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yantubbs-1995-2005中国工程建设技术发展成就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篇

yantubbs-1995-2005中国工程建设技术发展成就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篇

来源:好走旅游网


1995-2005中国工程建设技术发展成就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篇

一. 前言

20世纪城市建筑工程发展迅猛,建设成果显著,有效解决了城市容量和城市地上空间资源的利用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空间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城市地上空间则越来越少,尤其是国内大型城市中心区的地上空间资源已几近枯竭,地上空间利用的成本也越来越高,部分地段的土地利用成本已经高达2~3万元/平方米,向地下要空间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又一个焦点,地下空间利用逐步成为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借鉴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也逐步由原始的“单点建设、单一功能、单独运转”模式向“统一规划、多功能集成、规模化建设”的模式转化,尤其近十几年来,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范围越来越宽,城市地下铁道、地下管廊、地下商业、地下交通、地下停车、交通枢纽以及城市防灾工程等建设项目不胜枚举。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经历了“自由发展”、“有序建设”、“法制化管理”等若干阶段。早期国家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并没有明确规定,地下土地资源是一块“毛地”,其利用的随意性很大,土地出让条件也不一致,在此方面没有明显收益。1997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作了规定,使中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有了明确的方向。2001年,建设部发布了《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的决定》,更加明确了国家主管部门、地方的职责,并明确规定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明确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从此,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使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真正意义上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内各主要城市对地下空间利用工作一直非常重视,近年来建设工程逐步增多,已经形成良好的规划、设计、建设局面,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西安、青岛、杭州等城市正在或已经编制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二.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

我国早期的城市地下工程绝大部分是防护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城市人防地下工程的规模已经相当巨大,据初步统计,仅平战结合开发利用的人防工程已经达到数千万平方米。1986年之后,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的逐步开展,以轨道交通建设为主的地下空间利用占据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导地位,轨道交通建设也带动了沿线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工作逐步走向正轨以及城市地上空间资源的日趋紧张,城市其他地下设施的建设发展迅猛,除地铁之外,城市地下商场、地下广场、地下停车场、地下

综合体、交通枢纽、综合管廊、地下交通设施等工程比比皆是。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工作成绩突出,硕果累累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明确了各级的管理职责和对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的要求,国内各城市对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工作非常重视,并着手组织编制地下空间总体规划,以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西安、青岛、杭州等为首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工作走在了前头。

北京市为编制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各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其中包括基础调研、研究、规划研究、技术研究等四个专题,共15个子课题,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北京市区中心区地下空间利用总体规划》,根据规划,北京市区中心区远期地下空间开发总量将达到3000~40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北京市对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实施规划,如北京CBD中心区地下综合开发规划,其地下空间与地铁1号线、14号线结合并连通区域内所有地下空间,规划开发总规模约30万平方米;在奥运公园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中,地铁车站与中心区地下商业连接,整个地区地下空间开发面积为52.6万平方米;另外,对金融街地区、西单、王府井地区、中关村地区等也作了详细规划。

初步估计目前上海地下空间开发总面积约440 万平方米。上海市除进行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外,针对中心区和重点地区进行了专项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如上海世博园规划将有五条地铁(M4、M5、M7、M8及L4线)联系世博会园区内、外交通,在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世博会交通网络中,地下交通枢纽将成为整个交通网络的锚固点,园区内大型展览馆将轨道交通作为其地下部分的延伸,成为展馆的一部分。

至2007年前,上海将重点推进建设\"东南西北中\"地下空间骨干工程:东为世纪大道东方路交通枢纽;南为上海南站;西为静安寺地区、中山公园交通枢纽、宜山路-凯旋路交通枢纽;北为虹口足球场交通枢纽、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中为人民广场综合交通枢纽等。

上海南浦站规划地下空间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广州除以地铁建设作为地下空间利用的骨干,加强地铁沿线地下空间规划外,还采用示范工程的方式开展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和建设工作,如广州城市新轴线地下空间示范工程;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示范工程;花园酒店城市广场示范工程;金沙洲新型居住小区示范工程等等。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计划开发地下90万平方米空间。

南京也规划了多处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如将借危房改造之机在北极阁地区的安仁街与北京东路交叉路口处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广场地下是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 规划中的湖南路地下商业街规划地

