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名
( 重庆党校万州分校,重庆 404000 )
【摘 要】乡村旅游是生态涵养发展背景下精准扶贫的一条有效路径。武陵镇做到了乡村旅游与生态涵养相结合、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相结合、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等四方面的充分结合,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薄弱,服务理念缺失;产品较为单一,深度化不够;系统思维较为缺乏,吸引力不足等。因此,还要进一步思想、拓宽思路,在发展中破解乡村旅游做大做特做强的问题,包括发挥主导作用,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构筑产业化支撑体系;延展产品内涵,塑造本地特色;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完善营销网络,扩大宣传力度。【关键词】 武陵镇;乡村旅游;主要经验;主要启示;对策建议
近年来,武陵镇紧紧围绕生态涵养发展的要求,按照“清遗留、夯基础、谋未来”的思路,走“旅游强镇、文化兴镇、农业富镇”之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涵养发展做出了示范,为西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了借鉴。
武陵镇发展乡村旅游,主要做到了:以增强生态涵养功能为核心,优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以扮靓城镇为重点,增强乡村旅游引领作用;以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为支撑,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以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为保障,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千年古镇有了新变化,特色产业有了新亮点,发展内涵有了新拓展。
一、武陵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经验(一)坚持乡村旅游与生态涵养相结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武陵镇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重增强生态涵养功能,主要包括水体资源、山地资源、湿地资源、原生植被景观、生物保护、旅游交通沿线的环境保护等内容。
(二)坚持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武陵镇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注重产业支撑,其乡村旅游与花、果产业互为依托。石桥水乡湿地公园栽植波斯菊、薰衣草、知音、四季野花、太空荷花等800亩,观花果园800亩;“故城龙眼”生态农业园种植桂圆5000多亩;鹿井蜜柚园发展8000余亩蜜柚;“贵妃五临”荔枝园种植荔枝200亩。
(三)坚持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武陵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该镇以文化为魂,采取文化支撑的形式,深度挖掘木枥观道教文化、三苏诗词文化、贵妃荔枝文化、镇区汉文化、石桥水乡龟蛇传说等,创作《杨贵妃“五临”武陵》《圣境木枥观》及武陵老八景等作品,编著历史文化合集《武陵风采录》;开展市级非物质遗产板凳龙的传承与保护;发展浑水粑、武陵长江鱼、武陵土扣碗等美食文化。将文化融入旅游,打造历史文化旅游。
(四)坚持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旅游扶贫是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式的有效途径。武陵镇围绕万州区旅游发展总体目标,将乡村旅游确定为推进贫困村发展和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龙头产业,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村为平台,以农民集中居住为切入点,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片区综合开发,初步形成“忠县石宝寨—武陵汉文化特色古镇、木枥观休闲度假、四方山漂流、十里桂圆长廊、石桥水乡、郎家岩崖墓群、河溪口生态旅游区—万州大瀑布”精品旅游环线。
二、武陵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主要启示
(一)转变干群思想观念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切入点
转变干群思想观念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一些还存在干部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民对乡村旅游缺乏认识等。发展乡村旅游,须促使村、组干群提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积极性,促使农民逐渐抛弃小农经济思想,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武陵镇以全新理念发展乡村旅游,对推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乃至西部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点乡村旅游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各地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扬长避短,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武陵镇坚持“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着力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生态涵养发展的成功路子,对推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撑点
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软实力,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软实力。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需要文化的支撑,民俗文化的包装,餐饮文化的开发。
(四)注重宣传营销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点
乡村旅游大多属于近期新开发的旅游项目,知名度比较低,市场基础比较薄弱,企业规模比较小,仅凭单个企业的实力是难以承担区域性市场营销重任的。好产品离不开成功的营销。因此,只有依靠强有力的营销工程来开拓乡村旅游市场,才有望占领乡村旅游发展的高地。在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应建立广播、电视、报纸、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
(五)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落脚点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乡村旅游已有百年历史。各国的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我国广袤的农村聚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甜美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充满了魅力。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一些地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渠道。武陵镇着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涵养发展做出了示范,为西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提供了借鉴。
三、进一步推动武陵镇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武陵镇乡村旅游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基础设施薄弱,服务理念缺失;产品较为单一,深度化不够;系统思维较为缺乏,吸引力不足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关举措,进一步推动武陵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一)发挥主导作用,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武陵镇应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的行政管理职能范围,制定并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或条例,确保乡村旅游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也确保在换届选举后的延续性、长效性。
二是在区级层面制定积极的财税和投融资,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目前主要是改
