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时兵强马壮、气势勇猛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两句描写传说中宋武帝刘裕的旧居,引发了下文对他功业的歌颂。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写百姓在外族祠庙前迎神祭祀的场面,暗示了词人对国土沦陷日久,民族耻辱渐被淡忘之忧的几句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出诗人在伤感中的自我安慰又交织着达观与消极的矛盾的两句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三句,描写周瑜年轻有为的风流形象。
(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庄子的典故表达美好往事如梦,思念令人伤感的两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50 二十七、《春望》(杜甫)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手法抒发伤感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诗人触景生情表达感时伤世之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表达诗人忧心如焚地思念亲人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十一、《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刘禹锡) 1.《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诗句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诗人化用典故抒发物是人非、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概括被贬经历,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6、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四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三)《师说》(韩愈) 1.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学习小的方面,却放弃大的方面的两句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韩愈在《师说》中总结“师道之不复”的原因,说明士大夫们不愿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也不愿以地位高的人为师的两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9、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_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_。 10、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
12.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3.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7 (1)韩愈在《师说》中强调:“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三句是说,教孩子们读书认字的老师,并不是他说的儒家道统传承者。 (2)韩愈在《师说》里指出,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韩愈在《师说》中借士大夫之口,说出他们耻学于师的原因,他们说,老师和弟子的年纪相近,学问修养相似,那么就“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有的人为自己的孩子找老师,但自己却耻于从师,他对这种人的评论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都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紧接着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的圣人超出普通人很远,尚且从师求学,紧接着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二十四)《琵琶行》(白居易) 1.联想是诗歌经典的表现形式。《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4.白居易《琵琶行》中用“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两句,写出了琵琶女运用丰富多变的技法演奏当时名曲的情形。
5.《琵琶行》诗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6.《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7.《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的诗句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鸟鸣声和水流声来形容琵琶声的名句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9、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10、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民易《琵琶行》春江花朝秋叶月,往往取酒还独倾。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11、古诗词中杜鹃的形象常用来表达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两句就借其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1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琵琶女年轻时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13、自居易《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两句,写的是演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14、《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5、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自问自答,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湿透青衫的句子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句说明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17、《明湖居听书》写王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这些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8、古代文人善于借“秋”表情达意,如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9、《琵琶行》中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琵琶女演完后人们都沉浸在音乐的境界中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0、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形容乐曲的低沉渐至断绝像被冰冻凝结似的,这两句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21、《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2、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绘音乐像暴雨、人语的句子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借助比喻,描写大弦小弦交错演奏时音乐的清脆动听。 (3)白居易的《琵琶行》开篇,描写诗人在江头送别友人,主客都在船上,举杯饮酒,旦无音乐助兴,结果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两句,借鸟鸣和泉流的意象,通过比喻写出音乐时而流畅而凝滞的两种意境。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后,就算在美好的日子里,还是一人独饮的两句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白居易《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也是主旨句)的两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铁骑突出刀枪鸣”一句,描写音乐突然转入高潮,发出了兵器碰撞般响亮雄壮的声响。
(1)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诗人居住环境间接表明“我”内心苦闷的句子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二十六)《锦瑟》(李商隐)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 3.《锦瑟》用典的四句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作者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的句子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8.古典诗词善以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李商隐《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三十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说的是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周瑜打败的事。苏轼写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此事是这样描绘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短暂的慨叹(《赤壁赋》);他在“故国神游”中,以酒祭奠江月,唱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心底悲歌。(《赤壁怀古》)。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三十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