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蚕:(1)天虫
蚕,在分类学上属于鳞翅目蚕蛾科。作为一种经济昆虫,蚕是被人类饲养过的数量最多的虫子。
蚕字本作
“蠺”,一个形声字,下形上声,因为笔划太多,写起来太麻烦,于是便被简化成了“蚕”。 这一简化,却使“蚕”变成了一个会意字,天虫!上天赐与的虫子。而比“蠺” 更早的“蚕”是这样“写”的:
第 1 页 共 42 页
这看上去像个图,但它确确实实是个字,一个非常古老的字。最早见于三千年前商朝武丁时期的甲骨文:
第 2 页 共 42 页
在常人眼里,这段文字看上去像
是天书,非“甲骨”级的考古专家不能领会其意。事实上,这一段甲骨文也确实是“天书” ,经专家考证,当初先人们往龟背壳儿上刻这些字儿并不是为了给人看 的,而是给天上的神看的。那是一段占卜的“卜辞”,写成现代汉字是这样的:“戊子卜,乎省于蚕” 。 还是不明白?那意思是说,神啊,蚕儿出事了,您快去看看吧!甲骨文上的蚕还有许多变体,但变来变去,大体上都是虫子的模样:
第 3 页 共 42 页
除了蚕之外,跟蚕有关的几个字更有意思,它们更加传神,跟现代汉字也更加接近: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曾经为中国赢得了“丝国”的美誉。我们的先民独创的养蚕织丝技术,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不为外界所知。当绚丽的丝绸经远道辗转,最终呈现在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的皇室贵族面前时,他们无不为之倾倒,并以能够身着丝绸为荣。 说蚕:(2)赛里斯国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罗马,人们追捧一种半透明的麻织轻纱,即使是皇家贵族,那种麻布也是他们所能享受的最好的衣料。当他们第一次见到不仅更为轻盈柔软、并且还光彩夺目的丝绸织物时,他们震惊了!
丝绸的美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像力,那么美妙的东西一定非人力所为。丝绸被
第 4 页 共 42 页
他们描绘成从天堂而来的,“天堂是理想中的世界,可是人世间却有一种只有在天堂里才可能有的美妙的东西,那就是来自东方天边赛里斯国的丝绸。”
赛里斯(Seres) 一词源自古西腊语,古希腊人将中国称为赛里斯国,也就是产丝(Seres)之国的 意思。由于远隔千山万水,当时的西方世界只知道丝绸的美妙,却没人知道丝绸是如何制造的。神奇的东西,必定是神奇的人所为。在他们的想像中,赛里斯人身高三丈,红发碧眼,声若洪钟,寿命超过200岁;赛里斯国有奇树产丝,赛里斯人从奇树上取下丝来,湿一湿水,即可裁成衣服,光彩夺目。
到了公元一七四年,西方人终于了解到丝是由一种像蜘蛛一样的“甲虫” 吐出来的。赛里斯人专 门营建房舍畜养“甲虫”,先用稷谷养四年,再用青芦喂一年。最后“甲虫”因为吃青芦过量,血多身裂而死,体内全是丝。
尽管离与事实还相差十万八千里,但能将丝与虫子联系在一起,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从他们最早见到丝绸,到打探出这一“事实真相”, 花了几乎五百年的时间。
丝绸曾经让古罗马人疯狂。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凯瑟皇帝在穿过一次丝绸之后,感觉奇妙无比,自那以后便非丝绸不衣!更为糟糕的是,上行下效,在他当正的那个朝代,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们无不以身着一袭丝绸长袍为荣。穿的人多了,需求量急增,赛里斯国虽然有的是丝,却远隔千山万水,运不过去。于是罗马的丝料奇缺,价格飞涨,一时竟与黄金等价。
第 5 页 共 42 页
令罗马人人恼火的是,那时东、西方的丝绸交易被波斯人控制着,他们从中谋取暴利。为了得到更多的丝绸,直接从丝绸产地赛里斯国进货,后来的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不惜与波斯人开战,那场“绢丝之战” 打了二十多年!
