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恩,论传统中国胎教观念的近代嬗变 论传统中国胎教观念的近代嬗变 朱慈恩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 中国古代的胎教观念,强调外界事物能够对孕妇产生影响,孕妇的言行均须符合胎教 的要求。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学界开始从挽救民族危亡的层面来提倡胎教。而随着 西方医疗知识的传播,胎教也开始等同于怀孕期间妇女的卫生保健工作。 关键词 胎教人种 医疗保健 中国古代的胎教,主要内容是为孕妇创造良好的环境,避免外界各种不良事物对胎儿的影响,使孕妇保 持良好稳定的情绪,节制喜怒哀乐的感情以及各种欲念,体现的是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且缺乏科学的实验 和论证,是儒家妇女观和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由于强国强种的要求和西方医学知识在中国的 传播,又赋予了胎教新的内容,本文即拟对此加以论述。 胎教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相传为戴德所传的《大戴礼记》所记最详:“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匮,置 之宗庙,以为后世戒。《青史氏之记》日:‘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太史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 御户右。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绽瑟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倚斗而言日:不 敢以侍王太子’。”【- 谊《新书》中之“胎教”篇所记,与之基本相同。刘向《列女传》记周文王之母大任,“及 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也”[2p,so49-saso)。马王堆汉墓出土《胎产书》,对每月怀胎 之变化以及养胎安胎之措施有相当详细的论述,怀胎三月是关键性的时期:“三月始脂,果隋宵效,当是之时, 未有定义(仪),见物而化,是故君公大人,毋使朱(侏)儒,不观木(沐)猴,不食葱姜,不食兔羹;口欲产男,置弧 矢,口雄雉,乘牡马,观牡虎;欲产女,佩蚕(簪)耳(珥),呻(绅)朱(珠)子,是谓内象成子”[31p']36)。《胎产书》中“三 月始脂”,其他医书均作“始胎”。古人相信受胎三月之内,“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而最易受外界 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胎教还与古人“求子”的愿望相结合,《胎产书》中就有许多求子秘方,《博物 作者简介:朱慈恩(197卜),男,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IIY-聘珍.王文锦点校.大戴礼记解诂【M】冲华书局,1983. 【21(汉)刘向.两汉全书・列女传【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1- ̄sY-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四)【z】.文物出版社,1985. —.43—. 2015年第3期 总第3期 史志学刊 Journal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 N0.3.2015 SerialN0.3 志》亦记载“妇人妊娠,未满三月,著婿衣冠,平旦,左绕井三匝,映详影而去,勿反顾,勿令人知见, 必生男”【 】(嗍)。 古代胎教之说初起时应当为初民的迷信,应该与感孕感生之说一脉相承,或系由感孕感生说直接演绎 出来的。感生是指妇女受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感应而受孕生子。妇女可以受外物感应而受孕,自然也可受外物 感应而影响至胎儿。胎教即认同外界的事物能影响到胎儿。《大戴礼记》中所记胎教则是将初民的感生观念 加以理想化、制度化。我们知道,古代没有科学验孕以及精确计算受孕时间的方法,尤其是后者,更不易确 定,“怀孕日数,常例九个月,即四十星期,为二百八十Et,寻常中数为二百七十五日,医家所说不同,以是测 其得孕之日甚难” 。受孕与妊娠的过程在整个怀孕期间并无法被精确的认定,因此,逐月养胎、受胎三月 以及“七月就宴室”等种种礼制,均无法准确推定与施行。 汉代的胎教学说体现出了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思想,从消极方面看是对孕妇确立了一系列的行为禁 忌,如马王堆《胎产书》中就列举了很多饮食的禁忌。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饮食禁忌有的是有医学上的根据 的,例如有些不易消化或易患疾病的食物孕妇就不宜食用,但更多的则都是出于联想和附会。从积极方面看 是用儒家思想来引导孕妇的行为规范,要求孕妇的行为举止均需符合礼仪规范。