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科 目 : 语 文
学 院 : 文学院
班 级 :汉文五班
学 号 :41002251
姓 名 : 陈 晨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目录
一、教材分析……………………………………………………2
二、学情分析……………………………………………………2
三、教学目标……………………………………………………2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2
五、教学方法……………………………………………………2
1.教法
2.学法
六、教学过程…………………………………………………2-6
1.第一课时………………………………………………2-4
1
2.第二课时………………………………………………4-5
3.第三课时………………………………………………5-6
七、板书……………………………………………附在每课时之后
一、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作者鲁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字里行间融入作者真挚的感情。阅读这些文章,揣摩人物的性格情操,通过对文章语句的揣摩,体察作者的情感倾向。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对刘和珍的一些事件的叙述,一方面悼念刘和珍及其他“三一八”惨案的受害者,另一方面,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透过作者的文字,看到“三一八”的影子,体会作者悲哀与愤怒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已具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因距鲁迅的时代已远,对文章的时代背景也模糊不清,故在理解文章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远去的历史感悟不深,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多加分析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
①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文章背景
②具备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
③掌握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方法,通过人物事迹,能够把握人物的特征,把握作
者情感倾向
④能够联系背景及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大意,学会从整体到局部去理解文章,把握人物特征,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悲愤之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刘和珍的爱国热情以及为革命而献身的勇毅,以及鲁迅悲愤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把握刘和珍人物形象特征及作者情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教学方法
1.教法
3
多媒体教学法 讲授法
学法
朗读法 探究法 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引入鲁迅:神州大地,风雨如磐;镜水稽山,黯然失色。就是在这样一个国运艰难,危机四伏的年代,在被称为“报仇雪耻之国,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山清水秀之乡”的浙江绍兴,一位民族精神领袖诞生了——鲁迅!
2.指名学生对鲁迅作简单介绍
3.老师补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17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其笔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4.学习鲁迅的一首诗——《自题小像》
5.鲁迅作品介绍
4
小说集三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一部:《野草》
杂文集十六部:《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
译文:果戈里的《死魂灵》
6.引入叶圣陶、老舍、周海婴对鲁迅的评价,美国作家斯洛写给鲁迅的挽联
二、题解
1.“记念”表明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2.“记”相当于“纪”,白话文刚刚兴起,人们还不能严格地界定字词。
三、刘和珍简介
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
出生于贫民,自小吃苦耐劳,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如不顾学校当局的阻挠,起而奔走呼号组织同学走上街头讲演,抵制日货。当时,南昌女师校规森严,她与进步同
5
学一起同南昌学生联合会联系,成立了女师学生自治会,学校被迫取消了不合理的校规,而带头人之一的刘和珍,则受到了“记大过” 处分。1921年,刘和珍继续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在江西首倡女子剪发。女师很快掀起剪发高潮,三两天内剪发者不下百人,学校当局认为她\"首倡剪发,有伤风化”,被勒令退学。
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人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先生作品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
四、读课文,正字音
徘( )徊 ( ) 长歌当( )哭 菲( )薄
淋( )漓( ) 踌( )躇( ) 桀( )骜( )
赁( )屋 黯( )然 不惮( ) 喋( )血
尸骸( ) 立仆( ) 攒( )射 屠戮( )
惩( )创( ) 浸( )渍( )
绯( )红 殒( )身不恤( )
五、介绍写作背景
6
1926年3月,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遭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
3月12日,日本帝国主义公开出面,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市民、青年学生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然后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命卫兵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47人被枪杀,150余人受伤。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就是在当时遇害的。
六、播放有关“三一八”事件的视频
板书设计
一、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
二、关于“记”
三、熟悉课文,读准字音
四、了解写作背景
第二课时
7
一、读课文,熟悉文章脉络
1.学生齐读课文,讨论交流段落大意,派代表回答
2.师生一起总结
①痛悼逝者,交代写作缘由
②交代写作的目的
③回忆刘和珍
④写刘和珍遇害,愤怒揭露反动军阀、“学者文人”的卑劣行径
⑤追叙刘和珍等遇害的经过,赞扬她们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痛斥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总结全文,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鼓舞人们奋勇前进
二、找出有关刘和珍的事迹,总结刘和珍的形象特征
按文章顺序,刘和珍的事迹包括:
①生前爱看鲁迅的文章
8
②毅然预定《莽原》
③学生自治会职员
④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⑤赁屋授课后,来听讲义
⑥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⑦欣然前往,参加请愿,中弹牺牲
刘和珍的形象特征: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站在时代前列,有组织号召能力,追求上进,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有责任感,勇毅,爱国。
三、合作探究(一)
1.提出问题:面对惨案,作者“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可是又“实在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
3.老师示范
第一段中,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思是作者本有意为刘和珍写点什么,在这里,体现出作者对进步青年的爱护,又说道“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学
9
者文人阴险的论调,让作者感到悲哀,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心意。
4.学生尝试对找出的句子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些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纪念烈士,警醒庸人,表达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与上句同,情感加重。
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感慨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作者忍不住揭露真相,记录历史。
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哀痛到了极点。
板书设计
一、熟悉文章脉络
二、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三、把握作者情感
悲 愤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二)
10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真的猛士,敢干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问题:为什么说真的猛士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分析: 哀痛者,是因为他们能够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却无力改变;幸福者,是因为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并为之斗争、牺牲,能够为着改变现状这个信念,奋然前行,以为大众谋幸福为自己的幸福。
②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有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问题:红色标记的虚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分析: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表现作者的诧异,反动政府的出人意料的凶残。
③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
分析:这是一个选择复句,不……,就……,指出沉默的两条路:“爆发”和“灭亡”。这里既有对反动势力的警告,也有对人类的呼唤和激励!
11
④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有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问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内涵?
分析:比喻。“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斗争和反抗,“一小块”煤比喻流血斗争换来的小小的进步和影响。其意在说明请愿的收效不大,表明作者不赞从徒手的请愿方式。这就是说,在鲁迅看来,人类历史的前进固然需要付出大量牺牲,但为请愿而死是不值得的,更不用说是徒手。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
⑤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问题:结合这两个句子,谈谈三一八惨案的意义。
参考:暂时还未站起来斗争的人,会从这几个女子英勇献身的壮烈事件中看到一些改变现实的希望,吸取到一些教训,学到一些方法;真正的革命斗士,在先驱壮烈牺牲的精神的鼓舞下,会更加奋然前行。
二、合作探究(三)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述烈士遇难的情景?
先指名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分析引导
12
①是突出事件的真实性的典型性;
②是为了揭露反动派“虐杀”学生的滔天罪行:枪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这分明是居高临下的射击;张静淑“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这说明有军官在指挥;杨德群中弹后“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又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简直是“虐杀”;
③是赞扬了被害者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伟大精神。
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意在强调刘和珍的善良可爱,与她被强拖出校、惨遭杀害形成了强烈对比,反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卑劣。
三、结语
死者倘不活在人的心里,那就真的死掉了!鲁迅生活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依然要奋然前行,在这个时代,树立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旗帜!
四、作业
1.积累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请试着为刘和珍写一副挽联,要求字数相同,对偶。
例句:赴国难真猛士显真精神,悼芳魂小女子铸大勇毅。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