“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大行;异彩奇纹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神奇的蚕,神奇的丝,几千年来,无论在世界的那个角落,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无不以身着蚕丝而自豪。即使是在各种织物琳琅满目的今天,丝绸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历经风风雨雨,沧海变桑田。今天,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丝国,这无疑得益于从古老的“赛里斯”国的保留下来的“农桑并举”的民族传统。饮水思源,人们不禁要问,养蚕巢丝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说蚕3-4
说蚕:(3)野蚕 [ 爱莲 ]
我们相信,发现蚕丝,最初是从人们吃桑果(桑椹) 开始的。 蚕属于“寡食性”昆虫,只吃桑叶, 不吃其他的植物。桑树的花虽然貌不惊人,但成熟的桑果的味道却是很不错的。春天,野蚕从孵化成长到吐丝结茧成蛾,与桑树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成熟几乎是同步的。可以想像,在农业生产不发达、人们的衣食住行主要
第 6 页 共 42 页
依靠天种人收的远古时期,桑果也曾经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人们在采摘美味的桑果的时候,注意到吃桑叶的野蚕和野蚕结的蚕茧,那是再自然不过的。
野桑树的桑果
所谓的野桑树,是针对叶大、果少、桑叶产量高的“湖桑” 而言的。野桑树虽然桑果多, 树形高 大,材质坚实,但桑叶的产量却远远不及“湖桑”。湖桑是流行于浙江湖州地区的一类专门为了养蚕而人工栽培的桑树。在其他蚕区,也有相应的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栽培桑,如鲁桑、荆桑、广东桑等等。栽培桑通过嫁接繁殖以保持特定品种的优良性状,而有性繁殖则会导致优良性状的分离,其后代便与野桑无异。
漂亮的野蚕蛾和结在桑树上的野蚕茧
鳞翅目的昆虫有“蛾” 和“蝶”之分,野蚕蛾属于比较漂亮、飞翔能力强的蛾类。迄今为止, 人们已经发现的能吐丝的昆虫不下700多种,除了蚕蛾科的桑蚕之外,天蚕蛾科的榨蚕、樟蚕、山蚕、天蚕等等都有人工饲养的。
野蚕茧
第 7 页 共 42 页
野蚕茧与家蚕茧相似,但小得多,颜色也更加“天然”。其缺点是,产丝量太低,全茧丝长还不及现代家蚕丝的十分之一。野蚕茧虽然小,收集多了也是可以用于巢丝织绸的。在某些地区,人们至今保持着通过收集野蚕茧来巢丝、织绸的传统。
野蚕
野蚕与家蚕的体态相似而肤色不同。在分类学上,虽然有野蚕种和家蚕种之分,其实野蚕与家蚕并不能算相互独立的种。尽管经过五千多年的人工训化,野蚕与家蚕依然能够自由交配,并能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所以,野蚕和家蚕充其量只是不同的变种而已!
关于养蚕制丝的起源,有很多美妙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嫘祖始蚕”的故事。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四川省盐亭县境内)嫘山村。姑娘长大后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不怕累,近处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拿什么来奉养二老呢?姑娘没了主意。
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哭起来,哭声非常哀婉、凄凉,使远近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得跟她一起哭起来。她的哭声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将罪仙\"马头娘\"发配下凡,变成了能吃桑叶、会吐丝的蚕虫。马头娘看见姑娘悲伤的样
第 8 页 共 42 页
子,便将一粒桑果送到她的嘴边,姑娘舔舔嘴边的桑果,又酸又甜,吃进嘴里,味道很不错,于是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两位老人吃,老人吃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姑娘发现树上的蚕虫不断地吐丝,做成了茧子。蚕茧在阳光的映照下的发出七彩之光,非常美丽,出于好奇,姑娘采了一粒放进嘴里,完整的茧子被口水浸泡之后竟拉出丝来,那丝又长又有韧性。她采了许多桑果,也收集了很多蚕茧,闲暇的时候,她索性将蚕丝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后给父母披在身上,热天凉爽、冬天温暖,姑娘的父母非常喜欢。后来姑娘将蚕捉回家喂养,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她掌握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当地的村民。
史书上记载的嫘祖是黄帝的正妃,是她首先驯养野蚕成为家蚕的,后世的人们将嫘祖奉为“蚕娘娘”。嫘祖是黄帝的贤内助,她与黄帝一道,“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后来黄帝又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华夏,嫘祖被尊为“万邦之母”。
传说归传说,毫无疑问,现代的家蚕与仍然生活在野外的野蚕是同源的,而发现野蚕吐丝与人们爱吃桑果的推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近代的考古发现,蚕茧和蚕丝的利用,是远远早于黄帝时代的。
说蚕:(4) 变态 [ 爱莲 ]
人若是做了违反常规的事,便被称为“变态”。不仅人会变态,蚕也会,而且还是“完全变态”!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一篇的“说蚕(3)”说到了野蚕,野蚕与家蚕的肤色虽然不同,但体形、体态相似,生物学习性也基本相同。这有点象不同肤色的人,看上去不同,实际上是没有多大的差别的。
譬如,在生物学习性上,野蚕和家蚕都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也就是所谓的“完全变态”。
既然有“完全变态”,那有没有“不完全变态”呢?
有!蝗虫、蜻蜓、螳螂等等,一生只经过产卵期、幼虫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翅膀在幼虫期就已经出现,成虫的特征随着幼虫期的生长发育而逐步完善,这种变态比蚕少了一个环节,所以叫做“不完全变态”。
那“鸡生蛋、蛋生鸡” 也是“不完全变态”吗?
不是,鸡不是昆虫,那不叫变态。
第 9 页 共 42 页
那人为什么也有变态的呢?
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是因为人本身不变态的缘故,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对于像蚕这样的“完全变态”的生命现象感到很奇怪。先人们不明白,蚕为什么会变态,为什么要变态,又是如何变态的,于是就做了许多陶质、玉质的蚕虫、蚕蛹和蚕蛾,希望后人们能够给出答案。
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发掘出雕刻在象牙上的蚕纹;在江苏吴县梅堰(公元前约3000至2500年)的黑陶中也出现过蚕纹雕刻;在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约3400至3500年)还发现了陶质蚕蛹:
这些事实表明,先人们对蚕的变态现象是很感兴趣的。
人们从最初的偶尔发现蚕能吐丝结茧,到观察到蚕从蚕卵开始变为幼虫,蚕,蚕长大之后又吐丝结茧变成蚕蛹,最后经过蜕变成为蛾,这一生四变,动与静的转变引发了古人对天与地、生与死等人生重大问题的联想与思索。
先人们曾认为,卵是生命的源头,孵化成幼虫是生命的诞生,蚕眠与蚕起犹如生命的不同阶段,而由蚕转变成蛹则被看作是原生命的死亡,蛹的化蛾飞翔则是人们所追寻的死后灵魂的去向了。
所以,一直到晚唐,诗人李商隱还在感叹“春蚕到死丝方尽”!