《大戴礼记》《新书》《列女 传》等虽然都记载周初胎教之事,但系出自汉人记载。顾颉刚推断胎教“只有汉代材料,恐出于汉人想象,因 周代之教育学说无如是指精微完密也”【3】(Pl 。两汉之际,儒学渐兴,士大夫所推许的是孝悌仁爱的伦理道德。 从汉代胎教的内容来看,要求孕妇非礼勿言、勿听、勿视、勿行,口诵诗书,观听礼乐,显然都是孔子在《论语》 中的教导 ̄k'P4g)。按照儒家“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和教育观,胎教显然是在承认先天人性善的前提下,而将 后天教化训育新生儿的过程提前至怀胎之时。 应该说,后世所论胎教基本上均未超越汉人所论之范畴,例如《颜氏家训》“教子”篇所论,实际上就是 《大戴礼记》的节录。隋唐以前的胎教,主要是由政治家、思想家所提出,所反映的是儒家的妇女观和教育 观,按照传统纲常名教的伦理规范,要求妇女温良恭俭、贞顺节义,守妇道,尽妇职。在妊娠时眼中所看,耳 中所听,一言一行均需符合礼仪,体现的是男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要求。女性按此期待和要求演绎 自身的角色,所生子女则必定“贤明端正寿考”。唐代以后,则有大批医学家介绍胎教,巢元方《诸病源候 论》之“妊娠候”,《千金要方》所收“徐之才逐月养胎法”,陈自明《妇人良方》等,有关逐月养胎之法均本自 《胎产书》。 就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胎教,比附臆想的成分居多,缺乏科学考察论证,如生姜块茎多歧,就有生儿歧 指的联想,就要求妊娠不可食姜,令子“盈指”。《晋书》所记“魏咏之生而兔唇”,唇裂这种先天性的疾病应该 与遗传因素或是胎儿在器官形成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导致器官形态异常有关,但古人却把兔唇与在怀孕期间 进食兔肉或见到兔子联系起来,《胎产书》《淮南子・说山训》《论衡・命义》以及《博物志》都要求怀孕期间不可 见兔子或是食兔肉。而且中国古代的胎教学说也不无矛盾之处,《博物志》所举瞽叟夫妇秉性凶顽却生出舜 这位圣贤,孔子本为叔梁纥野合而生,胎教根本就无从谈起,这些历史事实与汉魏以来的胎教学说显然是扦 格难通。而在实践中,胎教之法也几乎未被遵从。 …张华.范宁校.博物志校正【M】.中华书局,1980. 【2】(英)密尔.舒高第等译.产科fM】.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印本. 【3】顾颉刚.郊居杂记【A】.顾颉刚读书笔记【M】.第3卷.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 【41李贞德.女人的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M】.三民书局,2008. 一44— 朱慈恩/论传统中国胎教观念的近代嬗变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人呼吁保国保种,1898年成立保国会,即以“保国、保 种、保教”为号召。时人以妇学为保种之权舆,而妇学之中,胎教又占重要地位,陈毅译伊东琴次郎《胎内教 育》序中即言:“今日我国之弱极矣……人种之退却日甚,外族之逼我亦日甚矣”,要使民族得以自立于竞争 之世界,则匹夫与匹妇均责无旁贷,“进种法理之研究,何可缓矣”。书中所强调的强国强种之途径,“在得健 康强壮之儿童而已。健康强壮之儿童何由得?岂非在至重至要之胎内教育乎?”ill(r,3)胎教成为强种之途径,进 而与现代优生学发生了关联,“古代创胎教之说,近世重优生之学……民族之良莠,于国家之强弱,亦成正比 也”12]。优生学即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来通过改善后天环境而使得父母双方优良的遗传因子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改良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胎教与优生两者应是相通的。 由胎教进而强种强国,由此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从身体层面来进行,即是加强孕妇体质,保证生 下胎儿能够身强体健,严复翻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中国的存 亡取决于“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慧之强”和“德行仁义之强”,就强身健体而论,“欧罗巴国,尤鳃鳃然以人 种日下为忧,操练形骸,不遗余力。饮食养生之事,医学所详,日以精审,此其事不仅施于男子已也,乃至妇女 亦莫不然。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13 ̄7-2s)。“母健JIA] ̄”是强种的基本途径。梁启超对胎教的认 识也与之类似,梁启超引德皇威廉二世的敕训:“苟体育不讲,则男子不能担负兵役,女子不能孕产魁梧雄伟 之婴儿,人种不强,国将何赖?” “7)故梁启超倡言强种须以“胎教为第一义”,“令国中妇人,一律习体操,以 为必如是,然后所生之子,肤革充盈,筋力强壮也。此亦女学堂中一大义也。”[510'4’)梁启超的胎教观念还深受斯 巴达的影响,在《斯巴达小志》中追慕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特别是斯巴达妇女身强体健而生勇健之国民。 