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略论钱学森的读书、科研与成才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5年3月 第2期(总第174期总第31卷)』ou of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兰 堡 ! ! !! !: 竺: !:! !!!: 501Mar?2,. .略论钱学森的读书、科研与成才 刘菁菁 (济南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103) 摘要:钱学森重视读书,认为读-I ̄是做好科研的基础。他从知识体系自身要求出发,认为读书要注重博览,读-I ̄要沟 通理工,实现理工文的融合。钱学森虽是理工科出身,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和马克思主义原著也深有研究。钱氏认 为这对其价值观选择和科研工作都有深刻影响。同时要求读书“无止境”,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钱学森注重品德修 养,注重民族气节与个人操守,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科技事业,实现了“三不朽”的价值追求。钱学森的读书与科研 经验对于后学者有深刻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钱学森;读书经验;科研 中图分类号:G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05(2015)02—0143—05 一、略论钱学森的读书与科研 动力学的来龙去脉。” 3l(啪’这样经过3年苦读,“当 时美国航空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哪些?前沿在哪 钱学森认为,科学研究的本质在创新,这就决定 了它须臾离不开坚持不懈地博览群书。2O世纪50 年代末,他曾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说:“科技 大学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新科学、新技术的研究。既 然是新科学、新技术,要研究它就是要在尚未完全开 辟的领域里去走前人还没有走过的道路,也就是去 摸索,摸索当然不能是盲目的,必须充分利用前人的 工作经验。”[1 J( 显然,要充分利用前人经验,首先 必须知道它;而要知道它,只有认认真真地去读它。 这个时期,钱学森还曾对清华大学首届工程力学研 究班的学生说:“你们要想进人工程力学这个领域, 就要把这个领域已有的东西全部搞清楚。你没把别 里?都一清二楚了。”所以,其博士论文在高亚声速 流动计算、超声速空气动力学,乃至火箭喷气推进诸 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识,做出了原创性贡献。钱学森 把这种科研方法称之为“三年出货”。他说:“有些 年轻人觉得‘三年出货’太慢,很着急。可是,做研 究工作急是不行的。基础打得不牢,总是要吃亏的, 定要先积下足够的看家老本。”[ ](哪 所谓“看 一家老本”,即靠读书得来的扎实的文献基础。钱学 森参加工作后依然保持了这种读书与科研的方法。 譬如,他在研究喷气推进理论之前,首先对国际火箭 研究文献资料作了广泛调查研究,他阅读的相关早 期文献(1827—1931)12篇,近代书籍(1913—1933) 人做了什么搞清楚,怎么做得出自己的东西来 呢。”[ ] ’显而易见,要把某领域已有的全部成果 搞清楚,惟一的途径还是踏踏实实地去读它。这是 科研工作创新的前提,也是钱氏的经验之谈。他在 回忆师从冯・卡门做研究工作时说:“我在做空气 37部,近代论文(1927--1935)19篇,学术期刊4 种。 _(嘲 这样,在充分掌握前人经验与知识的基础 上,将课题分解为几个关键问题并提出简化假设,然 后运用力学、热力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估算主要控 制参数对燃烧效率和推力的影响,最终对火箭喷气 推进理论提出了独自的卓越见解。 动力学博士论文的时候,把关于空气动力学方面的 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意大利文的二百多篇文献 全部看过,而且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以求理清空气 收稿日期:2014—1O一12 既然科研需要读书,那么怎样去读?钱学森认 为首先是博览,即在CLCL实实掌握基础与专业知识 作者简介:刘菁菁(1980一),女,山东肥城人,济南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命运史。 ・143・ wenshi yanjiu 的同时,广泛阅读与之相关的各类知识。他说:“看 书不多,怎么做学问”。其实,读书之所以要博览, 这也是知识体系自身的要求。钱氏认为,学科的发 展互相交叉、互相作用、互相借鉴是离不开的。这就 是跨学科研究问题。他说:“关于这一点我的感受 也很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我是学航空的,但凡 打第一个回合,结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再准备打第二 个、第三个回合。”[81( ’无论是基础学科,还是专业 领域,其本身还有个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问题。所 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读书是无止境的。钱学森在 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做研究就是开拓已有的知 识领域,攻克学术的前沿阵地,所以一定要知道科学 的最新发展,了解别人的最新成果。因此我一有空 是我感兴趣的学问都去学,都去听。那个时候数学 系的课,什么复变函数、偏微分方程等我去听;物理 系的课,比如量子力学、相对论、统计物理等也去听, 就去学院图书馆的期刊开放陈列架,翻看最新的期 刊,阅读别人的新论文,并从中得到启发。后来我当 了教授,仍旧这样做,也要求我的研究生们这样做 ……这对我后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有很大的作用。 回国后中央叫我搞导弹和航天,正好需要很广泛的 以促进我们的研究。”_9 这就是钱学森的“读书 知识,所以工作还基本胜任。再往后我搞科学技术 体系研究,那就更广了,没有当年比较雄厚的基础就 根本没有这个眼界。”_61(晰’ 与科研观”。 二、略论钱学森的“三不朽” 跨学科研究除了理工沟通之外,还要有理工文 的融合。因此,读书之博还包括科学工作者博览文 学艺术之书,反之亦然。钱学森说,他读过许多艺术 理论方面的书,“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 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 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由钱学森的“读书与科研观”可知,科研的灵魂 是创新;捕捉这个灵魂的利器即终生不倦地博览群 书。