其实,这不过是古时候人们对蚕的一种误解。这虽然是个误解,却一直被后世的人们争相传咏。更为可悲的是,这个“误解”被误传了一千多年,即使是在弄清了真相的今天,人们还执迷不悟,继续传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称赞春蚕的崇高精神。
事实上当蚕吐完了丝之后,丝虽尽而蚕却并没有死,只是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蛹而已,蛹还要化蛾、交配、产卵,代代相传,没有穷尽。
第 10 页 共 42 页
一粒蚕卵跟一粒芝麻的大小差不多,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小蚕宝宝”只有小蚂蚁那么大,经过22-26天的幼虫阶段,其间每条蚕吃下20-25克桑叶(又待核实),体重约增加1万倍,最后吐出1000多米的丝。
在蚕的四个变态期中,蚕(幼虫)和蚕蛾(成虫)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卵和蛹都没有活动能力。卵的代谢水平低,呼吸量小,抵御各种恶劣气候的能力却是最强的,所以蚕是以卵的形式越冬/越夏的。幼虫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蚕,从桑叶中吸收营养,是唯一的获取水分和营养的阶段。而蚕蛹看上去虽然不吃不喝不动,这一阶段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过渡期”,尽管外部形态没有任何变化,体内却经历着一系列脱胎换骨的剧变。而在成虫期,则要努力交配、产卵,繁殖更多的下一代。当成虫完成产卵的使命之后便很快死去,一个生命周期便结束了。
蚕蛾死而无憾,因为它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后代---蚕卵。 说蚕5-6
说蚕:(5) 蚕卵 [ 爱莲 ]
蚕卵看上去很像细芝麻粒,长约1.2毫米,厚约0.5毫米,一粒蚕卵重约0.5毫克,一只雌蛾可产400至500粒蚕卵。
第 11 页 共 42 页
蚕蛾刚产下的卵呈现淡黄色,2、3天后,随着內部的胚胎发育,颜色会逐渐改变,约一星期后便呈现出每个品种固有的卵色,有紫、灰、褐、绿等等,而以紫灰和灰褐两种颜色最为常见。
卵产下之后,卵的外形也有一些微小的变化。起初卵面是隆起的,稍后由于一部分水分的丧失,卵面中央逐渐出現椭圆型凹陷,成为“卵涡”。正常的卵涡有的会出现2、3条纵纹,如卵涡呈三角形,則是水分丧失过多,那便是死卵了。
蚕卵的外层是坚硬的卵壳,其坚硬的程度与一般的鸡蛋壳相比毫不逊色!如果不硬,怎么能够担当起保护卵内的卵黄、浆膜和受精卵的作用?
我们知道,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蚕卵壳却几乎全是由蛋白质组成的,蛋白质的种类多达150种。那么多的卵壳蛋白质分属于两个大家庭,它们在行动上步调一致,这曾经是研究基因的结构与调控的一大热门。
卵壳表面遍布凹凸不平,由多角型组成的网状花纹,叫做“卵纹”,那是卵管內卵泡细胞分泌卵壳时留下的痕迹。稍尖的一端有卵孔,以漏斗狀向外开口,是精子进入卵內的通道。更为重要的是,每个卵壳上都有 5,000至10,000 个气孔,那是蚕卵的呼吸通道。它们要是被堵上了,那卵就没命了。
卵壳內有卵黃膜、浆膜、卵黃和胚胎等,卵黃膜和浆膜依次紧贴卵壳。浆膜內有许多无色或淡黃色的卵黃;胚胎裹在卵黃中,头向卵孔,偏在卵腹的一側,以卵黃為营养,卵黃耗尽、蚁蚕长成后,蚁蚕便咬破卵孔一端的卵壳而孵化。
蚕卵产下后,并不总是立即孵化出小蚕来的。这是因为,蚕是以卵滞育的昆虫,
第 12 页 共 42 页
也就是说,在卵产下后不久,尽管是受了精的、健康的卵,发育到一定的程度,便会停滞不前,形成所谓的“滞育” 。这种在发育上的“停”于“不停”,使得蚕卵有“越年卵”和“不越年卵”之分。
在一年内只发生一代就产下滞育卵的,叫做一化性蚕。这样的蚕发育缓慢,经过日数多,幼虫期吃得多,体形大茧也大,丝量多,但体质虚弱,对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不适应,适宜于寒温带地区饲养。
在一年内发生二代,即第一代产非滞育卵,第二代产滞育卵的称二化性蚕。这种蚕品种幼虫期经过比一化性品种短,体质较强健,但产丝量略逊于一化性蚕。生产上所用的蚕品种大都是二化性蚕品种经过改良,导入了一化性品种丝多的性能而育成的高产、优质品种。
在一年内发生三代以上的,通称多化性蚕。有的多化性蚕的最后一代能产滞育卵,有的仍产非滞育卵,前者称有滞育性多化性蚕,后者称无滞育性化性蚕。多化性蚕发育快,幼虫期经过时间极短,体质好,但茧小、丝量少,丝质也不及一化、二化性蚕。
蚕卵的滞育是由滞育激素调节的。形成滞育后可以对蚕种进行长期保存,而只有滞育解除之后,才能使蚕种孵化。无论是滞育的调控机理还是对于滞育的应用,一直科学家们所感兴趣的课题。
