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血清PIVKA-Ⅱ、AFP检测在诊断HCC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玉英,王秀丽,黄春色, 等.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及血浆凝血
酶原时间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37(1):15-17,22.
[2] 田江川.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甲胎蛋
白联合检测对HBV相关HCC的诊断价值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2):143-146.
[3] 刘杨,邢瑞青,李静, 等.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在肝细胞肝
癌诊疗中的应用研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1):6-9,22. [4] 孔令希,覃山子,秦雪, 等.PIVKA-Ⅱ、AFP、RDW联合检测在肝细
胞癌中的诊断价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6):839-841.[5] 余婷婷,李冬玲,普冬, 等.AFP、PIVKA-Ⅱ和CEA检测在肝细胞
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Z1):92-94.
其他恶性肿瘤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PIVKA-Ⅱ、AFP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1 各组患者血清PIVKA-Ⅱ和AFP水平的比较(x组别HCC组慢性乙肝组
其他恶性肿瘤组正常对照组F值P值
例数86874436
PIVKA-Ⅱ(mAU/ml)3480.45±1987.2117.21±2.1516.82±2.3415.23±1.66168.410.000
±s)
AFP(ng/ml)1875.67±1578.483.03±1.023.01±0.643.04±1.4478.020.000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HCC的发病人数逐年递增。尽早对HCC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及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延长其生存期具有重要的意义。AFP是目前临床上诊断HCC的常用指标。但相关的研究数据表明,约有34%的HCC患者存在血清AFP水平正常的情况[4]。有学者指出,用血清PIVKA-Ⅱ、AFP检测诊断HCC的准确率较高[5]。HCC患者因存在线粒体肿胀、肝细胞坏死,常会发生维生素k摄取障碍,从而可导致其发生血清中PIVKA-Ⅱ含量的升高。在人体中的肝细胞发生癌变时,个别的肝细胞会产生较多AFP。因此,HCC患者常会出现血清AFP水平迅速
对不典型脑梗死患者病情临床特点的分析
李永超
(四川省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四川 自贡 643020)
[摘要]目的:分析不典型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四川省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的48例散发性脑炎患者和46例不典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散发性脑炎患者设为甲组(n=48),将其中的不典型脑梗死患者设为乙组(n=46)。对两组患者均进行MRI检查。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乙组患者与甲组患者的含胆碱化合物峰值/N-乙酰冬氨酸峰值、N-乙酰冬氨酸峰值/肌酸峰值及N-乙酰冬氨酸峰值/含胆碱化合物峰值相比,P>0.05;乙组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含胆碱化合物峰值/肌酸峰值均小于甲组患者,P<0.05。结论:与散发性脑炎患者相比,不典型脑梗死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含胆碱化合物峰值/肌酸峰值均较小。
[关键词]不典型脑梗死;散发性脑炎;MRI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2-0166-02
脑梗死是指患者因存在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出现脑组织和脑神经缺血、缺氧及坏死等症状的一种脑部疾病[1]。脑炎是指患者因脑实质受到病原菌侵袭而发生炎症性病变的一种脑部疾病。MRI检查是临床上常用于诊断脑梗死和脑炎的一种检查方法[2]。本研究主要是分析不典型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临床特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四川省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的48例散发性脑炎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被确诊为散发性脑炎[3])和46例不典型脑梗死患者(这
[3]
些患者的病情均被确诊为不典型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散发性脑炎患者设为甲组(n=48),将其中不典型脑梗死患者设为乙组(n=46)。在甲组患者中,有男26例,女22例;其年龄为47~78岁,平均年龄为(65.29±7.42)岁。在乙组患者中,有男29例,女17例;其年龄为51~79岁,平均年龄为(69.25±7.1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散发性脑炎和不典型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散发性脑炎的诊断标准:患者在发病前1个月内发生感染,其脑脊液中白细胞、蛋白质的含量增加,其免疫球蛋白G的合成率增高。2)不典型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在发病前患有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其在安静休息时发病,其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脑部存在低密度影[3]。1.3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MRI检查,方法是:本研究中使用的检查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新光纤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将此扫描仪的重复时间设为378 ms,将其回波时间设为11 ms后,使用此扫描仪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横断面扫描。将此扫描仪的重复时间设为189 ms,将其回波时间设为9 ms后,使用此扫描仪对患者的头部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然后,使用此扫描仪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增强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将此扫描仪的重复时间设为523 ms,将其回波时间设为92 ms后,使用此扫描仪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将此扫描仪的重复时间设为2000 ms,将其回波时间设为144 ms,将其扫描时间设为167 s后,使用此扫描仪对患者的头部进行磁共振频谱成像扫描。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含胆碱化合物峰值/肌酸峰值、含胆碱化合物峰值/N-乙酰冬氨酸峰值、N-乙酰冬氨酸峰值/肌酸峰值及N-乙酰冬氨酸峰值/含胆碱化合物峰值。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的结果
