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重大森林害虫: 光肩星天牛、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美国白蛾 生物学习性: 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 防治:
森林昆虫学(作用): Forest Entomology :
研究各种森林昆虫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 个体发育繁殖习性及分类学地位; 种群发生发展规律, 与寄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对失控种类种群数量的调节和有益种类的利用, 维护森林生态系 统的平衡、保护森林健康和促进林业持续发展的科学。
森林:森林是一种植被类型,以乔木为主,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有相当大 的空间,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林木: 苗圃:
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是一类寄生或捕食其它昆虫的昆虫。 它们长期在农田、 林区和牧场中控制着 害虫的发展和蔓延。
IPM 生物综合防治(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
“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 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 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
植物检疫:根据国家法令设立专门机构, 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实行检验和处理, 严禁危险性病虫、 杂草的输入、传出和传播,严格封锁和就地消灭新发现的检疫性病虫、杂草。
Biology:
Stomach poison 胃毒: 经口进入其消化系统发挥毒杀作用 Contact insecticide 触杀剂: 与体壁或附肢接触后渗入虫体
其他
森林害虫控制的措施 一、森林植物检疫 、林业技术
运用林业技术措施, 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不利于害虫大量发生繁衍的条件, 或
直接消 灭、减少虫源,避免害虫发生或减轻危害。
1、选育抗虫树种和品种 2、加强经营管理 3、 合理采伐、运输、储藏
三、生物防治方法
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激素或提取物) 控制有害物种群的发生、 繁殖或减轻其为害
的方法。 防治植物病害、杂草、害虫、其他有害动物等。
①捕食性天敌。②寄生性昆虫③病原微生物。④某些脊椎动物也可用来控制害虫 四、物理机械防治措施
1、捕杀 2、阻隔。 3 、诱杀。 4、食物诱杀(毒饵) 5、灯光诱杀(黑光灯) 6、性息
素诱杀, 7、颜色诱杀, 8、高温处理。 9、放射性元素处理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 五、化学防治
正确选用农药;合理混用农药;交替轮换农药;严格掌握用药量,控制药剂浓度、用药次
数 等;适时施药;喷药均匀周到,保证施药质量;注意保护天敌。
引起树木生长发育不好的原因
(营养不良; 2.水分; 3.温度; 4.pollution 环境污染; 5.病害; 6.虫害)
森林害虫发生的的原因 (自然 人工林 全球气候变暖)
人工林面积增加;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危险性病虫草害远程人为传播加剧; 长期不合理使用 化学农药;防治工作处于被动救灾状态。
常见的地下害虫
(地老虎 金针虫 金龟子 蝼蛄) 地老虎 (cutworm)
1.种类( species):
地老虎是鳞翅目夜蛾科的幼虫,别名切根虫、夜盗虫、土蚕等,是我国重要的地下害虫之一
3. 寄主植物 (host plant)
地老虎是多食性害虫,约 106 种植物。如烟草、马铃薯、棉花、瓜类、茄类、玉米、高粱、谷 子、豆类、麻类、甜菜、十字花科蔬菜、多种果树和林木的幼苗。野生寄主有小蓟、苍耳、小旋花、 灰菜、野苋、蓼等杂草。
4. 危害( damage) 幼虫 3龄前食叶片呈孔洞和缺刻, 4龄后白天入土, 夜间取食近地面
的根茎部。 造成缺苗断垄。
5. 生活史(小地老虎)( life history)
每年发生 1-6 代。 南岭以南:终年繁殖
