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来源:好走旅游网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1 / 3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4、师:你们能画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多种变化吗?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声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2 / 3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