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摘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们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有着各自的优势。我们研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优势的同时,研究它们的互补性,便于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利于二者更好的合作,更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有机结合
一、义务教育精神是什么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为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工作作为民生问题之首,相关论述凸显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对基础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教育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海淀区教育系统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过程中,结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促进海淀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维护教育公平,进行了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工作的思路、任务和措施。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是人步入社会的起始站,是人生第一所而且是永远不毕业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基础性。二是自然性。三是长期性。四是灵活性。
三、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是一种专门的教育机构,它在专业化、计划性、系统性以及育人理念和团队精神的培养等方面是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学校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计划性、系统性。学校教育是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过程。它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特别是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更有利于规范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越发达,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就越大,质量就越高,这是无序的、分散教学所无法
做到的。
(2)专业性。学校按学科聘请具有教育理论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使用灵活多样、有效的方式对年轻一代集中进行教育,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人才。
(3)全面发展的理念。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直到现在,全面发展仍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追求目标。
(4)团队精神的培养。学校教育是分班进行的,每个班都有固定的人数,集体学习、生活,便于学生系统地、有组织地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1)更新观念,学校应当服务家庭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有一个简洁而鲜明的观点,就是“学校应当领导家庭”。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学校应当将这种领导模式转化成服务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家长参与家校和谐发展的能力和时间有限,一方面,需要学校发挥主体作用,吸引并组织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校方要为学生学习服务,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学校还要关注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不仅要找到学生发展的“最佳发展区”,而且要找到家庭成长的最佳发展区”,并走进家庭为家庭服务。在学校内部,校方应当重视对相关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等知识方面的全面进修和提高,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2)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业
许多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但学习成绩提高不快,于是家长便断言“孩子笨”,这种态度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会给教师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有些家长在对待学生学习成绩上,要么是不闻不问,要么是求全责备,这些都会对学生教育起不良的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即使学生在学习方面不是很理想,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作为家长应多与教师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千万别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放弃孩子的一切。另外,家长要协助学校教育做好思想疏导作为家长应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树立学校、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当孩子的认识与学校、老师的要求有偏差时,做家长的应站在学校、老师的角度给孩子进行合理解释和疏导。
(3)开发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新渠道
学校要吸引更多的家长更有效的参与到家校和谐发展中来,就必须开发家校
沟通的新渠道。一方面,学校要通过接触,尽可能多地与家长就管理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选聘等各方面交换意见,倾听并尊重家长的意见,采纳并利用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到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而因材施教。要多利用现代化的沟通手段。转变传统的“打报告”的形式,使沟通具有时代感、实效性。同时,树立身教意识,树立榜样形象,应成为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承诺。教师和家长要做学生日常行为的示范者。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既有对健康行为方式的倡导,也有对青少年不良习气的明确否定。
总之,要成为合格的教育者,需要的不是激情而是执著,需要的不是经验而是科学,需要明白让孩子听话首先得让自己能听进去孩子说话,需要明白让孩子听话需要自己学会跟孩子说话,需要明白教育孩子其实就是教育自己,需要明白想教育好他人,首先要先教育好自己。在网络通讯发达的今天,不论是家庭教育者还是学校教育者,只要我们采取各种方式积极沟通,遵循教育规律,真正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才能达成所愿。
参考文献:
[1]游云凯. 试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8)
[2]冯英. 家校互动:打造教育“共同体”[J].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0,(11)
[3]王华兰. 浅谈开展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J]. 黑河教育, 2009,(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