晚清基于强国强种而倡言的胎教,还关涉到了妇女教育、学前教育以及妇女解放诸层面。胎教是晚清以 来所倡女学的重要内容,“胎教之法,古尤奋重,源浊而流不清,本弱而枝不林”[句。强国强种的基始应该开始 于胎儿时期,马叙伦便认为“儿童之壮弱,皆基于胎育之期”,儿童学前教育即循胎育、体育、智育、德育四者 而渐进,四育之中胎育为其根本,“胎育良者则体育智育德育易施,而收效亦逮……泰西自教育大昌以来,胎 育专书数十家,总之以强种为第一著,故泰西儿童二三岁即强壮,非吾中国五六龄者可比。于乎此,西人之所 以强于中人也欤”[71。从胎教的角度来谈论妇女教育和学前教育,两者应当是等同的,“今日欲改良社会,其第 一着必恃乎教育。而国民之教育,其根本实系于母仪也……故欲教育新国民,最初必恃乎胎教”阎。 戊戌维新前后,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在中国开始广为传播,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冲击到了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传统伦理观念。但从胎教的角度来强调妇女解放,是基于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由胎 …(日)伊东琴次郎.陈毅译.胎内教育【M1-广智书局,1902. 【2】钱今阳.胎教与遗传卟新中医刊,1949,(2). 【3】王拭编.严复集(第1册)【M】.中华书局,1986. 【4】梁启超.新民说【A】.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M].中华书局,1989. 【5】梁启超.变法通义【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中华书局,1989 【6】董瑞椿-广女学议【N】.实学报,1907—9—21. 【7】马叙伦.儿童教育平iU.IN].新世界学报,1903—12—1. 【8】柳隅.《留日女学会》题辞Ⅱ】-留日女学会杂志,1906,(1). —.45—. 2015年第3期 总第3期 史志学刊 Journ ̄of History and Chorography N0-3.2015 SefialNo.3 教,由胎教而强调妇女生育之于国家种族的重要性,“女子者,国民之母,种族所由来也”f1]0923)。由胎教强种而 推及至妇女解放。晚清妇女解放,首先需从戒缠足做起,戒缠足与强种强国密切相关,“欲强国,在储人才,储 人才,在培幼学,培幼学,在精妇教。乃齿未及龀,而足已梏,骨未及壮,而筋已摧。心神不畅,则胎郁,气血失 和,则子病,女学不讲,则家学无所继承。而俗习易以人,夫安得有人才哉?”【2J但基于强国强种的胎教带有明 显的功利和政治色彩,这种妇女解放本身有其局限性。 晚清国人对现代遗传学当然是无所知,其时编译的西人胎教论著亦如此,孙宝碹观美人法乌罗《男女交 合秘要新论》,其书云“凡交媾结胎时,其父母偶怀一不善之念,则所生必凶恶之子。醉后媾合者,生子女为酒 狂”DW363),显然是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翻版。按照遗传学的观点,生物体的性状都是由其基因所决定的。而根 据近代医学的统计研究,婴儿出生先天性疾病的病因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指由于基 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致,于受精时决定,约占25%;二是环境因素起决定作用,指主要在受精后于胚胎期 受感染、放射线、化学物质、母体疾病等环境因素影响,约占10%;三是遗传与环境相互结合发生作用,由遗 传因素决定发生疾病而环境因素起重要的诱因作用,约占65%[4]0'326)。可见,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对 于新生儿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传统的胎教观念,胎教主张为孕妇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以利 于胎儿成长发育应该是有科学根据的,但由胎教而强种强国则是缺乏遗传学依据的,食姜多指、见兔缺唇这 些观念则完全是与遗传学原理相违背的。 遗传学研究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来培育良种,而将其应用于人种改良则为优生学。 英国学者高尔顿(Galton)于1883年首次提出优生学(Eugenics)。潘光旦是优生学在中国的积极传播者和倡 导者。 优生学与晚清以来的胎教观念在强国强种意义上是一脉相承的,将遗传学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 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糅合到了一起,胡绳称之为“生物学救国论”。潘光旦认为中国之优生问题一以种 族竞争为指归,二是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优良健康之域。而所谓的健康并不是指锻炼身体,提倡卫生,预防疾 病之类的个体健康,而是指整个民族的健康。