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们选择它来讨论的目的缘于公开课自身表现出来的冲突。名义上,公开课是教研活动,而且是被当作老师的教学实际来公开的,公开课是独立于日常教学之外的另类课堂。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有这样的描述:\"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同学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洁、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同学的思维,共性化阅读还处于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同学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总之,日复一日的日常课呈现着与公开课不同的状况和问题'
不难想见,公开课是另类于日常教学的课,它有一套另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章。概括地说,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尝试从文化分析的角度剖析公开课现象。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公开课:
一般地说,\"公开课'是学校或教学讨论部门组织老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俗称。追溯公开课历史,它始于20世纪50年月中后期,是职前培训的一种方式,是请中学校骨干老师、特级老师为高师院校同学作学科教学的示范课。80年月初,为规范教学行为,提高青年老师的教学素养,公开课的范围扩大到中学校的老师。示范课、研讨课渐渐成为中学校老师从事课堂教学讨论的一种观摩、沟通形式。
通过访谈老师和查阅资料,我发觉人们日常所说的公开课,内涵不统一,界定也模糊。所以我们从公开课的功能这个角度把它分为三类:
(1)示范型(一般称示范课、指导课、观摩课等)。这类公开课大多以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教学阅历丰富的特级老师、名老师,或是在教学岗位上有创新的崭露头角的年
轻骨干老师担当,起示范引领作用,有很强的观摩价值和指导意义。
(2)探究型(如课题讨论课、网络课)。这类课的目的在于探究,是\"反传统'的课,是体现\"新流派'、\"新运动'、\"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课。
(3)汇报型。多以教学研讨为名,功利性较强,或为宣扬学校吸引生源而设,或为职称评定猎取通行证而设,有些展演性的竞赛课也属于此类。
三类公开课中,我认为,第三类汇报型公开课中表演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本讨论中所指。详细界定为:公开课是指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带有功利性质的,脱离或违反教学及讨论本质的汇报展现活动。 2.公开课文化:
首先,\"文化'是什么?有人说,文化是个时髦词,从\"文化'一词繁多的定义上便可见一斑。据我了解,文化的
定义有一千多种,仅学者提出的可检索的就有三百多条,各有其指向。依据定义权威性原则,鉴于本讨论领域是训练,所以选用郑金洲在《训练文化学》一书中的定义,即文化是肯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公开课文化可以界定为:在以汇报展现为主要目的的公开课活动过程中,师生、教学相关人员共有的价值观和行为系统。
三、国内外同一讨论领域现状
在以\"公开课'为关键词搜寻资料的过程中,我很难找到国外的有关内容,国内的一些杂志上开展过肯定规模的争论,很多老师参与论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学者专家也发表文章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我的文献综述就集中在国内这个范围。
对公开课的态度,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 持确定态度的一方分析了公开课在教学讨论、老师
进展、同学成长三方面的价值。
在教学讨论上,公开课最大的特征是示范性,它为常态教学供应了鲜活的教学参照;它传递了崭新的课程理念,形式最为深化人心;它唤醒了老师剧烈的成长意识,是老师\"自助式'成长的重要支撑环节(吴勇,2022)。它是反观日常教学的窗口,在肯定程度上对日常教学有提升作用(郭华,2022)。
在老师的进展上,它是一种熬炼,一种追求(王永成,2022)。它让执教者在细心选课、反复磨课、共性化做课中,经受了难得的专业成长(吴勇,2022)。它供应了很多集体教研的机会,使每位参加的老师在教学力量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韩艳红,2022)。
在同学的成长上,它营造了一个最为美妙的学习场景,让同学获得自信和胜利感(吴勇,2022)。 持否定态度的一方指出了目前公开课活动中普遍存
在的现象。他们的看法主要可以概括为假、空、玄三个字。
为了追求课堂的完善,呈现课堂的抱负,人们做足了\"预设'之功,如细心设计导入、过渡,细心支配提问,细心制作课件,细化到一举手一投足(管宏斌,2022),甚至于细心导演好同学的表现,以至于不惜牺牲课堂的真实性,把教学当成了\"秀'(王淦生,2022),公开课成了\"公演课'、\"拔高课'(封锦,2022),忽视了同学的直觉思维,忽视同学的个体差异(茅雅琳,2022)。所以说其假。 \"空'说的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过程,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也绝非易事。有的公开课为了体现新理念,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结果形似而神不似(顾青山,2000),成为贴了新理念标签的\"翻新课',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玄'说的是有一些公开课可以称之为\"概念课',意
