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冷战色彩 C.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 D.加剧了西欧内部的矛盾
2.柏林墙修起来后,肯尼迪总统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柏林墙归根结底应视为( )
A.“柏林危机”的产物 C.两德对峙的产物
B.冷战时代的产物 D.东德封闭边界的产物
3.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肯尼迪说:“我们解决了人类最大的危机之一。”赫鲁晓夫说:“我们从肯尼迪那里得到了无论是美国还是它的盟国都不能入侵古巴的保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表明( )
A.美苏化解危机使世界避免战争威胁 B.苏联有效遏制了美国霸权主义 C.在美苏争霸中此时美方占明显优势 D.双方在解决危机中都取得胜利
4.1969年2月,戴高乐接见英国新任驻法大使索姆斯,表示希望看到英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关系,在政治上和防务上加强合作,认为西欧应该有自己的于北大西洋公约的防务。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西欧政治上的联合进一步加强 C.英法共同规划欧共体的发展 D.欧共体推行自主外交
5.1988年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也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表明日本的实质意图是( )
A.谋求经济霸权 C.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继续追随美国 D.试图称霸世界
- 1 -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说明(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 C.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形成
B.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 D.世界局部战争日益加剧
7.20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一大批亚非拉国家加入联合国,同时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的组成以及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这一现象( )
A.打破了美苏两分世界的局面 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使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8.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在他看来,苏联的解体( )
A.导致了国际间力量对比的失衡 B.造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C.为美国实现世界霸权奠定基础 D.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9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 )
A.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B.排挤老牌殖家的势力 C.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 D.支持民族运动的发展
10.有学者曾说:“苏联虽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但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和国家组织中,处于少数和孤立地位,很难发挥作用;苏联无疑是一个军事大国,但是它缺乏战略空军和有效的天空防御能力;苏联的经济尚待恢复。”该学者意在说明( )
A.战后形成的两极是不对称的两极 B.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减 C.社会主义阵营不足以抗衡美国 D.苏联政治上孤立无援
11.(2020·天津高考)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
- 2 -
持一种特别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深层背景是( )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
12.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163个增加到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 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 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这场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起源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果维护和追求本国的国家利益是美苏对外最根本的依据和动因的话,那么美苏传统文化的迥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则不仅为美、苏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支撑,而且充当冷战的宣传工具。此外,美苏领导人认识的差异,也是促成冷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马建元《冷战爆发原因剖析》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两极格局主要表现为以美囯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抗,其中当然也含有美苏争霸的成分。二战后民族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由于苏联推行大囯主义和霸权主义,从而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20世纪70年代,美囯霸权地位开始衰退;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西欧、日本出现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正式结束。
——摘编自《世界政治格局》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
- 3 -
趋势。
14.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人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的转折点。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们相信任何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的全部合作。任何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的转折点”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和实质目的。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 1.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对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的组成部分。答案选B项。
2.B
解析:二战后由于美苏的争夺,德国,成立了东德和西德,因此,柏林墙修建是冷战时代的产物。故B项正确。
3.A
解析:古巴导弹危机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边缘。从材料信息看,美苏双方都认为,危机化解是一场胜利,这说明美苏化解危机使世界避免了一场战争,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题意不符,C、D两项与史实不符。
- 4 -
4.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戴高乐希望西欧在经济、“政治上和防务上加强合作”,“有自己的于北大西洋公约的防务”,反映了法国希望欧洲联合起来,摆脱美国控制。这表明两极格局下美国与其阵营内部成员(如法国)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分化,因此A选项正确。这是戴高乐的个人意见和希望,不能说明西欧政治上的联合进一步加强成为现实,也不能代表欧共体的态度,B、D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国的要求,并未体现英国的态度,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此时并未与法国共同规划欧共体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日本因在二战后经济上的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一股力量,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想要在国际上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故其实质意图是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答案为C项。日本的经济实际上无法与美国相抗衡,且这也不是其真实目的,故A项错误。日本崛起后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而不是继续追随美国,故B项错误。日本的实力不足以称霸世界,因此这不是其实质意图,故D项错误。
6.A
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后,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结合所学,六七十年代,欧洲加强了联合,日本经济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A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土崩瓦解,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7.D
解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答案为D项;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但没有被打破,排除A项;多极化格局至今没有形成,排除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仍然是两极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
8.A
D.阻碍了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解析:据材料“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解体导致了国际间力量对比的失衡,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故A项正确。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早已存在,不是苏联解体的后果,故B项排除。在多极化趋势下,美国不可能实现世界霸权,故C项错误。苏联的解体促进了世界多极化发
- 5 -
展的趋势,故D项排除。
9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奠定,进入全面冷战时期,苏联意图拉拢新兴国家,扩大反美阵营,争夺世界霸权,故C项符合题意。A项,苏联宣传亚非拉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但不能说明是宣传亚非拉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项,苏联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意在抗衡美国,与排斥老牌殖家并无关联,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苏联参与支持亚非拉殖民运动,排除。
10.A
解析:材料中“苏联虽然成为一个政治大国”“苏联无疑是一个军事大国”“苏联的经济尚待恢复”说明美苏势力的不均衡,故A项正确;战后的苏联实力大减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主义阵营,故C项错误;苏联政治上有社会主义阵营,不是孤立无援,故D项错误。
11.C
解析:“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方面的霸权挑战”意味着欧洲实力日渐强大,结合题干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可知,这一时期欧共体成立,同时日本逐渐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而欧洲对美国在大西洋霸权的挑战只是多极化的表现之一,C项是深层次背景,属于最佳选项;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是多极化趋势的一部分,是基辛格提出欧洲挑战美国大西洋的表层原因,不是最佳选项,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美苏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未确立起全球霸权,B项错误,排除;通过题干可以看出随着欧洲的崛起,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势必发生变化,D项只是对现象的描述,未挖掘深层次原因,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12.A
解析:材料所列情况表明,东欧大部分国家因为剧变带来的社会动荡,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产生诸多矛盾,使国家地位下降,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理解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材料没有体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项与史实不符,东欧剧变在苏联解体之前,排除。故选A。
13.答案:(1)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冲突;美苏两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两国领导人认识的差异。
(2)特点: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不断;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第三世界的崛起;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趋势:多极化的趋势。
- 6 -
14.
答案:(1)第一,这表明美国战后对外实现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第二,这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志,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第三,这表明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整个世界。
(2)直接目的是帮助欧洲经济实现恢复与发展。实质目的是企图通过经济援助,扶植西欧国家,拉拢东欧国家,进而控制整个欧洲,遏制主义。
(3)“杜鲁门主义”用语强硬,但它只是一项声明;马歇尔计划是以经济方式对“杜鲁门主义”进行的实践,在强化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