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瓷器的特点,将其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早期瓷器阶段(东汉中晚期以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这一时期的器表多拍印米字纹、方格纹,麻布纹,圆圈纹,曲折纹、叶脉纹,篦纹,水波纹,云雷纹等纹饰。主要器型有:尊、豆、葫、,盂、罐、盖罐、提梁壶、鼎、瓮、算簋、酹、杯、钵等。因为商代的青铜器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很多线条形状都已经定形,所以绝大部分的原始瓷器型都是仿当时的青铜器器型而作。
纹饰都比较单一,大多是简单的重复一种纹理(以直线和卷曲的圆圈为主),很少有表现具体画面的。特别是有一件提梁盉,它采用了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
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水波纹。已经较好得将美观性与实用性结合了起来。
二.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时期釉色均匀干净,表面光滑的成熟青瓷烧制成功。这一时期的瓷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砚滴以动物造型最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做工都比较精美,大都古雅别致,多姿多彩。都完美地将动物形态和产品的使用结合了起来。
堆塑瓷是盛行于三国西晋时期的瓷器,早期堆塑罐的装饰题材主要由人物、动物、建筑三大类组成。堆塑罐最繁盛的阶段是厚葬风极度流行的三国西晋时期。堆塑罐最多的装饰题材便是亭台楼阁与人物组合,因其含有羽化而登仙之意。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文化进一步丰富了越窑青瓷的造型内容,西晋时期出现了半身佛像。而堆塑罐上所保留下来的建筑形态和生活场景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与原始瓷时期相比,这样在器物上装饰雕塑不但需要更精巧的工艺,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加强了,尤其是佛教的影响。
鸡首始见于西晋,与羊首壶同类。鸡嘴为壶口,鸡尾则成为弧形执柄,且在双目和鸡冠点缀了褐彩,出现了双色的瓷器。其中褐色点彩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羊首壶较为少见,但其还寓意吉祥。这一类壶也是实用与装饰的经典统一。
三.“南青北白”阶段(隋、唐、五代时期)
北方的制瓷业迎头赶上,特别是白瓷的制造水平已与南方的青瓷并驾齐驱,打破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了以“南青北白”为主的制瓷局面。瓷器品种除青瓷和白瓷两大品种之外,还有黑釉瓷、黄釉瓷、花釉瓷、搅胎瓷、彩绘瓷等。
另外,隋代常见纹饰有团花,草叶、莲瓣。卷叶、波浪和弦纹等。常见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特别是晚唐时期在慈溪的上林湖一带流行阴刻铭文的丧葬器具。文字也开始作为一种装饰性图案出现在瓷器中。 四.“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时期)
中国古代制瓷业到了宋代又进入了一个更为兴盛的阶段:窑址遍布全国各地,已经没有所谓的烧造中心,全国出现了八大窑系(长江流域的龙泉窑系、建窑系、青白瓷窑系、越窑系,黄河流域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定窑系、钧窑系)、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瓷器品种除青瓷、白瓷继续盛烧以外,彩绘瓷进入了第一个兴盛阶段。官窑也在这一时期正式出现。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所以烧制瓷器的工匠具有了更多可以想象发挥的空间。
北宋的瓷器刻划花装饰,线条流畅、繁密,构图讲究对称,布局圆满。常见的题材有云鹤、鹦鹉、蝴蝶等配以缠绕的花朵。而到了南宋时期,釉面开片的工艺则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瓷器的造型与纹饰都越来越精致,更具观赏价值。
五.彩绘瓷阶段(元、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到元代出现了巨大的转折:釉色品种从宋代的百花齐放发展到以彩绘瓷为主。宋代 “名窑林立”、 “百花齐放”的制瓷局面逐渐消失,全国的制瓷中心移至了中国的瓷都——景德镇。
元代的造型风格大多较为钝重稚拙,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明清时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彩瓷烧制工艺愈见成熟,纹饰的种类也相
当的丰富。陶瓷的工艺已经能够很好地被运用,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
宋朝五大名窑之后,青花开始在元朝登场,犹如民间村姑从乡村选美被选进皇宫。明清宫廷里后来出现的红釉、黄釉、蓝釉、五彩、粉彩瓷器等全都带有女性美的特征。因为深宫之女特别有时间打扮,皇上就命督瓷官唐英等烧制了一批又一批适合宫廷皇后、妃子、贵人们喜欢的美丽瓷器取悦她们。到了明清宫廷,瓷器的女性化的美被完全形象化了,被耀艳、张扬着,飘逸出高墙深锁的宫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豇豆红釉)美人醉柳叶瓶,那娇小又站立不稳的外形,犹如着三寸金莲的踏着碎步婷婷玉立的美人。所以,还可以说,一件康熙美人醉柳叶瓶,把女性化的瓷器的美发展到了极致。明清官窑瓷除了王公贵族最偏爱外就是从古到今的商人了。因为在商人眼里,瓷器与美人一样,除了是艺术品之外,更是保值增值商品,这就是中国瓷器发展到清末年间最大的悲哀了。
从陶器到瓷器,工艺是进化了,艺术却退化了,情感是斑斓了,气质却弱化了。因为陶器更接近自然,依然不失土地之气,而瓷器想靠近天空,却变得高贵而精致,尤其是薄胎瓷,犹如红颜薄命之女子,一碰就碎。从陶器到瓷器,男性的粗犷、男性的阳刚之气消磨了,取而代之的是女性的细腻,女性的完美。古代中国文明史发展到清朝,连男人都要留着长辫,这也印证了从陶器到瓷器发展的那种悲哀、那种凄美、那种凄迷、那种凄厉„„一件汉朝的釉陶,男人的伟大与朴实、雄浑与胆略、粗犷与梦想、辉煌与平淡都蕴含在其中了。一件清朝的彩瓷,女人的慈怀与卑贱、坚韧与脆弱、清纯与艳丽、多情与妒气都蕴含在其中了。
从陶器到瓷器,作为地球上的人类,到底获得了什么?失落了什么?退化了什么?进化了什么?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为此,“以陶的精神烧荒”,这是一句诗,更是一声呐喊、一阵鼓声,时时提醒我们要返朴归真,真正回到绿色的精神心态、环保的精神家园。
先看山是山,后看山不是山,再看山又是山。这是看山人的三种境界,同样,先看陶瓷是陶瓷,后看陶瓷不是陶瓷,再看陶瓷又是陶瓷,这也是陶瓷收藏家分别面对陶瓷艺术品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很多很多人仍在徘徊;第二种境界,很少很少人正在跋涉;第三种境界,极少极少人梦想攀登。
在艺术梦境里,陶瓷是很庄严的;在现实生活,陶瓷是很平凡的。庄严与平凡是山峰又是河流,可以是沧海又是桑田,是会互相演变的。文明史里有了陶器与瓷器的情结,这个世界便变得气象万千了。欣赏陶瓷,要欣赏出品位,赏玩出精神,这才是真正的陶瓷鉴赏家、陶瓷艺术家,而不是陶瓷商人、陶瓷鉴定匠。陶卷伏着暴风雷电;瓷卷伏着风花雪月,真正的陶瓷人生是很苍茫、很孤寂、很内省的,这也许就是陶瓷隐匿着的真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