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训练
目标:理解沟通与沟通不畅的原因,体验沟通的重要性。 热身:
1水果家族:指导者给定几种水果,要求每一位成员想一样自己喜欢的水果;要求成员不出声,仅靠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出自己喜欢的水果,并找到和自己喜欢相同的成员;所有人找到自己的同伴后,各组成员一起表演,向大家展示本组所喜欢的水果是什么,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活动:
1单双向沟通训练:
目的:体会单方面交流和被迫接受信息的困难,从而强化采用互动的沟通方式进行交流。
操作程序:
请一位同学背向大家,口头描述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图,不能有任何手势或动作;其他同学按照描述画图,其间不能提问,一切听从上面同学的指挥;游戏完毕后将图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校对所画的图是否准确。再请另一位同学上台做这个游戏,但这次允许大家双向交流,看结 怎样。
讨论:
(1)当我们只能被迫单向交流时,是否感到不顺畅、焦虑和困难?为什么? (2)即使是双向交流也会有人出错,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3)读图者有哪些有效的表达?有哪些有待改进之处? 总结:
单向交流常常使人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有问题不能问,出了错也不能及时知道,就会让人无所适从,从而错误丛生。单向交流可以说是无效的沟通,有点像父母训孩子、老师满堂灌的味道,最简单的理由是没有回馈,听者对说者表达的内容必有或多或少的误解。因此,在人际沟通时注意双方的互动与回馈。表达者要正面表达自己的意思,减少扭曲、伪装、防卫,体会对方的感受;倾听者要确实“听到”、“听懂”、“听完”,同时,在互动过程中,要澄清自己所听到、所了解的,与对方所表达的是否一致,及时、恰当地给对方回应。只有彼此之间随时保持双向的交流,才能使大家的意见都得到重视,才算是成功的沟通。
活动: 1脑力激荡:我的困惑
目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欣赏,促进相互肯定与接纳。 程序:每个成员发给一个信封,若干张纸条(N-1),在信封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将目前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最困扰、最想得到帮助的问题,写作纸条上,每张纸写同样的问题。然后把写好的纸条发给每一位成员,请他们回答,每人拿到他人的问题条后,都要认真思考,真诚回答,无所谓对与错,回答者不用署名。信封放置在小组中央,写好
后装进对应的信封内,每个长取回自己的信封,抽出回条一一阅读,最后,全组集中,每人谈自己阅读后的感想。
游戏分享体验: 讨论问题:
(1)完成这个游戏你觉得困难吗? (2)在游戏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你们在游戏中你是如何协作的? (4)完成游戏有什么感受? (5)各人在团队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6)你的经历中有类似的情况吗?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团体合作(二)
目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体凝聚力。 热身:
1镜中人
两人一组;由主持人找一位搭档,和搭档作示范,两人面对面,主持人开始摆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表情,或者是表演自己的习惯动作,请搭档扮演“镜子”,尽量去模仿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两人轮流扮演“镜子”和“照镜人”。
2解开千千结
目的:团体合作,靠集体的力量解决困难,体会团队支持对个人的意义和重要性。 程序:指导者让每组成员手拉手成为一个圈,看清楚自己左手和右手是谁,确认后松手,在圈内自由走动,指导者叫停,成员定格,位置不动,伸手拉之前自己左右手边的成员,从而形成许多结或扣,不能松手,但可以钻、跨、绕,要求成员设法解决难题,恢复到起始状况。
需要成员有耐心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当排除困难、解决问题时,分享活动的感受。
一、活动方案 1.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中角色的体验,让学生理解朋友间他助与自助同等重要。 (2)让学生感受到朋友间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2.活动方式: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分别扮演“盲人”与“拐杖”,共同穿越障碍路线。
3.活动时间:40分钟。
4.活动准备:教师事先选择好盲行路线。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学生准备好眼罩。
5.活动规则:
(1)“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 (2)“盲人”旅行过程中,“拐杖”只能用肢体动作引导,不允许进行语言交流,最好在适当的背景音乐中进行。
