康复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功能与心脏不良事件改善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3):56-58.
[3]谢玉波,杨勇,权力, 等.心脏介入手术交接流程管理单的设计与应用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5):690-691.
[4]朱欢欢,胡蕾,徐南娇, 等.心脏介入术后心包填塞患者急救的护理安全管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22):67-70,76.
[5]杨昊,康琪,林琪敏.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9):47-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