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490 2016年12月第l(】卷第6期Chin J 0per hoe G她 骂(旦 !垦 2: : : : : .论著.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 翁剑华钟鸣黄卓雅廖瑜玲翁清江 【摘要】 目的探讨导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问住院治疗的9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 象,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肿瘤大小、前哨淋巴结状态、脉管浸润、病理类型等,检测ER、 PR、HER2、AR、Bcl一2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结合分析筛选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 素。应用SPSSI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 检验逐个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因素纳 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4例患者中,发生腋 窝淋巴结转移61例(6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直径)、有 无前哨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浸润及AR、Bcl-2蛋白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 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前哨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 危险因素,AR阳性为保护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有前哨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是乳腺癌患 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AR表达情况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佳的生物学因素。 【关键词】 乳腺肿瘤;淋巴转移;危险因素; 因素分析,统计学 Study on the Risk Factor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eng Jianhua,Zhong Ming,Huang Zhuoya,Liao Yuling,Weng Qingjiang.The No.J People Hospital of Hui Zhou city,Breast Surgeo",Guangdong 516003,China Funding: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Hui Zhou city(No.2016 Y061) Corresponding author:Weng Jianhua,Email:fenghuichun1976@163.COr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ALNM)in patients with 1)reast cancer.and provide a refeF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rational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rogram.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6,94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ere col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our hospita1.The cases with ALNM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le the cases without ALNM were served as the contro1.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llected,including age,tumor size,sentinel lymph node status,vascular invasion,pathological type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ER,PR,HER2,AR and Bcl一2.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ALNM.We used the SPSS 17.0 as the statistics software in this study.We used X2 test factors analysis one by oneand then screened the signiicantf factors ,into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for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In 94 cases,there were 61 cases with ALNM(64.9%).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LNM was associated with tumor size,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is,vascular invasion and AR,Bcl一2 protein expression(P<0.05).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umor size,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is,vascular invasion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ALNM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and AR positive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Conclusion Tumor size I>2 tin,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vascular invasion are risk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ALNM,and AR expression is a good biological factor for predicting ALNM. 【Key words】 Breast neoplasms;Lymphatic metastasis;Risk factors;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人群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2年公布的乳腺癌发病 DOI:10.3877/cma.j.issn.1674—3946.2016.06.O15. 率达42.55/10万,居于女性恶性肿瘤首位,给妇女 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I-2 3。众所周知,淋巴结转 移是影响恶性肿瘤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 腋窝淋巴结是乳腺癌患者最先出现、最为常见的转 基金项日: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6Y061) 作者单位:516003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 通信作者:翁剑华,Email: “ghuichun1976@163.eon1 移部位,是直接影响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因此, 探讨分析导致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 素,有助于指导临床对于肿瘤的分期及预后的预测,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6年l2月第l(】卷第6期Chin J Oper Proe Gen Surg(Eleetronic Edition),December2016,Vo1.10,No.6 为制定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 据 引。本研究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月 至2016年6月间住院治疗的94例乳腺癌患者为研 究对象,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结合分析其临床病理 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惠州市第一人民 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住院治疗的94 例乳腺癌患者,经乳腺癌根治术后病理确诊,并排除 锁骨上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者。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6.7±8.5)岁。 2.研究方法:收集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 龄、肿瘤大小、前哨淋巴结状态、脉管浸润、病理类型 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原发肿瘤及淋巴结转 移灶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 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雄激素受体(AR)及抗 凋亡蛋白(Bc1.2)等表达状态;其中肿瘤大小、前哨 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及病理类型参考术后常规石 蜡切片病理检查结果。将选取的10个因素采用单 因素与多因素方法进行分层分析:年龄(<35岁、 35—50岁、>50岁),肿瘤大小(直径<2.0 cm、 2.0~5.0 cm、>5.0 cm),前哨淋巴结转移(有、 无),脉管浸润(有、无),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小叶癌、其他),ER、PR、HER2、AR、Bcl-2蛋 白表达(阴性、阳性),从而筛选腋窝淋巴结转移相 关危险因素。 3.统计学方法:经Epidata3.1软件录入研究数 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 检验因素逐个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因 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腋窝淋巴结转移总体情况:94例患者中,发 生腋窝淋巴结转移61例(64.9%),无转移33例 (35.1%)。 