识很超前,教学手段很独特,比如基于网络的语文课、数学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等。这类课对老师和同学的信息技术力量要求特殊高,前期的预备工作量是同等课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效果却往往不如日常的教学好,付出与收益有很大的反差。即便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听课的老师也只能感慨\"想说爱你不简单'了(李永进,2022)。 有人指出了公开课活动本身的问题。同学在公开的场合下,很少有不仔细听讲的,坐得端正,思索乐观,回答问题时声音宏亮。老师在众人的期盼中,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教学,态度友好而乐观。教学时间可自行把握,延长20分钟缩短10分钟都是正常现象。内容可以选择,要便于操作,易于体现当下流行的教改思想,便于展现先进的教学媒体。日常课的生成的,公开课是预成的,\"一切尽在把握'。公开课成了匿名化的教学,几近完善地体现着教学形式化、抽象化的(即非详细的)特征,凸显出被日常教
学所掩盖的教学观念(郭华,2022)。
也有人指出了一些隐蔽在公开课背后的问题。比如,公开课的执教者在接受任务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全身心投入到公开课的打造中,无暇顾及本班的教学和同学管理。公开课通常借班上课,班里总有一部分缄默的同学被忽视。公开课的评价标准随潮流而动,专家的评课不少是无效评价,客套与赞美多,批判与建议少,听课老师越看反倒越茫然(李陈荣,2022)。
有教授对公开课现象进行了道德上的端详:公开课首先公开了学校训练中的一个谎言:言行全都、诚恳守信;其次是公开将同学工具化,同学成为老师提高教学技艺、博取名利的手段(高德胜,2022)。
我认为,以上的争论大多还停留在公开课活动现象的描述上,大多以短小的杂文样式消失,缺乏对这一现象较为完整和深化的思索。没有能对这一现象的成因进行分
析。对于公开课的进展及改造方面,未提出详细的实施建议。这正是本课题的讨论方向。 四、讨论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 1.讨论目标:
通过对公开课文化现象的分析及其成因的揭示,对公开课文化进行合理改造,以期推动教学讨论和老师专业化的进展。
2.讨论内容:
1)分析公开课活动的现实状况,包括组织者、执教者、学习者、听课者的述评和公开课课堂实录评析。 2)分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特点和作用。 3)分析形成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条件、背景、过程和主要因素。
4)对比公开课应然与实然状况间的差异,提出公开课文化现象的改造目标和方法。
3.讨论的关键问题:
分析、综合和概括人们对公开课的种种争论,借用训练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剖析现象。 五、讨论思路
本讨论将基本遵循这样一条思路:从现象到本质,从事实到追因,从探究到实践的思路,解释现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公开课朝着更为健康有效的道路上进展供应例证。
详细分解为以下五个部分: 讨论的思路文化分析的进程
1.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现场描摹走进公开课。 2.公开课是怎样打造出来的现象透视潜藏的冰山底座
3.公开课的存在有什么价值价值追寻在预设之外 4.公开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审思追问公开课文化成因
5.公开课该怎样回\"家'将来呼唤公开课回归与走向 先用类似于纪录片的方式,真实地再现公开课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从公开课的台前走到幕后,犹如影片花絮一般把种种不为外人道的东西呈现出来,说说公开课是怎样形成的,谈谈公开课的问题和弊端。再本着有一说一的态度,从公开课的有利方说它的存在价值。接着就事实追问,看看公开课为什么是这样的,公开课文化何以形成?最终,试图通过实例说出公开课该怎样回家,回到教研,回到师生的日常教同学活中来。 六、讨论方法 1.文献讨论:
以\"公开课'为核心词,搜集范围包括教学讨论、老师进展。广泛查阅文献,深化调研,收集资料。 2.政策分析:
选用部分城市优秀老师评比和职称评定的文件,比
照优秀老师成长经受,分析公开课与老师专业进展的关系。
3.观看法:
在公开课现场感受执教者、教研人员、专家、听课人、同学的状态,观看老师的教学语言、方法、手段,对突发大事的处理;同学的发言、参加度、心情状态;师生的关系、互动方式;专家的评课内容;听课人的反应及与上述行为相对应的教学效果。 4.访谈法:
公开课文化主要关系到老师、同学、学校领导、同事群体、教研员和教学方面的专家,其中主体是老师。本选题按老师的年龄、职称、性别、职务上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进行了分层目的型抽样访谈,并抽取通过公开课实现专业化进展的老师代表进行典型个案访谈。了解执教者在公开课从预备到完成的全过程中所经受的心路历程,了解同
学对公开课的看法和感受,了解听课者对公开课活动的需求,了解以公开课为载体的教学讨论现状。 七、讨论进展及实践反思
1.明晰本讨论中\"公开课'的定位
\"公开课'这个概念看似平常却很难说清晰,在前期所作的访谈中,大家都说公开课的确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之所以说不清晰,主要的症结是公开课表现形式繁多,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它进行分类。经过访谈、查找资料、反复思索,现在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定位,这在本报告概念界定部分已作了叙述。 2.观看公开课
课题确立以后,我们以讨论者的身份进入公开课现场,用批判性的态度去端详上课、评议的过程。对同学学习状态、老师执教状况、听课者小声争论状况进行了观看,并在课后找了上课同学、听课老师进行询问,了解他
们的真实感受,做好观看记录。 3.开展访谈活动
依据开题报告的设计,我先草拟了一个提纲,利用工作间隙开展了此项活动,先后分别对训练官员1人、教研人员1人、学校领导3人、公开课执教者听课者7人、同学9人进行了访谈,用录音笔记录了访谈内容,整理了近2万字的访谈记录,为后续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分析相关政策
为了促进老师的专业进展,各地训练局(包括常州)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我把与公开课相关的政策收录了下来,做了粗浅的分析。
除我以外,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进入文化分析这个领域的确有肯定的难度,很多见解还很不成熟甚至是错误的,请各位专家和老师予以批判指正。特殊让我们感到困惑想求教于各位的是,在分析公开课利弊之后我们
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去行动,感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