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几点思考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教学与课程研究・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几点思考 郭福仙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办)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推进素质教育的速度与成效,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基 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综合国力就无从谈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 时期,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 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 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 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 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决 定》指出: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 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社会发展的 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 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 绩和甄别、选拨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同一,致使课 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发 展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和 第一,在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上,重视基础学历和 公民素养的提高。我国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依然 强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着重强 调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 ■ 价值的、信仰的,无论他们参加任何活动都是以一个 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是局部的、孤 立的参与投入”151,学生是社会的个体, “他们不可 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感受远远地丢 在校门外,怀着纯而又纯的愿望来到学校”1 61。我国 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性也一定会影响学生,加之学生 身心的不成熟性,使得教师与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也有 一(三)民主的领导方式是师生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教师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到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 习成就,这已为许多中外研究成果所证实。师生之间 的和谐关系在于良好的意见沟通。良好的意见沟通不 仅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磋商,而且也可以增进师 生间的感情,避免出现对抗。另外,民主的领导方式 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树立在学生心中的人 格威信和专业权威。 只有在一个充满真情与关爱、融洽和谐的氛围中, 定的复合性,这种复合性用平等、民主、尊重等这 些简单的话语和形式化的东西是难以应对的。教师应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多元的视角去关注多元的需求, 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教师也需要用孩子的视角看待现在孩子的 行为 学生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感悟生活,和谐发展,才 能实现学生和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时刻不要忘记,你曾也 注释: 是个孩子”。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因此我们不仅 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关注学生的时代特征。 只有在充分研究学生心理的、生理的、社会的、价值 的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听到学生 的“心声”。“如果学生把老师看作是他遇到的灾难, 老师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都同样盼望 彼此摆脱的时刻早13到来”[71,那么教师和学生就构 成了一种义务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下,也许教师所 追求的升学率达到了,学生的高分也被高一级的学校 所认同,评价者说: “教师发展了,学生也发展了。” 然而这样的发展不仅没有意义而且是危险的。 [1]十二院校主编.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2. [2]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万明钢,王平.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问题【J]、 教育研究,2005, (1O)、 [4]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0. [5]叶澜、时代精神与教育理想[J].教育研究,1994, (10). [6]一个学目的总谱fJ].外国教育资料,1987, (4). [7][法]卢梭.爱弥儿(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责任煽辑:曹庆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 盎 毒,场・ ●2008年第1期●一 ■ 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意识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的培养,改 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 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开 展终身学习、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打好基础。 第二,重视全国课程标准的制定。我国新一轮课 程改革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现行 教育大纲有着根本区别,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 性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开发,重新确定了课程的性 质、价值与功能,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强调教学要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到 教学安排都体现出全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执 行,必将对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带来深远 影响。 第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实施上,都是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课程专家、课程主管人 员和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进行的, 从而形成了专家、行家与广大师生结合的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队伍。 第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职业技术教育的改 革与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 课程结构的改革中提出学生要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 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要根据现 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设置需要的课程,实行 “绿色证书”教育和其他技术培训的教育;城市的普通 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这是我国在普通教 育中加入职业教育的突破性进展。增加职业技术教育 的课程,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双重任务,为中学毕 业生能够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作好准备。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的大气候与我国的课程实际来看,我国未 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将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2l世纪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我国把素质教 育引向深入,课程政策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 “以学 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 为国家和地方共同选择的课程政策理念,形成一种比 较明显的儿童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这种价值取向 出发,未来课程政策着重强调以下三个方面:改革注 重智育和传承知识,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 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改革 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 的取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 改革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 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 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性与 适应性。总之,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 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 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 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课程决策:走向均衡化 当今课程决策的发展趋势是:由集权化的课程决 策开始转向重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中的自主权,分权 化的国家开始加强对课程的干预力度。尽管在方式上 存在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课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 化。同时,随着人们课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个 人、团体以及其他的民间组织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 程决策中去,以使课程知识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最广 大人民的利益。在课程决策的过程中,除了行政部门、 课程专家参与决策,一些科研机构、利益团体、高等 院校、出版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媒体等也都直接或间 接地参与课程决策过程,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课程决 策中的地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政策制定:走向科学化 课程政策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文本,它更是一个动 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最主要的环节:政策议 题、政策决定(决策)、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从这个 过程来看,素质教育的课程政策的制定尽管存在一定 的缺陷,但与以前的经验型政策相比,在政策制定的 科学性方面还是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就政策议题 而言,素质教育的课程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涉 及面广,影响巨大,是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就政策 决策而言,这项课程政策在理念上不仅与世界先进的 课程理念相适应,而且政策目标明确,这对于政策的 评估也起到很好的作用。就政策执行来看,尽管在不 同的地区也存在政策失真的问题,但实践的效果与影 响是巨大的,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值得肯定的。就政策 评估而言,改变了过去只颁布与执行政策,缺乏政策 评估的局面,加强了对课程政策的更新、修订、补充 和完善,这种反馈系统的完善使政策过程始终处于良 性的循环状态,以利于课程政策走向科学化。由此来 看,无论从政策的透明度、适切性、可行性租政策的 延续性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正在由“经验 型”向“科学性”转变。 参考文献: 【1】黄忠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与趋势 【J】.课程・教材・教法,2003, (1). 【2】穆岚.中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比较与分析[J】. 课程与教学,2004, (3). (责任编辑:曹庆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