而钱氏的可贵之处是,他并未就此停滞,而是进 一步拓展,并以自己的成才历程为案例,提出了杰出 创新人才与科技帅才的培养问题,这就触及到科研 创新的主体——科研工作者这个根本性问题。虽未 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 重要的。”因为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 不行,创新的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 进一步展开充分论证,但却抓住了科研创新的关键, 也将读书与科研的价值升华到空前的境界。 他在《图书馆与钱学森》中,总结了他在中学、 大学,以及留学美国、回国工作等不同时期读书与科 研、与工作、与自身成长之间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 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图书 馆和资料馆,就没有今天的钱学森。阐明了他一生 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若“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 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 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 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 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 苦读与成才之间的内在关系。 要理清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首先应该准确 为“今天的钱学森”定位,然后据此追踪寻迹,探明 其学识渊源。 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与艺术 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 也需要科学。”总之,钱学森认为,“人的创造需要把 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这是两种思维的辩 证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应取名为创造思维,这 如何为他定位呢?笔者以为,“今天的钱学森” 已经够得上古人所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是智慧之花。” ‘啦”钱氏这段精彩议论道出了理工 文沟通的灵魂。 其次是“读无止境”。已经大学本科或研究生 了,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讲,就是他在道德、事功、学问 这三个维度上,都达到了当今时代的顶尖水平 钱氏之德,首先体现在他的爱国情操、民族气 节,以及做人的尊严上。钱氏留学的目的是强国。 毕业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读书?钱氏认为,高等学校 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时期,由于读书年限的规定,必 然存在一定的局限。而且“基础学科知识和专业知 他首次拜见导师冯・卡门时,就说:“我有志于推进 火箭的研究,或许这也是我们祖先的遗愿。所以我 识的关系是辩证的:搞好了基础去搞专业是对的,但 由于专业的进一步需要又会发现基础不够,有必要 再返回来把基础扩大些、巩固些。在高等学校里是 以为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我们的祖国太需要它,我 可以在这方面为国家提供更为直接的服务。”_9 J( 他读完博士,美国多家单位争相聘用,并许以高薪。 ・]44・ wensl ̄l yahjlU 加州理工学院的酬金是,月薪2000美元;月兼职费 与目标,再次描绘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 梁思礼院士认为,中国的航天事业“钱老是总的指 1600美元;担任军方研究项目协调人年薪5万美 元,每个项目另有3000至7000千美元的奖金。钱 氏若留在这里工作,其收入“即使在美国也属于高 薪水平了”。但他不为所动,他说:“我是大唐的后 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 儿 导,很多重大决策是他拿,应该说,没有钱老就没有 现在的中国航天。”黄纬禄院士说:“在某种意义上 讲,钱老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象征。”聂荣臻元 冲破阻力,毅然回国。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 帅的评价是:“我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是与钱学 森同志出色的工作分不开的。” 1 (P”由此观之,钱 氏的强国之功无以替代,必将光耀千古。 钱氏之识,一指学问之大二是立言之深。学问 之大的标志是其构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打通了 理与工、文与理、科与哲、中与西。其学问的广、大、 高、深,为当世所罕见。其智慧及其形成轨迹,体现 家领导人曾劝钱氏“去美国走走”,以推动中美科技 交流及中美关系发展。钱氏表示:美国政府如不公 开为其平反,他今生今世决不再踏上美国本土。这 就是钱氏的情操、气节与做人的尊严。 钱氏之德,还表现在无私奉献的赤子情怀上。 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 就是为人民服务。”他不仅全身心地投人到新中国 航天事业中,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而且还 在他的10部专著、两部文集、300篇论文和15卷 《书信》之中。 立言之深的标志是他总结中国航天工程的实 尽其所能回报社会。他回国不久,就用万元奖金认 践,创立了中国学派的系统科学,并将其运用到我国 购了爱国公债,捐赠其《工程控制论》中文版的全部 稿酬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力学系;20世纪60年代初 社会主义建设中。其学术著作《论系统工程》《创建 系统学》,蕴涵了他的系统科学思想、系统科学方 法、系统科学理论、系统技术与系统应用,内容丰富 而精深。钱氏十分看重他的系统科学理论,他曾说, 我们若是把这件事情做成了,将是震动世界的,在科 学史上的意义将不亚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的社 他把《物理力学讲义》和《星际航行概论》两书稿酬 全部作为党费;新时期以来,他将落实政策补发其父 的工资全部转为党费,将新版《论系统工程》所得的 稿酬捐给“系统工程研究小组”,将所获何良何利基 金一百万元港币全部捐给了我国“促进沙产业发展 奖励基金”。