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则须求诸优生学,了解中华民族的 健康状态处于何种水平,自然环境的选择淘汰与历史文化的因素之于种族优良健康的影响两者各占多少比 例。优生学与传统的胎教观念不同的是,后者强调外界事物能够对胎儿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但是“优生学者 不相信环境可以根本的转移一个个人的品性……但同时他相信环境可以借选择与淘汰来改变各色人品的 数量上的分配”[510"5”。 受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影响,优生论者反对晚清民族主义者的人种繁衍论,而提倡“依据人种改良学的 学理,实行产儿限制,一方面讲求卫生,改良医药,那么民族的质地,一定可以改良得许多”【6J。但是,近代的优 生学还远谈不上是一门科学,涉及到很多伦理道德、传统习俗、社会法律、情感制度等方面的矛盾,“优生学 的主要谬误是把社会关系劈除,再把由于社会原因而成的结果,放在生理上去,再拿简单的生理原因来作证 …张坍,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z】.三联书店,1978. 【2]黄芝戒缠足会叙Ⅱ1.渝报,1898,(1). 『31孙宝碹.忘山庐日记(上册)fM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1周宜君.优生学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A】.潘光旦先生百年诞生纪念文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5】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3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瑟庐.产儿限制与中国Ⅱ】.妇女杂志(8卷6号),1922,(6). —。46—. 朱慈恩/论传统中国胎教观念的近代嬗变 明”[1]On'O。优生学以人和家庭的社会成就社会地位来判定其遗传性质的优劣,未见合理。在先天的生理特征与 后天的知识才能方面,人类历史上有不少杰出人物在生理上往往存在着缺陷,优生学否认了人的后天决心、 努力与奋斗。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要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首先应该是争取推翻专制统治,实现民 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由社会进步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优生学于此似倒因为果。 胎教观念的另一转变,是随着西方现代医疗卫生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而将胎教等同于妇女在妊娠期的 卫生保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胎教,就是为促进胎儿在母体内的健康发育,同时又确保孕妇能够顺利生产而 采取的在生理卫生、生活起居、精神调节等方面的一系列卫生保健措施。这是在中国古代胎教观基础上,又 进一步融人了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某些做法。 晚清曾编译了一批日本以及西方国家的妇产科书籍,如《妇婴新说》《产科心法》《传种改良问答》《胎产 举要》《胎内教育》《妊娠论》《普通妊娠论附论4xJL养育法》《最新胎产研究书》《育儿全书》《育儿与卫生》《产 科学初步》《幼儿保育法》《产科新法》《育儿谈》《竹氏产婆学》《育儿新法》《胎生学》《妊娠生理学》等等,这些 书籍根据“日新医学及卫生原理”,包含大量的西方生殖观念和思想主张f2 ,其中不乏重译或抄撮者。民国 时编译的各类胎产书、育儿书为数更多,大多从受精怀胎、胎儿发育、卫生保健述至分娩及新生儿护理,对妇 女的生理构成、生育原理以及怀孕注意事项多有论述,较之中国古代比附臆想式的胎教自然更为科学。中国 传统的妇产科,大多“墨守夫《达生编》等书,知其所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敝帚自珍以为鸿宝。呜呼!彼又乌 知夫海外名嫒泰西硕学其方技有如是之妙”[310'1)。日本以及西方国家对孕妇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应该是能 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美国现在所有的孕妇,在全个妊娠期内,必受医师的检视,保有着妊娠期内应注 意的各项卫生。因之,数千万的孕妇,能免去各种危险,得以安全的临盆” 。而部分国人自编之胎产书、育 儿书均于此中抄撮稗贩。 从卫生保健的角度来推行胎教,其主要工作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就物质层面而言,怀孕期间胎儿 的生长主要是蛋白质的增加和脂肪的积聚,凡影响其来源、摄取及消耗的各种因素,均可影响胎儿。母体与 胎儿之间营养通过胎盘与脐带而传递。妊娠期间孕妇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大大增加,这就涉及到了孕期 营养学的知识。