下空间总面积约5万平米。

深圳规划并建设了围绕地铁站的十大地下综合体,其中罗湖交通枢纽规划在国内得到了赞许。深圳还拟在市中心区规划14万平米的地下商业空间。

西安早在1995年就制定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并初步确定了规划地下空间利用总量。在古城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方面,西安市作了有益的探索,钟鼓楼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世纪金花)已经成功实施。

杭州市对地下空间利用进行了详细规划,其中钱江世纪城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全国第一个地下空间规划项目,该规划拟在钱塘江南岸建设2245万立方米的地下城。

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成果丰富

1995年~2005年,全国地下空间利用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绩,这十年的成果,超过了前30年的总和。

1) 地铁建设量大面广,成绩突出,带动了地下空间利用的发展

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内地已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武汉、深圳、重庆、南京共10个城市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投入运营,运营线路总长度457.6公里,其中有约50%以上是地下线路。近10年开通的里程相当于以往几十年总和的3倍多。

作为地下空间利用的“动脉”,地下铁道工程串起了沿线地下空间,并结合地铁建设同步建设了多处综合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与地铁工程融为一体。

上海地铁2号线杨高路站与车站周围的地下商场、下沉广场、地下汽车库、自行车库、下立交、规划地铁、公交车站等有机的结合,带动开发的地下空间面积达6万平米(不含车站本身面积),中山公园站自身以及带动相邻地下空间开发面积达2.5万平米。

上海南站站交通枢纽工程将上海地铁一号线既有的上海南站地面站改为地下车站,移至上海铁路南站主站房下方,并同步实施远期轻轨L1线上海南站站的土建预留工程,均为地下车站。南站工程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汇集有R1、M3和L1三条轨道交通线、长途汽车站、近郊汽车站和公交枢纽站、出租车停车场等交通枢纽设施,通过改造,实现与明珠线、轻轨L1线形成工字形换乘,并实现与上海铁路南站进行“零换乘”。上海南站枢纽地下空间开发面积达15万平米。

深圳地铁罗湖车站与罗湖交通枢纽结合,通过建造地铁罗湖站、地下交通层、地下通道、地面高架系统,形成五个层面的立体交通枢纽,解决了乘客出入境及火车、公交、的士、地铁、长途大巴等运输系统的换乘问题。其地下空间总面积

达4.32万平米。

2) 地下管廊建设项目越来越多

上海市为了将浦东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共同沟--浦东新区张扬路共同沟。张扬路共有一条干线共同沟、两条支线共同沟,其中支线共同沟共收纳了给水、电力、信息与煤气四种城市管线。全长11.13公里。

上海松江新城示范性地下共同沟工程(一期)于2003年10月建成。地下共同沟(一期)长度323米,高度和宽度各为2.4米。从上到下依次铺设了粗细不等的35KV电力电缆、通信电缆、有线电视光缆、直径300毫米配水管、直径600毫米输水管、燃气管等。共同沟内设置了先进的通风和照明系统,所有系统由计算机监控系统控制。

2002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的上海嘉定区安亭新镇共同沟是我国首条完整的民用共同沟,共同沟铺设在居住区内。这个共同沟一期总长5.8公里,内设电力、通讯、给排水、广播电视、消防等各种管线,燃气管道则置于上方专用空间。

2005年建成的北京中关村西区地下市政综合管廊,敷设在中关村西区市政道路下,总长度1900m,总建筑面积:95090m2。其中地下一层为环形汽车通道,(单向双车道),地下二层为支管廊层、车库及商业开发空间,地下第三层为主管廊层,分割为五个平行的、互不相通的小室,分别敷设天然气、电力、上水、中水、冷水、电信和热力七种管线。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位于小谷围岛中环路隔离绿化地下,沿中环路呈环状结构布局,全长约10公里,主要布置供电、供水、供冷、电讯、有线电视5种管线,预留部分管孔空间以备将来发展所需。该管沟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条共同管沟。

杭州钱江新城共同沟。总长2100米,2005年底完工。钱江新城所有的管线,均进入该共同沟。共同沟的建设除了埋设管线外,更有利于保护钱塘江大堤,为规划发展预留了宝贵的地下空间。

佳木斯于2003年8月建成了我国东北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鸿宇市政管廊,这条地下管廊总长为2000米,将自来水、排水、天然气、强电、弱电、供热等市政基础管线科学地整合于一个混凝土框架空间内。

