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物共同的家园

来源:好走旅游网
 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一节教学设计

湖南省洞口县洪茂中学 刘丽艳 42300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主要内容为生物圈的范围及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是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通过分析讨论“生物圈Ⅱ”号的失败,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课文中这节课在本单元以至整个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建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保护生物圈的理性认识,成为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圈已面临空前危机,因此了解生物圈,培养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对于保护生物圈、实现人类与生物圈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设想

2.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认识到研究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知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圈。

2.2 培养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生物圈、更好地利用生物圈资料的分析,互相交流与讨论,能达到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

2.3 提升学生自我维护生命的请感。

通过类比思维,使学生认识到人得生命也是唯一的,任何人都无可替代,从而更好地爱护自我生命。

3、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

3.2能力目标:

了解收集资料的方法,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分析和处理,培养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也是唯一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4、教学重点和难点:

4.1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4.2 难点:

生物圈的唯一性。

5、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变以往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自我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条件。 摒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突出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6、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导入课题。

上节课请同学们当了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在我们周围,生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而纵观整个地球,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其他星球上是不是一定有生物存在?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生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呢?天上有什么?水里有什么……在万米深的海底,是不是一定有生物的存在?在几千米的高空,在地球上,生物是无处不在的吗?(地球上并非

每个地方都有生物都适合生物生存,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层薄层,我们把这一层薄层就叫作生物圈。)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引出课题:生物圈。

紧接着教师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6.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开展讨论、分析资料及教师展示幻灯片等活动,学习新知。

6.2.1 学习“生物圈的范围”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说一说: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阅读教材第11、12页“生物圈的范围”。引导学生概括出: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约10千米的深处,整个厚度约为20千米。(教师展示幻灯片)

想一想:在这个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生物圈的每个圈层各有哪些生物?在生物圈的哪些地方生物分布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圈的范围及分布。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议一议:生物圈的三个圈层是截然分开的吗?三者绝不能截然分开,如:水圈中有空气,岩石圈中有空气也有水等。

6.2.2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设疑: 地球上人口膨胀,能否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探讨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条件。教师在屏幕上投影探究内容(课本第12-13页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分析和探究。学生在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并且让学生思考资料后面的讨论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强调:并不是所有生物的生存都同时需要这六种条件,比如地下生活的蚯蚓可以不需要阳光。

讨论题:

如果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那么你必须从生物圈携带哪些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有氧、充足的食物和水。

6.2.3 完成以上探究后,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拓展和深化,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

设问:生物有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Ⅱ坏和恶化时,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人类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些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的例子,培

养学生对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的情感,从而保护生物圈。

6.3 巩固与延伸:

指导学生对本节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进行小结,布置学生课外收集“生物圈Ⅱ号”的有关资料,为什么会失败以及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收集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生物圈的进一步关注。

6.4 巩固练习。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松土、施肥、浇水、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还要把花搬到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种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 )①阳光②水③空气④营养物质⑤适宜的温度⑥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④⑥⑤②③ B③④②①⑤⑥

C.②①⑤⑥③④ D.⑤②①④⑥③

7.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建立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通过讨论与分析,

你有哪些收获?了解了生物圈以后,你打算怎么做?(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

8.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对身边环境的情况的讨论与分析和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认识:从自己开始,散播绿色文明,树立起爱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共同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生物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