在甲组患者中,有47例患者存在均匀等高或稍高的组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 2020 年 第 18 卷 第 2 期 ·检测与诊断·织信号;在乙组患者中,有46例患者存在均匀等高的组织信号。乙组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小于甲组患者,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进行磁共振频谱成像扫描的结果
167乙组患者与甲组患者的含胆碱化合物峰值/N-乙酰冬氨酸峰值、N-乙酰冬氨酸峰值/肌酸峰值及N-乙酰冬氨酸峰值/含胆碱化合物峰值相比,P>0.05;乙组患者的含胆碱化合物峰值/肌酸峰值小于甲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和磁共振频谱成像扫描的结果(
分组甲组乙组t值P值
例数4846
表观弥散系数(×10-33
m/s)0.94±0.090.44±0.5717.4720.000
N-乙酰冬氨酸峰值/肌酸峰值
1.19±0.081.16±0.091.5720.104
含胆碱化合物峰值/肌酸峰值1.68±0.091.54±0.041.7930.025
x±s)
N-乙酰冬氨酸峰值/含胆碱化合物峰值0.77±0.090.82±0.121.7240.097
含胆碱化合物峰值/N-乙酰冬氨酸峰值1.38±0.141.44±0.131.5570.106
3 讨论
脑梗死是指患者因存在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出现脑组织和脑神经缺血、缺氧及坏死等症状的一种脑部疾病。脑炎是指患者因脑实质受到病原菌侵袭而发生炎症性病变的一种脑部疾病。MRI检查是临床上常用于诊断脑梗死和脑炎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不典型脑梗死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的结果显示,其多存在均匀等高的组织信号。对散发性脑炎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的结果显示,其多存在均匀等高或稍高的组织信号。与散发性脑炎患者相比,不典型脑梗死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较小。不典型脑梗死患者因存在脑部缺血、缺氧等症状而出现细胞毒性水肿,导致其脑细胞内水分子弥散运动的能力减弱[4]。对不典型脑梗死患者和散发性脑炎患者进行磁共振频谱成像扫描的结果显示,不典型脑梗死患者与散发性脑炎患者的含胆碱化合物峰值/N-乙酰冬氨酸峰值、N-乙酰冬氨酸峰值/肌酸峰
值及N-乙酰冬氨酸峰值/含胆碱化合物峰值相比,P>0.05;不典型脑梗死患者的含胆碱化合物峰值/肌酸峰值小于散发性脑炎患者,P<0.0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散发性脑炎患者相比,不典型脑梗死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含胆碱化合物峰值/肌酸峰值均较小。
参考文献
[1] 李艳艳,韩艳艳,谭军.青年急性腔隙性不典型脑梗死患者
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危险因素和分布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36):5101-5103.
[2] 李娜,华扬,贾凌云,等.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年龄特征与头颈
部大动脉病变分布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6):285-291.
[3]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
志,1996(6):379-380.
[4] 焦晟,黄娟,宋焱,等.缺血性卒中病人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
HRMRI特征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40(5):506-510.
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及放置温度的不同对患者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
闫 华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山西 长治 046000)
[摘要]目的:探讨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及放置温度的不同对患者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1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A组(n=52)和B组(n=51)。采集A组患者的尿液标本,将其尿液标本在室温下进行保存。采集B组患者的尿液标本,将其尿液标本放置在4℃的冰箱中进行保存。分别在采集尿液标本完成时(T0)、尿液标本放置1 h后(T1)、尿液标本放置2 h后(T2)及尿液标本放置3 h后(T3)对两组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尿常规检查。然后,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的结果。结果:与在T0、T1及T2相比,在T3A组患者尿液标本的红细胞计数较小,其尿液标本细菌菌落数的均值较大,P<0.05。在T0、T1、T2及T3,A组患者尿液标本的白细胞计数及上皮细胞计数相比,P>0.05。与在T0、T1、T2相比,在T3A组患者尿液标本尿肌酐(Ucr)的水平、血清总蛋白(TP)的水平及尿酸(UA)的水平均较高,P<0.05。与在T0、T1、T2相比,在T3B组患者尿液标本的红细胞计数及细菌菌落数的均值均较小,P<0.05。在T0、T1、T2及T3,B组患者尿液标本的白细胞计数及上皮细胞计数相比,P>0.05。在T0、T1、T2及T3,B组患者尿液标本Ucr的水平、TP的水平及UA的水平相比,P>0.05。结论:无论尿液标本的放置温度是室温或4℃,都应在采集尿液标本的3 h内对尿液标本进行尿常规检查,以防止尿液标本中的红细胞计数及细菌菌落数发生变化。
[关键词]尿液标本;放置时间;放置温度;尿常规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2-0167-02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见的检查项目。进行尿常规检查的主要特点为收集尿液的过程简便、检查的费用低等。对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的结果可为诊断其病情及评估其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但在临床工作中,常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地将采集后的尿液标本送检。有研究资料显示,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及放置温度的不同可导致用其进行尿常规检查的结果不同[1]。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及放置温度的不同对患者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1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A组(n=52)和B组(n=51)。在A组患者中,有男29例,女23例,其年龄为23~74岁。在B组患者中,有男28例,女23例,其年龄为23~74岁。
1.2 方法
采集A组患者的尿液标本,将其尿液标本在室温下进行保存。采集B组患者的尿液标本,将其尿液标本放置在4℃的冰箱中进行保存。在T0、T1、T2及T3对两组患者的尿液标本均进行尿常规检查。1.3 观察指标
观察在T0、T1、T2及T3对两组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的结果(包括患者尿液标本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细菌菌落数的均值、Ucr的水平、TP的水平及UA的水平)。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