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建 建 筑
FujianArchitecture&Construction
No112008
Vol125
泉州北门街改造工程外部空间形态的延续与创新
魏颖哲 陈力 关瑞明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362021)
摘 要: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对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既要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保留传统建筑特色,新建筑应融于整体城市风貌
之中。泉州北门街改造工程是一个较成功的实例,整体街区的外部空间塑造和建筑单体的形式特征是泉州北门街改造设计中最为精彩的两个片断。关键词:历史街区 文化特质 外部空间形成模式 建筑符号
中图分类号:TU984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35(2008)10-0007-04
ContinuityandInnovationofExteriorSpaceConformationinQuanzhouBeimenStreetReconstructionalProject
WeiYingzhe
ChenLi
GuanRuiming
(ArchitecturecollegeofHuaqiaoUniversity 362021)
Abstract:Inthe
processofoldcityrenewal,ononehand,thereformingofhistorydistrictsneedstosatisfymodernlife,onthe
other,italsorequirestoreservethetraditionalcharacteristicsofthearchitecture.Newbuildingsshouldintegratewithoverallcitysceneharmoniously.ThereconstructionofQuanzhouBeimenStreetisamongthoseexampleswhichthenewarchitectureandthecityscenecombinesuccessfully.TwoofthemostwonderfulsegmentsinreconstructionofBeimenStreetarethepatternsofexteriorspaceaswellascharacteristicsofeachbuilding.
Keywords:historicaldistrict culturalcharacteristics patternsof
城市的发展过程除了对新城区的建设,伴随着的还有旧城区的改造和更新,泉州的城市建设也不例外。古城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既要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要保留传统建筑的地域特
[1]
色,新建筑应融于整体城市风貌之中。近年来,结合泉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的具体情况,泉州市政府对主要的历史街区陆续进行了改造和更新,由于街区具体情况不同,各个改造项目也就各具特点,虽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历史街区的改造经验得到不断地积累。
由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设计完成的泉州北门街改造工程被视为一个较成功的实例。该项目在整体街区的外部空间塑造和建筑单体的形式特征上均有较大的突破,是值得我们对其研究和学习的。
exteriorspace architecturalsigns
间、比例尺度和空间划分等通过提炼后运用于新的城市形态之中,从更深的层面去展现传统文化内涵[2]。
1990年代初,以拓宽街道和改善基础设施为主要目的的
旧城改造工程在各个历史街区陆续展开。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单位就改造更新后的街区如何体现整体传统泉州风貌、新建筑的体形和细部设计中如何继承和发扬地方特色进行了多方的论证和深入的研讨论证,也使之成为这些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3][4]。
1 泉州古城保护和更新的发展思路
泉州古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枕山面海,四季如春,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的城市规划较早就有远见地考虑到古城的整体保护。泉州市政府自1983年起陆续制定了《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泉州市古城控制性详规》、等法规,逐步对古城的保护更新工作做出了完善和细化。在旧城更新过程中,本着使新的城市空间形态能够传播传统的和当代的文化内涵的原则,摒弃对传统特征的简单摹仿和重复,希望将传统的建筑形式、街巷空
