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1)金属铜锤制成喇叭形碗子,这是利用了铜的延展性,故填:延展性。(2)A、加热时应先通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而不是先预热玻璃管然后再通一氧化碳,故A不符合题意;B、装置A中的反应是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单质铁和化合物二氧化碳,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C、试管B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验并吸收二氧化碳,故C符合题意;D、一氧化碳具有毒性,污染环境,为防止污染空气,尾气不能直接排放,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将其点燃,也可用气球收集起来,故D符合题意。故填:CD。(3)①铁与稀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所以观察到A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B中无明显现象,得出铁比铜活泼,故填:A中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B中无明显现象。②由题意知,要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试管C中的溶液X应为硝酸银溶液,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2Ag+Cu(NO3)2,答案第5页,共10页故填:Cu+2AgNO3=2Ag+Cu(NO3)2。14.(1)b(2)减小(3)20%(4)AB【详解】(1)结合图甲、图乙可知,b从t1℃升高温度到t2℃,固体全部溶解,故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图丙中曲线M表示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则曲线N表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t1℃升温到t2℃时,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析出晶体,a仍为饱和溶液,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3)图乙中烧杯b内固体全部溶解,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g100%20%;100g25g(4)A。由图甲可知,t1℃时,a、b均是饱和溶液,结合图丙可知,t1℃时a、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故图甲中两烧杯内a、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A正确;B、t1℃时a、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t1℃时,若a和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则溶剂质量也一定相等,故B正确;C、由图可知,t1℃时,100g水不能完全溶解25ga或b,说明t1℃时,a和b的溶解度小于25g,故y<25,而升温到时t2℃时,25gb全部溶解了,此时b溶液如正好饱和,则x=25,如果不饱和,则x>25,故x、y的关系为y<25≤x,故B错误;故选AB。15.(1)Fe2O3+6HCl=2FeCl3+3H2O(2)NaCl、HCl(3)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4)无气泡产生BD【详解】(1)实验A中,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2)实验B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测得溶液pH<7,答案第6页,共10页则稀盐酸过量,则溶质为:NaCl、HCl;(3)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4)实验D中,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如果无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稀盐酸消失;A、硝酸银和氯化钠、盐酸均能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无法验证是否发生了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B、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如果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或不变色,说明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符合题意;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铜和稀盐酸不反应,无法验证是否发生了中和反应,不符合题意;D、氧化铜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稀盐酸消失,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符合题意。故选BD。16.(1)锥形瓶(2)AD(3)(4)b(5)②可以控制反应速率CaCO32HCl=CaCl2+H2O+CO2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为锥形瓶;(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收集装置可选D,故填:AD;(3)装置B可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答案第7页,共10页(4)若用装置G来干燥制取的二氧化碳,洗气应“长进短出”,这样干燥的比较充分,故气体从b端通入;(5)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取废液的上层清液,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观察到冒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废液中盐酸过量,废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①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无沉淀生成,后生成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②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106份质量的碳酸钠置换出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待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106份质量的碳酸钠置换出100份质量的碳酸钙,溶液质量增加,但是增加幅度变小,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继续增加,且无沉淀、气体生成,增加幅度变大,符合题意;③一开始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钙和氯化氢,溶液显酸性,pH<7,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pH逐渐增大,当恰好完全反应时,pH=7,后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该阶段pH始终等于7,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pH>7,不符合题意;④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气体的质量就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②。17.CO22NaOH=Na2CO3H2OB产生白色沉淀四产生白色沉淀,反应后溶液仍为红色验产生干扰AC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会对氢氧化钠的检【详解】分析原因: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分析与结论:(1)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如果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不符合题意;答案第8页,共10页B、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现象相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C、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则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不符合题意;D、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则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2)实验C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实验D中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钙溶液已经变质;理论分析: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故猜想四不合理;实验验证:结论为猜想二成立,故溶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根据结论,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红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氯化钡(氢氧化钡)均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反应后,溶液中含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溶液仍然为红色,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反应后,溶液仍然为红色;实验反思:(1)氢氧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但是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故乙同学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2)A、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且过量的氯化钙溶液能将碳酸钠除尽,反应后,溶液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氢氧化钠,则猜想二成立,符合题意;B、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但是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不符合题意;C、硝酸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且过量的硝酸钡能将碳酸钠除尽,反应后,溶液仍为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氢氧化钠,则猜想二成立,符合题意。故选AC。18.(1)SO4
2
(2)解:设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答案第9页,共10页H2SO4+2NaOH=Na2SO4+2H2O988020gx8g10%9820gxx=4.9%808g10%答: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详解】(1)由图可知,N点pH<7,此时稀硫酸还未完全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N点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阴离子是硫酸根离子,故填:SO4;(2)见答案。2答案第10页,共10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