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药理学名词解释

来源:好走旅游网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

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其血药浓度

成正比,也与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受体:是指某些特定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并与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配体(如药物、激素等)结合,并通过放大系统触发药理或者生理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内源性物质(递质、激素、自身活性物质等)或药物。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产生最大效应的物质。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本身不产生受体生物效应的物质。

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相同受体,拮抗作用是可逆的,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非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竞争受体不同部位,可使激动剂量曲线右移,斜率降低,最大效应降低。

部分激动剂:与受体有一定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有小剂量激动,大剂量拮抗受体的双重作用。

药物的效价:是指产生一定效应(常为最大效应的一半)时所需要的药物剂量大小,剂量愈小,效价(强度)愈高。

药物的效能:指的是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高敏性: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低于常用量就会产生近似一般人的治疗量或中毒量的高敏反应。

心理依赖性:也称精神依赖性或习惯性,是使用某些药物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病人精神上对药物产生了使用的欲望,使用后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如抽烟有瘾者,对酒嗜好者。

生理依赖性:也称躯体依赖性或习惯性,是使用某些药物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病人精神上对药物产生了一种身体适应状态,一旦停药会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如服用吗啡等麻醉药品后的成瘾性。

药物滥用:也称为物质滥用,指的是大量反复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的依赖性药物或物质,引起躯体、精神依赖性和机体损害的现象。

简单扩散:脂溶性药物由浓度高侧通过膜自由扩散到浓度低侧的不耗能过程。

药酶(微粒体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和其他组织细胞的微粒体(内质网)中,对外来物质如药物和内源性物质如儿茶酚胺等进行生物转化的酶系,统称为微粒体酶,其中最重要的是肝药酶。

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加或合成加速的药物,如苯巴比妥。

药酶抑制剂:能使肝药酶活性降低或活性降低的药物,如异烟肼。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随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代谢(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

排泄: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肝肠循环:药物随胆汁进入小肠,又被小肠再吸收进入肝脏的过程。

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指的是口服药由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发生生物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疗效降低,甚至无效。

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坪值:分次用药或者恒速用药后,出现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或稳态血药浓度,这时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达到平衡。

一室开放模型:人为假设的模型,即药物进入血循环后,立即均匀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器官中,并达到平衡。

二室开放模型:人为假设的模型,即药物进入机体后,向中央室分布是瞬间即达到平衡,但进入周边室需要一定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不同的药物制剂在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利用的度量。

被动转运:药物由高浓度侧通过膜扩散渗透到低浓度侧的过程。

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药物的转运或消除速率即单位时间内药物消除的比例相等,转运或消除的量与血药浓度有关。即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单位时间内药物转运或消除的量相等,与血药浓度无关。

表观分布容积: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物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该值并不代表某特定生理空间的大小,仅是便于进行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互换运算的一个比值。

清除率:在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表观分布容积的部分,即每分钟有多少毫升血中药量被清除,分为肾清除率和肝清除率等,血浆总清除率是肾和肝清除率等的总和。

耐受性(低敏性):连续多次用药后药效递减或先天存在着机体对药物敏感性低的现象。

耐药性或抗药性:连续多次用药或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先天存在着病原体对药物敏感性低的现象。

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药效或毒性大于或等于两药单用之和。

拮抗作用:两用合用的药效小于两药单用药效之和。

增敏作用:是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作用增强。

化学治疗药:对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统称化学治疗。

抗菌谱: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分为对多种细菌有作用的广谱抗菌药和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一属细菌的窄谱抗菌药。

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作用的药物。

杀菌药:指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细菌的药物。

抗菌活性:指的是抗菌药物抑制或者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最小抑菌浓度:是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抑制培养基内供试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是指体外抗菌实验中,杀灭培养基内供试细菌的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化疗指数:通常用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关系,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抗菌药物后效应:指的是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段时间后,即使药物浓度逐渐降低,甚至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除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的现象。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指的是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一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化疗药物也同样产生耐药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