据介绍,“纽约有一特殊餐馆,专为产前妇人而设,所备食物均富于滋养分,极有裨于胎儿之 健康……凡产前妇人,每日给以羊肉牛肉野菜等滋养品,每周于食物之营养价值,一一讲演” 62)。加强怀孕 期的营养供应,合理调配饮食,“为人母者,果能自卫其生以达于康强之域,则其所生之子女,其体格,其脑 力,安有不健全之理”[61。就精神层面而言,强调怀孕期间精神上的修养,精神层面的胎教包括了消极的宜戒 行为和积极的有益行为,前者如不正之动作,邪僻之思想,不正之喜剧小说图画等,后者如正当适宜之娱乐 …周建人.论优生学与种族歧AIM].三联书店,1950. 【2】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M】.上海书店,2009 【3】(英)伊大卫.赖马西译.伊氏产科学【M】.博医会,1923. 【4陈爽秋.41孕妇应有的常识【M】.经纬书局,1947. 【51谢无量.妇女修养谈【M】.中华书局,1917. 【6】天行编译.孕妇须知Ⅱ】.妇女杂志,1卷10号,1915,(10). —.47—. 2015年第3期 总第3期 史志学刊 Journal ofHistory and Chorography N0.3.2015 SerialNO.3 游戏,道德有益之书籍小说,快慰之曲谱奏琴,美术悦目之花卉图案 n。胎儿是受到母体内环境影响的,在 生理上是通母体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孕妇的情绪波动,胎儿也会受到影响。孕妇保持心情的愉悦,对胎儿的 生长是有好处的。 晚清以来西方妇产科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其中固然有相当科学的成分,亦有不乏盲目推崇西方者。又有 不少学者欲仿泰西而倡言设置专门的胎教院。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立“人本院”以行胎教,待世界大同后 善择居处而设,妇女有孕后即入住人本院。对于孕妇的饮食起居、衣物佩饰、活动交游、文艺阅读、艺术欣赏、 疾病检查、卫生护理等方面均有严格的细致的规定。人本院中还应设置“女傅”,与孕妇共同生活,“随之出 入,同其起居,以傅其德义,化其气质;令孕妇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道恶言,鼻不闻恶臭,身不近恶 人,心不知恶事……此为胎教第一要义”。人本院还应对孕妇加强现代妇产科基础知识和新生儿抚育技能的 讲授与训练,延请专业医生向孕妇讲授“人体构造卫生之法,生产之宜忌,育子之良法,使之了然自解,则于 未产时养生之运,当产时生产之法,既产后养育之方,皆能自得其宜” 9)。需要指出的是,康有为的胎教思 想已经超越了晚清强国强种的民族主义的层面,而是根植于人类世界大同的观念。蔡元培也有胎教院之动 议,极力强调美育对婴幼儿的教育作用,胎教院的设置要求完全按照美育的要求来规划,在布局、建筑、景 观、陈设等各方面均需清雅秀丽,优美活泼,“总之,各种要孕妇完全在平和活泼的空气里面,才没有不好的 影响传到胎儿”f聊 。 胎教要求妊娠期的妇女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方面都要保证良好的状态。就前者而言,“怀孕时期内 之母要格外安静端正。这层意思,如其仅就卫生一方面说,譬如吃点养分多点东西,少做激烈一点的事情,我 们可说完全同意”。但就后者而言,二百八十余天的怀孕时期,精神上受感动的事物多得很,事事都影响到胎 儿显然是不可能的。至于精神上的修养,如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熏陶,“恐怕二百八十天的时期实在太短 了”,对于胎儿未必能起到太突出的作用[4](P57-58)。下田次郎《胎教》虽然仍秉持传统的胎教观,但也不得不承认 “母之精神,直接影响于胎儿者,然由学问上言之,尚未易断言也” 。潘光旦从优生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与 其说是“胎教”,还不如说是“胎养”,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基因遗传而传递,所谓的胎教不可能改变基因及其 配对排列次序。故此胎教是虚的,胎养则是实的,“胎儿的营养完全靠着母体,而其发育的健全与否,遗传而 外,当然要看营养的质和量”。许多严肃的妇产科医学论著,均不列胎教,而更多地是论述孕妇的卫生保健。 胎教既然为加强妇女在妊娠期的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那就应作为妇女怀孕生产的常识而无须将其作用 无限放大,或是将怀孕生产中某些偶然巧合的事件加以神秘化,以过度渲染胎教的神奇功效。若以传种改 良、开智强身、科学养育作为包装卖点,将胎教视作一门生意,那就更是等而下之了。 (责编:樊誉) 【1】飘萍.简明实用母之卫生及育儿法Ⅱ】_妇女杂志(1卷6号),1915,(6). [2】朱维铮编.康有为大同论二种【f .三联书店,1998. [31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AJ.蔡元培全集(第4卷)【M】冲华书局,1988 【4】陈兼善胎教【M】.商务印书馆,1926. 【5】(日)下田次郎.宋嘉钊译.胎教【M】.中华书局,1914. 一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