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探索 常恭 韵律 ◎潘永辉 觳 琶恭 静;以激昂的语气导入课文,到一定时 教学内容要十分熟识。不熟识则不能消 除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教师与 间要及时收抑,放缓节奏,以退为进, 保持弹性,为后面的“东山再起”作好 其知识若熟识到了合一的境界,则可在 删 清 l 准备,也即通过变化来达到不变的效 果,以免学生热久生厌,热久生疲,热 极反闷,反之,沉缓到一定程度,又须 重新迈开鼓舞之步,以免人心拖沓涣 散……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活动应该体现 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教师应该成为教 学艺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节奏与韵 律是创造教学活动之艺术美的重要因 素,只要我们灵活运用节奏与韵律的美 学法则,课堂教学活动就一定会创造出 美感、意境、神韵。 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卜一堂 课,如果授课教师得心应手,充分发挥 了水平,显示了个性,达到一种自由自 在的状态,同时学生们也全身心投入, 从课堂学习中获得了一种享受,教与 学、师与生呼应自如、契合无间——那 么,这堂课就具有了美的特征。 这常课美在哪里呢?美在教出了意 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个 莺要范畴,指的是主体(观)与客体 (观)之间一切矛盾的消除和相互问的 充分融会,以及融会基础f=产生的一种 物(人)我无问、浑然一体的境界。引 申到教学艺术中,意境指的就是教师之 教、学生之学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四 者之间矛盾的消除及由此而融铸出的一 种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美的教学境 界。一堂课如果上出了意境,就可以说 达到了教学的至高境界。 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出意境呢? 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点:首 先,教师与学生心灵要相通。不通则不 能消除师生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心里 没有对学生的爱,只是为了应付上课任 务才跟学生打交道:如果学生觉得与老 师有心理距离,或者只是为了考个好分 数才专心听课,对老师没有真正的感情 ——这样的心态,这样的师生关系,连 较深入的心灵沟通都做不到,更谈不上 心心相融的教学意境了。其次,教师对 教学过程挥洒自如了。再次,要采取生 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这是为了消除教师 之教、学生之学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 盾。如果不是口才特别好,“满堂灌” 方式很难教出意境。所以要让师生互 动,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多姿多彩的 个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处于一 种很自然很和谐的状态,乃至于在自然 和谐的互动中使教与学及教学内容悄然 融为一体。例如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学 好语文中的情节性内容,放手让学生扮 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自己也参与到其中 去,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于是,教师之 教、学生之学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四 者合而为一,原本单调枯燥的语文学习 就在师生融洽无问的游戏氛围中、在笑 声中濡染上了美学的特征。复次,要注 意课堂教学的节奏与韵律。这是为了消 除教学过程与其他教学要素的矛盾。不 能…种节奏上到底,要处理好教学的 起、承、转、合、轻、重、缓、急,使 教学过程具有诗歌朗诵股的韵律而不至 于乏味。最后,教师要有一种无我的心 态。这是教出意境的一个基本心理条 件。无我,意味着_七课不是刻意造作, 不是为了逞能或卖弄,而是彻底的放 开。只有无我,才能自然、自由,才能 放F一切矛盾而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过 程与学生的心灵中,才能解除学生的紧 张感,使师生共同进入无为无不为的状 态,自然而然地展露个性与潜能,自由 自在地创造出美的教学意境。 总之,一堂课有没有上出意境,其 教育效果大大不同。没有意境的课,其 作用仅在于传授了知识,但上出了意境 的课,则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在传授 知识的同时也使师生体会到了美,体会 到了真善美的统一,体会到了知识、情 感、德性浑然一体的教学高境界。 (潘永辉广东茂名学院官渡校区 中文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