3) 地下商业及交通空间利用

西安钟鼓楼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世纪金花)于1998年建成,其地下空间利用面积约3.2万平米。该工程是对古城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既保护了工程环境,又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还创造了市民休闲的良好处

所,其建设模式值得推广。

北京金融街地下交通工程位于西城区金融街中心地段的地下,东至太平桥大街,西至西二环,北至武定侯街,南至广宁伯街,总建筑面积约3.01万平米,总长2378米。金融街地下交通工程主要由地下行车系统和地下人行系统两部分组成。地下行车系统位于地下二层,行车系统通过地下隧道与西二环路和太平桥大街直接相通,连接各已建、在建及拟建地下车库,可为出入西二环路、太平桥大街的社会车辆提供便利条件,高峰时段每小时可疏导约2000辆地面交通车辆。

天津小白楼地下空间开发,把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充分利用起来,结合区域交通整理,统一规划和建设。建成后的小白楼广场包括音乐厅、地铁小白楼站和广场,同时分为地上一层和地下三层。其中地上建音乐厅(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以及广场,总占地面积为9503平方米;地下一层和二层为商业广场,地下三层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地下总建筑面积为312平方米,地下三层预计有300个停车位。

3、地下空间利用技术较10年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 工法的创新突出,工法利用更灵活

传统的浅埋暗挖法仍然体现了其在软土地层中的良好适用性,在轨道交通项目中,暗挖车站施工方法和断面型式在传统浅埋暗挖法的基础上,为不断适应环境条件,有了很多创新工法,如PBA工法,平顶直墙法,暗挖逆作法等,这些工法在北京地下空间利用工程上(尤其是地铁工程)得到了广泛应用,暗挖车站的断面也越来越灵活和壮观,以北京地铁五号线为代表的诸多暗挖车站已经成功实施,成绩突出。

铺盖法在地铁工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这种工法以其工艺简单、交通影响小和造价经济,已经被应用于部分地下工程,这种工法的标准构件研究也正在进行中,可以预计,在交通影响要求越来越高,而暗挖工法造价居高不下的现实条件下,铺盖法将被广泛应用。

盾构工法已经被大量的应用于北方地区(如北京等)的地铁工程中,盾构法的应用,大大加快了地铁隧道的建设步伐,且施工安全性也得到了改善。在盾构法应用的同时,工程界注重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如对盾构隧道在第四纪地层中的受力机理研究,对盾构隧道管片的配筋型式及钢纤维混凝土管片的研究,对盾构隧道扩挖车站的研究等项目正逐步展开,部分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并拟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隧道超前支护技术和手段在这十年来(尤其是最近5年)大大前进了一步,超前长管棚支护技术和超前预注浆技术(尤其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浅埋暗挖法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宽,SMW工法、旋喷注浆支护、LXK工法、土钉墙支护技术等大量的应用在地下空间开发工程中。

新的桩基支护技术越来越多,如十字桩技术、AM桩(旋挖挤扩桩)技术已经被应用在世纪工程中,效果良好。

管幕支护技术应用在在重点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地下空间开发设计手段和设计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地下工程设计基本仍沿用以往比较成熟的理论,但在设计手段方面近十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随着地下空间利用规模的增大,工程分析的难度和工作量越来越大,按照原有的分析方法其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也越来越差,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刚好填补了这一空间,目前工程设计计算所采用的软件有了性的变化,大型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被广泛应用。在地下空间环境分析方面,SES、STESS、CFD等仿真模拟软件较好的解决了问题,同时,也为设计优化和创新提供了条件。

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如何解决消防和防灾问题十分关键,消防性能化设计较好的解决了问题,消防性能化设计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地下空间环境控制方面由于设备和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防灾和环境控制的自动化和综合化已经是主流方向,在地下管廊、地下商业、地铁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

3) 地下工程安全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地下工程的施工风险大是其特点,在国内地下工程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的状况下,国内各主要城市已经着手开展系统的地下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项工作我们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发展前景广阔。

4) 技术和设备创新带动了地下空间通风空调系统的

由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主导提出并获得专利的多项通风空调专利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新技术包括空气—水空调系统、地铁集成通风空调系统、直接蒸发空调系统、设置屏蔽门的通风空调系统等,与这些技术配套的设备研制也已经完成并在世纪工程中应用。这些技术在改善地下空间环境条件的同时,大大缩小了通风空调系统占用空间的面积,这在地下空间高造价、高投资的现实情况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效益。

