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性化的 生活经历 认识感悟 审美情感 心灵语言 丰富想像 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的种种问题,归结到一个肯本点,是将充满人性美德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了枯燥、机械、虚假的应试训练。现在学生的作文既无灵气,也无灵魂;随大流的多,阐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瞎话。作文要写有我之情,有我之思,有我之心。作文要写主体的真话、真情、真体验和真感受。即主体的内心世界——个性。失落了学生个性的作文,是没有灵魂的作文。不能反映内心世界的作文,也就失去了作文本质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能力上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是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第三段: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个提法注重在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
个性化作文具有独创性、真实性、想象性的特点,要强化小学作文的个性指导。
一、鼓励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生命的活动,构成了完
全不同的生活经历。可以说,生活经历的最基本点,就是因为主体个性的不同而各异。如果学生能在不受压抑的情况下去写个人生活经历的一些事,作文内容是不可能雷同的。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从言语激励,佳作引导,感悟生活,形成习惯四方面入手。即鼓励学生大胆写,实话实说;然后选择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文章读给学生听,并作简单评价;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最后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形成习惯,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
一、激发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
儿童由于心智水平的差异和生活境遇不同,往往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这是正常的。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极左思想的影响,我们总是喜欢用大统一的思想认识和标准化的答案去规范学生,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不同的认识和感悟,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因此,小学生在作文中往往只套袭被老师认可的认识问题的通用公式,而不敢或不习惯在作文中体现个性化的认识和感悟。
鼓励学生自主表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掌握技巧,促进学生尽情地倾吐。只有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文章才会最生动、最真实、最感人,我在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表达、畅谈个性化的认识
1
感悟的:
首先,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写“我”自得之见,抒“我”自然之情,用“我”自由之笔,显“我”自在之趣。因为,有了“我”,作文才会有个性,才会有真情,就不会人云亦云,就不会公式化、模式化,就不会去抄袭、套作,它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和真切感受,作文也就不至于无病呻吟了。
其次,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大胆质疑,大胆发现,大胆表现自己,虽然带有稚气童真,却充满想象,充满灵气,这样他们就会有对人生的深悟、对社会的洞悉。 求真、求诚是作文之本,健康的个性应是说真话、抒真情,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远离虚情假意。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说诚信之言,何立真人人格。
二、 引导抒发个性化的审美情感
心灵的自我感受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审美活动。作文应当是学生心灵自我感受的自由表达,这种表达无疑会充满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对小学生作文不能过分强调“文以载道”的要求,因此他们是小学生的一份习作,并不承担社会教化的责任。因此,以
2
意识形态作为判断作文的绝对标准是不妥当的。学生被预置在既定的审美标准之中,久而久之,就会成了丧失自我的非真实的存在,这显然也是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失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写个性化的审美情感。
三、爱护体现个性化的心灵语言
人们在学生作文中往往多见冠冕堂皇的公众话语,他们按照大人们的喜好和要求说话。这些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说的不是自己想说的话,这些作文常常使人觉得孩子们似乎没有长大就已经老了。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是“童心”“童真”、“童趣”的直接体现。 “童心”“童真”、“童趣”是人的一生中无法重复的。小学生应当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感受和情感,即应当写出“童心”“童真”、“童趣”,写出“童言稚语”。著名作家王旭湖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说话。”他们说得不太好事正常的,而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四、鼓励放飞个性化的丰富想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像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相像是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相像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因为伴随相像的是人的思维活动,人与人之间在思维的敏捷性、广度和深度上存
3
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也会导致相像的结果会千差万别。学生相像的翅膀一旦打开,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鲁迅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下面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六.丰富生活,充实个性化的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范围有限,这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敏感的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能找出一点令人心动的东西来,就需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充实生活。“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多在文外下功夫,给学生创造各种活动的机会,寻求“源头活水”。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学生非常渴望了解陌生的世界和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近在咫尺的邻居家,或者远在异地亲戚家,流水潺潺的河旁湖畔,或者鸟语花香的公园,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极有吸引力的去处。倘若开展远足、参观、游览等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使学生走出学校的狭小天地,欣赏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去了解自然,了解社会。
4
(二)感受生活,在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如春秋游路上,采一朵野花进行解剖,让学生了解花的名称、结构、生长季节等或捕捉一条小虫进行观察,让学生了解它的生活方式、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利害关系等。沿途遇见的一辆汽车、一幢房子、一棵树、一条小河、一块怪石……都可以成为观察、谈话的对象。教师还可以通过“触景生情”“借题发挥”去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这些真实的感受作为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写好个性化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积累生活。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这就是写作的开始。中低年级学生可以采用“见闻簿”的形式,每天一句话或几句话记录当天的生活,高年级学生则采用“写日记”“写周记”的形式积累生活。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然后去放大,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去更好地发展,不是非得按照教师的喜好加以纠正不可。杜甫有诗云:“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学生作文中的媚世之思与佞巧之言,其实是一种心灵的遮蔽。要细心呵护他们灵性的表达,诸如“我的童年很长,一头系在妈妈的发上”“一头
5
醉人初升的太阳”“冰雪化了,变成了春天”“河里的水很活泼”“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这些都是富有灵性的、富有个性化的表达,呵护它,就是呵护学生富有创造的个性。
我在作文教学中十分注意呵护学生个性化的话语倾向,主要采取鼓励的原则,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习作。要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在同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做硬性规定,标准因人而异,要看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同时,鼓励思维求异,求异有利于思维追求个性,个性意味着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对作文来说,求异会带来无限思维的空间和蓬勃的活力。
参考文献:
光明出版社出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154页, 作者张春启写的注重发展个性, 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