61经济视野劳 动 保 障 世 界善交通状况,增强旅游交通服务能力。包括旅游区公路的升级改造和建设,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服务枢纽的改造,出租车、公共汽车及通往主要旅游区的长途汽车、旅游专线车和观光巴士的发展、管理。
(二)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构筑产业化支撑体系
专业合作组织是武陵镇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化专业化程度和集约水平的有效模式之一,对于转变农民观念、整合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成效较为显著。鼓励在武陵镇的石桥村、下中村等旅游村社成立专业的旅游合作社,镇相关部门要完善扶持、加强服务、指导、培训、规范内部制度,在广泛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还可以在重点村社逐步建立起行业协会组织。在合作方式上,包括:
一是实物合作。即以乡村旅游发展依托的实际存在的有形事物为入股要素进行合作,具体有旅游资源的合作,如属于农户私有的特色建筑、田园菜畦等;旅游生产要素的合作,如土地、房屋等,对其加以征用和改造,从而使其成为旅游接待设施。依托实物是开展乡村旅游合作的基础。
二是文化合作。将文化纳入合作范围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文化合作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文化艺术载体以产品形式参与合作,如木版年画的印制、竹工艺品的编制等;另一方面是指具有某种文化艺术表演能力的人,如武陵“板凳龙”的传承者,就可以通过艺术表演而加入乡村旅游合作社。文化合作是乡村旅游合作的提升。
(三)延展产品内涵,塑造本地特色
充分发挥武陵镇当地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成为万州本地独特的旅游名片和个性旅游项目。
一是可以进一步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地方民族特色的优势,发挥乡村旅游主体的参与性,将乡村田园风光景观和农耕文化有机结合,开展蜜柚、桂圆等生态型农业观光园,使游客体验农耕的乐趣,将乡村旅游发展为深度度假式旅游,以更多发挥旅游产业带来的综合社会效益。
二是对于有特色的“板凳龙”、“赛龙舟”等特色项目,应该发挥古老的、乡土的、地方的文化特色,发展民俗风情园,举办相关的民俗节日,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要对这些旅游资源深度利用,进一步整合成特色产品。
(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人才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源结
构,是提升景区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是对从业人员基本礼仪、旅游知识、操作程序进行培训,并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是改善接待条件、卫生状况,以提高整体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的改造力度,引导和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购置一些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抓好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营造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让游客吃住放心,娱乐舒心
三是加大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宣传和培训,使村民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使得武陵镇的汉文化能够口口相传,充分展现风土人情的魅力。可以开展建立社区参与机制,使农民真正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去、使农民能够成为旅游业的真正受益者。
(五)完善营销网络,扩大宣传力度
消费者对产品都有一个认识—认知—购买的过程,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也要对消费者进行营销活动。
一是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可参考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单,以及“梦里老家”车溪等等。武陵镇可以利用“石桥水乡”、“汉文化”等水乡和历史名片,进一步发掘自己独有的乡村印象。
二是可以利用影视营销、节庆营销、网络营销、旅行社推介等方式,在目标市场地区进行宣传,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是有关部门为乡村旅游营销搭建有效平台,例如,法国农会为促销法国的农业旅游,专门建立了名为“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还出版了各种宣传和指导手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部门可借鉴法国的经验,把建立包括农村家庭旅馆在内的网上预订系统作为服务工程的重点来抓,真正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的市场化程度。
参考文献:
[1]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J].农村经济,2005,(1).[2]邱海蓉.《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5).作者简介:周芳名,女,汉族,出生于1985年9月,重庆市铜梁县人,重庆党校万州分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研究方向:社会学。
(上接第60页)
3.经济作物产品趋同性高,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农业的承包成本高,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为了获取利益多数进入种养业和经济性作物,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或农业产业链产前、产后等高附加值的部分,即使是少数种粮者,也是以有机粮食种植和市场利润为目的。因此,农业趋同化现象很高。经济性作物的趋同导致农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难以保障。终端产品销售的不稳定性为农业集聚震荡发展留下隐患。
4.粮食价格波动大,市场行情不定
目前,也有大量的工商资本进入粮食种植业,通过粮食的规模化种植获取利润。但是近年来我国大量从国外引进粮食,出现了“粮食进口量激增、库存量激增”并存的局面,导致国产粮食销售困难,粮食价格不断下跳的局面。近年大量的工商资本退出农业就和秋季玉米价不断下落有关。
四、消除河南省农业产业集聚震荡发展隐患的措施1.调整地方农业现代化的绩效考核指标
目前,各级地方都把农业现代化做为地方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在地方的积极推动下,土地的流转速度人为加快,导致一些不擅长农业生产的企业进入农业领域,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同时,在短期内的快速推进导致土地价格高,不利于农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和地方都应该调整考核指标,应遵从农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不应人为加速。同时,和地方应多次实地检查补贴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2.建立长效的扶持避免工商资本的投机
目前,对农业补贴方式是目前工商资本短期内迅速撤离农业的的原因之一。补贴主体应该做多样化调整,扶持资金不仅应针对土地流转量大的企业,还应兼顾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补贴的时间应该多样化,目前扶持资金主要集中于土地流转的前几年,应该长期化支持农业发展。
3.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保证经济作物收益的稳定性
目前,进入农业的工商企业进入领域主要是经济性作物,产业产品趋同性比较明显,一些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的企业可能会在竞争中死亡。所以应鼓励农产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保证经济作物收益的稳定性。
4.适度进口保证粮食作物价格的稳定
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应是农业产品全面的现代化,目前,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资本进入的领域主要是经济性作物、有机农业和养殖业,愿意进入粮食种植的企业少。原因是粮食的微利。要促使粮食作物的广泛种植和现代化种植,我国应适度进口,避免国外粮食对粮食种植户的冲击,保障粮食价格的稳定性和粮食种植收益的稳定预期。
参考文献:
[1]王海娟.资本下乡的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2015(7).
[2]王彩霞.环境规制拐点与环境治理思维调整[J].宏观经济研究,2016(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与研究课题组.部门和“资本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7 ).
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