地源热泵采暖技术已经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得以应用(成都地铁)。

5) 地下空间防水技术日趋成熟

防水材料的更新已经超过了土木工程其他材料的更新速度,防水材料的更新主要基于防水材料本身和防水工艺的考虑,力求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和后期补救工作的效果。新材料止水带、膨润土防水毯(板)、各种注浆管、缓膨胀止水膏剂等层出不穷。在防水设计方面,经过实践验证的防水做法得以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既有人防工程的工程再利用工作前景广阔

国内不少城市在早期建设的人防工程仍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可以作为地铁工程的一部分加以利用。重庆地铁1号线利用了2.87公里的人防洞,且利用人防洞扩建的小什字车站单拱开挖跨度20米,地面覆土6.7米,已经建成。哈尔滨地铁也即将利用5.3公里的人防隧道作为地铁区间隧道加以利用。

三. 我国地下空间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提高城市防灾救灾能力、发展城市经济、改善城市环境、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发达国家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历史悠久的城市比,还有不少差距。

1) 缺乏整体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即要研究地上地下的协调,又要研究资源调查和需求预测,并考虑财力和筹资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全面规划。另外,规划的严肃性还得不到保证,变化频繁是导致部分项目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2) 地下空间利用的研究工作不足

尽管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充分发挥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如何确保开发成果(尤其是公益性开发成果)能够得以充分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管理机构条块分割严重,没有明确的职能和职责,这是导致目前已经建成的工程无法正常投入使用的主要原因。

3)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关法规和标准欠缺

目前我国除人防工程建设的规划、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以外,关于地下空间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到地下空间的开发战略、方针、、管理、建

设标准、技术标准设计施工规程等一系列问题基本都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下空间的发展。技术标准缺乏,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工程建设的风险。

4) 没有广开渠道,多种形式解决资金来源

目前已经建设的地下空间利用项目,除建筑附建式地下室外,绝大部分是国有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式中,若要大力发展地下空间利用工程,必须有利调动其他投资的加入,因此,在开发资金的筹措和工程的运营模式方面,还需要作大量的研究。

5) 平战结合处理不当,影响了地下空间开发的积极性

对地下空间作为经济资源和战略资源的认识不足,加上国家人防法对“城市地下交通工程及其他地下工程必须兼顾人民防空需要”的条款没有实施细则,导致认识的不统一,使工程的平战转换处理不当,影响平时使用功能。

6) 地下空间的功能配套比例不协调

近年来商业类的地下空间开发居多,而城市中最缺乏的地下停车场、市政设施等由于经济效益问题而无人问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地下空间的开发层次不高,造成了地下空间布局上的混乱。

7) 地下空间设计工作缺乏建筑师的参与,现代气息不够,内部环境质量不高,

与地面建筑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四. 我国地下空间利用工作的展望

1) 随着轨道交通网的形成,城市地下空间将逐步形成规模

国内各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轨道交通将在近10年内真正意义上建设成网,坚持轨道交通沿线的地下空间开发,将在城市中心区形成具相当规模的地下空间网络。沿线建筑工程也必然同步或超前实施,带动地下空间利用的需求。

2) 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绿地建设与地下空间的符合开发将是我国地下空间开

发利用的新动向

复合开发是一种很好的综合开发模式,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得到很好的验证,发展前景广阔

3)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将形成规模,综合管廊建设将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

主力之一。

解决和条块分割问题,是发展地下综合管廊的前提。建设综合管廊符合城市设施“集约化、综合化、廊道化”的发展方向,也是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必要条件。

4) 小汽车发展带动地下车库的建设

大城市停车难的现象非常普遍,停车位极度紧缺也是事实,这一问题,必须依靠建设大量的城市地下停车设施来解决。

5) 地下空间开发相关不断完善

是前提,是引导,着力研究与地下空间开发相关的法律和,解决相关资金及运营模式问题,是确保地下空间开发工作平衡、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此项工作目前非常迫切。