『7]‘眦 ’钱学森已经成为“一个高尚的 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 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20世纪世 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可能要远 远超过我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 钱学森1989年正式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建言:设 立国家级总体设计部。翌年3月8日向中央政治局 常委汇报其关于建立国家总体设计部的建言内容, 界级的伟大科学家中,他的品德可以和具有无私奉 献精神、热爱祖国的居里夫人媲美。钱学森精神必 将传世不朽。 钱氏之功,体现在他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中。 1956年2月27日,他为新中国起草了《建立我国国 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系统提出了发展我国火箭 和导弹技术的蓝图,之后受命担任国防部新建的第 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充分肯定。他认为,社会 主义建设工程是由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文明建设)、 社会政治系统(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意识系统(精 神文明建设)三大子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建立 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设计部,就是要从整体上用系 统工程方法解决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实现这三大文 明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他说:“现在我们国家在 发展、改革中所出现的问题确实复杂,老办法不行, 应该考虑新办法,这就是系统工程和总体设计部。” 五研究院院长,走上了中国火箭和导弹总设计师岗 位。1963年4至5月,他主持论证《地地导弹技术 发展途径和步骤》方案,于1965年1月形成了我国 《1965~1972年地地导弹发展规划》(简称“八年四 弹”规划)。这个规划的完成,不仅使中国国防力量 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而且使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 基本形成了自主研发体系。1968年中国空间技术 而且,“总体设计部所依靠的五个条件—各行各业 的专家、文献资料信息、巨型电子计算机、统计数据 信息、系统理论和知识工程,我国都具备。”[1 钱氏 的这一立言虽因各种原因尚未付诸实施,但其思想 的光辉及其现实意义,已经越来越被无数事实所证 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受命兼任院长,他再次以战略科 学家的气魄,主持制定了我国《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实。此外,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同样体现了钱 氏的学识之深,思想之精,立言之大。 十年发展规划》,确定了我国卫星、飞船的发展方向 ・145・ wenshi yanjiu 钱氏之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且有主次之分。笔者以为其立德居于首。 试想,他如无德,既不会学成回国,也就无立功之说; 但若无学术成就,想爱国、欲立功,也缺乏本钱。立 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 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 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至于迷失道路;这 样,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 德、立功与立言的关系也大抵如此。正如阿尔伯 特・爱因斯坦所言,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一个时 代和整个历史进程的意义,比其单纯才智所取得的 成就还要大。不仅如此,即使就才智所取得的成就 而言,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道德品格,而且这 种依赖程度比通常所认为的要大得多。 三、读书与科研成就了钱学森 献。” 引 ”这就是说,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立德 之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研究方法(创新之 本)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研成果为谁服务(立功之 旨)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有人称赞钱学森的爱国品 德,他说:“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 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泉源!而且一个马克思主 义者是决不会不爱人民的,也不会不爱国 的。”I1 j( ’一语道破了钱氏苦读马克思主义与其立 德之间的内在关系。 钱学森的立德、立功、立言,若追根溯源,则是由 其终生的博览群书与科研创新所成就。 以钱氏之德而论,其形成即与他苦读中外文化 经典密切相关。一是饱览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比较 典型的例证是,钱学森出国前夕,其父钱均夫特意为 钱氏的立功与立言,不仅与其立德有关,而且获 益于其卓越的学术成就。早在留美时期,其两篇博 士论文《可压缩流体边界层》和《可压缩流体的二维 亚声速流动》一经发表,便轰动了国际科坛,使他一 跃而成为世界一流的力学家、导弹专家和控制论科 学家,从而拥有了这一领域的发言权。他回国所从 他准备了一批典籍,其中有《老子》《庄子》《墨子》 《孟子》《论语》《纲鉴易知录》等,希望他在研读航 空工程之外,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以提高道德素 养。¨1 ¨H 钱学森曾说:“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 也对艺术感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 的确,他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是很高的。他著有《科 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和《钱学森讲谈录—哲学 事的航天事业,所凭借的正是这些高、新、尖技术,因 此他的“立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钱氏卓越 的学术成就又是怎样获得的呢?