雌蚕蛾体内的一对神经节决定是否分泌滞育激素,也就是说,蚕卵是否滞育,蚕妈妈早就定下了。而在幼虫和蛹期间的环境条件,则决定雌蛾是否分泌滞育激素。同常情况下,长光照和高温的条件预示着还有丰富的食物,从而产非滞育卵;而短光照和低温则预示着冬季的来临,于是产滞育卵。
滞育形成后,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刺激将滞育解除。生产上,滞育卵产下后,经过25℃的温度保护10~20天之后,再用稀盐酸刺激“洗种” ,可以达到解除滞育的目的。
滞育解除之后,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蚕卵的胚胎得以继续发育,便孵化出幼虫---蚕宝宝。
说蚕:(6) 蚕宝宝 [ 爱莲 ]
解除滞育的蚕卵在25℃下会逐渐发育成为紫黑色,经过大约两个星期左右,胚胎便发育成熟,由“蚕胎儿” 成为“蚕宝宝”, 孵化出幼虫。
第 13 页 共 42 页
“蚕宝宝”出生时,将卵壳咬破、吃下,那是蚕妈妈给它留下的高蛋白营养品。卵壳咬破了,便露出头、爬出来。
刚出壳的蚕宝宝因为看上去跟小蚂蚁相似,所以叫做“蚁蚕” 。
蚁蚕出壳后,头部和身体全是黑色的,体长只有3毫米左右,身上还有很多“胎毛” 。因为蚁蚕的身体太小,要想移动它们,得用鸡毛刷子刷才行。蚁蚕对光线非常敏感,也可以通过光线将它们吸引到一起。
蚁蚕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到处找吃的。这时它们的牙齿太嫩,要吃很嫩的桑叶, 而且还要切得细细的。吃过一天的桑叶之后,身体便慢慢成为白色。两天之后,它们看上去像是吃饱了,一个个将头翘起,不吃不动,开始第一次“眠”。这第一觉睡得比较短,通常只要一天半时间。
蚕为什么还要“眠”,要睡觉呢?这并不是因为它们吃桑叶吃累了的缘故。
虽然蚕眠的时候,也是不吃也不动的, 看上去跟人睡觉差不多,但蚕眠和人眠是大不相同的。我们人睡觉是为了休息,而蚕呢,从表面看也是在休息,实际上呢,它们却并没有休息,它们可忙了,忙得很,忙着换衣服---蜕皮。
蜕皮? 蚕又为什么要蜕皮呢?
蚕的外皮是由几丁质构成的,不像人皮那样能够随着身体的成长而增加面积,蚕皮的大小是固定的,无法随着蚕体的长大而变大。蚕吃了桑叶、身体长大了,皮太小了,不合适了,就要换上大一号的新皮。这个过程是在“睡眠”的时候进行的。蜕一次皮蚕就增加一龄,就是长了一岁的意思。
第 14 页 共 42 页
蚕宝宝蜕皮是从头部开始的,先是头部的皮裂开,向后缩,露出胸足,再褪至腹部,直至尾足。这个过程有些像女士们脱裙子,从上至下,而不是从下向上。刚刚蜕完皮的“新蚕”邹巴巴的,给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蜕完皮之后,又恢复了原先的模样和性格,开始找吃的。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蜕皮是蚕宝宝成长的象征。蜕一次皮,对于蚕宝宝来说就是长了一岁。蚕的“年龄”叫蚕龄。一般的蚕都是四眠五龄蚕,在幼虫期眠四次、蜕四次皮、达到5龄之后,便成了“熟蚕”,要“上山” 、结茧。
一般生产中所采用的蚕品种均为四眠蚕品种,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四龄蚕第四次蜕皮称为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蚕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的一万倍。
第 15 页 共 42 页
除了四眠蚕品种之外,也有三眠蚕品种。在幼虫期就眠、蜕皮3次,经过4个龄期即结茧。三眠蚕品种的幼虫期经过短,食桑量少,蚕茧的茧形小,丝量少,茧丝纤度细。生产上常常利用3眠蚕品种生产细纤度特别细的生丝。另外,在四眠蚕品种的饲养过程中, 偶尔也会出现3眠蚕和5眠蚕。
蚕眠3次、4次、还是5次,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是通过两种叫做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平衡来实现的。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发现,对蚕业生产非常有好处。在养蚕过程中,如果发现桑叶不够了,那就给蚕喷洒脱皮激素,让它们结茧了事。这样虽然茧子小了一些,产量不高,但比因为没有桑叶吃而全部饿死、颗粒无收要好得多。相反,如果桑叶有余,吃不完,又可以给蚕吃保幼激素,延迟其幼虫期,达到多吃桑叶,结大茧,提高产量的目的。
蚕的胃口很大,活活儿的一个将桑叶转化成茧丝的机器。经过五千多年的改造,这个机器的构造与原先的野蚕虽然相似,但效率却大大提高了。 说蚕7-8
说蚕:(7) 吐丝机 [ 爱莲 ]