6)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将得到大力发展

初期地下空间的利用主要集中在较浅层的范围,随着工作的进展,地下空间利用必将朝着大型化、深层化、综合化、复杂化的趋势发展,这将有利促进相关技术的进步。

五. 地下空间利用案例介绍 1、 罗湖交通枢纽

深圳地铁罗湖车站与罗湖交通枢纽结合,通过建造地铁罗湖站、地下交通层、地下通道、地面高架系统,形成五个层面的立体交通枢纽,解决了乘客出入境及火车、公交、的士、地铁、长途大巴等运输系统的换乘问题。其地下空间总面积达4.32万平米。

总平面图

典型剖面图

竖向流线图

2、 中关村西区综合管廊

中关村西区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商务中心区。地铁4号线、10号线分别从地区西侧和南侧外围干道地下穿过,在地区东南角设有换乘站点。地下空间设有立体交通系统,实现人车分流,各建筑物地上、地下均可贯通。地下一层为交通环廊,设有多个出入口与单体建筑地下车库连通。地下二层为开发空间和市

政综合管廊的支管廊;地下三层为市政综合管廊的主管廊。

规划总平面图

地下空间总图

剖面图

管廊结构照片

3、 上海南站地下空间开发

上海南站站交通枢纽工程将上海地铁一号线既有的上海南站地面站改为地下车站,移至上海铁路南站主站房下方,并同步实施远期轻轨L1线上海南站站的土建预留工程,均为地下车站。南站工程形成了一个多功能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汇集有R1、M3和L1三条轨道交通线、长途汽车站、近郊汽车站和公交枢纽站、出租车停车场等交通枢纽设施,通过改造,实现与明珠线、轻轨L1线形成工字形换乘,并实现与上海铁路南站进行“零换乘”。上海南站枢纽地下空间开发面积达20万平米,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是地上部分的2倍多,建成后将成为目前沪上最大的地下空间。

南站交通枢纽鸟瞰图

建成后实景

平面总图

4、 北京CBD中心区地下综合开发

北京CBD地下空间开发包括一轴、一区、两点和三线等四部分内容。 一轴——地下公共空间发展轴:

东三环路南北向地下空间发展轴线。建立地下联系通道联络东西方向主要的地铁线路(1号线、14号线)。

一区——地下空间核心开发区域:以地铁国贸换乘枢纽为带动,重点开发建设东三环路两侧、长安街与光华路之间的CBD核心区与国贸一、二、三期工程下的地下空间。

两点——地下空间主要集散点:地铁1、10号线国贸换乘站和地铁10号线、14号线光华路车站(远期有地铁14号线光华路车站)。

三线——地下空间主要公共联络线:建国门外大街及建国路地下联络线、光华南路地下联络线和商务中心区东西街地下联络线。通过公共联络线,实现各地块与地下空间发展轴线的连接,形成主、次有序的网络系统。

地下商业开发规模约30万平方米左右。

地下空间规划总图

5、 奥运公园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 奥运公园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北端,是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核心区域。地铁奥运支线沿城市中轴线纵贯穿过奥运公园,共设四个车站。车站与中心区地下商业连接,与公交站可直接地下换乘。整个地区地下空间开发面积为52.6万平米,开发为地下两层,地铁在-14.5米以下空间。

奥运公园鸟瞰图

6、 上海世博会园区

上海世博园规划将有五条地铁(M4、M5、M7、M8及L4线)联系世博会园区内、外交通,在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世博会交通网络中,地下交通枢纽将成为整个交通网络的锚固点,园区内大型展览馆将轨道交通作为其地下部分的延伸,成为展馆的一部分。

世博园规划总平面

7、 西安钟鼓楼广场

地下广场夜景

地下广场

广场地面实景(广场下为地下空间)

地下商场

8、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廊位于环小谷围岛8.9公里(中环路一圈),另有约4公里多的支路段管沟,综合管沟内设有电力、电信、中水、热水等管线。

通信仓水仓电

9、 上海南浦站规划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分层图

10、 天津小白楼地下空间开发

天津小白楼地下空间开发,把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充分利用起来,结合区域交通整理,统一规划和建设。建成后的小白楼广场包括音乐厅、地铁小白楼站和广场,同时分为地上一层和地下三层。其中地上建音乐厅(建筑面积为3500平方米)以及广场,总占地面积为9503平方米;地下一层和二

层为商业广场,地下三层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地下总建筑面积为312平方米,地下三层预计有300个停车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