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六年级《春》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春》教学设计

来源:好走旅游网
小学语文六年级《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知识的拓展延伸,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感知课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课文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第二单元第3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语言之美。《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春》之后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因此,学好本文对学生学好后面几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写景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学习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 2 .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语言,学习观察、描绘、抒情的写作方法。

1

2.体会各种修辞方法和运用和效果。学习本文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

1.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读少讲。特别是描绘的几幅画面,让学生取代老师的重复教学活动,并从反复的读写活动中细细品味文中节奏明快、朴实清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具:

本文是篇美文,可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设备,欣赏配乐朗诵的录音,或给学生的朗诵配上音乐,提供春的精彩画面。 预习指导:

1.扫清文中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古诗句;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你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朗诵佳句。

课件展示,图文结合,欣赏感受诗的意境、春的神韵,为课文教学做情感铺垫。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绝句》,韩愈的《初春小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等等------

2.(导语)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2

请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朱自清——生平经历、渊博知识、走遍世界、作品成就等等。意在引发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情。

课件作恰当展示:朱自清(18.11.22 -- 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前夕,患胃病辞世。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 二、诵读欣赏:

1.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二人小组朗读交流:指正读音,互相间合作讨论朗读情感的处理。

3.学生代表朗诵展示,配以音乐《秋日私语》。 三、结构之美: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描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其构思布局,颇巨匠心。

问:美文都有一个精美的结构,《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你能发现文章结构的精美之处吗?

[明确]

四、品味探究: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感情。 ●合作探究: 1.问题设计:

3

盼春 绘春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颂春

a、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喜欢的理由。 或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运用最妙?说说理由。

或这幅春景图中,有人有物,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你能说说这样描绘景物的妙处吗?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

[明确]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钻”字用得好,“钻”字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

“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2)“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烈,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地,绿绿的”放回原来的位置,作比较,体味不同的效果。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作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力。

(4)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闹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5)花散(开)在草丛……

“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6)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

4

寒杨柳风。”母亲的手抚摸地感觉:温暖、亲切、慈爱、幸福、深含感情。

(7)四幅春景图写法和特征把握。

名 称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特 征 嫩、绿、多、软 多、艳、甜 和悦 细密、轻盈 角 度 由物到人 由高到低 触觉、嗅觉、 多感官描写 视觉、听觉 由物到人, 动静结合 由近到远 写 法 正面与侧面 结合 虚实结合 修 辞 拟人 排比、比喻 拟人、比喻 排比、比喻 (8)课文最后三个比喻。

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

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9)体会“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 “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

“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b、文中你还有哪些疑问?

(这方面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必要时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帮助学生领会。)

c、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惜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爱春:热爱自然,赞美春天------

2.交流分享:(读一读,读出情,品一品,品出味) 五、拓展延伸:

师:美好的想象又需要借助生动精美的语言为它插上漂亮的羽翼,在读者头脑中腾飞,以便激起读者同样的想象,受到生命的启迪、人生的感悟、美的陶冶。

1.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一遍最后三节,。

2.在《秋日私语》的音乐声中,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分钟:你

5

觉得春天还象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让学生抒发内心的感受。 六、积累知识:

1.把你认为精美的语句认真地摘录在日记本上。

2.继续搜集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进行有感情地朗诵,准备班级诗文朗诵会。(也可准备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

七、学以致用:

练笔“我的四季情”,择一你喜爱的季节,写一题目自拟。

6

300以上的随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