养过蚕的,包括养在火柴盒里的,都知道,蚕只要吃足了桑叶,就会吐丝结茧。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吃桑叶是吐丝的充要条件,并非必要条件。刚刚从卵壳儿里爬出来的“蚁蚕”,一口桑叶也没吃,也是能够吐丝的,这一现象常常被“业余养蚕者”所忽略。不仅如此,蚕在每一个眠期,都要吐少量的丝,等到了结茧的时候,所有的丝便被吐出来,做成茧子。
吐丝是蚕的本能,它吃了桑叶,就一定要吐丝,不吐还不行。蚕体内的丝如果不吐出来、不吐干净的话,蚕便会因为“丝中毒”而死。
那么,蚕为什么会吐丝,又为什么一定要吐丝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吐丝昆虫的身体构造吧。
第 16 页 共 42 页
与一般的鳞翅目昆虫相比,蚕(幼虫)的身体构造体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也是由头部、胸部、腹部,共十三个体节构成。
但是,一般的人很容易将蚕的胸部误认为头部,而将头部误认为嘴。这是因为,蚕胸部的一对眼状斑纹看上去活像一对眼睛,实际上它跟眼睛一点关系也没有。
为什么说那是胸部而不是头部的呢?因为在那个部位生有三对顶端尖尖的胸足,那是用来攀附桑叶的,起到相当于“手” 的作用。那生有“胳膊手”的部位,便只能是胸,而不可能是头了。
蚕体的主要部分是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是主要的爬行工具,而尾足以平衡作用为主,兼具攀附、爬行的辅助功能。
在蚕体的两侧,有一排黑色的小点,那是“气孔”,它们是呼吸的通路,也就是蚕的“鼻子”。
第 17 页 共 42 页
而那在看上去像是嘴,其实是“头”的头部,除了伶牙俐齿的嘴之外,每一侧都有六只单眼,呈扇状排列。那些单眼数量虽多,但视力并不好。蚕是近视眼,对光线要比物体敏感得多。
一般的蚕的身体呈淡青白色,长圆筒形,在腹部的第2、5、8节分别生有眼状纹、半月纹和星状纹各一对,在第11节的背面还生有尾角。
还有一些蚕身着“奇装异服”,被称之为“虎斑”蚕。它们看起来很美观,但不常见。蚕的花纹是遗传的,但仅仅限于体表而已,跟内部的器官、结构没有什么关系。
第 18 页 共 42 页
蚕的皮肤很薄,几乎是透明的。如果让桑叶吸收了红色的染料再去喂蚕,那蚕很快也会成为红色的。
第 19 页 共 42 页
蚕之所以能够吐丝,是因为蚕体内有一对叫做“丝腺”的特殊器官,能够高效合成丝蛋白。两条弯弯曲曲的绢丝腺,在口部会合成一条。
丝腺由900多个腺体细胞组成,在成熟的“熟蚕”体内,贯穿整个蚕体,几乎占了蚕体内脏空间的一半。蚕吃下的桑叶,经过蚕体内消化霉的分解,一部分用于构建蚕体组织、器官,一部分被作为能量消耗掉。一半以上的,则通过体液,被输送到丝腺的细胞里,用于合成丝蛋白。
在丝腺内合成的丝蛋白分为丝素和丝胶两种,均由18种氨基酸构成,但结构不一样。中部丝腺专门合成丝胶,后部丝腺专门合成丝素。丝蛋白刚刚被合成出来
第 20 页 共 42 页
的时候是液态的,然后被分泌到丝腺腺腔内。在丝蛋白由后部向前移动的过程中,后部的丝素在通过中部的腺腔时被裹上丝胶,最后由蚕嘴巴下面的吐丝管的机械牵引,吐出体外成为固体的蚕丝。
一条蚕所吐的丝,其长度一般在1000至1500公尺之间,最多的可以达到3000公尺。在蚕茧中,茧壳儿(茧层)大约占30%,剩下的是蛹体。一般的蚕品种的茧层量为0.3-0.5克,最高的可以达到1克。这么多的丝蛋白,全是通过吃桑叶转化而来的。蚕对于食物的吸收和转化效率非常高,特别是经过几千年的人工选择,家蚕已经被改造成不折不扣的“吐丝机”。
前面提到,蚕体内有了丝,便非吐出来不可,不然便会丝中毒。但蚕与蜘蛛那样的吐丝昆虫不同,丝不是随随便便就吐出来的,蚕吐丝是很有讲究的, “作茧自缚”既是其天性,也是其归途。
说蚕:(8) 作茧自缚 [ 爱莲 ]
五龄期的蚕吃足了桑叶之后,体色变黄而且变得透明、皮肤紧绷,对桑叶不再感
第 21 页 共 42 页
兴趣,这时便四处乱爬,要找地方吐丝结茧了。
熟蚕找到合适的位置后,先在周围吐一些浮丝,再将自己包围起来,将丝吐在四周。经过半天,茧就成形了,再经过一天的时间,从茧外便看不到内部幼虫的身体,经过一共两个昼夜的时间,丝就全部吐完了。刚刚吐完丝的蚕,身体收缩得很小,只有最大体态时的五分之一左右,躲藏在茧里面,一动不动的,这便是通常所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状态。其实它并没有丝,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而已。
吐丝是一个很艰巨的过程,不仅沉长,而且枯燥无味。如何让蚕吐丝,直接关系的蚕丝的品质,是大有学问的。
蚕在吐丝的同时,会有大量的水分排出体外,因而造成局部的空气湿度增加。如果没有空气流通,湿度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那样的话,吐出来的丝不能及时干燥,丝与丝便容易交织在一起,给巢丝带来麻烦。
