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三校联考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三校联考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遐( xiá )想 销(xiāo)声匿迹 B.寒噤( jīn ) 一愁(chóu)莫展 ..C.焦躁( zào ) 探骊( lí)得珠 D.恣( zì )睢 言简意赅(gāi) ....2.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

A. 黑质而白章 章 :花纹 .

B.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腊:干肉 .C. 可以已大风 已:止,治愈 .

D. 永之人争奔走焉 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 ..3.下列文段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书籍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小而言之,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而且能够增长 A B

知识。 大而言之,读书可以提高中华民族形象。 让书香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生活, C D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傅莹面对日本记者的提问,义正辞严地回应道:很多中国人....希望政府面对挑衅时态度更强硬些。

B.5月26日凌晨,两只德国球队上演了一场石破天惊的国家德比战,最终拜仁慕尼黑队以2:1战胜了多....特蒙德队,第五次捧起了欧冠奖杯。

C.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莫言火了,莫言的书也火了,所有的书店,凡是跟莫言有关的书都被抢购一空,这真是骇人听闻。 ....

D.“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然,....等到出了交通事故以后才后悔不已。

5.下面这段话,作者主要阐明的观点是(3分)( )

一个人的堕落往往经过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种种征兆觉察出来并及时采取措施,为身遭灾祸的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果你觉得孩子开始显得心不在焉,似乎只是本能表面地参加家庭生活时,你必须睁大眼睛,刨根问底。

A.一个人的堕落是长期的过程。 B.家长应该给孩子帮助。

C.家长和教师应及时觉察孩子的反常行为,及时给以帮助,以免孩子堕落。 D.家长和教师应该相互合作,发现孩子的问题。

二、阅读与赏析(49分) (一)诗歌鉴赏(4分)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阅读上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软红光里涌银山”这句诗所展现的景象。(2分)

7.本诗中出现了两个“只”字,请分别说说这两个“只”字的表达效果。(2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清] 刘大櫆

许君讳曾裕,字仑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

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 .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8.下列句子中的“之”与“禁之不止”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怅恨久之 C水陆草木之花 D至之市 ....

9.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从“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许曾裕是一个勤学的人。 B.许曾裕体恤百姓,亲自试验乌船,解决了乌船遇风容易坏的问题。

C.松江府百姓为了表达对许曾裕的尊敬,在河边立碑记下了他的许多实际。

D.许曾裕担任松江府通判期间执法严厉,他认为对私运货物的百姓要严惩,才能正民心。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1)值母病笃: (2)向者: ..(3)而其弊始除: (4)因潜请于布政辰: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感泣。(2分)

(2)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2分)

(三)说明文阅读 (4分)

别把植物带回国

①在1845年多雨的夏季里,爱尔兰人从美洲进口了一批马铃薯种子,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灾难也流进了爱尔兰。

②这批马铃薯种薯,感染了马铃薯晚疫病。这是一种很厉害的马铃薯传染病,传播速度很快,如果把得了这种病的马铃薯种薯种到地里,薯苗会大面积死亡;侥幸活下来的秧苗,结出的马铃薯,储藏起来也会很快腐烂。

③由于没有防治能力,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迅速传播开来,并一年年加重。1848年和1849年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肆流行,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很多爱尔兰人走投无路,或饥饿而死,或由于无力交地租,被地主赶出家门,无家可归。在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的几年内,爱尔兰有20万人死于饥荒,近200万人移居海外。

④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各国陆续开展了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⑤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两种。对外检疫又分两部分,一是针对国外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检疫,不让植物危害进入本国,以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平衡;二是检查将要出国的植物或植物产品,避免有危险性的植物病虫害和侵略性杂草向国外传播,以维护本国的贸易信誉。对内检疫是将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病虫害传播和蔓延。

⑥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目前采用的除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熏蒸消毒处理法:在国际贸易中,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之一,但有害生物易附着在木质包装上,随商品一起进入进口国。解决方法就是熏蒸。熏蒸一般在场地做,把货物放到集装箱里,用溴甲烷等药剂进行灭菌处理。热处理法:用微波、高温的方法对植物产品等进行灭菌处理。机械汰除法:对植物种子、药材等用筛网过滤、液体漂洗等方法进行淘汰剔除。隔离试种法:对种子、植物等先在指定地点进行隔离试种,观察其情况,如无植害,再推广种植。

⑦为把将于今年五月在我国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办得红红火火,组委会从国外引进了很多大型景观植物,我国检疫部门都对它们进行了检疫、消毒、隔离试种等处理。比如从日本引进的600多株日本红枫和日本青枫,在海关机场,就被进行了现场检疫,树体还被消了毒。上海检疫部门还在一些植物园专门开设了隔离试种区,对那些为世博会服务的引进植物进行隔离试种,基地人员每天进行观察记录,市林业病虫防止监管人员也每周前往观察记录。

⑧为了我国的植物安全,出国旅行时请别把植物带回国。 12.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分)

1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任选其一回答。(2分) (a)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 ..(b)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之一。 ..

