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影视艺术概论》教案

《影视艺术概论》教案

来源:好走旅游网
《影视艺术概论》教案

《影视艺术概论》教案(09影视本)第⼀章艺术与影视艺术第⼀节艺术的本质

1、艺术的概念:⼈类情感的表达

2、艺术的门类:⽂学、戏剧、影视、舞蹈、⾳乐、美术、建筑、服装等3、艺术作品的构成:创作⼯具,存在形式

4、艺术活动过程:艺术家—艺术作品—接受者(受众)艺术活动是⼀个审美感受的传递过程。

5、艺术在⼈类⽣活中的作⽤:不是⽣存必须,不参与物质⽣产活动,不能赚钱,但有的艺术形式跟⽣活必须联系起来,偏向实⽤,影视则偏向娱乐,艺术的堕落异化。⼈类两⼤活动:科学与艺术。各⾃的作⽤。第⼆节影视艺术

1、创作⼯具:摄影机、摄像机

2、存在形式:磁带、胶⽚、光影、电⼦影像

3、影像的作⽤:A传达信息(媒介)B娱乐(调节⾝⼼)C艺术(反映社会和⼈)D宣传(教化)第三节影视节⽬制作流程

1、影视节⽬的种类:影视节⽬也就是影像产品,是指⼈们⽤摄影摄像机摄取的活动画⾯和声⾳。影像产品⽤途⼴泛,在电影电视上播放的就叫影视节⽬,在其他媒体上⼀般叫视频,⽐如⽹络视频,⼿机视频。影视节⽬⼀般分成三⼤类:影视⼴告、影视剧、电视节⽬,我们影视专业主要就是要学习这三种影像产品的编导制作。

2、影视编导的概念:影视节⽬的核⼼创作者,是影视节⽬的策划、设计、执⾏者。3、影视编导的地位:影视节⽬⽣产的艺术总指挥,是影视节⽬艺术质量的总负责⼈。4、影视节⽬的制作流程:剧本(脚本)创作、前期拍摄、后期剪辑包装。

5、影视节⽬⽣产特点:集体化⽣产,流⽔化作业,需要密切配合。在前期拍摄中,都会组织成⼀个摄制组,由导演统⼀指挥。摄制组内的分⼯明确,有摄影摄像、场记、灯光、录⾳、化装服装道具(简称化服道,⼜叫美术)、制⽚等,每⼀组都是由多个⼈共同协作完成(⼤家想想,还缺什么,被摄对象及演员)。影视⼴告摄制组和电影摄制组完全⼀样,电视节⽬摄制组要简单⼀些,如果质量要求不⾼,最少也要两⼈,编导摄像,有时⼀⼈兼任,但这样很费时间精⼒,所以编导要学会组织团队,善于和各部门沟通,让他们了解你的意图。6、影视制作流程

⼯作项⽬⼯作任务职业能⼒

1.摄像1-1接受⼯作任务1-1-1善于和编导沟通1-1-2很快掌握编导的创作风格

1-1-3拟订出外拍前摄像⼯作提纲

1-2去器材库领设备1-2-1熟悉设备的结构原理1-2-2能分辨出设备功能是否完好

1-2-3熟悉设备的保养使⽤规则

1-3外出拍摄1-3-1掌握各种设备性能

1-3-2保护好设备的完整1-3-3拍摄出符合编导意图的画⾯

1-3-4整理镜头表

1-4交还设备1-4-1熟悉设备的结构原理1-4-2熟悉设备的保养使⽤规则

1-4-3 填写设备清单

1-5协助剪辑1-5-1了解剪辑原理1-5-2帮助剪辑挑选镜头1-5-3提出后期补充⽅案1-5-4总结摄像经验教训

2.编导2-1挑选题材2-1-1会寻找信息来源途径2-1-2能迅速在各种媒体信息上找到合适的题材

2-1-3根据媒体信息题材指定出拍摄⼤纲脚本

2-2送主编审2-2-1将拍摄⼤纲脚本送主编审批

2-2-2善于向主编阐述⾃⼰的编导构思

2-2-3根据主编意见进⾏修改2-3通过后拟订详细拍摄脚本

2-3-1按照规定格式,编写详细摄制计划和编导阐述2-3-2指定制⽚和摄像⼯作岗位职责2-3-3拟订资⾦预算

2-4选摄像以及其他剧组⼈员

2-4-1根据⼯作任务挑选适合的剧组⼈员2-4-2选定后,开全组⼤会,分配任务

2-4-3阐述编导构思,确定各岗位⼯作职责及要求2-4带领剧组外出拍摄2-4-1善于和剧组⼈员沟通2-4-2善于和被拍摄对象沟通2-4-3按照摄制计划安排每天的摄制任务