图1 北门街改造前狭窄的道路状况
作者简介:魏颖哲,男,1980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建
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收稿日期:2008-03-27
2 北门街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朝天门是泉州古城的北大门,而北门街是通往朝
天门的必经之路。现在的北门街是连接泉州古城与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清源山的重要通道之一,与中山路构成完整的古城南
2008年第11期总第125期魏颖哲等泉州北门街改造工程外部空间形态的延续与创新 8
图2 北门街改造前破旧的建筑环境
北轴线,整个地段属于古城风貌保护地带。改造前,北门街道路年久失修,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狭窄(图1),交通高峰期拥堵现象严重。沿街建筑破旧简陋(图2),落后的街区景观,已不能满足泉州市整体城布发展的规划要求。泉山门、朝天门等古建筑也在街区的变革中被拆毁,北门街的文化底蕴正在不断消失。因此,泉州市政府决心对北门街片区进行保护改造。
3 北门街改造工程概况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0年接手北门街改造工程的设计任务,于2002年底基本完成改造建设。考虑到北门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旅游区位优势,市政府城市总体规划中希望将北门街改造成容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商业街区(图3)。其改造旨在通过类型分析和模式语言的总结,提炼传统建筑的精髓,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改造方案设计,使整个街区改造具有地域特点又符合现代审美情趣。从泉州整体古城保护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建筑尺度、街景设计等方面重现古城与清源山的关系,开发其旅游商业的价值,形成从名城至名山之间的旅游购物街[4]。
4 北门街改造中的外部空间形成模式
人对街区的外部空间的感知大多是通过视觉方式来完成的,对不同街区间的区别也是通过直接的视觉感知来形成。因此,要展示一个历史街区的独特魅力,首要环节便是处理好街区的整体外部空间形成模式。
图3 北门街改造工程总平面图(图片来源: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1 合理的交通组织形态
现代城市街区设计中,由于考虑人的活动因素,首先必须考虑交通问题。随着行车压力的日剧增大,大尺度车行道的形
成,与人感受最亲切的尺度空间产生了巨大反差,街区外部空
间常常使行人觉得空旷而没有归属感[5]。
图4 宽阔的步行空间有利沿街店面商业价值的提升作为一条以旅游购物为主题的商业街区“步行空间”,的确立,是“人的空间”在街区设计中被重新强调的一个基础。良好的步行道利于人们更近更清楚地体验历史文化遗存,也激活了沿街店面的商业价值,有助于街区整体经济价值的提高。改造后,北门街沿街建筑底层为商铺,其上为居住空间,沿街商铺形式延用了泉州传统手巾寮式店面直接面对街道、均分面宽、统一开间的原则,形成串联的商业街区。车行街道宽度由原有的7~8m拓宽至24m,由此进出泉州中心市区的车辆通行顺畅,满足了其做为城市主干道的交通需求。两侧的步行道路相应加宽,从路沿石到沿街店面平均宽度为3.5m。人行道的加宽与车行道在空间视觉比例上和谐统一、尺度宜人,且方便游客和行人的观光、购物,有利于街区步行人流的形成,一个以北门街为中心的旅游购物商业活动圈正在成型(图4)。4.2 丰富的建筑立面变化
现代交通使人们对街道建筑轮廓线的感受由单体轮廓走向了建筑群体轮廓,即“动态轮廓”。街区的建筑轮廓成了视觉欣赏的主体,直线形街道长度的感觉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直线、单一、无防护的街道使人觉得长而枯燥,距离感无形中被增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十分强调和谐统一的美学概念,他认为形式上的统一有机整体其实就是内容上内在发展规律的反映。北门街的沿街建筑立面处理上注重进退变化的整体关系。通过局部阳台虚空间与实墙面的交替,建筑高度变化的组合,多样的传统民居屋顶形式和建筑细部式样的穿插,形成建筑立面在形象上的凹凸进退变换,有规律而又不刻板,使沿街建筑立面层次富于变化且风格一致,充满韵律感,也祢补了直线形街道外部空间给人的深远感。4.3 适当的街区节点处理
历史街区总体来说都具有统一的街区形态,但人们在其中
却不会感觉单调平淡,这是因为街区往往在风格、尺度一致的空间中穿插一些节点和标志性的独特空间,空间形态收放自如,使人身在其中的空间感受不断变化,视觉情趣也油然而生。此外,一个历史街区的魅力正是在于其承载着浓郁的本土文化底蕴,如果单纯通过沿街新建筑来体现文脉精神显然是不够的。对所属建筑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修缮,这不仅能展示历史街
