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 森林植物残体碳储量系统研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方精云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展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对我国森林植被 土壤、凋落 物和木质残体碳密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一通讯》。植物凋落物和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 汇的重要组分.但由于以往数据不足、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致使我国森林植物残体碳储量及其变化缺乏准确的估算.从而 限制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全面评估。研究团队结合森林清查、遥感数据.首次量化了中国森林凋落物碳和木质残体 的碳储量及其变化,发现其碳储量约为9.3{E,P#g碳单位,并以每年670万吨碳的速率增长。 f 『a 『№_ ■ 1.● . L一 I口l 89处森林取 中国森林凋 落物和木质 残体碳密度 和碳储量及 其过去20年 变化 原代T细胞基因编辑和艾滋病基因治疗研究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小平课题组采用最新的CRlSPR/C a s9基因编辑工具,通过改进传递方法,优化 转染条件.最终实现了原代T细胞的多基因敲除,研究论文发表于《人基因治疗》。CD4+T细胞是HIV-1感染人体的主要靶细 胞.也是艾滋病基因治疗的重要功能性细胞。CCR5是H JV-1感染CD4+T细胞的主要共受体。通过对人原代CD4+T细胞的两个 重要受体CXCR4和CCR5基因进行双敲除.并对基因修饰过的T细胞进行体外的攻毒试验.证明双敲除的CD4+T细胞可以同时抵 御X4一嗜性和R5-嗜性的HIV-1病毒株感染.为未来开展基于T细胞的艾滋病基因治疗提供了更为高效和安全的技术平台。 全球变暖预估不确定性归因研究 中山大学杨崧教授团队与国内外科学家合作.从模式的气候态差异方面.讨论不同模式在同一情景下对未来全球变暖 强度预估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论文发表于《科学报道》。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特征稳定存在所有气 候模式模拟结果中。但是在相同的温室气体强迫下.不同模式模拟出的全球平均温度升高的值存在显著差异,称之为全球变 暖预估的不确定性。不同模式对同-- ̄1"强迫的反馈强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式本身的背景气候态.例如全球气候态冰覆盖面 积、水汽含量和全球水循环速率等。减小模式对观测气候态模拟的差异.是缩小全球变暖预估范围的关键。 纳米银对水环境硝化过程及其氧化亚氮产生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环境地理学刘敏教授团队从微生物基因水平上揭示了纳米银对水环境氮循环的毒性效应与作用 机理.发现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纳米银可通过调控功能微生物的氮代谢过程.降低氮转化效率.促进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产生 与排放 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研究论文发表于《科学进展》。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大量氮 营养盐由流域输入到河口近岸地区.给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有害藻类赤潮等。随着纳米 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银(具有广谱杀菌性)等纳米材料被大量地生产和使用,引起纳米银在水环境中大量富集,从而引发 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问题。圃 201 7年10月科学中国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