2-4-4会指导摄像拍出⾃⼰想要的画⾯

2-5指导剪辑2-5-1会根据拍摄脚本和具体

实际拟出剪辑⽅案

2-5-2确⽴⽚⼦风格,对镜头顺序、剪辑点、配⾳、⾳乐提出⾃⼰的剪辑意见

2-5-3能根据整⽚风格,挑选合适的配⾳演员配⾳2-6送主编审,听取反馈

2-6-1指导全⽚合成及各部分风格统⼀2-6-3接受主编意见,进⾏修改调整2-6-4出成⽚

3、后期剪辑3-1整理素材带,整理镜头表、编导脚本

3-1-1熟悉视听语⾔影视基本理论3-1-2会熟练操作后期编辑软件

3-2采集素材带3-2-1会熟练操作影视采集设备

3-2-2会根据作品播放要求使⽤不同输⼊接⼝

3-2-3了解⼏种接头的优缺点3-3粗剪3-3-1会根据脚本罗列镜头顺序

3-3-2会根据导演风格挑选留⽤镜头

3-3-3会判断镜头的抒情长度3-3-4会判断镜头组接的剪辑点

3-4精剪3-4-1会迅速理解导演风格3-4-2会在导演指导下迅速操作剪辑软件

3-4-3能对导演的剪辑思路提出⾃⼰的建议

3-4-4能根据导演风格独⽴配置旁⽩⾳乐,形成较强艺术感染⼒的作品

3-5⽣成输出带3-5-1会操作数字模拟输出设备

3-5-2了解各种磁带特性3-5-3会妥善保管成品带

4、包装4-1制作⽚头⽚花导视4-1-1会根据脚本分析节⽬整体包装风格

4-1-2会领会导演、客户的包装要求,提出满意的包装⽅案4-2根据编导意图制作特效4-2-1了解各种特效的风格效果

4-2-2能够在节⽬过程中准确填加艺术风格效果,增强整体感染⼒4-2-3能设计出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

4-3设计整体包装效果4-3-1整合各种效果,如三维、特效、⾳乐、字幕,形成统⼀风格4-3-2与导演客户商量修改,指定出最后成⽚定稿

5、制⽚5-1和导演⼀起制定拍摄计划领取制⽚经费

5-1-1了解拍摄流程,熟悉外出拍摄常见过程消耗5-1-2与编导协商拍摄计划,提出⾃⼰合理建议5-2准备相关拍摄⽤具5-2-1会根据脚本寻找拍摄⽤具,迅速联系相关场地⼈事5-2-2会运⽤经济原理,根据性价⽐采购相关拍摄⽤具5-3拍摄现场协调相关⼈事

5-3-1理解导演风格,会根据导演风格协调剧组内部⼈事关系以及剧组和当地各种⼈的关系5-3-2能迅速了解当地风⼟⼈情5-3-3能对每笔开⽀列出明细表5-4督促编导合理⽀出相关费⽤

5-3-1能根据总制⽚费⽤跟编导协商相关重⼤开⽀5-3-2能根据编导风格提出合理的修改⽅案5-3-3能对突发事件做出恰当回应

5-5联系剧组⾷宿5-5-1根据总制⽚费⽤和当地价格联系⾷宿标准

5-5-2会调动相关⼈员,参与搬运、联系等事务性⼯作

5-6总结清单报销⽀出5-6-1拍摄结束后迅速整理相关清单,上报⽀出单据5-6-2善于和总制⽚⼈沟通,赢得总制⽚⼈信任,报销所有⽀出清单,完成本次制⽚任务

6、灯光理解导演意图,听从摄像摄影指挥,熟悉各种照明设备、

灯光器器具的特点性能,掌握影视布光的原则、⽅法、技巧。7、录⾳理解导演意图,熟悉录⾳设备(话筒、调⾳台)的特点性能,掌握影视录⾳的原则、要求、⽅法、技巧。

8、场记作镜头纪录,把每个镜头的时间码以及导演选择的镜头号记录下来,还有每场戏的服装道具,注意同⼀天,不同场景⼈物⾐服的衔接,同⼀场景不同时间道具的合理配置。第四节电视编导的具体任务⼀、创作前期的任务

前期编导⼯作包括⼏项基本内容:

1、选题:作为编导,题材选择正确是成功的⼀半。⼀般选题主要基于这⼏点:第⼀,时代要求;第⼆,观众兴趣;第三,本电视机构的经济技术条件;第四,如在栏⽬中播出,要考虑栏⽬定位、对象性和栏⽬基调。

2、构思、确定拍摄⽅案:在对所选题材进⾏了解或前期采访的基础上,编导要对选题作深⼊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确定主题、表现⽅式及基本结构,制定拍摄提纲。

3、拍摄前的准备:拍摄前准备⼯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拍摄能否顺利进⾏。拍摄前的准备⼯作主要包括:(1)筹建电视摄制组,进⾏合理⽽严密的分⼯;(2)对拍摄对象及场地、环境等的了解、勘察。(3)拍摄设备、器材的准备。⼆、拍摄采访中的任务

拍摄采访是电视创作中获取影像和声⾳材料的最重要环节。编导在此期间⼀要对外联系,落实拍摄地点、时间等具体事项;⼆要对内统筹安排拍摄进程、采访事宜;三要在拍摄现场进⾏场⾯调度、安排或指挥拍摄、指导现场采访。发现问题,及时决断、处理;四,有时编导⾝兼摄像、切换导演或主持⼈,这时要注意兼顾全局。三、编辑制作后期的任务

后期编制是编导的⼀项极其重要的⼯作。在此期间编导的主要⼯作是:(1)对⽂字稿的审查、定夺;(2)向剪辑⼈员阐明⾃⼰的创作构思和要求;(3)指导电视⽚的剪辑⼯作,把握作品画⾯和声⾳的表情达意、节奏、风格;(4)特技、字幕等技术⼿段的使⽤;(5)认真全⾯地把关、检查。第⼆章现代影像特征观摩各种影视节⽬。

思考:所有影视⽚的画⾯都有⼀个共同点:画⾯的基本单位都是由镜头构成。提问:什么是镜头?影像中⼀段连续的画⾯。影像画⾯就是由这⼀个个镜头组成。思考:画⾯上的镜头和摄像机上的机械镜头有什么区别?摄像机的镜头是⼀个物理硬件,本课程研究的镜头是画⾯单位。思考:这⼀个个镜头有什么区别?1、时间长短不⼀样

2、有的静⽌,有的运动(我们分别叫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所有画⾯都是由这两种镜头构成。)3、景别不⼀样4、⾓度不⼀样5、画⾯构图不⼀样

