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路政执法
路政执法是一门深奥的艺术,不仅仅需要丰富的法律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沟通方式、熟练的业务技能,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路政执法的过程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管理也是服务,如果处理得好,矛盾可以化解或缓解。如果处理不当,矛盾就有可能激化,进而影响路政执法的顺利进行。路政执法接触的人形形色色,对待不同的路政管理相对人应当采取不同方法,才能避免或化解、缓和矛盾,才能取得良好的执法效果。 在不降低执法力度的前提下,讲究方式方法,尽可能取得被处罚者的理解和配合,使执法平衡有序、富有实效,是每个路政工作者每次都要面临的颇具难度的问题。
对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对象,如果运用良好的处理方式,用语措词到位,语气态度不卑不亢,效果往往也就不一样,群众反应也明显不同。对执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化解主要反映在观察判断、应变速度、处理方式措词语气、程序规范、节律把握等方面。根据路政执法的实践,已开始形成多种具有执法艺术含量的执法方法,主要有:
1、营造氛围法。在路政执法中.营造良好的执法氛围.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法制宣传,车主用户法制意识,形成支持执法的大环境。不失时机地把握现场态势进行深入浅出的宣传教育,及时向围观者讲清受处罚者违法事实和执法依据.取得旁观者的支持,形成支持路政执法的环境氛围,加上我们路政执法者为民服务的真诚举动,使行为人减少受罚的逆反感.增加其认罚的自责感,从而自愿接受处罚。
2、刚柔相济法。刚是指执法具有的严肃性、强制性、神圣性。即必须理直气壮,敢于碰硬,语气坚定地指出行为人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及依据,宣布处罚决定。但刚性执法需要柔性操作,柔就是要教育在前,理字当先,先说理,后处理,耐心讲道理,以理服人,刚柔并举,硬软兼施,有度有节。
3、揣摩心里法。违章行为人的年龄、职业文化层次以及违章原因的不同,其心理形态亦不同。揣摩心理,就是要察颜观色学会“轧苗头”,透过违章行为人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衣着体貌等现象,窥测行为人的内心世界,把握其心理状态和脾气性格,对症施略,弱化其受处罚的逆反心理,掌握执法的主动权,提高执法成功率。
4、以礼相待、文明执法。作为受处罚者,在一般情况下,其心态是抵触的。倘若这时我们能文明礼貌、平等待人,给予受处罚者人格上的尊重,当行为人深切地感觉到这种精神上尊重的存在时,必然会唤起其理性的思考,促使抵触情绪的弱化,乃至消除。因此,即使是简单的敬礼,也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是希望对方理解、配合的无声语言,也是履行神圣执法职能的象征手语,由此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5、缓解随导法。俗称“冷处理”,耐心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对拒不接受处罚,态度蛮横、出言不逊的行为人,只要没有动手打人、妨碍执法公务等出格的行为,就要把握节律,放慢实施处罚的过程,采取克制和一定限度的容忍,给予脑筋转弯的时间。以避其锋芒、冷其情绪。在对其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让其冷静思考,亦可将其带离现场,进行处罚,尽量避免在现场形成针尖对麦芒的对抗僵持局面。
6、紧密配合法。路政执法每岗两人以上,发现违章而进行纠违时,要发挥合作优势,掌握主动,不失时机地“帮腔”,劝散围观“敲边客”。一唱一和,如果配合默契,实施执法就会得心应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