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济南市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济南市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 , 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

【注】①瘿:读yǐ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 ②转转不已________ 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 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巧对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

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人。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为魏郡太守 为:________ ②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未: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 3.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 , 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③ , 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④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⑥ , 戒⑦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⑧之风。 【注】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驭:驾驭,控制。③厩:马棚。④贾(gǔ)人:商人。⑤遽:急忙,马上。⑥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⑦戒:通“诫”,告诚。⑧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蹄啮伤人多矣________ ②因诘仆________ (2)翻译句子。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谏议具备怎样的“古仁人之风”。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资治通鉴》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史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进步的?

(4)孙权在劝说吕蒙时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请你谈谈孙权这样劝说的好处。 6.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④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7.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 , 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 , 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

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得异石(________) ②明年至黄州(________) ③求砚不复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 天 砚 也 有 砚 之 德 而 不 足 于 形 耳。

(3)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丙)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斯是陋室 是非木柿

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从今若许闲乘月 卿言多务,孰若孤 (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啮沙为坎穴________ ③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 ④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4)《陋室铭》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

(5)老河兵最终找到石兽的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欲居九夷①。或②“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①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或;有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无丝竹之乱耳 C.何陋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乙】文中的“子”是指孔子。

B.《陋室铭》骈散结合,且以散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宜通过诵读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C.【甲】文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D.【乙】文表现了孔子对君子的期许。君子的精神风貌是有积极的影响力的,可以感染他周围的人,并最终改变环境。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 ②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人,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遗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③以钱覆其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②康肃笑而遣之。

(3)下面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陈康肃自信,卖油翁自大。 B.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的技术高超。 C.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的道理。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 , 终不肯俯。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稃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視,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特征为洛阳令/故其欲卿治经为博士也 B.及主出行/及鲁肃过浔阳

C.大言数主之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乃驻车叩马/蒙乃始就学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宣 不 从 强 使 顿 之 宣 两 手 据 地 终 不 肯 俯。 (3)“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C

解析: (1)埋(埋没);停(停止);来(来到);像(类似) (2)C

(3)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②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 (4)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2. (1)担任;不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3)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3.C

解析: (1)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C

(4)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4. (1)用蹄子踢;踢伤;于是

(2)(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3)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做人诚实;多替别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1)司马光;北宋

(2)只,只是;到,等到;擦拭;收益,好处

(3)通过鲁肃的“惊”或他与吕蒙的对话或“拜母”、“结友”的行为,以此侧面表现(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进步。

(4)“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利于接受”。

6. (1)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蕃:多;涟:水波。

(2)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7. (1)奇异;第二年;寻找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4)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这和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相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令苏轼遗憾,但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以“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8.C

解析: (1)C

(2)德行美好;冲刷;主观地判断;随时

(3)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4)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 (5)①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②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

9.C

解析: (1)出名,有名;大;调弄 (2)C (3)B

(4)“君子”应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5)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②君子到那儿居住,有什么简陋的呢?

10. (1)侵蚀、冲刷;逆流

(2)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3)“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11.A

解析: (1)擅长;离开;盖

(2)①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②康肃笑着把他送走了。 (3)A

12.C

解析: (1)C

(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3)“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