6、⾊彩明暗不⼀样(我们叫⾊调和影调)7、声⾳构成不⼀样

我们把构成⼀个镜头的所有这些视觉和听觉的元素叫视听元素,正是这些不同的视听元素构成了画⾯,表达了导演的意图,不同的元素组合意义是不⼀样的,我们把这叫视听语⾔。视听语⾔就是创作者运⽤不同的视听元素表达不同的含义。就好像⼈们⽤语⾔来表达⾃⼰的意思⼀样。第⼀节影像观念的变化

最开始的摄影观念是记录,是照相机,是把现实世界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摄影观念发⽣了很⼤的变化。1、卢⽶埃尔的纪实主义影像风格

电影发明初期,⽬的就是纪录,⼈们能把看见过的世界再看⼀遍,重放。世界是⼀去不复返的,⽽电影能留住这个世界,能反复观看。

15年电影发明,卢⽶埃尔在他的电影院⾥连续放映⼗多部1分钟长的短⽚,有《⽕车进站》《⼯⼚⼤门》等,我们把卢⽶埃尔的影像风格叫纪实主义影像风格。

可是⼀年之后,已经没什么⼈观看了,没有新鲜感了,那些画⾯随时都可以看见,为什么还要掏钱来看?刚发明的电影艺术,眼看就要夭折。

这时,另⼀位法国⼈梅⾥爱带来了电影新的⽣机。2、梅⾥爱的表现主义影像风格梅⾥爱的⼤变活⼈事件

我们把梅⾥爱的影像风格叫表现主义影像风格。

现代摄影观念认为影视画⾯是可以制造的,⽽不仅仅是记录,我们把这叫画⾯造型。那么画⾯怎么制造呢?就是运⽤画⾯的构成要素来制造画⾯,表达我们的意念。这时的画⾯和声⾳不再是现实世界原封不动的纪录,⽽成了⼀种语⾔符号,表达着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

这就是我们下⾯要讲的视听语⾔的概念。第⼆节视听语⾔概念⼀、语⾔的概念

语⾔是⼀种代表,它代表着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种东西:事物、思想、情感。语⾔本⾝是⼀种符号,不具备意义,只有⼈们把它和现实中某种事物联系起来,它才具有了意义。⽐如“⽯”来历。语⾔的⽬的是⽤来沟通的,表达⼈们的思想情感。⼆、语⾔的两种符号体系1、视觉符号

⼈眼能看见的⽂字符号,⼜叫书⾯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字。2、听觉符号

⼈⽿能听见声⾳符号,⼜叫⼝头语⾔,简称语⾔,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第三节影视视听语⾔的特点⼀、影视视听语⾔的元素构成(视觉、听觉)。

影视语⾔的构成元素有:1、构图2、景别3、⾓度4、运动5光线6、⾊彩7、声⾳8、调度9、剪辑⼆、影视视听语⾔的特点1、具体直观形象性

2、指向性:代表着情绪,表达思想的能⼒有限。弥补:画外⾳的介绍思考,但它不属于视听语⾔系统。⽬的:通过各元素的运⽤,表达情绪感受和思想。

3、举例:为了情绪⾼昂,红⾊。阴森恐怖:蓝⾊,情绪激动:肩抗,快切。第四节影视画⾯的基本单位—镜头

⼀、镜头概念:从开机到关机连续拍摄的画⾯。⼆、镜头种类: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三、电影电视画⾯采集的区别

电影:⽤摄影机采集画⾯,记录在胶⽚上,摄影机只能采集画⾯,声⾳单独由录⾳设备采集。电影画⾯每秒24格。电视:⽤摄像机同步采集画⾯和声⾳,记录在磁带上。电视画⾯每秒24祯。第五节必要的概念

影视专业不同的培养⽬标:1、美学,传播,社会,历史,流派(北⼤、北师⼤);2制作(北影、中传)制作什么呢?影视作品,它只是按播出媒介分,应该统称影像作品,它是由影像(或者叫画⾯)和声⾳构成。影视艺术也叫影像艺术,分为静⽌的和运动的。

艺术的特征:抒情,表达感受。⽂字除了传递信息,还能传递情感吗?

艺术活动过程:艺术家—艺术作品—接受者(受众)

艺术的门类:绘画、⾳乐、建筑、服装、舞蹈、戏剧、⽂学等

区别:艺术家运⽤不同的创作⼯具,创造出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以上各类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艺术作品分为两个部分:1、表现形式(材料)2、表现技法(艺术语⾔)影像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画⾯和声⾳,也就是视和听。影像艺术的表现技法:艺术家对画⾯和声⾳这两个构成形式进⾏⾃⼰独特的艺术处理。

视听语⾔:影视创作者对画⾯和声⾳进⾏的不同处理。有公认的规则,也有个⼈风格,如轴线。视听语⾔探索⼀直在持续,已经具有的技法(处理⽅法)有:

画⾯:镜头,构图,景别,⾊彩,光线,运动,固定,场⾯调度,轴线,景深,长焦镜头等。声⾳:构成和处理⽅法:同步,分⽴,对位。

影视艺术虽然只表现为画⾯和声⾳,但是它却综合了编剧,表演,摄影等各种艺术。第三章视听语⾔第⼀节构图1、什么是构图

构图⼀词出⾃拉丁语,原意有组成、结构和联结等含意。它借⽤到影视艺术中来,指影视画⾯的布局和构成。

影视画⾯构图就是指把要表现的对象,根据主题和内容的要求,有意识地安排在影视画⾯之内,把创作者的意图表达出来。影视画⾯构图的内容有主体、陪体、环境三个部分。

构图的⽬的在于增强画⾯表现⼒,更好地表达画⾯内容,使主题鲜明,主体突出,形式新颖,意图明确,具有形式美感是构图的基本要求。

2、影视画⾯构图的基本要求

初学摄像者总是想在⼀个镜头画⾯⾥交代许多信息,总怕镜头时间短内容表现不全,没完没了地连续拍摄,名⽈长镜头。结果画⾯构图都是⼈物全⾝动作,没有景别变化,相似的景别画⾯组接在⼀起后让⼈看了乏味。电视画⾯的特性要求构图不能太复杂。a、画⾯内容不要过于复杂