南岭以北 -北纬 33 度以南,少量幼虫和蛹越冬; 北纬 33 度以北:不能越冬。
6. 性和行为( habit and behavior) 成虫:强烈的趋光性、趋化性 卵:散产,前期在小草(灰
菜、小蓟)上,后期在近地面的叶片和嫩茎上, 幼虫:假死性、 4 龄后白天入土 蛴螬
1、发生和危害概况 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
800-1000 粒/雌
2、危害症状 幼虫取食地下的块根、块茎、种子、果实等。切口整齐。成虫食叶。 3、生活史及习性 以成虫越冬为主时,次年春季危害轻,秋季严重。越冬成虫
6/上-7/ 上
产卵盛期。
以幼虫越冬为主时,次年春季危害重,秋季轻。越冬幼虫 6/下化蛹, 7/ 下-8/中羽化。羽化的 成虫当年不出土,次年 5 月中下旬出土。
4、发生条件
(1)农林间作和果农间作,危害严重。 (2)前茬大豆、花生、甘薯等,严重。 (3)植被复杂,荒地多的农田,发生重。
(4)腐殖质多的地块、淤积土田块,发生重,沙土地少。 (5)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的地块,发生量大。
5、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
播种期防治与生长期防治相结合, 防治幼虫与防治成虫相结合
(1)农业防治 精耕细作 合理轮作倒茬
合理施肥: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2)物理和人工捕杀
诱杀成虫:黑光灯、苘麻 结合犁地,随犁拾虫
3)农药防治
种子处理 甲基异硫磷、辛硫磷、乐斯本 沟施、穴施(先制成毒土) 药液灌根(稀释 1000-1500 倍)
2)物理和人工捕杀 * 诱杀成虫:黑光灯、苘麻 2、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
3、幼虫危害期灌根: 50%辛硫磷 1500X, 40%乐斯本 2000X 4、移栽时在移栽穴中撒毒土、移栽、灌水
金针虫 成虫具有假死性、对未腐熟的有机肥和炕土有趋性。雄虫有趋光性。 蝼蛄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俗称土狗子等,
东方蝼蛄 G. africana:世界性害虫 , 我国以南方各省区最为常见。 但近年来 ,吉林、 山东、河南、 安徽等省在数量上有上升趋势。
主要习性:趋光性、趋化性、趋湿性 防治措施:
毒饵诱杀:麦麸、豆饼、秕谷等,药量为饵料量的 2%。 枝梢害虫(危害 寄主植物 成因) (蚧壳虫 同翅目蚧总科 Coccoidea
雌雄异形,高度特化,小型、多固定生活,刺吸植物汁液、被介壳或粉、棉状蜡质分泌物、分布 极广、多重要农林、园林、果树害虫,有检疫对象;草履蚧、杨圆蚧、松突圆蚧;少数益虫:紫胶虫、 白蜡虫。
蚜虫 )同翅目蚜虫总科 Aphidiodea。
多害虫、危害嫩枝、幼芽、叶片及根部、导致梢叶卷曲、变色或形成虫瘿或致煤污病,或传毒、 生物学特性复杂而多变、一年几至几十代,短期可暴发、若虫一般 4 龄、卵或若虫越冬、世代交替、 生活史复杂(寄主、生殖方式等变化)
侨迁型: 2 种寄主,迁移寄生。刺槐蚜
留守型: 1种或几种近缘寄主,无中间寄主,不迁移。松大蚜、葡萄根瘤蚜 复迁型: 2种寄主,既有迁移蚜,也有留守蚜,几年完成一个循环。
松大蚜(寄主植物 成因)
以成、若虫刺吸干、枝汁液。严重发生时,松针尖端发红发干,针叶上也有色斑,枯针,落针明 显。盛夏,在松大蚜的为害下,松针上明显,远处可见明显亮点,当密露较多时,可沾染大量烟尘和 煤粉,当煤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松树可得,影响松树生长。
青杨天牛 青杨天牛是危害杨树的一种危险性害虫。先以幼虫在皮下蛀食,后钻入木质部危害, 蛀道可达树木髓心部。主要危害杨树、椴树等树种。遭受青杨天牛危害的林木,生长极度衰弱,而且 树木易断枝折头,直致死亡。 寄主植物 主要有毛白杨、银白杨、河北杨、山杨、加杨、青杨、小叶杨、 钻天杨、北京杨、蒿柳及朝鲜垂柳等。以幼虫蛀食枝干,特别是枝梢部分。被害处形成 纺锤状瘤 ,阻 碍养分的正常输送,以致枝梢干枯,或遭风折,造成树干畸形,呈秃头状。如在幼树主干髓部为害, 可使整株死亡。时常加害 2、3 年生苗木和幼树的主梢,在苗圃和幼林中易造成重大损失。
防治防治: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二是加强检疫,三是林间释放管氏肿腿蜂在幼虫活动期按蜂 光肩星天牛: 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oh)
分布广,危害杨柳榆、槭、刺槐、苦楝、桑等,是目前我国杨柳等最主要害虫之一,能造成毁灭 性危害。 习性:
1年 1代或 2年 1代,多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干中越冬。
