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剑湖湿地植被特点与景观恢复策略
作者:杨连华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年第01期
摘 要:本文分析了云南剑湖湿地的现状与恢复保护的必要性,阐述了剑湖湿地的植被特点。针对剑湖湿地退化的严峻局面,探讨了剑湖湿地植被配置的原则,并结合永丰河入湖河口植被景观重建案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剑湖湿地;植被;景观;恢复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它介于水域和陆地之间,具有鲜明的特点。按照《湿地公约》的定义,只要处于水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也不管是长期性的或者是暂时性的,更毋庸是静止的或是流动的,亦遑论淡水的、咸水的或者半咸半淡的,那些沼泽地、湿原、泥炭地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皆可称之为湿地。由此可见,湿地类型极其多样,但大致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天然湿地包括滨海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温泉湿地、沼泽地、泥炭地、高山草甸、高山苔原等;人工湿地包括水塘、稻田、水库等。湿地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素以“地球之肾”的美称。然而人类活动加上自然因素的影响,湿地正处在退化或消亡之中,所以保护和恢复湿地已成为关乎人类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湿地恢复和重建过程中,植被恢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任务,因为作为初级生产者的植被是所有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云南是高原内陆省,大部分湿地皆为高原湖泊湿地,位于西北部的剑湖是云南现存31个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之一,也是我国境内候鸟迁徙的栖息地、过境集结点与停歇地,并在2006年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但是近年来剑湖面积不断缩小,湖水污染负荷逐年加重,湿地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当年享誉一方的“剑湖八景”中的“海门秋月”奇观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本文对剑湖湿地植被特点与景观恢复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剑湖湿地植被特点 1. 剑湖概况
剑湖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城的南部略为偏东方向,距县城直线距离约3km,属于澜沧江主要支流漾濞江上的高原淡水湖泊,形状似口朝西北方向的元宝。据卫星图像显示,目前剑湖确切地理位置是北纬26°28′45″~26°30′15″,东经99°56′41″~99°54′46″,湖面东西宽约3.2km,南北长约2.8km。湖面海拔2186m,集水面积918km2,平均水深2.7m,蓄水量约1.68×107m3。湖水主要靠降水、河流及地下涌泉补给,经永丰河、金龙河、渼江(格美江)、回龙河和狮河汇入湖中,由海尾河流出。受到围湖造田、围湖建塘、湖滩开发、泥沙淤积、湖水污染以及疏浚河道、建闸控水、土地建房等人工干扰的影响,剑湖已进入衰退期和老年期,湖泊面积从1957年的6.14km2减至2012年的4.11km2,年均减小3.69 hm2,55年间湖面缩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了1/3左右;水质也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Ⅱ类水质劣化为目前的Ⅲ~Ⅳ类水质。因此,治理污染和保护湿地已成为剑湖保护的头等大事。 2. 资源特点
剑湖位于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与滇西高原交汇的过渡地带,四周为山地和丘陵,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拥有丰富度较高、生活型较全、多样性较明显的湿地植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类和昆虫等资源,其中光唇裂腹鱼、后背鲈鲤、云南裂腹鱼和剑湖高原鳅为云南所特有的4种水生动物。每年5~10月为湿季,11月~次年4月为干季,由于干湿季分明,所以资源状况也随季节有所变化。 3.植被分布
湿地植物分类方法有多种,一般可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三大类。目前,剑湖湿地植被中除湖滨带的水生植物较为繁茂以外,山体植被较为稀疏,森林覆盖率也不高。局部区域保留了一些原生乔木,主要是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例如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等树种;主要山体植被是次生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中幼林和灌丛。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一些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漂浮型四类,剑湖湿地计有挺水植物4个群系9个群落,浮叶植物2个群系2个群落,沉水植物6个群系9个群落,漂浮植物2个群系2个群落。挺水植物是茎叶生长在水面上、根及根茎生长在水下底泥中植物,剑湖湿地典型的挺水植物有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茭草(Zizania latifolia,又名菰)和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浮叶植物是根附着在底泥上、叶片漂浮于水面上的植物,剑湖湿地典型浮叶植物有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又名荇菜)、菱(Trapa bispinosa)。沉水植物是整棵植株都生长于水下的植物,剑湖湿地典型的沉水植物有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mus)、红线草(Potamogeton pectinat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和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等。漂浮植物是根漂浮或固定于水底、叶浮于水面的植物,剑湖湿地典型的漂浮植物有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青萍(Lemna minor)、槐叶萍(Lemna minor)和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等。 二、剑湖湿地植物配置原则
