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同时指出:“各科教学都要有计划地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见,语文和其它学科一样,要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语文的基础工具性时,还应深刻领会《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挖掘那些既顾及语文的基础工具性又兼有能培养学生道德观、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文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多元性、渗透性教育,教师应准确把握教育的切入点,使其自然地渗透于教学的流程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祖国增加了解、加深认识,从而产生爱国之情,树立强国之志。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好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通过适宜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来感染教育学生,发掘爱国观点的潜在因素,能动地发挥教材中固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1、在古文教学中,必须克服那种只顾咬文嚼字、单纯传授知识、只了解字面意义的偏向,而应该立足于古,着眼于今,切合“文道统一”的教学思想,由表及里。如:《木兰诗》里的女英雄木兰,在外族入侵、战事紧迫之际深明大意,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这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敢于同侵略者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出师表》中蜀相诸葛亮为了蜀汉大业“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都体现出自古不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强盛而宠辱皆忘、鞠躬尽瘁。当今的时代无不需要这种公而忘私、襟怀坦荡的贤士。

作为文明之邦的中国,其“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活板》一文中印刷术的发明,足以证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对人类的贡献。通过学习,在教读《小石潭记》、《永州八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描写景物的文言文和白居易、孟浩然等作家的景物诗时,把握要点,启发引导,即能激起学生对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在现代文教学中,许多课文都表现出爱国音符,如《中国石拱桥》、《北京立交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科技建筑文章。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到这些高难度的雄伟建筑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滋生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讲解《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俭以养德》等文章时,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深入浅出,指出奢侈浪费的危害,使学生明白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用节俭培养优良品德的道理。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外读物,如《张骞传》、《蔡伦传》和“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等科技发展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教育,还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讲究方法,“以情动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感情感染学生,要用蕴含在课文中的作者的高尚思想感情和自己健康的真情实感去敲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如:《土地》一文,在教学中可以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设计许多思考题,从思考题中启发教育学生珍惜土地、建设土地,还可以结合环保产生许多联想。

三、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学

“言为心声”,写作既是练笔头,又是练思想。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恰当地安排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相联系的写作,可达到提高写作水平与培养思想情操的双重效果。如:《祝福》和《荷花淀》两文学习后,可将祥林嫂与水生嫂这两个不同的妇女形象作比较,写出文章,在写作中感受到新旧中国妇女地位的不同。

组织学生观察写作,同样能够挖掘爱国教育素材。可以让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宏伟建筑等。如:我组织学生参观蔡伦墓,通过造纸120道工序的了解,可以想到蔡伦发明造纸的艰辛历程,在弘扬蔡伦精神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又如:组织学生在桃花盛开季节或硕果累累之时深入农村,感受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或到科技馆、大市场、建筑群参观,这样既使学生享受到大自然赐予的美,又能在愉悦畅怀之中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