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认识历史,理解数学——以苏教版三下“年、月、日”教学为例

认识历史,理解数学——以苏教版三下“年、月、日”教学为例

来源:好走旅游网
江苏教育.小学教学专题 责任编辑 春亚E-mail:wangchunya1 20604@1 63 com 认识历史,理解数学 ——以苏教版三下“年、月、日”教学为例 贲友林 【摘要】数学是什/z,?理解数学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至关重要。认清数学史,有利于教师和 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能使数学教学更有内涵。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中,不 应牵强附会,融入,要进行教学法的加工,要基于其必要,要不露痕迹。 【关键词】理解数学;数学史;教育内涵;融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14—02 【作者简介】贲友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江苏南京,210018),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数学是什么?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这显然是个十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主体建构的产物。现代的数学 观已经从静态主义的观点转向动态主义的观点。 数学不应被简单地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不应 被看作无可怀疑的真理的集合,而应被看作人类 的一种创造性劳动。 以往我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大致 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观察年历表。理清每个月的 天数:根据每个月的天数对月份进行分类,认识并 记住大月和小月:关注二月份天数的不同,认识平 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我们对这个问题未曾有意识地 进行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 在实际教学中,它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 念指导着我们的具体行动。从而也影响着数学教育 教学的实践与效果。数学是什么?我们好像清楚,又 好像不清楚。古往今来,许多数学家、哲学家都对“数 学”有着深刻的见解。方延明教授搜集了从公元前5 世纪至今的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资料,他在《数学文 化导论》一书中将大家对数学的释义分成15类做了 综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1年版)》一开始 就明确陈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 学 ”这一简明的定义,是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整体 年和闰年;研究二月份天数的变化规律,探究平年 和闰年的判定方法。这与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一致 的。 研读教材之后,视线再转向学生:学生需要从年 历表中归纳学习“年、月、日”的知识吗?“年、月、日” 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关于“年、月、日”,学生已经 知道了什么?通过调查,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大部分 认识的出发点 无疑,理解数学对数学教师而言是重要的。同 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也是重要的。 一、追问:这是“数学”吗? 已经知晓了“年、月、日”的一些知识,如果教师仍然 按照原先的思路组织学生观察年历表,那学生也就 只能表现为“知道却装作不知道”了。进一步思考:如 果不这样设计,那么这节课的数学味是什么呢?即, 如何体现这是一节数学课呢?换个说法。数学课上学 习的“年、月、日”与科学课上的“年、月、日”有何不同 “年、月、日”的教学目标一般为:通过观察年 历表认识时间单位年、月、El,知道大月、小月、平 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 年的天数。由上述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年、月、日” 第一课时要学的内容。无疑,这是“数学”。不过,这 是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 14 2015年第5期 呢?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识记“年、月、日”的 知识,而应该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重新 上述教学.试图让学生体会时间是关于过程的 度量。时间涉及过程,是事物发生与运动的产物,要 建立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必须要有参照物。对人类来 说,最好的参照物就是太阳、月亮和浩瀚的星空。为 了准确地表达时间的概念。就必须清晰地描述地球 与参照物之间、参照物与参照物之间的变化关系,而 且准确、清晰表达的捷径就是借助数学语言。这便是 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中的故事,这是一个完整的 感受、认识数学。 二、实践:我的教学尝试 既然学生已经知道了“年、月、日”的一些知识, 我再“助推”一下,组织学生在课前进一步研究学习 “年、月、日”。我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1)关于“年、 月、日”,我知道了什么?(2)关于“年、月、日”,我有什 么疑问?(3)我收集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或 数学故事? 课堂从交流学生关于“年、月、日”的已知人手, 学生先同桌问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交流的内容既有 本课学习的也有后续将要学习的,既有正确的也有 不正确的 关于“年、月、日”,学生的疑问大致有两类:一类 是如“为什么二月的天数最少?”“为什么七月、八月 都是大月?”这样知晓结果追问缘由的问题;一类是 如“年、月、日是谁发明的?”这样对历史由来的追问。 如何解答这些问题?显然,得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从 这些问题中,我们要看到数学知识,更要看到隐于知 识背后的数学思想、精神…… 对于“为什么二月的天数最少?”“为什么七月、 八月都是大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百度”一下,古 罗马恺撒与奥古斯都的故事不难找到。那这样的故 事是否一“听”就可以了之了呢?我的教学处理:教师 邀请学生讲解恺撒、奥古斯都的故事。之后。教师和 全班学生共同回顾故事内容并提问:“最初,大月、小 月是如何规定的?”师生完成列式解答。在计算的过 程中,学生初步经历了历法的变化与调整过程,对儒 略历的认识、对大月、小月的规定不再停留于简单的 接受。 对于“年、月、日是谁发明的?”这样的问题,坦率 地说,我最初也没有想过。我所知晓的,就是年、月、 日与太阳、月亮、地球有关。究竟是谁发明的年、月、 日呢?查阅了一番资料之后,我豁然开朗,是古人源 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如何与三年级的学生交流这 些呢?我用课件先后呈现从黑夜到白天的图片、月亮 圆缺变化的图片以及一棵树的树叶从无到有、从绿 到黄、从有到无变化的图片,并向学生讲述:古时候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太阳升起落 下、日复一日的变化,月亮阴晴圆缺、月复一月的变 化,气候四季交替、年复一年的变化,于是逐渐建立 起了年、月、日的概念。 构建模型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的文明成果,课尾, 我留下问题:如果没有年、月、日,这世界将会变成什 么样?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年、月、日这一来源于生 活实践又作用于生活实践的发明的重要意义。 三、启示:为教育而历史 历法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演变过程, 其中的故事、轶事反倒使本来比较枯燥的“年、月、 日”知识变得温情脉脉,或者说。变得好玩起来。将 这些故事、轶事引入教学,从而“年、月、日”的教学 多了份历史的厚重感.学生对各月的天数多了份 “理解”。 将数学史融人数学教学中,是基于学生数学学 习的需要。将数学史融人数学教学中,不仅使教学 变得有“意思”.也让教学变得有“意义”。将数学史 融人数学教学中.并不是仅仅停留于让学生“知 道”,而是让他们感受数学形成的过程,体会人类认 识世界、数学化地刻画世界的过程,即在认识历史 的过程中理解数学。 将数学史融人数学教学中,数学史会因为教 学的需要而被剪辑,即教学法的加工。将数学史融 人数学教学中,不应牵强附会,融人,要基于其必 要;融入,要不露痕迹。因为数学史,数学教育将更 有内涵。画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数学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2000. [2]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 版社.2001. [3]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第5辑):自然界中的 数学模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吴骏,汪晓勤.国外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研究 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3(8):78—82. 2015年第5期l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