鉴于剑湖湿地特点,应以生态恢复优先为原则,再结合湿地景观设计方法,实现既有地方特色又能保护湿地环境,构成具有生态合理、功能稳定、景观协调的植被体系,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地适树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适地适树原则适于所有植被的选择和配置。各地区适合的植被类型和景观特色都有所不同,例如热带滨海湿地配置红树林可能是非常好的选择,但红树在高原淡水湖泊湿地是无法生存的。适地适树就要尽量配置当地植物品种以及能在当地利用并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适当引用外地植物是可以的,但不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以致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处于劣势而灭绝。因此,先应小面积试种并充分评估后再引入推广。 2.生态合理性原则
生态合理性就是从生态学原理出发,按照生态恢复性、生态持续性、生态完整性、生态文化性、生态节约性的原则选择和配置植物。剑湖湿地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通过人工营造乔、灌、草、水生植物,重建被破坏的保护区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多样性及其完整、可持续的生态功能;生态文化性是指植被景观构造时应突出本乡本土的文化特性,因为乡土植物可以体现扎根于泥土中的认同感以及发挥地方特色和精神面貌的归属感;生态节约性就是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量力而为,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控制成本支出,所选择植物不仅要有美学价值,还要考虑经济效果,例如茭草即可用于湿地修复,其嫩茎可食用,根及谷粒可入药,茎秆可做饲料,在食用安全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就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个体与群体的生态要求,按照植物特点进行配置,这样就要考虑不同植物的层次和需水性要求。按照物种生态位置,由陆地、岸边到湖内应分别配置乔、灌、藤、草及水生植物,并且按照各种生活型,如针阔、落叶、旱生、湿生、水生的次序排列,同时考虑不同植物的需水性与水深要求,依从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到沉水植物的序列。艺术性就是结合植物的高度、颜色、季相变化合理搭配,充分利用湿地空间构造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的长期稳定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 三、剑湖湿地植被景观重建案例
永丰河入湖河口大致在剑湖“元宝”西部的尖端位置。由于永丰河穿过县城,接纳了大量城镇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较为严重。植物群落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来多种植物群落并存结构变成以茭草(Zizania latifolia)占优的植物群落结构,水质也劣化为Ⅳ~劣Ⅴ类,加上湖口淤积,呈现斑块陆地化迹象。根据这一特点,首先要考虑进行基底改造和修复,以维持基底的稳定。根据污染程度配置水生植物,应在水质较差、营养化程度高的区域配置金鱼藻、茭草,则去污效果突出;随着河口深入,污染程度减轻,可配置穗状狐尾藻、菖蒲(Acorus calamus)、慈菇(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在末端配置海菜花、灯心草(Juncus effusus)、泽薹草(Caldesia parnassifolia)、菖蒲可较好释放氧。为了增加装饰效果,可在水面种植睡莲(Nymphaea spp.)。岸边可种植垂柳(Salix babylonica)、本地石楠树(Local heather)、滇朴树(Yunnan hackberry)、棕树(Palm trees)、芙蓉花(Hibiscus flowers)、小叶女贞(Lobular privet)、瓜子扬(Melon seeds Yang)、美人姜(Beauty ginger)、黄扬树(Huang Yangshu)、杜鹃(Rhododendron)、鸡爪槭(Acer palmatum Thunb)、鹅掌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Schefflera octophylla)、八角金盘(Fatsia japonica)等乔灌木,从而形成高低错落有致、色彩搭配相宜、去污与景观相结合的植被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永全,何彤慧,夏贵菊,等. 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及方法概述[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14,26(1).
[2] 喻庆国,李昊民,董跃宇,等. 1957~2012年滇西北剑湖景观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J]. 西部林业科技,2014,43(2).
[3] 李东海,林萍,刘榴,等. 剑湖湿地入水口的美化与植物景观设计[J]. 绿色科技,2012(10).
[4] 李吉玉. 高原湿地剑湖湖滨植物的水体净化作用研究[D]. 昆明:西南林学院,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