6、7 月出现成虫, 啃食叶片或嫩皮补充营养, 5-7天即产卵,卵多产于枝杈或萌生枝条位置, 7 月为产卵盛期,椭圆形刻槽,坑道不规则, S形或 U 形。
美国白蛾: 幼虫 背面黑,两侧黄,全身上下毛很长
寄主植物 :糖槭、桑树、白蜡、柳、杨、花曲柳、水曲柳、梧桐、泡桐、臭椿、杏树、枫杨、山 楂、榆树、法桐等。
生活习性:美国白蛾幼龄幼虫群集结网生活是该虫的一大特点,故又称网幕毛虫。 龄幼虫
只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叶片呈透明纱网状。 1~4 龄幼虫一直生活在网幕中危害。
1~2
5龄以后分散为单个个体取食并进入暴食期。幼虫有较强的耐饥力, 5 龄以上的幼虫 9~15
天不
取食仍可继续发育。幼虫可以爬附于交通工具进行远距离传播。
第 2 代幼虫危害盛期。为美国白蛾全年危害最为严重的时期,常常造成整株树木叶子被吃光的现象 特点 : 1、食性杂 2、是繁殖量大 3、是适生区域广、传播途径广。 4、是危害大。 防治方法:
对来自疫区的木材、苗木、鲜果、蔬菜以及集装箱、填充物和交通工具都必须认真检查。利用人工、 机械、化学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蛾;人工剪除网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喷施溴
氰 菊酯、灭幼脲等化学和生物杀虫剂等。天敌有麻雀以及寄生性的赤眼蜂、姬蜂、茧蜂、寄蜂、细菌、 真菌和病毒等 30 多种。 防治方法:
1. 营林措施。改善树种结构, 2. 人工防治。包括人工剪除美国白蛾 2~3 龄幼虫网幕,根据白蛾
幼虫 下树化蛹的习性于胸高处绑草把以诱集老熟幼虫在其中化蛹, 然后销毁。这些方法作为生物防治美国 白蛾的补充措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3. 生物防治。
卵期:释放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平均寄生率为 28.2%,由于寄生率有限,较少采用。 低龄幼虫期:采用美国白蛾 NPV 病毒制剂喷洒防治网幕幼虫,防治率可以达到 94%以上。 老熟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4. 性信息素诱集成虫。
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诱芯,在成虫发生期诱杀雄性成虫,将做好的诱捕器于傍晚日落后挂在美 国白蛾喜食树种的树枝上,距地面高度 2.5~3 米,次日清晨或傍晚取回。活体雌虫每两天取出更换 一次。
5. 仿生药剂防治。
灭幼脲、敌灭灵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控制害虫、保护天敌、保持生态平衡和避免环境污染等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在幼虫 3 龄前施用。施药时要注意喷布均匀,每代只喷一遍即可。不应使用毒性较强 的农药,以免杀伤天敌,污染环境。
马尾松毛虫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 南各省。主要为害马尾松, 亦为害黑松、 湿地松、火炬松。是我国历史性森林害虫, 以幼虫取食松针, 大发生时连片松林在数日内,即可被蚕食精光,远看枯黄、焦黑,如同火烧一般,常称为“不冒烟 的森林火灾,被害松林,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 马尾松毛虫危害后容易招引松墨天牛、 松纵坑切梢小蠹、松白星象等蛀干害虫的入侵,造成松树大面积死亡。 寄主树木 :马尾松、黑松、黄 山松、湿地松、火炬松等。危害:以幼虫取食针叶, 常把叶吃光,松林似火烧状, 造成成片松林死亡, 该虫毒毛触及人体,引起红肿或糜烂,毒毛污染水源,影响人体健康。 生活习性: 松毛虫繁殖力强, 产卵量大,卵多成块或成串产在未曾受害的幼树针叶上。 1-2 龄幼虫有群集和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 3 龄后受惊扰有弹跳现象;幼虫一般喜食老叶。 成虫有趋光性, 成虫、幼虫扩散迁移能力都很强,相邻 的山林要注意联防联治。马尾松毛虫易大发生于海拔 100-300米丘陵地区、阳坡、 10 年生左右密度 小的马尾松纯林。各种类型混交林,均有减轻虫害作用, 5月或 8月份,如果雨天多,湿度大,有利 于松毛虫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大发生。要有专人负责,常年观察虫情,以便出现 大发生征兆时,及时采取措施。
2、营林技术防治。
造林密植,疏林补密,合理打枝,针阔混交,轮流封禁,保持郁生,造成有利于天敌而不
利 松毛虫的森林环境。