电视画⾯的时限性,决定了电视画⾯构图不能像照⽚那样,可以容纳许多内容,然后让⼈们慢慢观看,欣赏各个细部。影视画⾯的每个镜头不能⾯⾯俱到,要精炼集中,要有画⾯主体,主体不清观众就不知道画⾯想表达什么,如果要表达不同的细部,可以分切,⽤景别变化加以强调。b、突出主体

这也是电视画⾯时限性决定的。当我们看电视台播放电视节⽬时有⼀段没看懂,想再看⼀遍是不可能的,这种时限性要求画⾯构图必须主体单⼀,不能有两个以上的主体同时出现在画⾯⾥。如果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动作,就会分散观众的注意⼒。拍双⼈镜头,两⼈均为侧⾯,看似例外,其实不然,说话那⽅,或有剧烈动作那⽅就是主体。主体⼀般占居视觉优势,更吸引观众。在双⼈镜头⾥,有很多⽅法可以使⼀个⼈处于视觉优势地位,可以⽤他的谈话、动作、有利的光线、⾯部朝向、形象的⼤⼩等各⽅⾯把观众的注意集中在这个主体⼈物⾝上。画⾯中要⼀个主体,这并不意味着在前景后景不能有其它⼈物同时存在,⽽是要有主次,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这是构图的基本要求。

也有例外,有时表现战争场⾯时,画⾯主体就可以是⼏个,⽐如《拯救⼤兵瑞恩》中开场⼀群⼠兵向四处逃窜的镜头,就是由多主体构成的,以强化混乱的战争场⾯。第⼆节镜头的景别⼀、景别的划分

如何划分景别,很多。我觉得应该主要把握以下两点:①、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是被摄主体;

②、通常的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的标准。

远景:⼴阔的场⾯,画⾯中如果有⼈,那么,每个⼈在画⾯中所占的⽐例很⼩。全景:成年⼈的全⾝。中景:成年⼈膝盖以上。近景:成年⼈胸部以上。

特写:成年⼈肩以上的头,或被摄主体的细部。

不同的景别会产⽣不同的艺术效果。我国古代绘画有这么⼀句话“近取其神,远取其势”。⼀部电影的影像就是这些能够产⽣不同艺术效果的景别组合在⼀起的结果。⼆、远景

表现⼴阔场⾯的电影画⾯。如果画⾯中有⼈,每个⼈在画⾯中所占的⽐例很⼩。作⽤:1、介绍环境。

2、抒情。主要是空镜头:蓝天、⽩云、鹰击长空、⼤雁南归……3、远景的“魂⼉”与张⼒:

好的远景不应为介绍⽽介绍,显得单调⽽呆板;同时,好的远景也不应为抒情⽽抒情,象个嗲声嗲⽓的造作的⼥孩。好的远景应该是浑然的,它既有介绍⼜有抒情;好的远景应该是有“魂⼉”的。三、全景、中景、近景

全景、中景、近景这三类镜头是⼀部电影中的⾻⼲镜头,或者说是常⽤镜头,在整部影⽚中它们所占的数量⽐例最⼤。上到⼈与⼈的交流,下到⼀个⼈的表情变化,⼀般都⽤它们进⾏表现。处理这些常⽤镜头需要注意的是:

①、这三类镜头中,全景往往是拍摄⼀场戏的总⾓度。它制约着这⼀场戏中的所有的分切镜头的光线、影调、⾊调、以及被摄对象的⽅向和位置。

所以,在⼀场戏中,全景⽆论最后剪辑的时候它是接在前⾯还是接在后⾯,实拍的时候,都应该先拍。另外,全景镜头的长度⼀般不应少于3秒。

②、由于中景是表演场⾯中的常⽤镜头,所以全景、中景、近景这三类常⽤镜头中,中景⼜是“常⽤中的‘常⽤’”。所以,处理中景镜头时,要使⼈物和镜头调度富于变化,同时还要使构图新颖完美。所以,在⼀部常规影⽚中,中景处理的好坏,往往是决定这部影⽚影像成败的关键。四、特写

特写是电影元素中的⼀种特殊元素,它多⽤来表现⼈的头部,和被摄主体的细部。特写元素在电影中的作⽤:

1、特写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段之⼀,它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主要标志。

2、特写能够有⼒地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是电影通过细节刻划⼈物,表现复杂的⼈物关系,展⽰丰富的⼈物内⼼世界的重要⼿段。

3、特写能够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观众对事物和对⽣活的认识。4、特写与“好莱坞的介绍⽅式”

特写其实是把⼀些平时我们⾁眼不易察觉的东西,放⼤、夸张给我们看。放⼤和夸张固然是好,但是,如果都是放⼤和夸张其实也就没有放⼤和夸张了。特写如同⾳乐中的⾼⾳,⾳乐中不可能都是⾼⾳。国产电影中特写镜头过多,其弊病是:①、由于都是“突出”,结果到了真正应该突出的地⽅也不能“突出”了。

②、把观众的注意⼒引向了不重要的⼈物和细节上去,⼲扰了影⽚的叙事和主题。所以,特写镜头不能滥⽤。第三节镜头的⾓度

⼀、镜头⾓度的划分

两⼤类:垂直变化和⽔平变化。1、垂直变化:

①平⾓;②仰⾓;③俯⾓。(⽰意图):平⾓:电影中绝⼤部分镜头的⾓度是平⾓。

注意:电影中的平⾓是指成年⼈视⼒⽔平线的平⾓。有些影⽚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即变成⼉童的视⼒⽔平线的平⾓,甚⾄是动物的视⼒⽔平线的平⾓:仰⾓、俯⾓:仰⾓、俯⾓是电影镜头的特殊⾓度。2、⽔平变化:

正⾯(0度),侧⾯(90度),背⾯(180度)。

正⾯⾓度:显得庄重、正规,如拍领袖作报告。另外,正⾯⾓度易于较准确、较客观、较全⾯地表现⼈或物的本来⾯貌。侧⾯⾓度:显得活泼、⾃然。它是⼀部影⽚中⽤得最多的⾓度。背⾯⾓度:显得含蓄、丰富。

在⼀部影⽚中,所谓的正⾯⾓度、侧⾯⾓度、背⾯⾓度不是绝对的0度,90度,或者180度。它们应该是0度〉90度〉180度。⼆、⾓度在电影中的作⽤:

1、表现剧中⼈物的主观视线,表现剧中⼈物的⼼理感受。主观镜头。(“单视线”:剧中⼈)《后窗》

2、表现制作者的视线,表达制作者的主观评价:(“单视线”:制作者)《鸟⼈》:“鸟⼈出场”。

3、剧中⼈物视线与观众的视点合⼀。取得观众的⼼理认同。(“双视线”:剧中⼈、观众。其实也是“三视线”包括制作者)《法国中尉的⼥⼈》:“安娜离去”《阳光灿烂的⽇⼦》:“窥视跳舞”《美国往事》“与莫胖⼦重逢”《风柜来的⼈》“海边起舞”。4、刻划⼈物:

《黄⼟地》拍翠巧⼏次挑⽔,开始是俯⾓,后来是仰⾓。5、剧作作⽤:

《⼀个男⼈与⼀个⼥⼈》“⼼在⼿上”。《法国中尉的⼥⼈》“海边相遇”。《⼀个与⼋个》⽼烟⿁。《花边⼥⼯》结尾。6、表现独到的⽣命体验:侯孝贤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扔书包”《阳光灿烂的⽇⼦》:“遭遇画中⼈”7、境界与升华:《喜宴》结尾:

第四节镜头的运动⼀、电影运动的构成

电影的运动主要由两⽅⾯组成:被摄对象运动;摄影机运动。电影的运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①、被摄对象运动:②、摄影机运动:③、综合运动:

⼆、摄影机运动的主要⽅式1、推镜头(推):两种情况:

A、摄影机沿光轴⽅向向前移动;

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长焦距。两种⽅法的区别:

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

②、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前⾏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推镜头的作⽤:马尔丹讲:

①、介绍:镜头的移动把我们带⼊故事环境。②、突出⼀个重要的戏剧元素。③、内⼼表现。

我认为推镜头的作⽤主要如下:

①、把观众带⼊故事环境;(摄影机前⾏)

②、把被摄主体(⼈或者物)从众多的被摄对象中突出出来;③、突出⼈物⾝体某⼀部分的表演的表现⼒,如脸、⼿、眼睛等。④、强调、夸张某⼀被摄物体的局部。(变焦距镜头)⑤、代表剧中⼈物的主观视线。(变焦距镜头)

⑥、表现⼈物的内⼼感受。(变焦距镜头)《法国中尉的⼥⼈、海边相遇》。2、拉镜头(拉):两种情况:

A、摄影机沿光轴⽅向向后移动;

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长焦距调⾄短焦距。两种⽅法的区别:

①、变焦距镜头往往带有强调的成分。

①、变焦距镜头的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摄影机后退的主要特征则是客观性。3、摇镜头(摇):

在拍摄⼀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动,只有机⾝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马尔丹把“摇镜头”分为三类:①、纯描述性摇镜头;

②、表现性摇镜头:以某种技巧摄影为基础,表现⼀种⼈的印象或思想,如《雁南飞》中树的摇镜头。③、戏剧性摇镜头。

我认为摇镜头的作⽤主要是:①、介绍环境。

②、从⼀个被摄主体转向另⼀个被摄主体。③、表现⼈物的运动。④、代表剧中⼈物的主观视线。⑤、表现剧中⼈物的内⼼感受。4、移动镜头(移):

摄影机沿⽔平⽅向作各⽅⾯的移动。(“升”、“降”是垂直⽅向)。两种情况:

A、⼈不动,摄影机动;

B、⼈和摄影机都动。(接近“跟”,但是,速度不⼀样)。5、跟镜头(跟):

摄影机跟随被摄主体⼀起运动。“跟”与“移”的区别:

①、摄影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致;②、被摄主体在画⾯构图中的位置基本不变;③、画⾯构图的景别不变。6、静⽌镜头

要树⽴⼤的运动观念。在这种观念下,“静⽌镜头”也是⼀种电影运动的⼀种。三、运动在电影中的作⽤

1、使影⽚形成⼀种“动”的美感。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使影像富于变化,避免了呆板和僵化。

2、增加了影⽚的真实感。⾃然界万物,特别是⼈,主要是以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摄影机的运动使电影更接近⽣活中的⾃然形态。

3、“运动”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所以,它是商业⽚实现票房价值的⼀种重要⼿段。有些商业⽚的⽚种就是建⽴在运动元素的基础之上的,如武打⽚、警匪⽚、追逐⽚等等。

4、摄影机的运动是实现“长镜头效果”的重要⼿段。⽽长镜头效果⼜可以使影⽚具有纪实主义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第五节轴线

所谓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向、运动⽅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条虚拟的直线。

在实际拍摄时,编摄⼈员围绕被摄对象进⾏镜头调度时,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电视画⾯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向的统⼀,摄象机要在轴线⼀侧180°之内的区域设置机位、安排⾓度、调度景别,这既是摄像师处理镜头调度必须遵守的“轴线规则”。这是形成画⾯空间统⼀感,构成视觉⽅位系统⼀致性的基本条件。如果拍摄过程中摄象机的位置始终保持在轴线的同⼀侧,那么不论摄象机的⾼低俯仰如何变化,镜头的运动如何复杂,不管拍摄多少镜头,从画⾯来看,被摄主体的位置关系及运动⽅向等总是⼀致的。