(3)在“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的旅行中,最好不要选择原来的伙伴,以陌生对象为好。
6.活动过程:
(1)在背景音乐中,班级学生一半扮演盲人,盲人戴上眼罩原地转3圈,另一半扮演帮助盲人的“拐杖”,由“拐杖”帮助“盲人”完成室外有障碍的旅行。完成后交换角色,重新体验。
(2)学生分享活动中的体验,教师对学生的感言给予反馈。
(3)活动点评:在学生分享活动体验后,教师对“盲人”与“拐杖”在活动中的表现及他们的感言做点评。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在障碍面前的无助、孤独甚至恐惧,内心特别渴望得到帮助与支持。“拐杖”的出现是“盲人”的“救命稻草”。但做好“拐杖”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考虑他人的实际需要。“盲人”只有对“拐杖”信任,才能心底坦然、步履从容。而通过“盲人”与“拐杖”角色互换,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帮助他人与信任他人中的不足,进一步体验信任与被信任的欣慰与快乐。
二、“盲行”活动分析 1.活动规则的分析:
(1)盲人与拐杖活动过程中不允许用语言交流,最好配置适当的背景音乐。 不允许使用语言交流,使学生不得不运用肢体语言交流;可以使“拐杖”传达对“盲人”的关心,“盲人”也能更好地体会在黑暗中“拐杖”给予的帮助。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到活动情境中去。同样,背景音乐的运用也能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活动情境。
(2)在角色互换的旅行中,“盲人”与“拐杖”最好任意组合,“盲人”事先不知道“拐杖”是谁。
如果“盲人”事先知道搀扶自己的“拐杖”是哪位同学,就会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判断,他的“旅行”就事先有了某种程度的信任感(或者不信任感),就会直接影响到活动效果。例如“拐杖”是“盲人”比较熟悉的同学,在穿越旅行中,“盲人”就会比较放心。
(3)“盲人”戴上眼罩后原地转3圈,失去方向感后体验盲人的无助。
“盲人”戴上眼罩转3圈后失去方向感,容易造成对周围的陌生感,这时候会期待有人来帮忙,所以有利于活动者进入情境。此外,在等待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如果“拐杖”能及时过来搀扶他,自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被关照的幸福感。
(4)障碍旅程的设计,应该有跨越、下蹲、上下楼梯等多种障碍。
障碍设计复杂化是为了尽量创造一种比较困难的活动情境,使“盲人”的旅行变得有一些困难,从而有利于“盲人”更好地体会如果没有别人帮助的困难和被人帮助的快乐和幸福。
(5)人数单双数的控制问题。
如果在活动中出现人数为单数的情况时,要注意的是如果单数的是“盲人”,教师应该自己扮演“拐杖”,及时地帮助这位同学,而不要把他自己扔在那里。否则单数同学可能会产生一种被大家抛弃的感觉。笔者在给一个班级做“盲行”团体辅导时,一位女生就因为成了“盲人”单数,结果她一个人在那里蒙着眼睛等“拐杖”,然后她觉得自己被大家抛弃了,特别难过。
2.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分析: (1)学生的活动表现:
在活动过程中,不同的“盲人”与“拐杖”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特征,一些“盲人”和他们的“拐杖”配合得比较默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但也有“盲人”表现出对其他人信任度较低,行动比较迟缓。有些“拐杖”觉得自己很熟悉场景,觉得没什么困难,然后就很自信地带着“盲人”行走,没有考虑到“盲人”的实际情况,结果在行进中出现了挫折,使“盲人”降低了对“拐杖”的信任感,后面的行走就变得更加犹豫和困难。有些“盲人”非常信任“拐杖”,但是“拐杖”不细心,使“盲人”被碰了或者险些跌倒,这也影响到“盲人”对“拐杖”的信任感。还有的“拐杖”非常细心,但“盲人”一直缺乏信任感,没有安全感,不敢随从“拐杖”的引路。有的“拐杖”对“盲人”照顾的无微不至,但“盲人”不习惯“拐杖”的这种亲密接触。
(3)个案学生的分析:
笔者在活动中观察到有个别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了独特的行为特征。他们在做“盲人”时始终对“拐杖”不信任。例如有一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在试图自己探索行进路线,不配合“拐杖”的指导。还有一个学生不管“拐杖”怎么暗示引导,都非常小心,行走非常缓慢。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活动分享过程中应当鼓励其发表感言,以了解其活动中特殊表现的原因,同时也可以考查“盲行”活动的效果。第一个学生发表感言说,以前他认为人应该独立生活,不要依赖任何人,但是活动后他发现人其实有时候也需要别人帮助,以后应该多和同学交流一下。第二个学生发表感言说他父母曾经告诉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利用,人都是不可信任的。通过这次课他觉得人并不是单纯的利用关系,大多数人也能真诚无私地帮助别人。
通过以上个案的观察,告诉我们在团体活动课中除了要观察学生共同的行为特征外,也要注意特殊的个别现象。如果观察的问题课堂上不能解决,可以利用个别咨询等形式,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