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常采用固定条件、变化条件、竞赛等几种形式,让学生实行练习。 1.固定条件: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反复地练习某一个动作。这种形式的练习,对于掌握、巩固动作技术和发展学生的身体有着重要意义。在固定条件下组织学生实行练习应注意到: (1)对固定条件下的重复练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机械不变的重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细心地观察,即时发现问题,对他们持续地提出新的要求。 (2)教师在备课时对每项教材都要认真地安排,根据课的任务、每项教材所用的时间、学生实际情况、教材特点,以及场地器材等因素,对学生练习的次数、距离、重量、时间、时间间隔,作出具体规定,以保证每项教材的重复次数。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少的情况下,还可选用动作结构和教材基本相同的辅助练习,以便取得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 (3)固定条件实行练习时,因为条件基本固定不变,学生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当学生对动作已经基本上掌握时,还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要求学习新动作。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持续地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之外,还要对学生实行练习目的的教育,也能够在固定条件下利用竞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变化条件:指的是在变化条件下组织学生练习某一内容,这种练习形式对于改进、提升动作有重要意义。 变化条件包括:变化动作的要素(力量、速度、幅度等),变化练习的环境(如到田间、沙滩做越野跑等),变化练习的要求(如升高或降低跳箱的高度,加长或缩短跑的距离等),以及增加练习的条件(如教学生跳远时,教师在沙坑边举一定高度的横杆,让学生从横杆上越过,用以解决起跳技术中存有的问题)。 采用变化条件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时应注意到: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所采用的任何变化手段,必须从达到一定的目的出发,而不要为变化而变化,追求形式。 (2)变化条件要做到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增大练习难度时,不要变化得太大,太突然。 例如跳箱的加高,跑的速度加快,单个练习的增多等应逐渐提升。这个点对体弱学生尤其应该注意。 (3)因为变化条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个因素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有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改进动作上,而是被吸引到附加的条件上去了,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准确引导。 (4)在利用变化条件的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时间不宜过长。当学生的错误动作基本得到纠正时,恢复到按动作规格去完成练习。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以上几种方法,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