2008年第11期总第125期魏颖哲等泉州北门街改造工程外部空间形态的延续与创新 9
图5 盛唐风格的泉山门显示的是历史的厚重
图6 重建后的朝天门是街区末端精彩的收笔
区的最真实的风貌特色,同时也活跃了整个街区的空间层次变化。
北门街改造后突出的是一个整体的街区新形象,不仅注重于街区的商业氛围,对历史名城文脉的保护和发展也渗入于街区节点的布置之中。就改造后的街区节点布置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两类:一、大景观节点。依托北门街原有的历史文化建筑遗产,如威远楼、泉山门、朝天门,这些历史文化建筑不管街区经历多少历史变迁,但其历史价值是永远存在的,是市民心目中老城区永恒的城市形象的一部分。由于年久失修,盛唐风格的泉山门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朝天门也早已在城市建设中被拆除了。这次北门街改造过程中,市政府着力在原址重建泉山门和朝天门,采用的正是“修旧如旧”的修缮模式,恢复历史建筑的古朴和凝重,与整个街区改造后的泉州文化氛围相得益彰(图5~6)。再如中山公园,是原有泉州旧体育场改造而成,改造后形成的宽阔的广场和大面积景观绿地,给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很好的休憩健身活动场所,同时也将围合的街区空间向外延伸,开阔的环境丰富了街区空间结构。二、小景观节点。街巷结点是街巷空间发生交汇、转折、分叉等转化的中介,往往是街区空间发生转折、收合、引导、过渡等变化较剧烈的区域。改造设计中,将街巷结点作为一个处理重点,通过点缀以富有泉州传统民居特色的门楼、牌坊,舒缓了街巷结点空间变化的剧烈程度,同时也将结点两侧的建筑串联成有机整体(图7~8)。
图7 巷口的牌坊丰富了街巷空间的交汇
图8 门楼式的巷口处理融入沿街建筑
5 北门街改造中的传统建筑符号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的外部立面形式是展现其所要表
达的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部分。K弗兰姆普敦在《构筑文化的研究》一书中,谈到当今人们较普遍地把空间处理作为建筑学研究的优先内容,而忽视了构筑特征的意义。他认为“我们:
需要重新考虑建筑构造与结构模式的作用,不仅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而且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表现潜力。”
5.1 建筑符号在历史街区改造中的意义
建筑符号学研究在地域建筑设计中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传统民居建筑体现的是独特的地域文化,要在新建筑中融入传统建筑的美学元素,单纯的模仿和抄袭是不行的。住宅的类设计理论认为:传统民居中某些经过提炼的要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再现,这些“要素”,可以是单纯的建筑形式表征,可以是单纯的建筑文化内涵,也可以是两者兼而有之。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地域性必须融入街区每栋建筑的外部立面和内部空间中,在建筑形式表征的塑造上要直观的表达于观赏者面前,就必须紧紧地抓住传统民居中的最具地域特色建筑形式,提炼其中最富有特色和表现力的建筑符号,去繁求精,创造性地运用于改造后的新建筑中[6]。5.2 泉州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表达就泉州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而言,建筑色彩的独特表达是其地域性的基本诠释。作为闽南红砖区建筑文化的中心区域,红砖饰面是泉州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运用于各类建筑的设计
2008年第11期总第125期魏颖哲等泉州北门街改造工程外部空间形态的延续与创新10
中。尚存官式大厝、洋楼和骑楼等多种形式,虽建成的年代各
不相同,但其墙身绝大多数是以胭脂砖砌筑的。古城中的公共建筑,如开元寺建筑群、文庙建筑群、天后宫建筑群、承天寺建筑群和威远楼等,也均以红砖加身。时至今日“泉州红”,的建筑风格在城市街区中仍随处可见,使得泉州民居建筑特色鲜明,表现力极强。不仅古民居如此,当代新建筑中也多以特制的胭脂砖饰面,古色古香;有的建筑则用色泽接近的饰面砖代之,重在写意。以红砖为主色调饰面的泉州新街区,与整体古城风貌是和谐统一的[7]。
泉州传统建筑的细部特征也是其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泉州传统民居中展示独特地域特色的建筑符号之一便是其坡屋顶形式和细部装饰。闽南红砖大厝的屋顶正脊曲翘反宇,中间低平,呈露宋代曲线屋顶的传统意味。其中燕尾脊用于主厝,作坡屋面两侧收尾的强调处理,轻巧而又不失庄重;马鞍背用于护厝,与燕尾脊交相呼应,配以悬山、硬山,几段式的构图,高低不同的错落,轮廓线分明。在建筑细部方面,泉州自古便以各种建筑材料的雕刻工艺精致闻名于世,民居建筑中青石的透雕、漏雕、圆雕、浮雕图饰和精美绝伦的砖雕、木雕工艺,建筑艺术精深,地域特色显明[9]。
沿街建筑中,设计中摒弃了闽南红砖大厝传统制式单一的组合模式,而是将两种屋顶形式作为特定的建筑符号提取,结合建
