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应用语言学;概念隐喻;隐喻意识;跨文化变体
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即是运用语言学理论解决与语言有关问题的学科;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参见王宗炎)1988,胡壮麟2001)。事实上,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参见何英玉、蔡金亭2005),广义指: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语言规划和语言计划,语言与计算机的结合,语言学习与教学,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狭义的则指“研究第二语言和外语的教和学的学科”。 1、隐喻概念分析
如今人们发现隐喻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突破了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如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同时,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组织的一种工具,给人类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其中,隐喻的载体形式与其承载的概念相比较为简单。也已成为语言研究的全新方法。人的认知与思维是运用概念的心理活动,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个将已知的具体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而形成隐喻性表征的过程,即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诚如戴炜栋和陆国强(2007)所言,“人脑用概念思维的主要途径是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这也是人们使用和理解隐喻时所体现出来的概念特征,而隐喻的其他本质特征也离不开对隐喻概念特征的认识。近年来,隐喻在教育中的作用日渐受到重视。如陈玉凤(2009),指出以隐喻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已经证明了隐喻在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原理方面的中心作用。吴松初(2009)认为,不同于当前流行的隐喻分析,隐喻的使用和理解的意义的实现与主体特征和语境特征的相互作用紧密联系,是人们思维和认知活动中概念影射与整合的概念表现。可见,研究隐喻概念的相关领域,有助于建立文化―隐喻之间的部分和间接联系,将有利于在外语课程中培养文化意识提供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注意汉外化中隐喻概念的不同,提高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 2、隐喻中的跨文化变体分析
由上述可知,正如于睿(2006)所言,隐喻意义的理解,着重于将已明确的源域的经验映射到未确定的目标域里,进而对目标域的特征重新认识。其中,概念隐喻是自然语言中系统和重复出现“始源域―目标域”的映射;概念隐喻使用上的跨文化因有了鉴别概念隐喻的一致性而有所差异。我们大致把隐喻用法中的跨文化变体分为以下三大类。 2.1 隐喻模式中跨文化变体的类型之一 2.2 隐喻模式中跨文化变体的其它类型
如源于始源域目标域中相同映射的价值判断的不同的另一种跨文化变体。这种类型的跨文化变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习者缺乏特定文化的内涵来表达隐喻,反过来使交流不成功。还有,人们也借助主导地位的修辞惯例来认识特有的隐喻,此类隐喻随言语团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hofstede(1980)所设计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littlemore在英国学习的外国学生需要翻译教师所使用的隐喻研究中涉及的问题。最后littlemore认为:对师生两者而言,当应用承载着价值判断的隐喻时,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且掌握误解产生的地方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有关源于隐喻的普遍性程度不同的跨文化变体类型,即指与其他修辞格相比,隐喻的普遍性程度的不同。如charteris-black对马来语和英语的比较研究扩大了隐喻使用的第三种跨文化变体涉及隐喻使用普遍性中潜在的不同的讨论领域。 3、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在不同民族中隐喻概念的普遍运用,表明隐喻认知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的认知存在共性;但隐喻概念也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而不可避免地有着一定的差异。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发展与合作交流,将增加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而文化通过隐喻来间接表达,语言又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方法相比,教育者和语言学习者不断提高的隐喻意识的不断提高更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