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有一天会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是形容谁的吗?
生(齐):老师
师:是呀。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今天我们就共同领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老师的风采。
(PPT)
梁实秋(1903——1987) :号均默,原名梁冶华、梁秋实,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师: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
1
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板书)。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
(PPT)
1.给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
有棱有角 椭圆形 狞笑
油渍瓢 淘汰
鼾声敷衍鼻涕
荪 琅琅上口 胡诌
冗长删削扑拙
突兀矫健 孑孓玉箸
2.解释下列词语:
惟妙惟肖:
有板有眼:
勃然大怒:
惟妙惟肖:
有板有眼:
勃然大怒:
按捺不住:
眉飞色舞:
抑扬顿挫:
朴拙:
突兀矫健:
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教师预设)写人的散文,往往要了解这样一些基础的信息:
人——事情——品格——手法——作者情感。
请速读课文,围绕这五个方面,快速梳理文章内容。
(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感知人物,整体把握)
提示自读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标注自然节,将有触动的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并将自己的感悟记录在书本的空白处。
明确:徐锦澄老师。1、印象最深:绰号凶,形貌不修边幅,行为凶,开口就骂人。2、使“我”受益最多:选辑教材新旧兼收,介绍作者亲切自然,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朗读课文抑扬顿挫;批改作文大刀阔斧;教我写作技巧点石成金,受用终生。3、感情:怅惘,敬慕。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请用一些词语概括出guo文老师的特点。
明确:丑、不修边幅、书呆气、糊涂、爱喝酒、真性率直、平等对人、有趣;有才气(眼界宽、对作品领会深入、修改文章老辣)。
2、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我对国文老师的感情怎样?前后有何变化?
生:可笑——有兴趣——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
2
师:文中除第2自然段和末段提及“徐老虎”外,其余的地方既不用这绰号,也不直呼其名“徐镜澄”,而是一律以“先生”、“老先生”、“徐先生”、“徐老先生”称之。这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又,末段虽然也提及“徐老虎”这一绰号,但他所表达的感情跟第2自然段称“徐老虎”一样吗?
生:不称绰号,不直呼其名,而以“先生”称之,这反映出作者对他的尊敬之情。第
二自然段给徐先生上绰号,那是少年时的不懂事。末段再以“徐老虎”称之,那是一种怀念,表达出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问题探究:1、文题为“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作者泼墨如水的用了八个自然段来写徐老师的趣闻逸事。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
第一小节交代了写作的缘由:给我印象最深,使我受益最多。总领全文。 最后一小节总括全文,照应开头,并表达了对老师无限怀念和敬佩的思想感情。
2、文中作者介绍了徐先生讲解的几种写作的方法技巧,自认为自己受益无穷,你能总结出这些写作的方法吗?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践行这些写作技巧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3、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徐先生的特点。
明确:徐先生:虽貌_______性_______但_______业_______生.
五、课堂小结
梁实秋先生用诙谐幽默风趣的语言再现了他的恩师,让我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一代大师对先生的尊敬和敬仰之心。下面,我们就怀着对先生的崇敬和赞佩之心,将你喜欢的句子再反复诵读几遍。
六、布置作业
小试身手:
请用50至100字刻画同学外貌或是写有关同学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能猜出来。
第二课时(文本研习与反馈练习)
一、自主阅读,美点寻踪
(PPT)
梁实秋的散文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1、学生读文本,勾画自己欣赏的句子,并质疑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内合作解决。
2、师生间共同欣赏品味富含深意的句子,并共同解决难以理解的句子。 (句子略)
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梁实秋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梁实秋“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这篇散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学习和3
4
5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树德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 胡耘学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学会在语境中抓取关键信息,理解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重点语句;
3、把握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过程,并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难点:
1、领会和把握作者深沉的悲痛和愤怒之情;
教
2、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语句含义;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解题:
“记念”一词与现代汉语的“纪念”,写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怀念”之意。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二、梳理行文思路:
1、请学生谈自己怎么写纪念类的文章;
2、明确指出本文的行文思路:紧扣“纪念”,展开全文。
第一部分:我要纪念(第1、2节)
第二部分:怎么纪念(第3、4、5节)
第三部分:为什么纪念 (第6、7节)
(1)请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 “我”想纪念,“我”要纪念刘和珍的三句话。
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请学生指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是怎么纪念刘和珍的。
明确: ①回忆音容笑貌,追溯交往过程 ② 记述刘和珍的遇难经过 (老师点拨:这个遇难的场景实际上用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驳斥走狗文人的流言)
(3)请学生根据第三部分的内容说出作者为什么纪念刘和珍。
明确:①请愿教训 ②评述烈士死难的意义
三、梳理情感线索:
点明:作者的行文思路也正是作者的情感脉络。
悲痛→愤怒→ 理性思考 (感性 → 理性)
四、朗读文句:
1、请学生在第1-5节中找出表现作者悲痛、愤怒的语句;
2、请学生朗读其中的一段话,教师点拨朗读时所带的情感和情绪;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研读第6、7节,学生分组讨论: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如何理解?
明确:(1)使用了比喻,“大量的木材”喻指人类做出巨大的牺牲,付出巨大的代价;“一小块煤”比喻社会前进的一小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阐明人类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让社会前进一小步。(2)指出徒手请愿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做的是无谓的牺牲,因此,总结教训要改进斗争方式。
教师点拨:抓修辞,转折连词。
2、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如何理解?
明确:高度评价了她们临危不惧、相互救助的品质和从容勇毅的精神,肯定了烈士死难对将来的意义。
教师点拨:抓修饰限定成分。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怎么理解?
明确:(1)一般的民众,会从她们临危不惧、从容勇毅的精神中,看到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2)真正的革命者,将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行。
教师点拨:抓叙述主体、标点、虚词。
六、总结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揭露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深切地悼念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表达作者的悲痛之情和深深敬意。颂扬她们从容勇毅的精神,唤醒民众,激励后来者奋然前行,并劝告人们要改进斗争方式。
七、总结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革命性:
鲁迅先生是为指引革命青年而纪念,为唤醒麻木民众而纪念,为推动社会进步而纪念。归根结底是为社会而纪念,为将来而纪念。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
八、布置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的内容,补写出下联。
上联:刘和珍欣然请愿喋血府门前 下联:示例:周树人理性纪念指路乱世间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