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l1月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Joumat of the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 November.201 3 No.6 第6期 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牛咏梅 (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小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当下语文教学关注语言内容的非常多,看到更多的是文本内容的感悟,人文情感的挖掘。 “泛语文”的现象较 为普遍。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关注语言文字运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关键词]课程目标;言语表达;阅读教学;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39一(2013)06—01 16—03 201 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 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 不久前,笔者曾听四位青年教师执教五年级的 程”。曹宗祺教授告诉我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他指出:“课程标准的这一 次修订,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运 用’上,突出‘实践性’、‘综合l生’的特点。”语文学科 就是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每一 位语文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那么,在阅 渎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表达,提高和发展 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学习的目标 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课文《金钱的魔力》。在感受老板这个人物形象时,前 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让学生 找出描写老板的相关语句,然后交流谈感受。马克吐 温那对于托德和老板精妙的描写在繁琐的分析中毫 无情趣可言,学习语言更是荡然无存。而第四位教师 处理得就很巧妙:“老板居然一口气说了604个字的 鬼话。你们说老板累不累啊?要把这番话说下来,确 实很累。累人的事情,你们就别做了,这样吧,老师来 学学老板,你们边听边想,用哪些词来形容老板的这 一番话比较合适。”(师惟妙惟肖地范读第十一自然 段)教师的范读刚一落定,学生便迫不及待地举起手 、朗读中的语用 来,老板的形象通过教师惟妙惟肖的朗读变得那么 简单,变得那么触手可及,那么有温度……文学以文 字为载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必从文字的品读、 朗读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这种情感能直 接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达到“未成曲调先有 情”的效果。于永正老师说:“我每次备课就是读啊, 读啊,什么时候渎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 感受人手。朗朗上口的文字,反复诵读,听读,让文字 以感性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其视觉、听觉, 创造出真正由文字构建的世界,这才会让学生真正 爱[:文字 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 常常看到于老师不急不躁,气定神闲,和孩子们一起 读书,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指导孩子们把书读好, 言语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吸收。 没有读课文,先找各种教学设计;没有读课文, 先考虑课件;没有渎课文,先看练习册……把课文读 二、对话中的语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 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 感觉真的不是一一件简单的事,读永无止境。反复 读课文,或朗读,或默读,或圈点,读着读着便读出语 文味来,或品出标点的精妙;或品出言语表达的奥 秘;或品出自己独特的语言感受。特别擅长朗读的 老师,一读课文,语言文字便跳动起来,孩子们就被 带入作品中。 1 16 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 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本 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 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 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更是一种语文能力。 在教学老舍的《猫》这篇课文时,教师:“课文的 第一句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到底有那些 古怪的性格呢?自由读第一至三自然段,选出你觉 得最有趣的性格读一读,待会儿和我们一起分享。” 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性格是贪玩,猫离家一天一 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生有感隋地朗读) 生:我喜欢“尽职”这种性格,猫屏息凝视,一等 就是几个钟头,很有耐心。 师:屏息凝视是怎么样的?(生做屏息凝视的样 子) 师:猫的性格真是古怪啊!老舍先生又是怎样 写出来的呢?读读看,老舍爷爷文章的语气挺有意 思的。 (猫的性格非常古怪。它是老实的,有时候的确 很乖。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 候的确很乖。) 师:两句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增加了“实在有些……说吧”这些表 示语气的词。 生:感觉有股特别的昧道,像是妈妈有时候跟我 说话的语气。 师:是呀,就是这样的语气,好像在跟人聊家常 一样,这样的语气让人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亲切,非常轻松自然。 师:你们真棒,发现了老舍爷爷充满京昧儿的语 言特点,读一读,体会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 从这个教学片段不难看出,教师认真聆听每一 位学生的发言,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对话思维的转换, 打开对话的空间,层层剥笋,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升 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主人,展现自己,释放 自己,提升自己。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叩 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文本中 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师生的彼此 倾听,相互接纳,在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 三、表达中的语用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表达一 定的思想,是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形式的统一体。 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语言文字和理解内容 相统一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和了解相关言语形式对 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在理 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体悟言语形式对内容、内容表达 是否深刻到位,感知准确生动的遣词造句能够更好 的表情达意。