为了让蚕能够顺利地吐丝结茧,人们想了很多很多的办法。在这里介绍的是几种
第 22 页 共 42 页
养蚕生产中最常见的“族具”。
“蜈蚣族”是用麦秆绞起来做成的。蚕很喜欢这样的“家”,它们很容易在这里找到适合做茧的位置。
“蜈蚣族”是在生产上最常用的,瞧那满屋子铺天盖地的全是“蜈蚣族”。那么多蚕同时接茧排湿,可以想象那屋子里的湿度有多高。遗憾的是,“蜈蚣族”吸湿性能很一般,也就是说用“蜈蚣族”做茧的茧质一般。
第 23 页 共 42 页
“折叠族”是用稻草编起来的,好处是稻草的吸湿性能比麦秆要好一些,但编制这种“折叠族”比制着“蜈蚣族”要麻烦多了。
第 24 页 共 42 页
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如果蚕的密度稍高,“折叠族”也有吸湿性能差的问题。
第 25 页 共 42 页
也有用塑料做成“塑料族”的,这种族具的好处是经久耐用,也容易消毒,但它的吸湿性能最差,所产的茧丝质也是最差的。
第 26 页 共 42 页
“方格族”是用“马粪纸”做的,人给蚕量体裁衣,设计了一个个小方格,很受蚕的青睐。
第 27 页 共 42 页
遗憾的是,蚕也有捣蛋的。它们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每条蚕只占一个格子,各就各位,有时会有两条蚕挤在同一个格子里,结成“同宫茧”;而在这同时,却又有许多格子空着。总的来说,因为“马粪纸”的吸湿能力强,“方格族”所制的茧是质量最好的。
族具是影响茧质的重要因素,但决定茧质的,更多的是“天生”的因素。 说蚕9-10
说蚕:(9) 天衣无缝 [ 爱莲 ]
蚕之所以要“作茧自缚”,是因为在从蚕幼虫(蚕)向成虫(蚕蛾)过渡的蛹期,蛹没有活动能力,不能动,要依赖于蚕茧的屏障提供保护。
蚕茧的茧层所提供的保护作用可以用“铁壁铜墙”来形容,有了它,在野外便可以免受鸟类等天敌侵扰,高枕无忧。通常,蚕茧在烘干之后,可以达到手捏不扁、脚踩不瘪的硬度。茧那么结实,是因为它是由1000米以上长的双股的单丝,绕了差不多15000圈,形成了一个“无缝的天衣”,在自然界就成了刀枪不入防身武器。
一般的蚕茧是椭圆形的,有的比较大,有的比较小,有是白色的,也有黄色的。蚕茧粗看起来差不多,但每只茧都有些微的差异。上等茧纯白色、茧型端正且茧
第 28 页 共 42 页
层厚;下等茧色不正、有印痕、捐伤、且茧层薄。
俗话说, 好种得好苗,对于蚕来说,便是好种得好茧。蚕种不一样,结的茧便大不相同。中国蚕种茧形椭圆,而日本蚕种的茧形像花生一样,两端大而中间细。除了白茧之外,还有黄色的“泰康种”。
要说黄色蚕茧不稀奇的话,那红色和绿色的彩色茧就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了。
家蚕彩色茧主要有黄红茧系和绿茧系两大类。黄红茧系中包括淡黄、金黄、肉色、红色、蒿色、锈色等各种茧色;绿茧系包括竹绿(淡绿)和绿色两种。黄红茧系统的茧色来自桑叶中的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类色素。绿茧系的茧色素主要为黄酮色素,在中肠和血液(或者血液)合成。这些色素从消化管进入血液,再从血液进入绢丝腺,所以茧丝的颜色种类及深浅不仅与这些色素的成分和含量有关,更主要是受到消化管和绢丝腺管壁的透过性影响。
多数的彩色茧的色素是集中在丝胶里的,经过巢丝去除了丝胶之后,带色儿的茧子巢出来的丝便成了白丝。除此之外,也有丝素、丝胶都有色素的蚕茧,还有只有内层的丝素带色儿的蚕茧。这样的茧巢出来的丝便是有颜色的。
彩色蚕茧虽然美观,但经济性状与高产优质的白茧品种相比,相差甚远,产量不足多丝量蚕品种的一半,蚕丝强度和丝净度均差,无法进行机械缫丝,不具备直接应用的条件。这些问题阻碍了家蚕彩色丝的产业化。因而,在历年的品种改良中,有色茧品种被逐渐淘汰了。目前只有在蚕业科研机构作为种质资源而保存着,天然彩色茧的观赏性价值大于实用。
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蚕茧的色泽与优劣的时候,茧内吐完了丝的蚕倒没有闲着。庞大的丝腺里的丝吐完了,加之吐丝的能量消耗,使蚕体变得愈来愈小了,不吃也不动,达到人们所颂扬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境地。
我们知道,不吃也不动并不等于死了,吐完丝之后,蚕便缓缓地过渡到另一个变
第 29 页 共 42 页
态期——蛹。
说蚕:(10) 蚕蛹也美食 [ 爱莲 ]
上一篇说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蚕结成了茧之后,丝是吐尽了,但蚕并没有死,它正躲藏在茧壳儿里忙呼着呢!如果用剪刀将一粒茧子从一头小心地剪开来,瞧,它已经变成蛹了,茧内还有一套“皮衣服”,那是老蚕蜕皮化蛹后,所蜕下来的外衣。