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 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直径)、有无前哨淋巴结转移、 有无脉管浸润及AR、Bcl-2蛋白表达相关,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多因素分析: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指 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前哨 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 移的危险因素,AR阳性为保护因素,见表2。 表1 94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 表2 94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结果 讨论 腋窝淋巴结是乳腺癌患者发生转移的主要途 径,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在内分泌治疗、辅助 化疗及放疗、手术方式等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着非 常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不 断发展与人们健康体检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 的乳腺癌患者得到了早期诊断,目前对于腋窝淋巴 结转移主要采用PET及前哨淋巴结检查的方法进 行筛查,但存在检测设备昂贵、检测技术水平要求 高、检查费用高、并发症风险大等特点,不易普及应 用E9-101。因此,通过收集、统计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 ・492-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6年12月第l0卷第6期Chin J Oper Proc Gen Sum(Electronic Edition),December2016,Vo1.10,No.6 法检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相关特征,寻找腋窝 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乳腺癌手术方式、 今后的研究方向,对于评估和预NSL腺癌腋窝淋巴结 估计患者预后及选择正确的辅助治疗方式提供有价 值的参考指标,对于降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 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最终临床结局具有十分重要的 临床意义 “ 。 本组研究的94例患者中,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64.9%,这一结果与王宝娜¨ 、张明帅 的有关报 转移风险具有较佳的指导性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肿瘤直径≥2 cm、有前哨 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 移的高危因素,AR表达情况是预测腋窝淋巴结转 移风险较佳的生物学因素。 参考文献 道相一致,基本符合目前我国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 结转移的发生情况,肯定了本组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具有研究参考价值。王宝娜的研究报道中还指出, 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10年无病存活率 远低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充分说明腋窝淋巴结转 移在乳腺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中占据重要地位。目 前,临床上普遍认可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大小、组 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结合ER、PR、 HER2 3个标志物的表达状态,是评估乳腺癌患者最 [1]刘荫华,刘倩,辛灵,等.再谈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与首诊Ⅳ 期乳腺癌的外科干预[J/CD].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 版),2015,9(6):1_4. [2]王殊,杨后圃.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适应证与手术规范[J/ CD].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5,9(6):8-1 1. [3]李霓,郑荣寿,张思维,等.中国城乡女性乳腺癌发病趋势分析 和预测[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8):703-707. [4]庞英,FISCHER Irmela,KOCH Maike,等.乳腺癌患者的心身症 状与生活质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4):257-261. [5]张敏璐,黄哲宙,郑莹.中国2008年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 患病情况的估计及预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 (10):1049-1051. 终临床结局的主要指标¨ J。同时,基因表达谱研 究中显示,人乳腺癌组织与细胞中存在一定程度的 AR异常分布,而AR阳性表达率越高,其肿瘤恶性 程度越低,患者的预后也越佳;Bcl一2属于非常重要 的抗凋亡基因,它编码的抗凋亡蛋白通过抑制细胞 凋亡赋予细胞生存优势,被认为是乳腺癌强大的独 立预后因素,因此,AR及Bc1.2表达情况与乳腺病 变及乳腺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为此,本研 究对这10个可能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 方法进行分层分析,以期从中筛选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关危险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 [6]赵晶,宋志武,黄焰,等.乳腺癌围新辅助化疗期前哨淋巴结活检 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36):2538-2541. [7]梅雅琪,杨娅娟,苏丹,等.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疾病感知及 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8):567-569. [8]张保宁,张斌,唐中华,等.中国乳腺癌手术治疗1O年的发展 与变迁[J].中华肿瘤杂志,2012,34(8):582-587. [9]黄群爱,刘宇,陈建宁,等.HAS-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37(1):105—109,114. [1O]陈松涛,牟正华.乳腺癌预后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 国妇幼保健,2013,28(12):2012-2013. [11]王佳佳,罗福成,童清平.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评估超声多 参数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28(10):907-909. [12]唐立岷,马超.18F—FDG PET/CT在诊断浸润性乳腺癌和淋巴 结转移中的价值[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 (6):761-765. 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直径)、有无前哨淋 巴结转移、有无脉管浸润及AR、Bcl-2蛋白表达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前哨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 是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AR阳性 为保护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肿瘤直径越大,其 腺体的受累范围越大,肿瘤细胞沿腺体内淋巴管道向 [13]王宝娜,王翔,王靖,等.4323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 因素分析[J].中国医刊,2014,49(3):32-34. [14]张明帅,张国庆,甫拉提・吾瓦力汉,等.新疆维、汉民族乳腺 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对比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2,92(10):675-678. [15]江泽飞,许凤锐.乳腺癌分子分型对治疗的影响[J/CD].中华 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5,9(6):12-15. [16]李莉,王建军.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放化疗对患者机体免疫力 的影响[J/CD].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5,9 (6):20-22. 外转移的概率也会明显增加,更容易出现腋窝淋巴结 转移;哨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均体现的是癌细胞的 侵袭能力,此类乳腺癌患者的癌细胞增殖活跃,转移 风险也显著提升;目前关于AR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作 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经从统计学分析的角度得出 AR阳性表达对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保护性 [17]张全武,刘芮菡,白慧丽,等.雄激素受体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 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5,32(I1):2820-2822. [18]黄信,张清,吕荣钊,等.乳腺癌组织中蛋白Bel-2的表达及意义 [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5,36(5):421-424. (收稿日期:2016-08-l1) 的作用,提示我们进一步加强AR作用机制的研究是 翁剑华,钟鸣,黄卓雅,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J/CD].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6,10 (6):490-4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