倘若摄象机越过原先的轴线⼀侧,到轴线的另⼀侧区域去进⾏拍摄,即称为“越轴”。“越轴”后所拍得的画⾯中,被摄对象与原先所拍画⾯中的位置和⽅向是不⼀致的。⼀般来说,越轴前所拍画⾯与越轴后所拍画⾯⽆法进⾏组接。如果硬⾏组接的话,就将发⽣视觉接受上的混乱。

第四章影视前期设备介绍第⼀节概述

⼀、摄像机的任务是把拍摄对象的影像拾取下来,并转化成以电流波动为载体的图像信号。它的作⽤和传声器⼀样,也是电视系统的⼊⼝。

演播厅摄像机

肩扛式专业摄像机

便携式采访摄像机

家⽤摄像机⼆、摄像机的构成:

摄像机种类繁多,但都是由镜头、录像器、话筒、机⾝和附件五部分组成的。

图42 摄像机的主要结构1、镜头的主要作⽤

镜头由若⼲组透镜组成,其作⽤是使景物的光线通过它在摄像器件上形成清晰的倒⽴的像。摄像机镜头与照相机镜头类似,有固定焦距镜头和变焦距镜

头之分。变焦距范围⼀般都包括⼴⾓、标准和长焦三部分,其变焦倍数有6倍、8倍、12倍等。不少摄像机的镜头可以从机⾝卸下,⽅便按不同需要更换镜头。

摄像机镜头

镜头形成的清晰影像落在光电转化器(CCD或CMOS感光元件)的“靶⾯”上,这个靶⾯上集成了⼏⼗万甚⾄⼀百多万个光电转换元件,每⼀个元件代表⼀个像素。图像信号采集电路以扫描的形式,⾃上⽽下逐⾏逐点将每⼀个像素产⽣的电信号采集下来,形成以帧为单位的图像信号;这个信号送到电路处理部分加以放⼤、编码,最后连同传声器送来的声⾳电信号

⼀起由AV输出⼝输出。这种输出的信号就可以直接送给电视机、录像机等后级设备使⽤。对于彩⾊的摄像机,由于信号最终要反映出R、G、B三⾊的份量,因此在靶⾯前还设置了⼀个分⾊棱镜。

图43 分⾊棱镜的⼯作原理

进⼊镜头的外界景物影像,在投到靶⾯前先遇到分⾊棱镜。

在分⾊棱镜上有两⾯分别涂有专门反射红光和蓝光的反光膜,这样,当光线到达棱镜的第⼀个

表⾯时,影像光线中红⾊成分就被分离出来,经过⼀个反射镜,到达1号靶⾯;当剩下的光线到达棱镜的第⼆个表⾯时,影像光线中蓝⾊成分⼜被分离出来,经过另⼀个反射镜后,到达3号靶⾯;剩下的绿⾊成分直接通过棱镜,到达2号靶⾯。这样,三个靶⾯上就分别获得红、绿、蓝三种颜⾊的影像,这就是“三管”(三⽀摄像管)或“3CCD”(三⽚CCD)摄象机的由来。

靶⾯和光电转化单元是摄像机的⼼脏部分,摄像机性能的好坏,很⼤程度上都与它有关。因此,以这⼀单元的性质,我们可以对摄像机进⾏分类:(1)按靶⾯的⼤⼩分类

靶⾯的⼤⼩指的是它的对⾓线的尺⼨,这个数值多⽤英⼨来表达。尺⼨越⼤的靶⾯,可容纳的像素会越多,获得的画⾯清晰度就越⾼。因此,靶⾯⼤⼩在⼀定程度上反映出摄像机的品质。

如:演播室⽤的⼤型摄像机,为了保证⾼画质,⼤多采⽤1英⼨的靶⾯,虽然这会相应增⼤摄像机的体积和重量,但由于这类摄像机只⽤于室内,安置在可⾃由移动的云台上,所以对⼯作没有太多不利的影响;2/3英⼨、1/2英⼨的摄像机是⼴播电视部门常⽤的便携式机种;⽽1/3英⼨、1/4英⼨以下的摄像机多为专业或家⽤品。(2)按靶⾯和光电转化⽅式分类

在摄像机的发展过程中,靶⾯的材料和光电转化的⽅式是摄像机技术进步的标志。

20世纪60年代以前,摄像机采⽤“光电型”摄像管,成像质量低,要求的光照很强、体积庞⼤。例如60年代初使⽤的⼀种“超正析象管”重量达到500公⽄,耗电3千⽡。

随后出现了“导电型”摄像管,靶⾯的材料有:硫化锑、硒砷锑、氧化铅等,其中以氧化铅摄像管的质量最为优秀,是摄像机成熟的标志。这类摄像管⼀直使⽤到80年代后期。

摄像管虽然质量优异,但最⼤的缺点是怕强光,极易被灼伤,因此,⽆法不能直接拍摄太阳、电⽕花、闪电甚⾄亮度较⾼的的灯光等,强光线下图像会出现拖尾现象。到CCD元件质量不断完善和提⾼后,导电型摄像管逐渐被淘汰。

CCD元件是现代摄像机⼴泛采⽤的光电转化元件,它⼜称为“电荷藕合器件”,它是在⼀个硅⽚上集成了许多光敏晶体管,每⼀个晶体管都相当于⼀个像素,它们能直接感应光线的变化并转化为电信号。随着技术和⼯艺的不断提⾼,CCD元件的灵敏度越来越⾼,⼀些过去摄像机不能⼯作的低照度环境下,都成为现代⾼质量CCD摄像机发挥特长的地⽅。特别⼀提的是CCD元件不怕强光,除了低质量的CCD元件外,在强光下极少出现拖尾现象。另外,采⽤CCD元件的摄像机,在调节上⽐以往的摄像机简单,还能进⾏⾼速快门设定。2、寻像器