在课文《燕子专列》中有段话:“这年春 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 遇到了麻烦。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 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 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在这段 课文中,有几个词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长途 跋涉”、“饥寒交迫”和“濒临死亡”。教学时,教师应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想象,发现作者用词表达的精妙 与意图:“长途跋涉”写出了燕子长途飞行,它们要飞 越大海、高山、沙漠,行程有五千多公里,每天基本上 要飞一百多公里,燕子已疲惫不堪;“饥寒交迫”写 出了燕子饥饿极了、寒冷极了;“濒临死亡”写出了燕 子的处境非常危险。读到这些词语,学生也深深地 替燕子担忧。只有感悟到了作者用词表达的意图, 才能真正感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遣词造句的规律 性。 对语言形式、表达方法的体会与习得,也不能仅 止于理性的提炼和总结,还要重视感悟涵咏,重视积 累和情境中的迁移,使理解与运用和谐共生,相互促 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质, 在文本解读时从“学什么”和“怎么学”两个角度选择 教学内容,策划学习活动与流程。 如《燕子专列》一课中,“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 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 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纷纷走出、冒着、顶着、踏着、 四处寻找”这一组动词运用得准确生动,表现了人们 寻找燕子的人多、范围广,寻找的过程非常艰辛。课 文还写到了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也出来救助燕子, 但文章没有具体描写。教学中教师巧妙利用文中的 插图,学习作者的写法,用上准确的动词写一写贝蒂 救助燕子的情形。不言而喻,学生通过表达方式的 迁移训练,感受到了小姑娘贝蒂对燕子的爱,对生命 的尊重与呵护。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加深了对文本的 理解,感到了心灵的触动与爱的力量。教学《西门豹》 一课,最后是写的实践活动:西门豹将计就计、假戏 真做,不仅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还发动老百姓兴 修水利,使邺这个地方年年都有好收成。请你代表 邺这里的老百姓,给西门豹写一份感谢信。这是一 个由文得意,再由意回到文的过程,学生再次体会到 西门豹惩处巫婆方法之巧妙,又掌握了书信的表达 形式,言语的习得充分体现出来。 (下转第130页) 117 念,从而也就有可能使学生日后在面对不熟悉的问 题情境时,进行“模型化”的处理。这样的拓展无疑 是进一步抽象的过程,是对模型进一步深刻理解的 过程,也是进一步数学化的过程。经历这样的数学 化过程自然会促进学生数学上的发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直观的解决问题去感悟 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就 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因为没有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对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产生体验;没有了体验,那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 上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 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动脑、动手、动口的 过程中领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揭示其中隐 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掌握运用。“理解算法的 最好途径是发现它,没有什么比依靠自己的发现更 令人信服,如果不给儿童必要的时间,如果算法是生 硬地灌输的,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一个糟糕的反应。” 回顾整节课的重新设计,笔者把列表策略在“鸡 兔同笼”问题中的应用分为:无序思考—有序思考一 跳跃思考一抽象计算一建立模型,通过列表的直观、 外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既降低教学难度,又提升 了学生的思维含量。诚然,数学课堂教学中即便是 相同的内容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姿态。数学思想 方法其特点是呈隐蔽形式,它比数学知识更抽象。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方【M1.桂林:广西教育出版 社.2000. [2]朱同荣.让学生亲历数学建模过程【J】.小学 数学教师,2005,(7-8). (上接第117页) 四、习作中的语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的重点是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小学作文 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 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 上都会帮忙盖被子…… 二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爸爸妈妈的举动, 用心体会在点点滴滴中透露出来的爱。这次观察用 时一周多,观察体验中孩子们的感受就更多了。妈 妈每天六点就起床为我做早饭;爸爸有好东西总是 给我留着;平常都是妈妈给我夹菜,今天我主动给妈 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据笔者调查了解学生 的书面倾吐大部分是为了适应既定读者的要求,这 种倾吐未能表达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是当前习作 教学之弊。 妈碗里夹菜,妈妈特别高兴,我也很快乐…… 三是给爸爸妈妈画速写,捕捉生活中有关爸爸 妈妈和你的一个镜头记录下来。孩子们用最朴素的 语言记录着和父母之间点点滴滴的小事,平静、温 暖、亲切,一改往日的令人感动,孩子们却很满意。 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用自己内心最真实 的语言表达心灵的情思,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 表达都是每个独特的自我的外化。倾吐表达的过程 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过程,写作与自我融为一体。 总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写一 写父母对自己的爱。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全家人浓 浓的爱中,缺少爱的感动和感受爱的敏感。如何引 导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笔者安排了一 个随单元学习的作业。 是采访爸爸妈妈,请爸爸妈妈讲讲记忆中和 孩子最难忘的一件事。在全班交流中学生谈到自己 一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不能单线独进、得意忘 言,必须将言语表达这一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落到 发高烧时妈妈一夜没有合眼;有的学生谈到爸爸告 诉自己小时候睡觉经常会蹬被子,爸爸几乎每天晚 实处,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于永正.于永正文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