那蚕蛹不吃、不喝、不动,从外表看上去像是在休息,其实在蛹的身体里,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巨大变格,一方面要破坏幼虫时期的身体构造,另一方面又要建立蛾的身体。譬如,蚕蛾在成虫期不再摄食,幼虫期的消化系统就不需要了。在野外,成虫期需要通过飞翔找到配偶,于是就需要一对翅膀,这是在幼虫期所没有的。而成虫期的主要功能是交配、繁殖,还需要形成相应的生殖器官,同时还要让精、卵细胞发育成熟。奇妙的是,这“破”和“立” 的一系列变化,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有条不紊地进行的。
那蛹看上去像是无所事事,却是在从事一场的“脱胎换骨” 的变格。唯此,才能从幼虫过渡到成虫,赋于成虫以极然不同的身体构造,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
蚕蛹最初呈乳白色,而且是柔软的,不久就徐徐变色,最后呈褐色且变硬。蛹体呈纺锤形,也分头、胸、腹三部份。由复眼颜色可知蛹龄和预测化蛾的时间。到了后期,在蛹皮內,已经基本上已具备了成虫的型态。
第 30 页 共 42 页
在生产上,蚕蛹是巢丝的副产品,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但蚕蛹是高蛋白,光是从蛋白质含量的角度看,100公斤鲜蛹便相当于85公斤瘦猪肉,或96公斤鸡蛋,或109公斤鲫鱼。
蚕蛹不仅仅是高蛋白,蛹体内还含有各种油脂,这就使得“蚕蛹美食” 更加别有风味。
第 31 页 共 42 页
这么好的蛋白质资源,不善加利用实在是说不过去。特别实在“民以食为天” 、跟蚕打了七千年以上的交道的中国,要是人不吃蚕蛹,那实在是一件难以想像的事情。且不说人们最初很有可能是吃蚕茧里的蚕蛹才吃出丝来的,1400年前,蚕蛹蒸煮入宴已有文字记载。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以蚕蛹御宴客”的花边。
蚕蛹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油煎、烧煮、盐渍、爆炒,甚至可以像羊肉串那样串起来烤着吃。
值得注意的是,蚕蛹属于人体不常接触到的蛋白质食物,许多人对蚕蛹蛋白过敏。
第 32 页 共 42 页
有的人第一次吃的时候不过敏,再吃就过敏了。食物过敏非同儿戏,轻则浑身发痒起风疹块,重则有生命危险。遇到蚕蛹这样的“奇食异味”,开吃之前,一定要小心!
除了过敏之外,蚕蛹如处理不当,还会造成食物中毒。蚕蛹放置时间久了,自然就会滋生细菌、霉菌,蚕蛹也就发酵成了“菌蛹” 了。某些蚕蛹还带有一种由蚕卵传播的“微粒子”病原虫,这种“先天带虫”的蚕蛹被人食用后也极易发生中毒反应。
蚕蛹虽美味,但美味的蚕蛹,并不是那巢丝乘下的、在碱水里泡得涨鼓鼓的下脚料,而是专门将茧壳剪开取出的鲜蛹。巢丝乘下的蚕蛹,充其量也就是能够加工成饲料,用于喂猪、喂鱼而已。对于一些惧怕蚕蛹味道的人来说,用蚕蛹喂出来的猪和鱼也会也让他们受不了,不得不敬而远之。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蚕蛹令其自然发育,大约经过15天的时间,便会蜕去蛹壳,羽化成蚕蛾。 说蚕11-12
说蚕:(11) 羽化讴歌 [ 爱莲 ]
蛹羽化时,先从背部裂开一条缝,蚕蛾将头伸将出来,再将触角伸出来。因为有厚厚的茧壳儿包裹着,周围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那茧壳儿虽然对蛹起到了保护作用,这时却束缚了蚕蛾的手脚。
常言道,一物降一物。蚕既能作茧自缚,便有破茧而出的绝招。那茧壳虽然坚硬,但对于蚕蛾来说,穿过它却不是件难事。蚕蛾一经羽化,便从嘴里吐出许多“口水”,其中所含的“丝蛋白酶” 能够轻而易举地将茧层化开。
茧层花开之后,蚕蛾爬出茧外。这时蛾的翅膀还是湿湿的、皱皱的,蛾会一边走一边鼓翅,翅膀会像吹气球一样慢慢膨胀并展开,大约一小时后翅膀便变硬了。
第 33 页 共 42 页
经过至少5千年的人工驯化,家蚕蛾虽然依旧生有一对完好的翅膀,却不能像野外的野蚕蛾那样自由飞行。通常,家蚕蛾全身白色鳞片密布,头部有一对像梳子的触角。其雄蛾的身体较小,触角稍大;而雌蛾的体型较大,但触角稍小。
与苍蝇类似,蚕蛾的眼睛也是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的复眼,每个小眼与幼虫期的单眼的基本构造相同。小眼的构造很精巧,有一个如凸透镜一样的集光器,集光器与视觉神经相连,感受和传递光信号。每个小眼接受的都是“点的影像”,而许多小眼的“点的影像”相互作用就组成“镶嵌的影像”。
第 34 页 共 42 页