不错,留学科技发 达的美国;师从一流的科学家冯・卡门,都是重要原 因。但笔者认为这毕竟还是外因,钱氏本人的博览 群书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以当年的留学选拔考 试而论,考试总成绩与钱学森并列第一的,还有清华 科学・艺术》两书,对文艺理论、音乐诗歌,以及 绘画书法等诸多艺术形式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且 ・具独到见解。像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屈原的《天 问》、岳飞的《满江红》等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词 佳句,经常是脱口而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 形成了钱氏文理兼融的科研理念,而且也滋养了他 的民族之情、爱国之德。二是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 大学毕业的一名考生。而航空门留学的名额只有一 个。因为钱学森航空工程单科的成绩为87分的高 分,且已有六篇关于航空、火箭方面的论文发表,所 以综合考评,最终选录了他。钱氏的这个优势,即来 源于他专业课之外的博览。虽然他在上海交通大学 钱氏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从阅读鲁迅译 作开始的。他第一次读到的鲁迅译作是俄国早期马 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鲁迅在此 书的译序中称赞作者是伟大的思想家,其《艺术论》 “不愧称为建立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社会学、美学 的古典文献。”l1 【P¨ 钱氏正式读马克思主义原著, 是留美期间参加加州理工学院“马列主义学习小 组”之后。这时他结识了更多的左翼科学家,如与 的专业是铁道机械工程,但是,他说:“我到图书馆 借读的书决不限于此,讲飞艇、飞机和航空理论的书 都读”;他的同学罗沛霖证实“图书馆里关于航空工 程的书刊,他都读遍了。” 2_(H 而且“术业有专 攻”,有多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所以这个极其难得 的留学机会也就给了钱氏这位“有准备”的学子。 他的这种博学精神,后来带到了留学生涯中,他说: “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 他们一起读《反杜林论》,讨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以及中国问题等。科学家为何要读马克思主义的 书?钱的回答是:“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最重要的 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讲的是物理 学的前沿,原子、原子核理论、核技术,连原子弹都提 到了0”[9 3(PTg 已如前述,既然知识体系自身是要 ・146・ wenshi yanjiu 求跨学科的研究,那么,钱氏能这样去博览,怎能不 [7]王鸿生.领军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M].中国科学 取得赖以“立功”的卓越学术成就呢? 技术出版社,2013. [8]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一哲学・科学・艺术(增订版)[M]. 九州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9]孔祥言.钱学森的科技人生[M].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 [1]陈新华.集大成的智慧一钱学森谈教育[M].上海交通大学 [10]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与航天一院[M].中国 出版社,2007. 宇航出版社,2012. [2]马德秀.钱学森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M].上海交通大 [11]王成斌,刘兆世.钱学森总体设计部思想初探[M].中国宇 学出版社,2011. 航出版社,2011. [3]石磊,王春河等.钱学森的航天岁月[M].中国宇航出版社, [12]苗东升.钱学森哲学思想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2. 2011. [13]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译文全集(卷5)[M].福建教育出 [4][5]‘‘学术思想传承与创新丛书”编委会.中国科学与工程 版社,2008. 杰出人物案例研究(下册)[M].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孙书平) [6]顾吉环,李明,涂元季(编).钱学森文集(卷6)[M].国防工 业出版社,2012. On Qian Xuesen:Scientiifc Research,Reading and Aalent Liu Jingjing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Jinan,Shandong,250103) Abstract:Qian Xues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thinking that read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scien— tiifc research.Although he was learn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 also had a deep research in Chinese tradi. tional culture and Marxism origina1.H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moral cultivation,and devoted all his energy to sci. 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 in China,realizing the value of the”Three Immortality”.His reading and reseatc— hing experiences had profound in ̄luence education for the later scholars in China. Key words:Qian Xuesen;reading experience;scientific research ・147.—■—1 wenshi yanjiu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