3、生物防治。
(1)白僵菌粉剂(每克含量 100 亿孢子,每亩用量 0.5公斤,白僵菌油剂每毫升含量 100 亿孢 子,每亩用量 100毫升,白僵菌乳剂每毫升含量 60 亿孢子,每亩用量 150毫升;
(2)青虫菌六号液剂每亩 100 克,或苏云金杆菌制剂。
(3)在松毛虫卵期释放赤眼蜂,每亩 5-10 万头。 天敌: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虫期有红头小茧蜂、两色瘦姬蜂,幼虫和蛹期有姬峰、寄蝇和 螳螂、胡蜂、食虫鸟等捕食性天敌,以及真菌(白僵菌)、细菌(松毛虫杆菌等)、病毒的寄生。
4、化学防治。
要狠抓越冬代防治。 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抗药性最差, 是一年之中药剂防治最有利的时期, 用 药省、效果好。常用药剂有 50%马拉硫磷乳剂或 50%马拉硫磷乳剂, 5. 灯光诱杀。
黑光灯诱杀成虫。
6. 性信息素诱集成虫。
马尾松毛虫雌蛾释放的,能引诱同种雄蛾交配的性信息素
7. 仿生药剂防治。
灭幼脲、敌灭灵等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控制害虫、保护天敌、保持生态平衡和避免环境污染
等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幼虫 3 龄前施用。施药时要注意喷布均匀,每代只喷一遍即可。不应使用毒性 较强的农药,以免杀伤天敌,污染环境。
常见食叶害虫
(鳞翅目 膜翅目 直翅目(竹蝗))
以鳞翅目(美国白蛾 马尾松毛虫)为主 综合防治 刺蛾:
危害特点: 1、食性杂、分布广 2、幼虫危害特点突出
黄刺蛾主要是以幼虫啃食造成危害。初孵幼虫一般群集在叶片背面取食叶肉,使叶片呈筛网状; 大龄幼虫会爬行扩散危害,并直接蚕食叶片,严重时叶片被吃光,只剩下叶柄及叶脉。
防治: 1.人工防治 (1)处理幼虫
刺蛾类的幼龄幼虫多群集取食,被害叶显现白色或半透明斑块等,甚易发现。此时斑块
附近常栖有大量幼虫,及时摘除带虫枝、叶,不少刺蛾的老熟幼虫常沿树干下行至于基或地面结茧, 可采取树干绑草等方法及时予以清除。
(2)清除越冬虫茧
刺蛾越冬代苗期长达 7 个月以上。此时农、林作业较空闲,可根据不同刺蛾虫种越冬
场 所之异同采用敲、挖、剪除等方法清除虫茧。
2.灯光诱杀
大部分刺蛾成虫具较强的趋光性,
3.化学防治
刺蛾幼龄幼虫对药剂敏感,一般触杀剂均可奏效。
4.生物防治
刺蛾的寄生性天敌较多, 例如已发现黄刺蛾的寄生性天敌有刺蛾紫姬蜂、 刺蛾广肩
小蜂、 上海青峰、爪哇刺蛾姬蜂、健壮刺蛾寄蝇、赤眼蜂;刺蛾幼虫的天敌有白僵菌、青虫菌、枝型多角体 病毒,均应注意保护利用
华山松大小蠹
(外观识别 里边特征 怎么进行综合防治) 小蠹是社群性昆虫, 性比因属而异, 有一雄一雌和一 雄多雌等类型; 小蠹的坑道有繁殖坑道和营养坑道两种 。繁殖坑道是由配偶成虫组成的窝穴 ,其中 包括母坑道(或称卵坑道)、子坑道、蛹室、羽化孔、通气孔等。母坑道有纵向、横向或呈放射向的, 有单纵坑、 复纵坑、单横坑、复横坑或星坑等。 营养坑道为新成虫羽化后因取食树株干皮造成的痕迹, 特征不明显。
木材害虫 白蚁(对人类为害及有利的地方) 地下害虫(东方蝼蛄)趋性 东方蝼蛄 G. africana:世界性害虫 , 我国以南方各省区最为常见。但近年来 ,吉林、山东、河南、安徽 等省在数量上有上升趋势
主要习性:
趋光性 趋化性 趋湿性
防治措施:
毒饵诱杀:麦麸、豆饼、秕谷等,药量为饵料量的 2%
常见地下害虫、枝梢害虫危害特征 枝梢害虫: 主要包括刺吸类和钻蛀类害虫
危害幼树的顶芽、嫩叶、嫩梢以及幼干 导致树干分叉、枝芽丛生、卷叶、瘿瘤等 钻蛀性:危害顶芽、嫩梢、幼干,导致树干分叉、枝芽丛生等畸形,甚至枝梢或整株枯死 刺吸性:嫩叶、幼芽(蚜虫、介壳虫、木虱、叶蝉等)卷叶、落叶 均喜光,种类多,习性复杂
一般危害状 口针刺吸幼树顶芽、嫩叶、幼茎的汁液,呈现斑点或卷叶萎缩,或形成虫瘿 刺伤皮层产卵 传播植物病害
排泄物污染枝叶、招致煤污病
发生特点 种类多、繁殖潜能大、生活习性特殊 干旱发生重 化学防治控制在初发和点片阶段 地下害虫: 发生危害特点
1、寄主范围广:各种园林植物、农作物和蔬菜的幼苗、种子、根茎部。 2、危害时间长:春季和秋季危害重;播种 -幼苗期受害重。 3、与土壤关系密切 4、生活周期长 5、旱地重于水浇地 6、防治困难
三、发生现状 北方重于南方 蛴螬危害最重 金针虫危害加重 蝼蛄危害基本得到控制
地老虎在一些地方仍然发生严重
计算题
发生量短期预测:
Population
E=egg f=female m=male D=did(死亡率) M=迁移率
P=P0[e*f/(f+m)*生存率 1-D=(1-a)* (1-b)*(1-c)*(1-d)a 卵期 b 幼虫期 c 蛹期 d 成虫羽化期
1-D)]*(1-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