从蚕宝宝长成成虫--蚕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繁衍下一代。雌蛾尾端有黄色的“香水囊” ,雌蛾将“香水囊”突出体外,散发出诱人的气味-性激素,以引诱雄蛾前来交配。而雄蛾则利用触角探测雌蛾的气味,找到雌蛾后便尾对尾交配。 蚕蛾的配对过程是平和的,性选择的现像还不明显。交配后不久,雄蛾完成了使命,便一命呜呼,先雌蛾而去,而雌蛾则继续执行繁衍下一代的任务--产卵。雌蛾产卵也是一个异常辛苦的过程,不吃不喝,两天之内能产下五百粒左右的卵。
雌蛾产完卵之后,筋疲力竭,也随雄蛾而去。
从蚕卵到蚕(幼虫) 、蚕蛹、蚕蛾(成虫) ,是一个完整的变态周期。两个雌雄个体,通过交配,留下更多的后代,达到繁衍、扩增的目的,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
第 35 页 共 42 页
律。但人们养蚕,让蚕蛾交配、制种,仅仅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得到蚕茧,再从蚕茧制出多姿多彩蚕丝。
说蚕:(12) 巢丝制丝 [ 爱莲 ]
中国是最早利用蚕茧抽丝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制做丝线、丝带和简单的丝织品,到商周时期已能利用蚕丝制成绫、罗、锦等优美的丝织品。早期的制丝方式是将鲜茧浸于热汤中,用手抽丝,卷于丝框上,到周代已开始应用简单的缫丝工具。汉代以后, 一些简易的缫丝机如木制手摇缫丝机、脚踏缫丝机等已在民间广泛应用。
当新鲜的蚕茧采下来之后,便通过肩挑船运,被送到各地政府所设的蚕茧收购站集中处理、加工。
新鲜的蚕茧如果不加处理,茧内的活蚕蛹经过10到15天的时间便会化蛾,从茧壳钻出,使茧层破损而无法缫丝。所以,必须通过“烘茧”及时将蛹杀死。烘茧还能除去蚕茧里过量的水分,使蚕茧干燥,不致霉烂变质,便于贮藏。在蚕区,一般的乡级的茧站都能烘茧,茧站将烘干后的干茧包装后,再运到缫丝厂去“缫丝”。
第 36 页 共 42 页
从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过程叫做“巢丝” ,是制丝过程的一个主要工序。在巢丝前,原料茧首先经过粗选,分门别类,去除不适合巢丝的“次品茧”。
第 37 页 共 42 页
缫丝的方法很多, 按缫丝时蚕茧沉浮的不同,可分为浮缫、半沉缫、沉缫三种。蚕茧的浮沉主要决定于煮茧后茧腔内吸水量的多少。
第 38 页 共 42 页
现代流行的“立式缫丝” 的工艺过程包括煮熟茧的索绪、理绪、茧丝的集绪、拈鞘、缫解、部分茧子的茧丝缫完或中途断头时的添绪和接绪、生丝的卷绕和干燥等步骤。
索绪是将无绪茧放入盛有90℃左右高温水浴的索绪锅内,使“索绪帚”与茧层表面相互摩擦,索得丝绪。索得绪丝的茧子称为有绪茧。
理绪是除去有绪茧茧层表面杂乱的绪丝,理出正绪。理得正绪的茧称为正绪茧。蚕茧的茧壳是由一根“单丝”绕成的,理论上,每粒茧都能理绪理出一根丝头--正绪。
集绪是将若干粒正绪茧的绪丝合并,经接绪装置轴孔引出,穿过集绪器将几跟丝合成一股。经过这个步骤,后来织绸用的生丝便不是单股的蚕丝了,而是几根单股的茧丝合并在一起的。
拈鞘是将丝条通过集绪器、上鼓轮、下鼓轮后,利用本身前后两段相互拈绞成丝鞘。
第 39 页 共 42 页
缫解是把正绪茧放入温度40℃左右的缫丝汤中,以减少茧丝间的胶着力,使茧丝顺序离解。如离解中的茧丝强力小于其间的胶着力,就会产生断头,也叫“落绪”。
落绪后,要及时添绪和接绪,也就是当茧子缫完或中途落绪时,为保持生丝的纤度规格和连续缫丝,将备置的正绪茧的绪丝添上。立缫机械用人工添绪, 自动缫丝机由机械添绪, 由接绪器完成接绪。
由丝鞘引出的丝,必须有条不紊地卷绕成一定的形式。丝条通过络交器卷绕在小上的称为小丝片;卷绕在筒子上的称为筒装生丝。但是无论何种卷绕形式,在卷绕时都要进行干燥。在自动缫丝机上,除了上述各项程序外,新茧的补给、给茧、纤度感知、添绪以及落绪茧的收集、输送和分离等,都由机械来完成的。
第 40 页 共 42 页
蚕茧经由缫丝机缫制成生丝后,便进入了丝织阶段。最后通过印染,成为艳丽多姿“绫罗绸缎”。蚕丝业一直是中国的优势传统产业,目前中国大约有种桑养蚕农户2000万户,中国的蚕丝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三。
养蚕的经济效益虽然高于种粮,但养蚕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像。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古老的养蚕业虽然大大得益于品种的改良,但其操作程序并无根本的变化,五代时的打油诗:“尝闻养蚕妇, 未晓上桑树, 下树畏蚕饥, 儿啼也不顾”依然养蚕人的真实写照。那些“遍身罗绮者”,依旧“ 不是养蚕人”!
第 41 页 共 42 页
难道说,养蚕业是被现代科技遗忘的角落吗?
第 42 页 共 4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