寻像器实际上是⼀个⼩型的⿊⽩或彩⾊监视器,是摄像机上可以活动的⼀个部件,其显⽰尺⼨为1~7英⼨不等。寻像器的主要作⽤是:

(1)作为摄像取景⽤;

(2)⽤该机进⾏放像操作时,它可作为监视器使⽤;(3)显⽰摄像机的⼯作状态或显⽰警告信息。

3、话筒

话筒能将声⾳信号变成⾳频电信号,⽤于拍摄时拾取现场声⾳。话筒⼀般带有敏感度选择开关,有的还带有全向拾⾳、单指向拾⾳、超指向拾⾳和变焦拾间(随镜头焦距变化改变拾⾳范围)选择开关。摄像机除了机内话筒外,还设有外接话筒插⼝。4、机⾝

机⾝即摄像机的整个躯体,载有摄像机的所有元部件,表⾯有各种操作开关输⼊输出插⼝等。5、附件

附件是摄像机⼯作时必不可少的或者有时候要⽤的器件。其中必不可少的附件有交流(AC)适配器、充电电池、磁带、便携式录像机(⾮摄录⼀体机使⽤)、连接缆线等,⽤来给摄像机提供电源及记录摄像机输出的⾳视频信号。其他在摄像机某些⼯作状态下要⽤的附件有⾳频适配器、A V转换接头、编辑控

制器。字符发⽣器、摇控器、磁带适配器、效果特技镜、照明灯、三⾓架等,⽤于通过摄像机和电视制作与重放系统连接进⾏放像、收录⼴播电视节⽬、编辑录像节⽬、转录复制录像节⽬等操作,以及根据环境需要和画⾯要求改善摄像条件。通常摄像机随机带的标准附件因机⽽异,并不统⼀。第五章光圈1、光圈的含义

镜头除了成像外,另⼀个重要任务是控制进光量的⼤⼩,这个控制进光量⼤⼩的部件就是光圈。光圈是由⼀组环形的⾦属⽚组,中⼼构成⼀个圆形的通光

孔。它可以随着⾦属⽚组的扩张、收缩变化通光孔的⼤⼩。

这个通光孔的⼤⼩就是光圈的⼤⼩,它经常⽤的数字表达是1.4、2、2.8,4、5.6、8、11、16、22等,在书写时应在前⾯加上F,如F8表⽰光圈数值为8。

光圈的数值越⼤,实际进光量⼩。在上⾯⼀组数据中,1.4是最⼤光圈,也就是⾦属⽚完全打开的情况;此后,每⼀级光圈为前⼀级的√2倍,22光圈是最⼩的进光量。

照相机中控制进光量的因素有两个:光圈和快门。但摄像机中的快门控制光线有⼀定的局限性(祥见电⼦快门)。2、光圈的操作

⼿动光圈的控制同样是旋转镜头上的光圈环,然后观察寻像器中的画⾯曝光程度,直到感觉满意。这种调节⽅法需要很深厚视觉经验,即把寻像器中画⾯的明暗程度与曝光程度联系起来。这通常是要求长期训练的。另⼀种⽅法是利⽤机器提供的“⾃动光圈”来调节。图46 ⾃动光圈⼯作⽰意图

从这⼀⼯作流程可以看出,摄像机把景物成像后,内部设有的测光单元就会对整体图像的亮度进⾏平均测量,然后将这⼀数值与内部的标准

值进⾏⽐较。若现在的图像的平均亮度⾼于标准值,控制中⼼就会发出控制信号,驱动光圈控制电机,使光圈缩⼩;反之,若现在的

图像的平均亮度低于标准值,控制中⼼也会发出控制信号,光圈扩⼤,增加进光量。

这⼀功能在绝⼤多数正常拍摄中,都能保证画⾯的良好曝光,摄像者就不必去识别当前光线是强还是弱,也不必识别寻像器中的曝光程度。但这种⾃动性也会带来⼀些不⾜之处:

(1)当画⾯中有太阳、⽕焰、闪光点、室外的天空之类很亮的影像时,由

于平均测光的结果,摄像机会误以为此时整个画⾯的亮度太⾼,从⽽收缩光圈。这样就使画⾯中的其它部分偏暗;

相反的是,当图像中有太多暗⾊影像,如树荫、⿊板时,这时⾃动测光⼜会误以为此时整个画⾯的亮度太低,控制的结果就会使其它主体,如⼈物脸部、⽩⾊的⾐服等,变得曝光略为过度。本来应该⿊⾊的区域则显得亮了些。可见,⾃动光圈不适合于明暗对⽐⼤的画⾯。

(2)当画⾯中光线强弱变化快时,例如我们在树丛中摇动镜头,画⾯中时⽽有阳光,时⽽只有树荫,这时就会发现画⾯忽亮忽暗,⽽且这种变化总滞后于景物的变化。这是因为⾃动光圈的调整在不停地进⾏,⽽且从识别到控制还要滞后⼀段时间。可见⾃动光圈不适合于亮暗变化快的场合。