选 句。 (四) 议论文阅读(5分)

华山并非一条路

①在语文学习的诸多品质中,拥有阅读创新的品质无疑是令人艳羡的。可是问起如何创新,许多中学生便会一脸茫然。他们往往觉得,历代前贤像高山耸峙,须仰视才见。我们后生小子,难望其项背,阅读还能创新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在读书之前,先就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前人思想的樊篱中了。

②其实,这种认识是幼稚的。不错,先哲们是树起了一座座思想的高峰,使我们的文化宝库森罗万象,但是要知道,即使这样,他们也并没有穷尽真理,因为读书做学问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路是人走出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战士之所以能“智取”华山、克敌制胜,其法宝就是另辟蹊径。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要敢于坚持契诃夫所说的,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不让自己的脑袋当前人的“跑马场”。不囿于成见,就必能在前人杂沓纷乱的足迹外另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对于鲁迅的研究,几十年来可说是学者如云,名家辈出,专著多多,特别是对鲁迅思想与主体精神的认识、把握、阐释,更是硕果累累。后学者如何进行创新呢?叶世祥用自己的《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因而对许多作品,如《孔乙己》、《故乡》、《社戏》„„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鲁迅个性的小说命题,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推开了另一扇窗户。

③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导演之路时说,姜文、陈凯歌我认为都将有长长的影子留在影坛,我若照他们的路走,可能走很长的路了,还在他们的影子里。我要努力在他们的影子之外,找到阳光照过来的缝隙。可能我的影子很短,但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中学生朋友,你对阅读创新的门径明白些了吗?你是否也应该找一找那些“缝隙”,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阳光”呢? 14.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5.②③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五)(14分) 大地的语言

阿来

(1)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2)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3)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4)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5)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6)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7)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8)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9)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10)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11)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12)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13)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16.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

17.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仔细品析。(3分) ①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

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②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选第 句。赏析

18.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这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4分)

19.有人说,现代人不能“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餐吃对冲基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他们好像一心要让人们忘记大地。”读完本文后,你对此有什么看法?(4分)

(六)(10分)

20.根据课文默写

①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②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 ,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 ⑥蒹葭凄凄, 。(《诗经 ﹒蒹葭》) ⑦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⑧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⑨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 ! (司马迁《陈涉世家》)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一)(6分)

21.当今社会,一方面是网络用语大行其道,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流行语。如“神马都 是浮云”、“hold住”、“伤不起”、“有木有”等;另一方面,去年高考明确规定不能使 用网络语言。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说说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道理充分, 条理清晰,80字左右。

(二)(60分)

22.命题作文(60分)

生活中,一次意外的相逢,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有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不期而遏,可能是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一次经历;不期而遇,也可能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一次机遇„„

请以“美在不期而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

④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语文期中答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 ) 2、( ) 3、( ) 4、( ) 5、( ) 二、阅读与欣赏(共49分)

6.(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分) 9( )(2分) 10、(4分)

(1)笃: (2)向: (3)始: (4)潜: 11.(1)(2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分)选第 句。赏析 18.(4分)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

19.(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21.(6分)

22.(60分)

500 800 700 600 九年级语文期中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B 2、B 3.A 4.A 5.C 二、阅读与赏析 (一): 诗歌鉴赏(4分)

6.夕阳柔软的红光普照在白雪皑皑的东山之上,仿佛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2分)

7.第一个“只”写出了诗人只顾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的陶醉之情;第二个“只”强调了诗人对于东山天晴之后雪景的喜爱之情。(2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8. A(2分)

9. D(2分)

10.(1)严重 (2)从前 (3)才 (4)暗地里、偷偷地 (4分)

11.(1)先生到任后,惩罚了其中特别狡诈的几个人,商贩们都感动得流泪了。(2分)

(2)(许曾裕)就亲自丈量河道的深度和宽度,不允许施工有丝毫差错。(2分) (三)

12.答:举例子。(1分)。举例子说明了我国检疫部门十分重视,对植物进行了检疫、消毒、隔离试种等

处理。(1分)。

13.(2分,任选其一回答)“一般”指“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并不排除例外”。意思是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通常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但并不排除例外。(1分)去掉了以后变成“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定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这与实际不相符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之一”是“其中一种”。意思是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其中一种。(1分)去掉了以后变成“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就只有木材”。 这与实际不相符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四)

14.阅读要有创新意识。(2分)

15.(3分)举例论证(1分),举叶世祥对鲁迅作品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和冯小刚谈导演之路的事例,(1分),论证了“不囿于成见,就必能在前人杂沓纷乱的足迹外另闯出一条新路来。”从而有力地论证了“阅读要有创新意识”这个中心论点。(1分) (五)

16.中国古代最初的文化和文明是土地创造的,(1.5分)(或者: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由衷敬意。(1.5分) 17.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

(1分)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1分) ②采用比喻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的表达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乡村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出了资源。(1分)表达了作者对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1分) 18.(结构)收束全文,同时照应前面的内容,前后呼应,(1分)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1分)

(内容)写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的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1分)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1分)

19. 能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土地的奉献精神和对土地的忧患意识”表达 20、略

三、表达与交流(共66分)

21.(6分)示例一:我赞成使用网络用语。网络用语来自于生活,新颖、时尚。写作时适当借鉴,显得更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同学之间用网络用语交流更亲切,也更能体现我们青少年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风格。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规范使用汉语。汉语历经几千年,不仅是中国的文字,更是我们中国的文化。新时代的学生,是文化的传人,更应该主动学习并使用规范语言。我赞成高考不能使用网络语言。(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2.(60分)作文评分标准 类别 标准

一类 60-55分 二类 54—48分 三类 47—42分 四类 41—36分 五类 36分以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