筑的立面高差、朝向的变化和具体的退让关系,变换中搭配使用。两种坡屋顶的主次关系也被相应忽略,根据建筑实际形体交替使用,使整个街区建筑的立面更加错落有致,丰富了街区天际线(图9)。同时整体街区屋顶形式的有序更迭,又进一步增强了街区建筑的统一性和韵律感。特别是在夜间景观照明灯中,街区屋顶的层次变化给人以一种很直观的视觉美感。
6 结语
对北门街改造工程的评析,我们认识到历史街区改造从街区的外部空间整体性入手进行建筑单体设计的重要性。通过整体建筑群的规划来展现街区空间的丰富变化;通过运用提炼的传统建筑符号和材质、色彩等特点来提高新建筑的文化认同感,从而达到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的目的。北门街改造工程在保存泉州传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既整合了泉州的旅游文化资
源,提高了旧街区的商业价值,又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
质量,为泉州古城保护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实例。相信经过不断的探讨和尝试,泉州历史街区改造与更新的步伐将越来越稳健。
参考文献
[1]陈力.旧城更新中城市形态的延续与创新[J].华侨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58~61.
[2]王碧清,钱晓青.泉州东街片区改造设计———激发乡土
活力 创建名城新姿[J].建筑学报,1999(4).50~52.
[3]孙凤岐,广场
公园街道———泉州旧城中心区城市
与环境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1998(3).16~19.
[4]林劲松.泉州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多元化策略[J].规划
图9 北门街的坡屋顶组合整体效果
5.3 北门街改造中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
师,2004(4).36~39.
[5]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与理论[M].上海:同
济大学出版社,1999,145~149.
[6]关瑞明.住宅的类设计模式———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
北门街改造后,清水砖和花岗石饰面在整体街区中占主导地位。传统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与现代的建筑技术相结合,
满足了使用者对现代生活的需求,大量砖雕、石雕和木雕的使用又在建筑形式上保留传统建筑的特色。
街区坡屋顶的组合方式显示出了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创新精神。燕尾脊和马鞍背这两种传统坡屋顶形式被大量延用于
(上接第30页)
[7]黄世谋,何廷树,李国信1建筑废料的再生利用研究[J]1混凝土,2006年第5期:30~341
[8]张超1废弃混凝土路面板在道路改建中的再利用[J].
260.
延续与创新[J].建筑学报,2000(11).40~41.
[7]关瑞明.泉州多元文化与泉州传统民居[D].天津:天津大学,2002.
[8]张千秋.泉州民居[M].泉州:海风出版社,1996:126~
瓦,2004年第7期:68~741
[12]石建光,周清长1建筑垃圾中不同组成材料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08年第6期11-131
[13]Hansen,H1Amethodfortotalreutilizationofma2sonrybycrushing,burning,shapingandautoclaving[J]1DemolitionandReuseofConcrete1RILEM1994,s1407~414
[14]VanDijk,k1;Fraaij,A1;Hendriks,CH1F1;Mulder,E1;VanderZwan,J;:RecyclingofMasonryDebrisasaRawMaterialintheCeramicindustry,SustainableConcreteCon2struction,ProceedingoftheInternationalConferenceheldattheUniversityofDundee,Scotland,UK,September2002,s1290-3501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3(4).
[9]赵鸣,吴广芬1不同建筑垃圾做水泥混合材的试验研
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第21卷第2期,
2008141
[10]孙亚东、曹玉书、朱志强1再生碎砖轻集料混凝土小
型空心砌块配合比试验研究[J].新型墙材,2008第5期26-281
[11]路关生,湛轩业1建筑废料回收利用的新途径[J].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