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思维动机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 要: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自卑心理严重,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加之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趋于模型化和程式化,这些都导致课堂教学古板、单调,从而使课堂教学质量下滑。为了能够有效改变这一现状,笔者经过多年探索与尝试,认为在课堂上通过探究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紧扣下列四个课堂环节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创设探究情境,以疑激思,导入新课;创设探究情境,深化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创设探究情境,启思理绪,巧解习题;创设探究情境,归纳提炼,总结授课要点。
关键词:紧扣课堂环节;创设探究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求同思维,因循守旧,不敢独抒己见,特别是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较差,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造的能力和个性发展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些都是造成课堂45分钟效率低、效果差的原因。 正因如此,在十五届六中全会中国家再次提出“要提高质量意识”,宁波市教育局2001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上也强调了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其中一个方面指的便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重视探究环境的创设和思维动机的激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突
破口。
《论语·述而》中也揭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规律。当学生发现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就会产生出许多“为什么”和“怎么办”来,此刻教室的启发引导就能获得最高的成功率。这就是“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无进”。所以教师能在施教过程中始终爱护和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为他们创设探究情境,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必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极大的推动力。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令其充分发挥潜能的方式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电子电工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认为巧妙地创设探究情境可在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中发挥作用。
一、创设探究情境,以疑激思,导入新课
快速、自然、有效地导入新课,是使课堂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而以实验或现象创设探究情境,并通过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维的新课导入法,是教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提问来创设探究情境,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维“上路”,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导入新课课题。例如,在进行“闭合电路欧姆
定律”教学时,可先设计如图所示电路,进行以下演示: 先将开关扳到位置1,观察现象,此时小灯泡几乎发白光。接着让学生讨论、猜想:如果老师把开关扳到位置2,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大多数同学讨论的结果是灯泡会烧毁,而实际的结果却是灯泡的亮度还不如接电源e1时亮。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电源内部的电阻在起作用。这个结果大大出乎学生意料之外。他们内心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被这一现象严重打破了。那种渴望得到理论上解释的心情非常迫切,求知的欲望难以压抑。这时教师就像拿着神秘宝藏钥匙的使者,轻松地打开知识的大门,带领着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探求新知识的天地。
二、创设探究情境,深化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电子电工学中不少概念和定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抽象,因而学生在学习时常感到困惑难懂、枯燥乏味,不能透彻理解。但是他们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相互间往往有密切的联系。我们若能通过比较的方式利用简单的实验创设探究情境,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则能有效指导学生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
比如,我们在讲授“磁路欧姆定律”的内容时,发现学生对“磁路”这一概念较难理解,对定律更感费解。这时我们可以先演示一个实验,取一条形磁铁放在有铁壳的低压电源上,没多久拿起条形磁铁去吸引大头针,发现连一颗也吸不住。学生的兴趣瞬间被眼前的实验现象激发出来了。于是我们可以趁热打铁提出问题:本来具
有磁性的条形磁铁为什么此刻连一颗大头针也吸不住?磁铁的磁性怎么会消失呢?我们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实验的直观性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因:原来这根条形磁铁就像一个电源被导线短路后电能很快消耗光一样,铁壳在这里充当了导线的作用给磁通提供了一条磁阻很小的闭合路径(即磁路),使磁场能量很快消耗掉了。在解决了“磁路”这个问题后,我们又可以根据“磁路欧姆定律”与“电路欧姆定律”的相似性,拿它们进行对比,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定律:“磁路欧姆定律”在形式上与“电路欧姆定律”相似吗?“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的电动势e、电流i和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磁路欧姆定律”讨论的是哪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呢?在磁路与电路的对比中,磁动势fm对应于电路中的什么?磁通φ对应什么?磁阻rm又对应什么等等。如此探究情境的创设不仅能轻松地为学生解惑,并且能增进学生对概念和定律的理解,使本来枯燥无味、抽象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浅显易懂。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三、创设探究情境,启思理绪,巧解习题
课堂教学中,在讲解习题时,教师若能构建一个具有阶梯性和延伸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其启发作用比我们习惯的陈述性讲解法要好得多,条理要清晰得多。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构建具有阶梯性和延伸性的探究情境,是指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也就
是说,我们又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互相联系的子问题(或步骤),或把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成几个小阶段,这些问题或小阶段不仅要紧扣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还要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需要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时首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来设计,它既要反映知识的发展过程(以电子电工学为例),如电学概念的生产过程、电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电学问题的分析过程等,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如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建构等,使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其次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难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性系统,并不断地与外界教学环境保持能量、信息的交换和延伸,这样才能使探究情境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断增加,才能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也才能兴趣盎然的接受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电工学中,“楞次定律”一直是教学难点,学生碰到这类题目总是一筹莫展,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例如习题:用线绳吊起一闭合铜圈,如图所示,现将条形磁铁插入铜圈中,铜圈怎样运动? 这显然是一个运用楞次定律解答的题目。我们可以将此题进行如下分解,由浅至深,层层递进,启发学生思考,有条不紊地呈现解题思路。
问题1: 条形磁铁插入过程中,穿过铜圈的磁通φ是恒定的还是变化的?(变化的)
问题2:讨论变化的磁通我们应该用什么知识点?(楞次定律) 问题3:楞次定律阐述了一个什么规律?(感生磁通总是反抗原有磁通的变化)
问题4: 在公式φ=bs中,此时φ的增大是由b的增大引起的,根据楞次定律,若要反抗φ的增大,应使s怎样变化?铜圈怎样运动才能实现这一变化呢?(面积s应减少,铜圈向左摆动才能实现这一变化)
答案得出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问题延伸:如果条形磁铁改为从铜圈中拔出,铜圈将怎样运动?假如铜圈不是闭合的,结果又怎样呢?把闭合铜圈换成闭合木圈情况又如何呢等等。这样的问题一环套一环,给我们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境,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饶有兴趣地去探索、去回味、去思考、去求知。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一问一答中轻松地找到答案,而且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找到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具有延伸性,为进一步的深入教学打下基础,真可谓事半功倍。 四、创设探究情境,归纳提炼,总结授课要点
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问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获取思维能力的过程,探究情境对于学生来说,除了能引发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外,也能有效地引导他们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知识要点,构建知识框架,使课堂教学能突出重点,强化目标。例如,进行“库仑定律”课题教学时,在引出定律、陈述定律、应用定律之后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我们可以采用生动的提问式
归纳法代替呆板的直述式归纳法;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什么规律?这种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方向如何?“点电荷”这一概念怎么理解?库仑定律适用于非点电荷间的互相作用力吗等等。这种方式不仅使整堂课更显活泼,而且归纳提炼的效果也更好。
可见,精心创设科学的富有艺术性的探究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殿堂的无穷奥秘和乐趣,还能改善教学结构,把教与学巧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的研究.中学物理教学参,2000(4).
[3]郑锋.课堂提问初探.物理教学,2000(6). (作者单位 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