(3)⾃动光圈会抵消不同画⾯中的明暗差异,在⼀个明亮的地⽅和在⼀个阴暗的地⽅,光线强度差别本来应该很⼤,但由于⾃动光圈的调节,就表达不出来真实的明暗差异了。

(4)⾃动光圈会失去利⽤曝光⼿段来进⾏艺术性创造的机会。这样,我们就只能拍出平常的画⾯。⾃动光圈的这些缺点,在⼿动光圈中就可以得到很好解决。

假如我们拍⼀个画⾯,其中包含太阳、灯光之类的强光点,还包含我们要表现的⼈,若⽤⾃动光圈,⼈物⼀定会变成漆⿊⼀团。此时可以按⼈物的亮度曝光,(先⽤变焦功能推上去,使画⾯中只有⼈物,调到⾃动光圈档,机器就会测好⼈的曝光值,然后再把镜头拉开,拍摄。)这样做,虽然太阳、灯光会因过度曝光⽽失去细节,但这样却能保证画⾯的主⾓——⼈物是好的。在使⽤⼿动光圈时,若害怕⾃⼰调不准曝光值,也可以⽤这个⽅法。

在专业摄像机中,⼤多都提供暂时⾃动光圈功能。即按下暂⾃动光圈调节钮,摄像机就进⼊⾃动光圈调节,放开⼿,摄像机⼜进⼊⼿动光圈状态。这样就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光圈调节⼯作,⼜不会被⾃动光圈的缺点⼲扰。第六章⽩平衡(⼀)⾊彩构成

⾃然界中⾊彩多种多样,但它们的来源有两个,⼀是⾃⼰的固有⾊,⼆是照明光⾊。1、物体固有的反射性质:

存在于⾃然界中的物体都有颜⾊。颜⾊是物体发射、反射或透射的光波通过视觉给⼈的印象。红⾊物体是因为它反射红光⽽吸收绿、蓝等颜⾊的光⽽呈现红⾊;黄⾊物体则吸收蓝光,等量反射红光、绿光,这两种光⼀合成,看起来就是黄⾊;⽽⽩⾊纸会对红、绿、蓝三种光等量反射。所以看上去是⽩⾊。这种性质与物质本⾝的性质有关,称为“固有⾊”。2、照明物体的光⾊

在纯⽩的光,即红、绿、蓝各种⾊光成份平衡的光照射下。物体会呈现出其固有⾊。⼀旦照射物体的光不是⽩光⽽是有⾊光时,物体呈现的颜⾊将会有变化。它将呈现出综合效果的颜⾊。

例如:⽩光照射黄纸,由于⽩光中成份平衡,黄纸反射红、绿光,合成后呈现出黄⾊。蓝光照射黄纸,由于蓝光中仅有蓝⾊成份,⽽黄纸不反射蓝光。所以呈现⿊⾊。

因此我们得出⼀个结论:物体呈现的⾊彩不仅与⾃⾝反射特性有关,⽽且还与它处于何种光照下有关。这样看来,掌握各种光线的成份也是获得正确⾊彩还原的重要内容。

现实⽣活中光的种类很多,有⼀天中变化的阳光、蓝天反射的光线。⼈造光

源种类更多,有⽩炽灯、蜡烛光、舞台照明⽤的碘钨灯等等。这些光线中,红、绿、蓝的成份各不相同。为了描述这种差异,我们⽤⼀个专门的量——⾊温来表达。3、⾊温

⾊温是表⽰光源光谱成分的概念,它是光线颜⾊的标志,⽽不是光线的温度。

⾊温⽤绝对温标表⽰,单位是K。绝对温标与摄⽒温标的关系是:K= - 273℃;273K=0℃。可见,绝对温标和摄⽒温标在数值上相

差273,即将摄⽒温度加上273就是绝对温度。

在物理学中,对⼀个“标准⿊体”(如:铁、钨等)从绝对零度(-273℃)

开始加热,当它升温后会就会发光,开始发出暗红⾊(800K,800-273=527℃),

然后是黄⾊;再进⼀步升温到5600K,时会发出近似的太阳光⽩光,当加温到2500K时,将发出蓝光。总体趋势是:温度越低,光⾊越偏红黄;温度越⾼,光

⾊越偏青蓝,所以就有“冷⾊”和“暖⾊”别称。这样,我们把每⼀种光的颜⾊与⿊体在某种温度下发光的颜⾊对⽐,不同光⾊就有了对应的⼀个⾊温值(⿊体的此时的温度),这就是光源⾊温值,简称⾊温。

影视照明光源分成两⼤类:⾃然光源(主要是⽇光)和⼈⼯光源(照明灯光)。⾃然光源的⾊温随着⽓候、季节、时间、天⽓等变化⽽变化,其中,时间和天⽓的变化对⽇光⾊温的影响最明显。

⼈⼯光源的种类、规格较多,每个光源发出的光都是由不同波长的辐射组成,所以它们的⾊温也各不相同。表9 下列为⼏种典型的光源⾊温表:⼈⼯光源⾃然光源

蜡烛:1850K 初升、欲落时阳光:1850K

40~60W普通灯泡:2600K ⽇出后或⽇落前半⼩时:2380K(2400K)100~300W普通灯泡:2800K ⽇出后或⽇落前1⼩时:3400K

硬质玻璃卤钨灯泡:3150K(3200K)⽇出后或⽇落前2⼩时:4500K

⽩炽灯:2400K~2800K ⽇落后半⼩时天空散射光:4500K~6000K *普通⽇光灯:4800K 正常⽇光(9:00~11:30,14:00~16:30):00K 新闻灯:3200k/5600k 纯蓝天:10000-20000K随机摄像灯:3200k 正午直射阳光:5800K~6500K⽇光⾊荧光灯:5600K 薄云均匀遮⽇:6500K~7000K三基⾊荧光灯:3200K 阴天:7000-7000K

马灯/煤油灯:1900K 淡云点缀天空:10000~14000电视屏幕:9000K ⾬后初晴的⾼原天空:18000~24000镝灯:5000K~6000K氙灯:6000K⾼压钠灯:2000K

*⽇光灯的光线中,黄绿成份特别多,其它成份少,是光源中较为特殊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